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在东南亚的软实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南亚论文,中国论文,实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099(2006)06-0043-06
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软实力已成为东南亚国家谈论的话题。不久前,印度尼西亚总统苏西洛的顾问兼总统发言人迪诺·帕蒂·贾拉勒便就中国的软实力发表了议论。他认为,中国已经有效利用经贸关系、教育奖学金、投资及文化上的联系,与东南亚国家建立了积极的关系,展现了自己的软实力。他说:“中国正在扩大其软实力,它做得非常非常成功。它去除了政策中的意识形态色彩;它不再笨手笨脚地处理地区事务;它克制自己不对别国内政指手画脚;它展现出一种富有同情心、具有责任感、乐于助人、亲切待人的伙伴形象。”①其他东南亚国家大多也有类似的看法,它们的看法也多是积极的、正面的。
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软实力状况及发展前景,应引起人们特别是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本文拟就此作些尝试。
一 中国在东南亚地区软实力的提升
软实力,当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最早提出这个概念时,内容是相对狭隘的,不包括我们现时普遍提到的投资、援助和外交等等。在亚州,软实力的概念被拓宽,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的邻国提出了更为广义的软实力概念,包括文化、外交、加入多国组织、海外商业活动及经济实力的吸引作用、投资、援助等,甚至范围更广。因此,今天人们所说的“软实力”暗含除安全领域之外的一切因素。我们正是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来探讨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软实力的。
中国在东南亚地区软实力的提升,主要是在1997年以后。1997年以前,由于种种原因东南亚国家对中国多抱有负面的看法。1997年以后,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看法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中国在东南亚的形象和影响力大大改观。众多因素促成了这种改变,而1997年是一个分界线。这一年发生的金融危机考验着一切,也检验着一切。原有的盟友并不那么可信,真正的朋友站了出来。在本地区具有巨大影响力的美国由于对金融危机反应迟缓和在此后发生的“9.11”事件后反恐问题上表现出的短视,让东南亚国家深感失望。中国宁肯自己受损也要解邻国于危难的做法,赢得了东南亚国家普遍的尊重,误解和不信任开始消融,互信和合作开始形成,中国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也就是软实力大大提升。
1997年是中国软实力在东南亚地区崛起的标志性的一年,时任东盟秘书长的鲁道夫·塞韦里诺的话代表了东盟各国普遍的看法,他说:“中国确实因此给人留下了好印象”。自此以后,客观条件造成的有利环境使东南亚地区成为中国展示软实力的舞台。
随着中国“硬实力”的不断增强,提升软实力也现实地提到了面前。中国把塑造、提升和展示软实力作为强国之策而自觉推行,于是制订了中国自己的软实力战略,提出了实施该战略的策略、方法、步骤和达到的目标。
在软实力战略中,有理论的支撑,也有实际的塑造、积累和展示,还有所要达到的目标。从理论层面讲,就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准则:和平、互利和双赢。尤其是与邻国的关系,又更具体化为以邻为伴,与邻为善,以及睦邻、安邻、富邻……这是中国对外关系的基础和出发点,也是我国发展软实力的理论依据。在提升软实力的过程中,要尊重别国主权,善于听取和吸纳别国意见,真诚对待别国的选择,不能苛责对方,更不能动辄制裁,要与“强迫”“干涉”划清界限。中国清醒认识到:只有当对方感到有利和有所得时才能接受你。中国以和平发展,建立和谐世界为国家大战略,并成为举国上下追求的目标。这一目标不是靠强权与征服来实现的,而是用提升自己的影响力来达到。在实践层面,明确“软实力”的广泛概念,包括除安全领域之外的所有因素,要放手去做,凡是有利于软实力提升的,就是我们要做的事情。为此,方法可以灵活,形式亦要多样,其内容既有指向精英阶层的“高端的”软实力,也有指向广大民众的“低端的”软实力。援助、外贸与投资、机制建设、自由贸易区建设、关税减让、非传统安全合作、教育、留学生交换、中华文化弘扬、对华侨华人的保护等都是提升软实力的渠道,也是展示中国软实力的舞台。与之相关的公共外交特别是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宣传也是软实力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不断提升的范围。循此理念,照此思路,按此办法,不断努力,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软实力步步提升,其魅力也渐渐展现出来。
二 中国在东南亚地区软实力的具体表现
中国在哪些方面展示出软实力并显现其魅力呢?
