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恩格斯的时代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恩格斯论文,马克思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时代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被人关注,“时代”这一概念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被人们如此广泛地使用。“全球化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多极化时代”、“信息化时代”、“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和平与发展时代”、“e时代”、“数字时代”等有关提法,已经使人们对时代的认识越来越糊涂。然而,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时代”是有特定内涵的概念,它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某一特定阶段或时期的高度概括,是马克思恩格斯对某一历史时期人类社会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向的认识成果。
一、构建时代观的理论基础
每一种理论或学说一般都以一定的哲学思想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时代观是一个严密的理论体系,它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之上。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人类社会及其生活过程的本质就是人类的实践及其活动过程。马克思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运动出发,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与内在规律。一定意义上说,唯物史观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重要内容。
1859年,马克思在总结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活动时明确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1](P32-33)这段话表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也为研究时代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世界万事万物都在运动和变化之中,人类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是变化无穷、丰富多彩的,不存在任何最终的、绝对的、神圣的东西。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认为人类社会同自然界的运动发展一样,其发生、发展也是有其自身规律的。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深刻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等一系列规律,解开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千古之谜,找到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与发展趋势,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指明了方向。
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上层建筑的基础。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和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任何上层建筑的产生,都能直接或间接地从社会的经济基础中得到说明。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变革的方向。当然,上层建筑也不会消极被动地被经济基础决定,它会主动地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服务。
二、确定世界历史时代的划分标准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并把时代理论与社会发展形态联系起来,指明了人类历史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运动轨迹。
(一)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来划分,马克思把人类社会划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大机器时代
马克思强调生产力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把劳动资料或者说生产工具作为划分人类社会不同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准。他说:“机械性的劳动资料(其总和可称为生产的骨骼系统和肌肉系统)比只是充当劳动对象的容器的劳动资料(如管、桶、篮、罐等,其总和一般可称为生产的脉管系统)更能显示一个社会生产时代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特征。”[2](P204)“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3](P210)马克思按照劳动资料或劳动工具的标准,把人类社会的发展依次称之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大机器时代。马克思深刻地指出:“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4](P142)也就是说,与铁器时代相对应的是封建社会,资本主义时代是大工业、大机器的产物。马克思认为,尽管直到现在,历史著作很少提到物质生产的发展,即整个社会生活以及整个现实历史的基础,但是,至少史前时期是在自然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而不是在所谓历史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制造工具和武器的材料,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的。劳动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从事物的本性可以得出,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特别表现在劳动资料或者说生产工具的发展上”[5](P57)。
马克思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生产力的标准不仅是自然科学的范畴,也应该是社会科学的范畴。生产力状况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客观前提和物质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变革又是生产关系变革的决定力量。对此,马克思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如:“为了不致失掉文明的果实,人们在他们的交往[commerce]方式不再适合于既得的生产力,就不得不改变他们继承下来的一切社会形式。”[6](P533)“17世纪和18世纪从事制造蒸汽机的人们也没有料到,他们所制作的工具,比其它任何都更能使全世界的社会状态革命化。”[6](P384-385)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的,生产关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只有当它为生产力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时才能够存在。当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人们就会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接受摩尔根的历史分期法,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大体分为三个时代: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蒙昧时代是以获取现成的天然产物为主的时期;人工产品主要是用作获取天然产物的辅助工具。野蛮时代是学会畜牧和农耕的时期,是学会靠人的活动来增加天然产物生产的方法的时期。文明时代是学会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的时期,是真正的工业和艺术的时期。”[6](P24)在这里,恩格斯对时代进行分类,主要考虑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靠什么工具来获得生活资料,采用的是生产力的标准。
(二)从社会主体形态上来划分,人的发展过程分为三大历史阶段:人的依赖性阶段、物的依赖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阶段
马克思指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社会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阶段。”[7](P104)
在马克思看来,人首先是社会的人,个人不能独立于社会而单独存在,这种情况在人类社会的初期表现得最为明显,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要想生存就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在整个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中,与手工生产力相对应的是自然经济社会形态,虽然有了社会分工,但是,生产的目的仍然以自己消费为主,个别劳动大多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奴隶对奴隶主、农民对地主仍然具有紧密的依赖关系。
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形态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有大量的“自由人”的存在,生产力的社会化要求打破人身依附关系和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等价交换与自由流通逐渐超越国家的界限,从而使人对人的依赖关系被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的关系所代替。马克思把这种社会称之为“市民社会”,人依赖物的社会形态较之人依赖人的社会形态是社会的巨大进步。但是,人依赖物的社会形态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现代社会内部分工的特点,在于它产生了特长和专业,同时也产生了职业的痴呆。社会分工导致人的畸形与片面的发展,人的个体就像机器一样被分割开来,成为机械劳动的工具,人的全面与自由的发展受到严格的限制与制约。
