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验案3论文_何瑜娜 杨锡燕通讯作者

发热验案3论文_何瑜娜 杨锡燕通讯作者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300100)

【关键词】 发热 ;辨证施治;验案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8-0203-01

发热为临床常见症状,在多种疾病过程中都可以出现,常常是某些疾病的首发症状,或主要阳性体征。临床上以患者自觉烦热,口渴咽干等症状,伴有或不伴有体温升高为主要表现,临床诊治过程中需仔细辨证施治,才可对不同疾病做出正确判断,以求尽早诊治,以免延误病情。现举不同原因发热病例3则。

一、外感发热,杨某,女,40岁,于2014年12月初诊,患者近期感冒而后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7.8℃,诊见:发热而恶风,汗自出,咽干鼻鸣,神疲乏力,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细。治以参苏饮与桂枝汤加减,方药如下:桂枝6g,白芍10g,大枣5枚,柴胡6g,太子参10g,紫苏10g,黄芩10g,半夏10g,天花粉10g,白薇10g,枳壳10g,地骨皮10g,金银花10g,防风10g,甘草10g,荆芥10g,水煎服,日一剂,5剂,二诊体温已正常,病已基本痊愈,嘱其多饮水,注意保温,以防外感。

按:此例中患者就诊前有因外感风寒而至感冒的病史,结合此患者形体消瘦,体质较弱的体质特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判断此属中医的虚人外感的范畴,此类患者体虚不固,外邪易袭,而正气不足,又不足驱邪外出,故常病势缠绵,因正邪交争不剧烈,发热常以低热为主。故组方先以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发表,取桂枝助卫阳,通经络,解肌发表而祛在表之风邪之意,芍药为臣药,益阴敛营,调和营卫,敛固外泄之营阴。以达散中有收,汗中寓补之意。正如吴谦云: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首,凡中风、伤寒、脉浮弱,汗自出而表不解者,皆得之而主。再以参苏饮加强益气固表之功,另加入银花、荆芥以清热解毒,发散表邪,地骨皮、白薇以清虚热,使方药更为恰合病情。

二、阴虚内热,周某,女,52岁,2014年8月初诊,患者大病痊愈后,反复发热2月余,缠绵难愈,下午尤甚,37.4℃左右,进行各项理化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西医治疗未见明显好转,遂求助于中医,诊见:面赤唇红,形体消瘦,舌红少苔,脉细数,中医诊为阴虚发热,方选青蒿鳖甲汤与清骨散加减:青蒿10g,鳖甲30g(先煎),银柴胡10g,,地骨皮10g,当归10g,知母10g,白薇10g,生地10g,党参10g,白芍10g,白术10g,茯苓10g,炙甘草10g,水煎服,日一剂,7剂。二诊:发热减轻,体温正常,自诉近两日有所外感,原方基础上加用金银花30g,连翘10g,芦根30g以清热驱邪,患者续服7剂后症状渐解。

按:本案患者发热以时间较长,热势低微,缠绵不愈为特征。为大病之后邪伏阴分,阴液已伤所致,此类患者因阴分本有伏热,而人体卫阳之气日行于表,夜行于里,故两阳相加,入夜热甚。此时若单用苦寒,则会化燥伤阴,纯用滋阴,恐滋腻恋邪,故选用养阴清热的青蒿鳖甲汤为底方,正如吴瑭在《温病条辨》中云:邪气深伏阴分,混处于气血之间,不能纯用养阴,更不能任用枯燥,以鳖甲至阴之分,既能养阴,又能透络搜邪,以青蒿从少阴领邪外出,生地、知母以清阴络之热,此患者兼有气虚,故加入益气健脾之四君子汤,以鼓舞正气,驱邪外出,此外加入银柴胡、地骨皮、白薇以清虚热,二诊患者略有外感之现,故加入银翘散中几位以透表邪,清热解毒,以驱邪外出。三:风湿内热,患者,李某,女,69岁,2014年10月初诊,患者风湿病史20余年,现关节变形疼痛,反复发热6个月,诊见:多个关节游走性疼痛,活动不变,双下肢乏力,腰背酸痛,食少乏力,骨蒸劳热,心烦口干,舌红苔薄,脉沉细。此属痹症范畴,肝肾亏虚之证,治以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10g,寄生30g,牛膝15g,防风10g,桂枝10g,细辛3g,当归10g,土茯苓30g,粉萆薢30g,忍冬藤30g,赤芍10g,知母10g,乌梢蛇15g,络石藤30g,焦麦芽10g,7付。二诊:患者症状自觉减轻,发热骨蒸亦缓解,续服7剂,病状渐解。

按:患者因感受湿热之邪而患痹症,日久不愈,累及肝肾,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而见腰背疼痛,下肢乏力,湿邪客于肢体关节,气血不畅,故见腰膝疼痛,久则肢结屈伸不利,正如《素问痹论》所言:“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不仁”,而患者又兼加热象,故加用知母、赤芍以清热解毒,土茯苓,粉萆薢以利湿降浊,忍冬藤、络石藤、乌梢蛇以宣痹止痛,焦麦芽以健胃消食,以达益肾养肝与清热除痹之标本兼治之功。此上为笔者跟师学习中见到的几则发热案例,临床上发热病例很常见,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西医认为最常见的原因是感染,其次是结缔组织病、恶性肿瘤等。祖国医学认为发热原因,分为外感、内伤两类。外感发热,因感受六淫之邪及疫疠之气所致;内伤发热,多由饮食劳倦或七情变化,导致阴阳失调,气血虚衰所致。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很多患者发热日久,但各种理化检查无明显问题,此种发热原因待查的患者为数不少,且诊治很为棘手。故在进一步明确病因的基础上,中医辨证论治为此类病患提供很大诊治空间,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论文作者:何瑜娜 杨锡燕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6

标签:;  ;  ;  ;  ;  ;  ;  ;  

发热验案3论文_何瑜娜 杨锡燕通讯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