(一)施援手解邻国于危难,赢得普遍好评和尊敬。1997年,当那场开始于泰国的金融风暴席卷东南亚地区时,一些国家采取了观望的态度,作为邻国的中国当即站出来,伸出援手,与南部邻国共度难关。中国宁愿自己蒙受损失,也要支持和帮助友邻,坚持人民币不贬值,不仅如此,面对来势凶猛的金融危机,中国还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泰国提供10亿美元的货款。这是新中国建国以来首次向外国提供如此巨额贷款。此时,应泰国政府要求,中国还适当增加了对泰国商品的进口。这些举措有力地帮助泰国度过了难关。中国的助邻政策也惠及其他东南亚国家。在东盟国家中,印尼扮演着重要角色,长期以来是东盟国家公认的领头国。金融危机给印尼造成严重的破坏和损失,印尼经济下滑,银行破产,外资撤离,企业倒闭,工厂停业,失业人数猛增,经济增长率从1996年的7.8%下降至1998年的-13.6%,国内生产总值(GDP)由1996年最高峰的2250亿美元下滑至1998年的1150亿美元。在印尼陷入严重困境的情况下,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印尼态度冷漠,使印尼倍感失望。长期援助印尼的日本,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拖累,经济衰退,自身难保,大量减少对印尼的援助和投资。在危难时刻,中国伸出援手,向印尼提供巨额贷款和无偿援助,缓解了印尼的困难。除泰国、印尼以外的东南亚国家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等国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有轻有重,但无论属于哪种情形,只要有所需,中国都毫不吝啬地提供帮助。中国的坦诚与无私让东南亚各国人民(从他们的领导人到民众)感动,更使他们对一个长期被他们误解的国家有了真正的了解,他们的领导人纷纷发表谈话,赞美有加。印尼梅加瓦蒂总统曾说过:“拥有12亿人口的中国,当今已成为世人敬仰的强国,2亿人的印尼理应向中国看齐,学习中国的经验。”②马来西亚的马哈蒂尔在担任总理期间以“亲中”闻名,因为他从长期实践中感受到中国的真诚与友谊。在冷战结束后他曾7次访问中国,在东南亚各国领导人中是不多见的。他多次说“马中是最好的朋友”。他还是第一个主动站出来反驳“中国威胁论”的国家领导人。泰国领导人为表达泰国人民的感激之情,在1999年9月江泽民主席访泰时给予了隆重的接待,普密蓬国王和他信总理都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盛赞泰中友谊和中国政府在泰国处于危难时给予的援助,热切期盼泰中关系有更大的发展③。其他东南亚国家称赞中国的言辞也常见于领导人讲话和媒体报道。
东南亚地区一度是反共前线,泰国、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都有过亲西方反华的历史,在一个不太长的时间内,各国对中国的态度纷纷发生改变,做了许多他们过去根本不想也不愿做的事情。这显然是中国扩大其影响力的结果,也是中国软实力提升的明证。中国无论在高端层面上对国家领导人的影响力,或是在低端层面上对民众的影响力,都大为提高,故而对中国看法才有根本性的改变。
(二)构筑自由贸易体制,推动双赢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促成东盟各国由“中国威胁论”向“中国机遇论”的转变。“中国威胁论”的阴影长期笼罩着东南亚地区,举凡中国的任何一个举动都被视为“威胁”,但近几年来“中国威胁论”开始消退,“中国机遇论”开始抬头,这种转变不是中国用制裁、强迫等威胁手段来实现,而是中国倡导并积极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并初显成效换来的。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源自于中国的倡导。1997年12月在中国与东盟领导人(10+1)第一次会议上,双方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盟国家首脑会议联合声明》,使东盟与中国的友好合作关系进入实质性阶段。2000年11月在第四次中国与东盟10+1会议上,中国朱镕基总理提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设想,并建议成立专家组对此进行可行性研究。此倡议得到东盟国家响应。1年后的2001年11月6日,在第五次中国与东盟10+1会议上,双方正式确定了在10年内即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目标。目标确定后,双方即开始了筹备行动。进行了多次谈判和磋商。2002年11月4日在金边举行的第六次中国与东盟10+1会议上,双方正式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框架协议》规定了自由贸易区的目标、范围、措施、起止时间、先期实现自由贸易的“早期收获方案”、经济技术合作领域的具体安排,总体确定了自由贸易区的基本框架和方向。在这次会议上,双方还签署了《农业合作谅解备忘录》。中国还提议建立双方信息产业部长定期会议制度,尽快签署中国与东盟信息产业中长期合作备忘录。这一切都是为了互利双赢,为此,在《框架协议》中还特别规划了“早期收获”方案,决定提前从2004年1月1日起对600多种产品实行关税削减,直至降为零关税;同时,中国还给予东盟非WTO成员国以多边最惠国待遇,越、柬、老、缅将从中受益。中国还在中泰间率先落实《框架协议》,同意从2003年10月1日起对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实行零关税。2004年1月1日起,越、柬、老、缅向中国出口的一些产品也享受零关税。中国与东盟计划在10年内建成自由贸易区,目前,自贸区建设进展顺利。五大重点领域(农业,信息通信、人力资源开发、相互投资与湄公河流域开发)开局良好,推进有力,成效显著,前景良好,人们普遍充满信心。据初步推算,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是一个人口20亿,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万亿美元的市场潜力巨大的贸易区,其进出口总额也将达到1.3万亿美元。自贸区建成后,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将增加55%,东盟对中国的出口也将增加48%,受此影响,中国、东盟国内生产总值将分别增加0.3%和0.9%。
