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堂观察的教学提问有效性比较研究——以《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新授课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例论文,课堂论文,有效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学提问,是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有针对性、有计划地提出问题,并根据学生回答,加以讨论、点评、总结的教学活动。通过教学提问,不仅可以激发兴趣,启发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想、归纳、演绎等能力,而且有利于教师从学生回答中发现新的问题,并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可以说,教学提问对实现教学目标、提升教学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下面,通过课堂观察的方法,评价、比较两位教师执教《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一课时教学提问的有效性,由此提出增强化学新授课教学提问有效性的建议。 一、课堂观察的基本步骤 课堂观察是评价(测量)课堂教学行为的较为客观的一种方法。它要求评价者(观察者),对课堂教学(某一方面)的一系列局部和整体的运行状况进行描述和记录,并据此对课堂教学(某一方面)的优劣、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从程序以及内容上较好地保证评价(测量)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一般来说,课堂观察具有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课前准备。了解课程标准和教材,准确把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结合课堂问答相关知识储备,选择观察维度,设计观察框架——观察框架必须是简洁、可操作的。比如,评价化学新授课教学情境的有效性时,可以设计表1所示的观察量表。 第二,课堂观察。熟悉、牢记观察框架里的所有条目及所在位置,以便在课堂上快速、准确地进行记录。可以借助录音、录像等方法,详尽地记录课堂教学(某一方面)的过程和细节。比如,评价化学新授课教学提问的有效性时,应该记录每一个环节的设计、教师提出的问题(包括问题情境、提问方式、提问时长等)、学生的反应和回答以及教师的反馈和理答等方面的情况。 第三,结果分析。及时整理观察资料,做好定量、定性分析,以免时过境迁。分析主要以教育理论为支撑,以学习目标达成为落脚点,重点把握课堂教学是否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如何促进学生概念的形成等,并且可以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二、课堂案例的评价、比较 笔者所选的案例是某市“课型教学大比武”中的两堂参赛课。执教教师甲是一位有着13年教龄的普通教师,执教教师乙是一位有着近20年教龄的市级教学能手。笔者希望,由此不仅可以比较普通教师与优秀教师在化学新授课教学提问上的差异,而且可以体现中青年教师不同的教学风格和特点。而教学内容“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是初中化学“酸、碱、盐”知识板块中的重要内容:它是理解复分解反应的基础,也是渗透化学思想方法、积累化学活动经验、体现化学应用价值的重要题材,还能为学生后续自主探究学习提供基本模式和依据。笔者希望,由此反映出化学新授课教学提问的基本方式和特点。 (一)教学环节观察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一课,教师甲、乙的教学过程分别如表2和表3所示。 从教学的整体思路看,教师甲从比较皮蛋蘸醋前、后的口感入手,通过活动探究归纳中和反应的定义并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从中和反应的基本应用入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目的;教师乙从蚊虫叮咬的情境引入,通过活动探究引导学生建构中和反应的概念并对其进行微观分析,在概念应用上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相联系,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二)教学提问比较 顾泠沅教授曾用问答量表来研究教师的教学提问特征,涉及教师提问方式、教师提问类型、学生回答类型及教师理答方式等几个方面。 1.教师提问方式比较。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一课,教师提问分布和方式的统计如表4所示。 由此表不难发现,两位教师提出的核心问题的数量基本相当,而追问的次数存在一定的差异。事实上,核心问题主要形成于课前的预设,而追问更多形成于课堂的生成,因此,追问的数量与恰当程度,往往更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灵活处理课堂生成的能力。结合课堂观察可以看出,优秀教师比较重视对课堂生成的把控,不仅在追问次数上多于普通教师,而且更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当、及时地调整追问的内容和时机,使追问主要集中于教学过程的重、难点和学生理解的易错、易混点以及化学知识的生长点,同时提出的多为“你是怎么想的”“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你还有什么不同的思路”之类触及元认知策略以及课堂评价方面的问题。 2.教师提问类型比较。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一课,教师提问类型的统计如表5所示。 由此表不难看出,两位教师的提问类型存在明显差异。教师甲提出推理性问题的比例只有约三分之一,教师乙提出推理性问题的比例达到近二分之一;同时,教师甲提出常规管理性问题和认知记忆性问题的比例均高于教师乙。这说明,优秀教师更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普通教师更注重学生对规范性要求的遵守和对记忆性知识的掌握,问题提出的深度和层次都有所欠缺。此外,教师甲提出创造性问题和批判性问题的比例均低于教师乙。这说明,优秀教师更善于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闪现。 3.学生回答类型比较。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一课,学生回答类型的统计如表6所示。 