商品拜物教集中体现了人对物的依赖关系,这反映出人的本质的异化问题。马克思从人的本质角度看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认为人类社会经历了人的本质的肯定、人的本质的异化、人的本质的复归三个阶段。马克思预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未来社会的重要特征,即,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社会分工的消灭,国家的消亡,商品与货币的消失,人类物质与精神生活的极大改进,人从根本上摆脱对物的依赖性,成为自由发展的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
(三)从生产方式和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来划分,人类社会分为五种社会形态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总和。马克思不仅重视生产力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作用,而且强调生产关系是区分时代的重要标志。马克思说:“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发展的,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为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构成为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4](P345)
马克思以社会形态作为时代的划分标准,并对历史时代划分做了明确的说明,他说:“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的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8](P9)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力方式可以看做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1](P33)
尽管到现在为止,学术界对“三形态理论”与“五形态理论”仍然有较大的分歧,存在着激烈的争论,但是,生产关系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是不容置疑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都是反映社会的本质的概念,从生产力的角度看人类历史的发展阶段是时代划分的理论基础,能够反映时代的性质问题;从生产关系角度区分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时代,是时代性质的集中体现。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中最本质、最基本的关系,它的演变必然决定着社会的质变和标志着历史时代的变迁。
马克思恩格斯不仅从大历史时代分析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而且也把人类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根据不同的特点划分为几个不同的时期。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分工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专门研究了资本主义时代的发展进程,并把其概括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殖民地开拓时期(15世纪末—17世纪初)。这时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刚刚出现,资本主义为了进行原始积累,展开激烈的市场竞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时期。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随着美洲和通往东印度的航线的发现,交往扩大了,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运动有了巨大的发展。从那里出入的新产品,特别是进入流通的大量金银完全改变了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沉重打击了封建地主所有制和劳动者;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日益扩大为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4](P110)第二个时期是工场手工业时期(17世纪中叶—18世纪末)。这一时期各国发展手工业,市场竞争激烈,甚至采用战争的手段来解决,商业得到迅速发展,殖民制度开始形成。马克思恩格斯曾说过,“18世纪是商业的世纪”[4](P112)。第三个时期是大机器工业时期(18世纪中后期一)。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的确立时期,大工业创造了现代交通工具,使竞争更加普遍,世界历史进一步发展,整个世界联成一个整体。“它产生了大工业——把自然力用于工业目的,采用机器生产以及实行最广泛的分工。”“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和现代的世界市场,控制了商业,把所有的资本都变成工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速(货币制度得到发展)、资本集中。”[4](P113-114)
(四)从社会交往形态上来划分,人类社会经历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开放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对人类社会的研究与分析是从纵向与横向两个方面展开的。从纵向的角度看,每个民族或国家,按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一般相继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从横向的角度看,人类社会经历了单个民族的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的过程,经历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开放的历史进程。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社会的发展史首先是单个民族的历史。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通讯与交通落后,社会分工与交换发展缓慢,世界基本上处于封闭状态之中,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虽然也存在一定联系,但是封闭状态是主要的方面,国际社会的主体之间不能形成彼此交往、相互依赖的局面。大约在1500年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发展、确立,相继发生了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宗教改革等重大事件,市场经济与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世界相互隔绝、分散的状态逐渐被打破,世界逐渐变成一个统一开放、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正如马克思所说:“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1](P28)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对时代的划分角度是多样的,因而对时代的判断也是多样的。当今世界,之所以出现多种复杂的时代观,其原因就在于人们看时代的角度是不同的。但不管时代观怎样演变,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划分时代的几种视角至今仍然居于主导地位。
三、揭示所处时代的性质
时代的性质是对时代的质的规定,是时代理论的核心内容。对时代性质的不同判断将直接影响着对内和对外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正确认识和把握时代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政策和战略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他们所处的时代是资产阶级时代或资本主义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他们所处的时代是资产阶级的时代,“但是,我们的时代,资产阶级时代,却有一个特点: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4](P275)。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又把所处的时代说成资本主义时代。“资本一出现,就标志着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新时代”,“资本主义时代的特点是,对工人本身来说,劳动力是归他所有的一种商品的形式,他的劳动因而具有雇佣劳动的形式。另一方面,正是从这时起,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才普遍化。”[1](P172)“虽然在十四和十五世纪,在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已经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但是资本主义时代是从十六世纪才开始的。在这个时代来到的地方,农奴制早已废除,中世纪的顶点——主权城市也早已衰落。”[9](P784)可以看出,马克思有时用资产阶级时代的概念,有时又用资本主义时代的概念,但是其基本意义是一样的,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它们都表明了马克思恩格斯对时代性质的判断。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时代进行了辩证的、客观的分析。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热情洋溢地描绘了资本主义对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大贡献,肯定了资本主义相对于封建制度的历史进步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4](277)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时代的丑恶性进行无情批判的同时也预示了新时代的到来。马克思指出:“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1](P265)资产阶级对国外进行疯狂掠夺的同时,残酷剥削本国人民,积累了大量的货币财富。事实表明,资产阶级的发家史就是一部罪恶的掠夺史和血腥的剥削史,“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备和肮脏的东西”[1](P266)。