这种双赢的前景,逐渐改变了东盟对中国的看法,中国的形象大为改观, “中国威胁论”在淡化,“中国机遇论”开始唱响。2003年2月在中国桂林举行的“中国—东盟高层论坛”上,与会的泰国、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越南、柬埔寨等国家的高官在发言中均表达了对“中国机遇论”的正面看法。东盟首席谈判代表、泰国商业部高官卡尼松说:中国在经济发展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巨大的市场,自贸区建成后,双边贸易额将翻1-2番。中国和东盟有了统一的市场和贸易网络,有助于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增强在全球的竞争力。从“早期收获计划”中获益的越、柬、老等东盟新成员国喜不自禁。越中贸易近10年来增加了90多倍,越南从中获益匪浅④。各国都希望从中国的发展和同中国的合作中受益。此后,“中国机遇论”的声音不断增强,在一些国家成为主流民意。
(三)推动金融合作,防范金融风险,中国的努力为世人所承认。1997年的金融风暴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各国都认识到稳定金融市场,防范金融风险是当务之急,也认识到金融对经济的影响至关重要。金融被喻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杠杆”,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在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中,金融成为先导,是合作中的重中之重,为中国政府所重视,因此成为合作中进展最快,也最令人瞩目的领域。中国对地区货币合作机制“清迈倡议”持赞同和支持的态度。2000年4月10+3(东盟加中、日、韩)财长会议在泰国清迈召开,通过了著名的“清迈倡议”,主要内容是推动10+3国家间建立货币互换安排,以防范和减轻金融风险。中国积极响应这一倡议,并积极参与筹划亚洲债券市场,明确了自己在货币互换安排中的分工与职责。中国与东盟在金融领域的合作主要是在短期资本流动、金融体系改革方面的相互适应、相互融合和相互援助等。通过合作,将形成一个金融体系健全、资本流动顺畅的东亚金融体系。筑起这道金融防护墙,东盟各国经济就能安全运行。中国在构筑这道防护墙中的作用为世人所承认,扩大了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
(四)积极参与援助,倡导亚太经济援助体制,展现负责任大国形象。本着安邻、富邻的外交方针,在我国经济实力增强之后,也加大了对东盟国家援助的力度,并使对外援助向机制化方向发展。以2002-2003年为例,美国国防大学亨利·耶普的一项调查显示,2002年中国对印尼的援助是美国的两倍,2003年中国对菲律宾的援助大约是美国的4倍,对老挝的援助是美国的3倍。中国的援助不但数额越来越大,而且更讲究效率,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改进。过去,一些人提到中国援助就想到大而缺乏效率的项目。现在,情况大大变了。不但要讲对方所需,也要讲是否划算,援助要与具体政策目标和长远战略利益密切挂起钩来,有利于提升中国的软实力,无论是高端软实力,还是低端软实力,都必须通过援助来加强。比如在泰国,中国援助既用于邀请商界人士到中国访问、参观,进一步了解中国,也用于购买泰国过剩农产品,以援助因滞销而受影响的农民,这是高端与低端并进提升软实力的例子。将援助变为软实力,公共外交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政府近年开始重视公共外交,不但增加了公共外交预算,还制订了周详的战略。对援助的广泛宣传,细致入微地落实每个援助项目是公共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宣传的内容很广,除援助项目本身外,还包括中国的企业及其产品、中国的经济发展、对外贸易、外交和侨务政策、教育、人员交往等,一切能够有助于澄清误解、增进了解、转变认识的内容都在宣传之列,宣传而不强迫,讲道理见事实是宣传的基本原则。2005年是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中国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中国在一些东南亚国家如新加坡,马来西亚马六甲举办了郑和下西洋的展览,一些学者出席了相关的学术研讨与论坛,此举意在宣传中国的和平理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形式多样灵活的宣传对于消除因中国经济崛起而产生的担忧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中国还积极倡导建立亚太经济援助体制。2004年11月,出席东亚领导人有关会议的中国代表团宣布实行“亚洲减债计划”,承诺将减免一些亚洲国家的部分或全部到期债务,东南亚的柬埔寨、越南、老挝成为直接的受益国。中国还推动其他相关国家实行减债计划,使其纳入经济援助体制,让更多国家受益。