由此表不难看出,对两位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的回答类型存在明显差异。教师甲提问没有得到学生回答的比例超过十分之一,教师乙提问没有得到学生回答的比例几乎为零。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学情(学习基础)不同而造成的,但是更多地可能是由于教师甲提问时不关注学情及学生的反应,表述不够言简意赅,教师乙提问时刚好相反而造成的。这说明,优秀教师更善于启发学生、“教活学生”。此外,虽然两位教师提问得到学生机械判断是否和认知记忆性回答的比例均大体相当,但是教师甲提问得到学生推理性回答和创造评价性回答的比例均明显低于教师乙。这一点,与教师提问的类型以及理答的方式不同有关。 4.教师理答方式比较。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一课,教师理答方式的统计如表7所示。 由此表不难看出,两位教师的理答方式存在明显差异。虽然两位教师都没有对学生的回答采取不理不睬或消极批评的态度,但是教师甲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自己代答的比例明显高于教师乙。这说明,优秀教师更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问题作用的发挥,在课堂中很少提出无效的问题。此外,教师甲重复自己的问题或学生的答案的比例明显较高,而教师乙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鼓励或称赞的比例明显较高。这说明,优秀教师更尊重学生的多种想法,重视对学生回答的及时肯定,即便学生答错了,也会以鼓励的态度对待,并由此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和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大胆质疑、小心回答”的“百花齐放”场面。 三、增强化学新授课教学提问有效性的建议 通过上述比较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优秀教师教学提问的一些特点并进行深入反思。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要增强化学新授课教学提问的有效性,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以深度分解教材和准确把握学情为基本前提。虽然对于化学教学而言,提问的有效性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细化的评价标准,但是笔者认为,概括而言,其应该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所能引起的学生行为回应以及思维发展的程度。因此,化学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应该建立在深入解读教材和准确把握学情的基础上,既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要求,把问题表述得科学、准确、明白,又紧紧围绕学生认知水平,把问题提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潜在发展水平上),让学生“跳一跳、够得到”。 第二,以设置促进学生理解、构建的“问题序”为必要手段。“问题序”不仅有利于教师形成问题框架,有层次、有步骤地提问,而且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本质的深入理解和对认知结构的有序建构。在良好的“问题序”中,问题的设置应该由表到里、由点到面,由现象(实践)到本质(规律),由特殊(案例)到一般(理论),从而不断启发、引领学生的思维和行动,将学生的认识一步一步引向完善和深广,也使学生的回应更加积极、到位、丰富。 第三,以提出启发学生思维的推理性问题为有力措施。在对普通教师和优秀教师的教学提问类型进行逐一比较后,笔者发现,优秀教师更重视推理性问题的提出,因为推理性问题常常涉及学生的元认知策略,比认知记忆性问题更能体现学生的思维水平,更有利于呈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推理过程中运用的思想方法。 第四,以耐心倾听学生的回答,恰时、恰当进行追问为重要方法。这是优秀教师教学智慧的重要体现。根据之前的问题和学生的回答,往往可以很好地感受和把握学生的已有认识。由此,进一步设置问题情境,进行追问,可以有效地引发学生新的认知冲突,从而引导学生广泛地搜索信息、联想知识,深入地进行分析和探究,并在进一步的交流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增进对问题和知识的理解,实现认识的螺旋式上升,提升思维能力和水平。 第五,以鼓励学生提出创造性的问题为有效途径。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不仅能够得到学生的积极回应,而且能够引发他们的进一步思考,使得他们主动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那么这样的提问不仅有效,而且高效。优秀教师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经常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同时十分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会轻易放过任何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以及其中闪现的智慧和灵感。由此,可以在加强师生交流、深化学生认识的同时,充分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以及批判精神。当然,鼓励学生提问并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他们的问题,并非易事,必须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习惯。 总之,“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是重要的,然而学生想的是什么却更是千百倍重要的。思想应当在学生的脑子里产生出来,而教师应当仅仅起到助产婆的作用。”教学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好的提问是暴露学生思维过程、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重要手段。标签:课堂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