我国幼儿交往现状分析_幼儿园论文

我国幼儿交往现状分析_幼儿园论文

我国幼小衔接现状透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幼小论文,现状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和小学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研究幼小衔接问题,做好衔接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它迫切需要在综合的教育和心理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实践,揭示幼小衔接的基本规律,提升幼小衔接的成效,真正促进儿童的适宜性教育和素质教育。

一、幼小衔接的内涵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和小学两个相邻教育阶段之间在教育上的互相连接。此时恰好是结束幼儿园生活、开始接受正规小学教育的初期,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个转折期。“幼小衔接”,实质指的就是儿童连续的、不断发展的社会性、心理、身体发展上的衔接。

二、幼小衔接的意义

做好幼小衔接,其目的就是让幼儿在入小学前接受一两年的预备教育,提高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掌握一部分知识和技能,减少幼小衔接的坡度,从而减轻他们入小学的负担。从1990年到1994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国家教委合作进行了历时五年的“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研究表明:我国城乡广大地区普遍存在幼小衔接问题,其问题主要表现在儿童入学前在学习和社会性方面准备不足,入学后在这两个方面不适应。

有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大约有2100-2500万幼儿进入小学学习,其中80%的家长反映,儿童入学前未做好入学准备工作,大都反映出孩子任务意识和完成任务能力差、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能力差;不能适应进入小学后突然闯入“符号世界”,掉进“规则海洋”,不能应付大量需独立完成的课业和独立料理生活;人际交往能力弱,缺乏社会适应能力。幼小衔接的顺利进行不仅对于幼儿尽快地适应小学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会影响着他们一生的教育进程。

三、幼小衔接的理论基础

(一)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差异

1.从办学性质上来看,幼儿园的教育性质是非义务教育,没有统一的教材,没有成套的考核条例,办学与教学随意性较强;而小学是义务教育,有严格的教育要求,学校对学生学习成绩要进行考试、检查。

2.从教学内容上来看,幼儿园所学的内容是与幼儿生活紧密相关的浅显知识,借助这些浅显知识对发展幼儿与以后的正规学习有关的心理能力的过渡;小学的教育内容是以符号为媒介的学科知识,其抽象水平相对较高,这种学习内容只有当学习者的思维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时才能理解和接受。

3.从教学方法上看,幼儿园教师多采用归纳法,即让幼儿看到许多有关的现象,让幼儿开动脑筋,自己去归纳、发现其中的规律;小学教师则多采用演绎法,即教师教学生一些规律性的知识,然后用例题来证明此规律是正确的,这一过程与幼儿阶段的学习过程正好相反。

(二)幼儿园与小学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与学习特点

幼儿园学生是进入幼儿期的3-6岁的儿童,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支持来认识外界事物,还不能很好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幼儿的认知活动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同时,抽象概括性和随意性也开始发展。此时的儿童逐渐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与探索的欲望,也初步产生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愿望。

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指出,进入小学的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小学入学后,教学以及各种日益复杂的新的实践活动向儿童提出了多种多样的新要求,促使儿童逐渐运用抽象概念进行思维,促使他们思维水平开始从以具体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的过渡。

四、我国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

(一)办学宗旨

我国幼儿教育的目标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然而,现实中,有许多幼儿园却为了一己私利,办理违规的学前班,使幼儿教育严重小学化。在一项对广西37个对象单位(16所小学和21所幼儿园)的调查中显示,有11所小学和17所幼儿园办有学前班,每班人数平均达到40人。此外,许多幼儿园夸大了幼小衔接这一幼儿教育工作,甚至把它作为了幼儿园教育的主要职能,并以小学规范化纪律管理的模式来管理幼儿课堂。

小学,与幼儿园教育相比,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正规的学校教育,主导活动是课堂的学习,教育教学活动形式较为单一,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和良好习惯的养成。然而,大多数小学对一年级刚入学的小学生,过分的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追求成绩,而忽视了他们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这一阶段的特殊情况。在进行幼小衔接这一工作中,小学主动的衔接工作做得不够。

(二)师资力量

1.师资力量缺乏

大多数幼儿园缺少既熟悉幼儿园教育特点又了解小学教育规律的教师,而小学低年级教师对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知之甚少。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对彼此的教学大纲、教学活动、工作方法等不了解。幼儿对小学的学校环境和小学生角色都感到陌生,对幼儿园环境、生活及教师有较深的感情。这对幼儿园这个教育阶段向小学教育阶段过渡是很不利的,同时也会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此外,我国学前教育的师资力量总体还是比较薄弱,大多数学历水平高、专业知识扎实的教师都不愿在幼儿园从教多年。所以幼小衔接上作中,师资力量缺乏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2.教育观念偏差

许多幼儿园教师的“小学化”教育观念严重,教学以“读、写、算”为主,忽视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忽视调动儿童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忽视室内外游戏、体育活动等。有些小学教师认为幼小衔接是幼儿园的事,与小学无关。小学教师要求新生入学后立即面临新的作息时间、陌生的课堂环境、还有许多硬性要求的行为规范、学习上的许多规则。这些教师对幼小衔接并没有一个客观而清醒的认识,而且没有将这一工作视为影响其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

3.性别结构失衡

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研究表明,幼儿园教师单一由女性担任,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不利。然而,在我国的大多数幼儿园和小学中,女性教师与男性教师的比例却存在严重失衡的状况。女性教师成了幼儿园及小学教师队伍中的主要力量。这样的教师性别结构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发展。