(五)加强地区安全合作,推动非传统领域合作不断深化。中国与东盟不但在外贸、金融、援助等经济领域形成了多项合作机制,在安全领域也有不少合作机制,而且运作不错。美国传统基金会高级研究员狄龙在《政策评论》中发表文章指出:“过去十年来,中国与东盟之间成功启动了27个不同级别的机制。”一个美国学者对此表现出关注,而他对美国的“漫不经心”忧心忡忡。美国与东盟的对话虽然早在1977年就正式确定下来,然而到目前只有7个美国与东盟组成的机构,而且很少碰头。中国与东盟的合作机制在安全领域较为完善,形成了完整的安全体系。中国不仅积极参与这些机制,而且在机制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2002年第六次东盟与中国领导人会议上,中国与东盟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以避免由南海争端引发的冲突,确保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2003年10月,在第七次东盟与中国领导人会议期间,中国率先以非东盟成员国身份签署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该条约是东南亚地区各国维持和平稳定与发展的法律基础。中国是第一个加入该条约的非东盟国家,该条约也是中国首次为加入一个地区性国际组织而签署的条约。中国的加入,表明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地区大国,也提升了东盟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这一行动将为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作出积极的贡献。新加坡总理吴作栋评价说:“这显示了中国与东盟之间的信任,那是双方做出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声明。”⑤2003年10月东盟国家和中国还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南亚国家领导人联合宣言》,宣布中国与东盟建立“面向和平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以中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为起点,进一步加强互信;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讨论并规划后续行动的具体方式、领域和项目;就中国加入《东南亚无核区条约》议定书保持磋商。《联合宣言》使中国与东盟的安全合作进入实质性阶段。
在非传统安全领域,中国与东盟的合作也在不断深入。2002年中国与东盟签署了《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联合宣言》,规定了双方现阶段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的重点为打击贩毒、偷运非法移民、贩卖妇女儿童、海盗、恐怖主义、武器走私、洗钱、国际经济犯罪和网络犯罪等⑥。2003年10月,第七次东盟与中国(10+1)领导人发表的《联合宣言》决定,双方将加快落实《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联合宣言》中规定的合作项目,还要积极拓展和深化相关合作,适时举行中国与东盟有关安全的对话,进一步加强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合作,促进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在这里特别要提到在公共卫生安全领域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合作。自2003年以来,SARS、禽流感在中国境内和一些东南亚国家蔓延,造成很大损失。此外,疯牛病、口蹄疫、二恶英等与食品安全相关的重大事件时有发生。2004年末,东南亚海啸造成的后果极为严重。由于受灾地域广,受灾人口众多,造成的灾难空前,各种疾病可能袭击受灾区⑦。这些公共卫生问题不仅对人类生命构成严重威胁,也给受灾地区带来严重经济损失,对地区合作与发展的影响也不可忽视。由此可见,公共卫生问题已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卫生问题,它已上升为公共安全问题,其公共性已超越国界,成为全球性非传统安全问题。丹麦驻新加坡大使在其《全球化危机》一书中,把传染病列为未来几十年世界安全问题之一⑧。但是,公共卫生安全未被列入2004年1月中国与东盟签署的《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谅解备记录》,不在双方合作的范围。尽管如此,中国与东盟在这一方面的合作,非常广泛,并且成效显著,如抗“非典”,抗“禽流感”,双方反应迅速,措施得力,合作成功。在抗击自然灾害方面中国也是全力以赴,不管灾害发生在东南亚哪个国家,中国总是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尽最大努力给予援助,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减轻灾区人民的痛苦,如对印尼海啸、地震的救援就是例证。
