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疑问”教学策略初探_教学策略论文

激疑思问教学策略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策略论文,激疑思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古人云:“疑者,觉悟之机也,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学贵有疑,但长期以来形成的以考试为目的,以灌输为手段,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实际上形成了一个压制学生自由地探索、发现或提出问题的教育。在一次教育创新研讨会上,一位大学教授不无忧虑地说:“现在,最使我感到无奈的是学生的脑子里没有问题,不少学生在做论文之前请教我:‘老师,您看我应该研究什么问题?’这真让我无言以对,虽然我可以指导他们研究问题,但无法替代他们产生问题。”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认识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如何让学生能像科学家一样主动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成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就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质疑,引起学生思考,从而提出问题的策略作初步探讨。

一、平等民主策略

平等民主策略即教师打破旧的教学观念,创设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问的策略。

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科学地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和心理负担,明确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努力构建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要采用开放的教材,实行开放的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要认真钻研教材,努力加强自己的理论和业务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材、教学的真正开放。

其次,要正确分析在课堂上有些学生不敢问的原因:(1)心理素质差,一发言就心慌、胆怯;(2)害怕别人笑话,担心自己提的问题档次不高;(3)不会思考,无问题产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的知识。针对上述情况,教师应先创设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让每一个学生在人格上独立、思想上自由,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有发现、提出问题的权利,并且不管提出的问题多么肤浅,多么粗糙,都不应受到别人的挖苦、耻笑,不管提出的问题多么不着边际,也不应遭受人格的污辱。同时,教师不仅要对学生敢于提出的有价值、有创意的问题给予合理的肯定,还要对学生敢于提出针对教师和教材的问题的勇气和态度首先给予肯定,然后再进行引导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让主动提问的学生有安全感、成就感,才能激发学生主动提问的动机,引发学生主动思考,从而使学生发现和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

二、问题情景策略

问题情景策略即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心理和现有的认识水平等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的策略。

实践证明,运用问题情景策略组织教学,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其思维联想,使学生在轻松、自然、愉快的心境下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特别是创设新颖的问题情景,可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认知心理平衡,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结合生产实践,创设问题情景

生物学与人类的生活实际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人类的衣、食、住、行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材料,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发现问题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植物矿质营养”一节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前两句描写农民不辞劳苦,辛勤劳作的情景。思考:锄禾的目的是什么?锄禾为什么选择中午?结合这两个问题,自学教材,展开讨论:

学生甲立即回答:“锄禾的目的是除去杂草,在中午杂草容易被晒死。”教师进行点评:很好,该同学的观点实际上是防止庄稼与杂草之间的竞争,能使矿质元素更多地被庄稼利用。这些知识在“生态系统”这一部分还要详细学习。

学生乙回答:“锄禾的目的是给庄稼松土,有利于矿质元素的吸收,选择中午是因为中午光照强,蒸腾作用旺盛,有利于矿质元素的运输。”教师点评:很好。接着引出下一个问题:(1)为什么松土能促进矿质元素的吸收?(2)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是怎样运输的?

通过自学、讨论,学生知道了松土能增加土壤含氧量,有利于根进行有氧呼吸,为矿质元素的吸收(主动运输)提供能量。这时,我又在黑板上顺手画出了土壤中含氧量与矿质元素的吸收量的关系图(见下图),然后让学生给予评价,这事实上又创设了一个新的问题情景。学生思考,教师进行引导、点拨,最后学生终于明白:为矿质元素吸收提供能量的方式有两种——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这是含氧量为0时,矿质元素吸收量不为0的原因;影响主动运输的因素除了能量,还有载体,当所有载体都被充分利用后,即使再增加能量,矿质元素的吸收量也不再增加,这是曲线最后趋于平行的原因。

2.结合实验,创设问题情景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材中的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目的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教学中可以把它变为探究性实验,即学习理论之前进行实验,创设问题情景,获得感性认识。还可以对现有实验进行拓宽,或者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真正做到知识迁移,让学生会学,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结合生物学史,创设问题情景

生物学家本身就是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典范,他们有着勤奋博学、探究创新的治学态度。在生物学史中蕴含着真实生动、丰富多彩的创设问题情景的素材,值得教师用心挖掘,让学生重温科学家当年的研究过程,“遭遇”当初生物学家们曾经经历过的困境,体验类似的心理冲突。学生不仅可以从中体验到前人的经历、思想,学会科学的思维方式,而且在主动探究中掌握了知识的重点,同时认识到:探究并不神秘,但探究过程是曲折艰辛的。例如,在学习“伴性遗传”时,向学生介绍色盲症发现的故事,学生不免产生疑问:什么是色盲?为什么道尔顿和他弟弟都是色盲,他们的妈妈却是正常的,这与性别是否有关?这些问题情景的设置不仅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极大兴趣,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勇气。

4.结合社会热点,创设问题情景

当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尤其是生物科学技术,更是一马当先,克隆人、转基因食品、干细胞移植、生物芯片等,都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另外,在国际重大事件中,炭疽病、核泄漏、生物武器等,也是人们特别关心的问题。将这些内容进行加工,创设为问题情景,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放眼世界、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三、“授之以渔”策略

“授之以渔”策略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各种方法、手段,逐步培养学生学会质疑思问能力的策略。

1.阅读法

鼓励和指导学生自学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例如,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初步了解教材内容,标出自己的疑问或写出带有问题的预习笔记,在课堂上提出来,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提出问题的水平给予一定的评价,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勤疑、善疑的好习惯。又如,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以开阔他们的视野。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选出一些参考书目,引导学生自学,使学生接触到大量信息,拓宽他们的知识面。这样就能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引起学生认知方面的矛盾,从而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愿望。

2.比较法

在理论与实践的比较中发现问题,在不同事实的比较中发现问题,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发现问题,在教师的讲解与课本、课外资料的对照中发现问题。例如,在学习“渗透作用”时提到半透膜,学生联系细胞膜的知识,问题产生了:半透膜和选择透过性膜有何区别?学生在课外资料中知道:朊病毒只有蛋白质而没有核酸,但它既具有感染性,也具有传染性;羊的“瘙痒病”和“疯牛病”以及人类的震颤病就是由朊病毒引起的。问题又产生了:蛋白质能自我复制吗?

3.推理法

推理法即在推理过程中发现问题。例如,学生在学习了光合作用的两个实验后(植物在光下制造淀粉;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有人立即就问:是不是有光和二氧化碳就能制造出淀粉?在知道了绿叶在光下能制造出淀粉,也会问:花会不会在光下制造出淀粉?

此外,要培养学生质疑思问的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不能把教材所有内容讲透讲尽;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进行充分地争论,不能对问题的讨论草草了结;要让学生具有必要的知识储备和良好的知识结构,不能因培养质疑思问的能力而忽略了基础知识的学习;要遵循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不能对学生提出过高过急的要求,要依据认知规律,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培养。

标签:;  

“引疑问”教学策略初探_教学策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