(三)课程内容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教育的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也可作其他不同的划分。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技能等方面的发展。”然而,有些幼儿园严重忽略这一指导纲要,其课程内容也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在体、智、德、美四育中,重视“智”的衔接,忽视体、德、美的衔接,特别是忽视社会适应能力的衔接。在智育中,重视知识,特别是数学、语文知识的衔接,忽视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衔接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这将会违背教学规律,摧残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四)家长观念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教师。幼小衔接在很大程度上要有家长的参与才能很好地完成。然而毋庸讳言,家长有不少观念还比较陈旧。他们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积累,轻身心发展,拔苗助长、压抑天性,教育观念都有很多偏差。很多家长重视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忽视幼儿的全面发展,重视短期成效而忽视幼儿的终身发展,甚至有的家由出于过急而超前训练,竟将小学一年级的课本内容提前交给幼儿掌握。这些家长给幼儿园、小学的教学活动造成无形的压力,幼小衔接难以顺利进行,有的甚至形成了阻力。

(五)幼儿园、小学、家长衔接不够

幼儿园、小学、家长三方的沟通与交流不够。孩子的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教育过于依赖学校的老师,认为自己把孩子送到学校接受教育就可以不管了,教育问题都是老师的责任。幼儿园将幼小衔接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积极开展幼儿入学前的准备工作,而小学却被动等待幼儿园靠上来,形成衔接上的“一边倒”。有的幼儿园与小学都积极开展衔接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衔接活动,但在实际研讨过程中,由于理念差异而产生分歧,双方相持不下。这些都明显有悖于孩子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利于幼小衔接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解决我国幼小衔接问题的对策

(一)遵循规律,组织教学

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改进课堂教学方法。这是解决幼儿园和小学衔接问题的重要途径。儿童的发展既是阶段性的,又是连续性的。但是发展的连续性规律又决定了在衔接时期幼小两阶段的特点同时并存,幼儿阶段的特点逐渐减弱,小学阶段的特点逐渐增强。为适应儿童在衔接时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幼儿园和小学都要创设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

(二)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要具有良好的自身形象和良好的道德行为,热爱、理解、关心幼儿,要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技巧水平、组织能力,要有善于观察、了解、分析、指导幼儿的能力,会用各种灵活多样的教育手段和方法进行教育实践。所以,幼儿园及小学都应该多方采取措施,对教师队伍进行培训,认真学习和研究幼小衔接的意义和标准,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把培养幼儿学习兴趣、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新意识、竞争意识、良好的学习习惯、百折不挠的品格、正确的社会交往能力作为长期目标,切实做好衔接工作。

(三)搞好课程衔接

要搞好幼小课程衔接,必须从课程的目标、内容、组织、实施及评价等五方面入手,形成一个合理的课程衔接方式。一是课程目标小步子化。应将两个阶段的课程目标联系起来考虑,根据儿童的发展水平,以小步子化的方式逐步实现课程衔接,体现层次性和弹性化,让儿童逐渐适应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二是课程内容生活化。应将儿童的生活经验作为课程内容,选择利于引导儿童从周围生活世界中发现、探究问题的内容,体现儿童所在的家庭、学校、社区文化,富有教育意义的内容。三是课程组织统整化。幼小衔接时期儿童心理发展的整体性特质与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坡度”决定了幼小衔接中课程组织应统整化。它既包括对课程目标和儿童学习经验的横向组织,即认知、技能、情意的统整和各领域(学科)的统整,又包括对具体某领域(学科)在两个教育阶段其课程内容的纵向组织。四是课程实施活动化。应综合运用观察、操作、表述、游戏、小组讨论、户外活动等多种活泼生动的活动(教学)形式,调动儿童的多种感官,在活动中引起儿童内部心理活动,使儿童通过亲身经历、实际操作与活动,获得认知、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五是课程评价多元化。应以儿童的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为导向,多维度多视角关注幼小衔接时期儿童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建构,评价的主体、内容、标准、机制、方式等方面都应体现出多元化的理念。

(四)重视家长工作

幼小衔接工作中,家长在教育方面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无论是儿童的生活起居习惯,还是社会性行为的习惯,都直接受家长行为和态度的影响。幼儿园和小学可以通过开办家长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邀请家长参加幼儿园和小学的活动、开展家庭教育协作小组等形式,把现代教育的观念不断传授给家长,使家长能够①更新教育观念。②为幼儿准备家庭学习环境,营造良好学习气氛。③调整好幼儿生活规律。④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⑤增强幼儿的信心。⑥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增强自我保护意识。⑦激发幼儿上小学的兴趣,为幼儿上小学做好心理准备。

(五)加强幼儿园、小学、家长的衔接

首先,在幼小衔接工作中,注重幼儿园与小学的双方配合与协作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幼儿园要向小学靠拢,适当调整幼儿园大班后期的一日生活内容与时间,经常组织大班儿童到小学去参观,使幼儿对小学的学习任务和各种要求有一个感性认识和心理上的准备,培养幼儿上学的兴趣等。小学教师也应多与幼儿园教师联系,定期交流与沟通,共同研究教育理论、教学内容,探讨教学方法,研究教学对象的学习心理状况。

其次,幼儿园与小学教师也应该多方采取手段,积极地与学生家长联系,可以通过组织家长会、专题讲座、家访等方式加强衔接,也可以利用“家教园地”宣传相关知识。家长也要与幼儿园及小学取得联系,掌握幼儿的适应情况,有针对性地制订计划,指导家长一起帮助适应不佳的幼儿,使他们尽快度过适应期。

标签:;  ;  ;  ;  ;  

我国幼儿交往现状分析_幼儿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