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性心理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症状的影响论文_徐晓飞

(淄博市第五人民医院心理二科 山东淄博 255100 )

【摘要】目的:探讨阶段性心理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症状的影响。方法:将10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参照组与实验组,每组51例。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在参照组基础上实施阶段性心理护理干预。干预8周后,采用HAMD量表评价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抑郁程度,采NOSIE量表评价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行为障碍变化。结果:实验组HAMD评分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NOSIE总评分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阶段性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减轻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抑郁症状,改善行为障碍,与常规护理比较具有明显优势。

【关键词】阶段性心理护理干预;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状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2-0253-02

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及社会节奏的加快,近年来精神分裂症发生率逐年上升,以感知、情感、精神活动不协调等精神行为紊乱状态为主要表现[1]。青壮年为精神分裂症高发人群,可能与家庭及社会因素等有关,高达50%以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伴有抑郁症[2],严重者可出现自杀或伤人行为。因此探索一种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模式,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症状及生存质量极为重要。本研究采取分组对照研究,探讨阶段性心理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症状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均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10)关于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并处于恢复期;(2)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HAMD)均>18分;(3)接受教育年限≥5年;(4)年龄20~60岁。排除标准:(1)伴有躯体疾病症状者;(2)患恶性肿瘤、严重心肝肺功能障碍及血液系统疾病者;(3)酒精依赖症或有吸毒史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与实验组,每组51例。实验组男25例,女26例,年龄21~59(41.54±5.25)岁;参照组男27例,女24例,年龄22~60(41.87±4.3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参照组实施精神病科常规护理干预,包括入院宣教、心理护理、安全教育、用药指导、安全监护及参与娱疗活动等内容。通过入院宣教让患者了解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病因及诱因,掌握抗精神病药物用量、用法,了解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及时疏导患者不良情绪。实验组在参照组基础上实施阶段性心理护理干预,具体如下:(1)入院初期(1~2周):评估患者抑郁程度,帮助患者了解抑郁情绪的形成机制及对身心健康的危害,确保患者正确认识疾病,介绍成功案例提升其治疗依从性及继续治疗的信心。(2)入院中期(3~4周):帮助患者分析其自身性格缺陷,与患者交流幻觉、妄想的非现实性,促使其正确认识自身心理状态,引导其改变错误认知及应对方式,合理运用心理防御机制,通过倾诉等方式宣泄不良情绪,培养生活情趣,满足心理需求。及时向患者传递病情好转的良性信息,增强患者自信心。(3)入院后期(5~6周):引导患者通过技能、社交等多种途径的训练,学习合理的应对技巧,学会解决和适应家庭及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刺激源,调整和适应婚恋、生活及工作中的各种角色,提高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

1.3 观察指标

观察6周后,采取HAMD评分评价两组患者焦虑状态,HAMD包括24项内容,每项内容按0~4分或0~2分评分,总分8~20分为可能存在抑郁症,分数越高,抑郁程度越严重;采用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评价两组患者行为障碍情况,NOSIE量表包括30项内容,每项内容按0~4级进行评分,总评分=128分+总积极因素(社会能力、社会兴趣、个人整洁)-总消极因素分(精神病表现、迟缓、抑郁、激惹)。总分越高,表明行为障碍越轻。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HAMD评分、NOSIE评分,组间比较行t检验。

2.结果

2.1 HAMD评分比较:实验组、参照组分别有3例、4例患者不足6周出院,实际完成研究48例、47例。两组患者干预前HAMD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HAMD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下降,实验组HAMD评分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精神分裂症伴抑郁患者具有较强的精神痛苦体验,常伴有情绪低落、自责甚至自伤、自杀等表现[3]。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发作期症状具有肯定疗效,但对精神分裂症伴抑郁患者效果并不满意[4],因此需要给予有效心理干预以改善患者抑郁状态,减少复发和加重病情。常规心理护理对改善精神分裂症抑郁患者抑郁状态及行为障碍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因缺乏针对性,患者在入院后即接受大量内容的健康教育及心理干预,加之患者认知功能下降,难以理解和消化宣教内容,致使干预效果不甚满意[5]。阶段性心理护理干预是在综合评估患者病情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疾病阶段及患者的不同心理需求,制定相应阶段的护理目标,实施相应的心理护理干预,患者在短时间内接受的干预内容减少,且干预内容符合患者病情转归及相应阶段的心理需求[6],更有针对性,患者更易理解和掌握。

本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HAMD评分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NOSIE总评分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表明阶段性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减轻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抑郁症状,改善行为障碍,与常规护理比较具有明显优势,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金凤仙,赵建利.心理护理干预对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症状的效果观察[J].广东医学,2013,34(20):3217-3219.

[2]景国建.健康教育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状疗效对照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15,28(5):367-369.

[3]吴姜梅.心理护理干预对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症状的效果观察[J].医学信息,2016,29(26):170-171.

[4]曾默,李军,唐铭民,等.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患者康复的效果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17):78-79.

[5]周桦.心理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症状的影响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5):13,15.

[6]闵海瑛,顾静莲,王玲,等.系统认知心理护理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临床研究,2016,29(10):1423-1425.

论文作者:徐晓飞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4

标签:;  ;  ;  ;  ;  ;  ;  ;  

阶段性心理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症状的影响论文_徐晓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