(六)以孔子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影响不断向东南亚地区推进。东南亚是中国的近邻,二者很早就开始了交往。中国文化随中国人的南去而到达东南亚。中国文化南传的历史,呈波次向前推进,随国家的强弱而不断起伏。明初强大的明帝国派遣郑和七下西洋,中国文化南传东南亚,其影响力达到历史高峰。之后,中国封闭落后,至近代西方殖民者东侵,中国衰微,在东南亚西方文化把中国文化挤压到最狭小的空间。新中国成立后情况开始改变,中国文化影响重新抬头。新加坡是吸收儒家文化并运用于国家发展成功的典范。今日中国国势日增,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影响力,在东南亚也大幅度提升。在东南亚各国,中国商品随处可见,中国投资日益增多,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文化交流更趋频繁。汉语在东南亚地区成为热门语言,留学中国成为青年学子之所求,中国书刊电视大受欢迎。据此需要,中国向东南亚国家提供汉语教师,在柬埔寨等国家建立了让当地学生就读于由中国资助的汉语学校的制度,成绩优秀者可以获得奖学金,到中国继续学习。与美国收紧留学生签证不同,中国留学生签证政策相对宽松,鼓励东南亚各国学子到中国留学。根据乔治敦大学对东南亚的调查,印尼2004年获得中国留学签证的人数是获得赴美留学签证人数的两倍。此项政策扩大了中国高校的影响力。中央电视台扩大了在东南亚地区的覆盖范围,使该地区更多的人从电视中直接了解中国。孔子学院的广泛建立更反映出中国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力。自2004年6月乌兹别克斯坦的塔什干第一家孔子学院成立以来,短短两年之内,已有75家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建立。东南亚国家的主要大学都建立了孔子学院,而且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2006年7月初,来自38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0名代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了世界首届孔子学院大会。这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有关对外汉语教学的会议。东南亚国家孔子学院也派代表参会,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代表共商推广中国文化的大计。今天的孔子学院犹如法兰西联谊会、德国的歌德学院和英国文化学院在世界享有盛誉,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在世界也在东南亚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此外,中国与东盟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10多年来已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并正在步步推进;在中国和东盟各国的共同努力下,在广西南宁举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已成功举办了两届。这些都是中国软实力提升的标志。
三 结语
说到软实力,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约瑟夫·奈最近在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有一个最简明的概括:“所谓‘软实力’,指的是国家、团体或个人通过自身的吸引力而非威慑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对于中国软实力的现状,他评价说:“近年来,中国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吸引力逐步增强。巨大的经济成就,再加上中国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都使这种吸引力越来越大。中国实行了一系列对其他国家而言具有吸引力的政策,对东南亚国家尤为如此。中国在世界各地建立孔子学院,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这也是‘软实力’的一种具体体现。”他的结论是,“中国的‘软实力’近年来提升很快。而我认为采取提升‘软实力’的政策对中国而言是明智之举。”他还举出一些地方的民意测验来验证他的判断⑨。
笔者根据约瑟夫·奈对“软实力”概念的阐释以及此概念在亚洲被拓宽后的理解,分析了中国“软实力”在东南亚地区存在和提升的现实及在诸多领域的表现。约瑟夫·奈关于中国软实力的最新谈话可以作为对此问题的总结。
[收稿日期]2006-10-23
注释:
①路透社堪培拉2006年9月27日电讯。
②〈印尼〉《千岛日报》,2004年7月30日。
③参见1999年9月3日《人民日报》。
④在“中国—东盟高层论坛”上,各国代表表达了对中国看法的改变。参见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林梅文,载《亚洲探索》2004年第1期。
⑤引自新加坡《联合早报》2003年2月2日社论《东盟与中国关系新发展》。
⑥"Joint Declaration of ASEAN and China on Cooperation in the Field of Non-Traditional Security Issues",东盟秘书处网站:www.aseanec.org/13185.htm
⑦Colombo,Delhi And Puket,"Asia's tsunami the cruelsea",The Economist,January lst,2005,p.16.
⑧(丹麦)奥斯特罗姆·莫勒:《全球化危机?》,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101页。
⑨《参考消息》驻华盛顿记者杨晴川:《专访美国著名国际问题学者约瑟夫·奈》,《参考消息》,2006年8月10日第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