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第二精神病医院 湖南衡阳 421001
【摘 要】目的:分析和研究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临床护理模式对整体标准化管理质量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2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02例作为此次报告的研究对象,均分成两组,每组各51例。对照组精神分裂症患者给予常规临床护理模式,而试验组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干预。结果: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在治疗后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等相关临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别显著,P<0.05。两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结果可知,试验组患者治疗后的满意度,差错率均优于对照组,存在差别,P<0.05。结论:不同的护理方式在临床治疗精神分裂症疾病上都有一定的作用价值,但是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可以明显的改善患者治疗期间的各项指标,减少了不良状况的发生。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精神分裂症;质量管理;临床价值
精神分裂症是指患者出现多种神经递质功能异常[1],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思维障碍、行为失常、认知丧失等。同时该疾病的病情影响较大,如果采取不当的治疗方式,不仅会给患者带来不少痛苦,而且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体恢复和健康。临床护理路径(CNP)是可预先决定起点和终点的流程[2],主要是通过图表的形势提供有时间、有顺序和有效的照顾,来对质量和经费进行控制[3]。本研究针对目前临床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现状,比较和分析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以及对患者各项身体机能恢复的影响。详细见以下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2月来我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均分成两组,每组各51例。对照组精神分裂症患者年龄均分布在31~77岁之间,平均年龄都在(54.6±2.8)岁。患者的体重在51.8~73.9 Kg之间,平均体重在(56.1±2.7)Kg。试验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年龄均分布在29~75岁之间,平均年龄都在(51.6±2.3)岁。患者的体重在50.8~81.4 Kg之间,平均体重在(57.5±2.9)Kg。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各项指标情况基本相似,不存在可见差别,故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纳入标准
所有参与研究的试验对象均符合中华医学分会编排的《精神分裂症的诊治标准》。患者均>18岁,且患者均已知情。全部经过临床症状、体征、病理学检查确诊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1.3排除标准
如下:(1)药物过敏反应。(2)有心脏疾病。(3)神经系统病变。(4)肝肾功能损害。(5)肺部疾病。(6)语言障碍。(7)脑部疾病。(8)全身系统病变。(9)原发性痴呆症。
1.4研究方法
对照组精神分裂症患者给予临床常规的护理模式,主要包括了:①用药护理。②饮食护理。③生活护理。而试验组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干预。具体步骤如下:
1.4.1临床护理路径的建立
针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前,首先了解试验组5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具体情况,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护理方案。护理路径主要包括了:①患者评估。②医疗护理措施。③健康教育。④生活能力训练。⑤社会技能训练。⑥出院计划。⑦预期目标。⑧效果评价。⑨执行时间。⑩执行者签名。
1.4.2临床护理路径实施
(1)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入院当天将患者安排到医院的一级病房内,由患者的主治医师和相关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精神状况进行详细的评估,并防止患者出现不良状况包括了:①防自杀。②防伤人。③防藏药。④防外逃。⑤防跌倒。⑥防噎食。并且向患者和病人家属及时的沟通,告知他们临床护理路径中相关事宜和注意事项。护理工作人员在护士长的带领下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全天的实时护理,包括了:①护理诊断。②护理目标。③护理措施。④效果评价。(2)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急性治疗期间,有负责的主治医师和相关护理人员对于患者进行实时的精神状态评估。严格地规范患者的饮食、用药、睡眠状况,以及对于患者的情绪进行有效的引导,并进行相关的知识健康教育。(3)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期间,对于患者应用专业的康复培训,每天2次,每次大约1个小时。主要包括:①生活技能。②人际交往。③思想状态。④认知功能。并及时对于患者进行心理的疏导。(4)在患者出院前,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科学知识的教育,循序渐进、努力的引导患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消除他们的紧张心理。
1.4.3护理管理质量小组
建立护理小组,组长负责统筹全局,总览一切护理工作的大小事务。负责小组的日常活动,提供可行的方案,统计小组内组员的意见和想法。一起分析和思考出现的现象,组员各抒己见,制定一系列的实施方案。对护士开展专业知识培训,充分的解释护理工作在医院中的重要意义,提高组员的危机意识和使命感。进一步规范护士在日常中的工作方式,组员相互的提醒和督促。组长每2个月进行质量检查[4]。
1.5观察指标
如下:(1)临床指标。①住院时间。②住院费用。(2)治疗结果。①满意度。②差错率。
1.6统计学方法
实验所收集的数据利用SPSS17.0软件进行研究,其中采集信息用均数±标准差(x±s)来表示。组间数据用t查验,采取X2查验,存在必然的差别,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在10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来我院治疗前,患者的各项指标情况基本相似,不存在可见差别,故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干预后。详细如下:
2.1临床指标
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在治疗后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等相关临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别显著,P<0.05。见表1。
3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常见的危重症[5],且早期的临床表现不十分明显,容易出现误诊、漏诊等情况[6]。由于精神分裂症疾病的这些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患者以及病人家属身心俱疲。
随着人类社会不断的进步和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以及治疗手段更加的清晰和透彻。如果在患者治疗期间采用不当的治疗方式,不仅会给患者带来不少痛苦,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身体健康,会给患者带来了诸多不利的影响。研究显示,不同护理模式在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上都有着较好的临床价值。常规的临床护理模式虽然在治疗精神分裂症上有一定的疗效,但是患者治疗后出现较多的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大量的临床资料显示,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护理路径进行干预,患者治疗后的各项指标恢复更佳。其优势如下:(1)降低各种并发症出现。(2)能显著缩短患者住院的时间[7],降低了住院的费用,提高患者的整体满意度[8]。(3)减少护理被动依赖医嘱进行处置的风险,提高了护理工作的主动性[9]。(4)增加患者的自我护理意识和能力[10]。
本文研究数据显示,试验组患者在治疗后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等相关临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结果可知,试验组患者治疗后的满意度,差错率均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临床护理路径在治疗精神分裂症疾病上有着较好的作用价值,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朱伟芳,付萍萍,钟文凯,等.临床护理路径标准化管理模式对精神分裂症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护理质量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15):166~167
[2]蒋菊芳,费静霞,姚敏红,等.临床护理路径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标准化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10):970~972
[3]吴玉兰,吴欣,黄劲松.临床护理路径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标准化管理中的应用[J].黑龙江医药,2015,28(5):1164~1165
[4]蒋菊芳,费静霞,姚敏红,等.临床护理路径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12):868~869
[5]周春香,田慧.临床路径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Meta分析[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2,10(6):34~35
[6]周颖,陆秀英.临床护理路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19):105~106
[7]杨玲花.精神分裂症临床护理路径管理与实践[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21):2669~2671
[8]林桂红.临床护理路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效果的影响[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5,5(11):101~103
[9]杨波,黎明,刘冬梅,等.临床路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药物治疗中护理质量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5,20(5):49~51
[10]姚敏红,费静霞,蒋菊芳,等.精神分裂症临床护理路径标准化管理[J].护理研究,2011,25(2):444~446
论文作者:万鸿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6年2月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5
标签:患者论文; 精神分裂症论文; 路径论文; 指标论文; 对照组论文; 疾病论文; 质量论文; 《中国蒙医药》2016年2月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