马克思在揭示资本主义时代的阶级局限性和资本主义时代的本质的过程中,从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出发,预测了资本主义时代的发展趋势,认为资本主义时代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资本主义时代的发展必然被共产主义所代替。恩格斯指出:“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些一直作为异己的、支配着人们的自然规律而同人们相对立的规律,那时就将被人们熟练地运用,因而将听从人们的支配。人们自身的社会结合一直是作为自然界和历史强加于他们的东西而同他们相对立的,现在则变成他们自己的自由行动了,至今一直统治着历史的客观的异己的力量,现在处于人们自己的控制之下了。只是从这时起,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只是从这时起,由人们使之起作用的社会原因才大部分并且越来越多地达到他们所预期的结果。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10](P634)
四、分析所处时代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时代存在着与以往时代不同的特征,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球联系加强
资产阶级为了开拓世界市场,输出商品,也积极地输出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价值观念、意识形态,试图用资本主义文明改造世界,这客观上加快了资本主义在整个世界的发展,推动了世界资本主义一体化进程。“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入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的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4](P276)全球经济联系的加强,也对世界政治、文化、风俗和习惯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世界上每个民族、国家产生强烈的冲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与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富。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4](P275-276)恩格斯也说过:“单是大工业建立了世界市场这一点,就把全球各国人民,尤其是各文明国家的人民,彼此紧密的联系起来,以致每一个国家的人民都受到另一国家发生的事情的影响。”[4](P24)
(二)社会剧烈变动
资本主义与大工业、大机器、社会化生产、国际市场、世界交往等连在一起,使社会处于永远不停的运动、变革、革命之中。生产工具要变革,生产力要变革,生产关系也要变革,导致社会的方方面面的变动与不安定。马克思恩格斯说:“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反之,原封不动地保持旧的生产关系,却是过去的一切工业阶级生存的首要条件。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4](P275)从国内来看,资本主义时代的阶级关系简单而明确,“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4](P273)。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主要矛盾。从国际上看,侵略与掠夺是资产阶级的本性,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占有市场、追求利润,在全球推行殖民政策,导致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激烈的矛盾与冲突。马克思说:“当我们把目光从资产阶级文明的故乡转向殖民地的时候,资产阶级文明的极端伪善和它的野蛮本性就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它在故乡还装出一副体面的样子,而在殖民地它就丝毫不加掩饰了。”[4](P772)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为了争夺殖民地也展开激烈的竞争。自资本主义来到人间,整个世界就处于永远的冲突、矛盾和不安之中。
(三)东方从属于西方
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东西方国家的差距加大了,在人类历史的很长时期,东方国家的农业文明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地位,比如中国在1800年前后还在综合国力中位于世界前列。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创造出巨大的生产力,西方国家把东方国家远远甩在后面。西方国家采取积极开放的态势,而东方国家一般闭关锁国。为了打开东方国家的大门,西方国家不惜使用军舰、大炮等武力方式。在西方国家的强大冲击下,东方国家逐渐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于是,整个世界出现严重的东西方分化,西方发达于东方,东方从属与西方。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使农村服从于城市的统治。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大大增加起来,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村生活的愚昧状态。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4](P276-277)
(四)“世界历史”形成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活动范围越来越扩大,各民族的交往越来越多,人类历史逐渐由“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化。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著作中深入研究了世界历史的形成与发展,揭示了世界历史发生、发展的内在的规律性,并与共产主义结合起来,深刻论述了时代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是世界历史形成的根本原因。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4](P114)。“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4](P88)地理大发现是世界历史形成的重要条件。地理大发现之前世界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世界的各个组成部分相对独立地存在着。地理大发现之后,西方的殖民拓展,使经济贸易活动扩展到全世界,贸易的发展又引发了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商业革命,从而资本的活动空间增大,力量加强,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与世界历史的进程。“在十六世纪和十七世纪,由于地理上的发现而在商业上发生的并迅速促进了商人资本发展的大革命,是促进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世界市场的突然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欧洲各国竭力想占有亚洲产品和美洲富源的竞争热,殖民制度,——所有这一切对打破生产的封建束缚起了重大作用。”[11](P114)
马克思恩格斯把对时代的分析与共产主义结合起来,认为共产主义事业是世界历史性的事业。他们认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使人们的存在已经不是地域性的而是世界性的存在,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地域上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能实现一样。”[4](P86-87)
纵观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观,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时代的有关思想,不但是一种理论学说,也是一个分析问题的方法论,也就是说,对事物产生的时代进行唯物主义分析是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也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只有从唯物主义原则出发对时代进行分析,才能认清时代的性质,找到时代变革和社会变迁的根本原因。他们强调:“每一个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基础。”[4](P252)运用历史的观点与世界眼光,对事物的产生发展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和研究来认识事物,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也是研究马克思主义时代观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突出表现。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观对于我们今天认识时代的性质,把握时代的主题和特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标签:世界历史论文; 恩格斯论文;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论文;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发展规律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社会关系论文; 文明发展论文; 历史规律论文; 人类文明论文; 资产阶级革命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