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叙永县赤水镇中心校 叙永 64640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可见,对文本的解读,关键是学生。我们对文本的理解与处理,要以尊重学生、尊重文本、尊重自我为前提,要基于文本,同时要超越文本,要由踏实的执行文本走向自主创新文本,关注文本的多元解读,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文本是突破口,教师的教学只是把方法给孩子们,让他们举一反三。教学实践中,同一文本,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环境,在文本解读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斯特。”如何引领学生感知文本,有效解读文本呢?这是每一个语文老师亟待解决的问题。我认为文本的解读要求学生必须走进文本,浸入文本,活用文本,把握文本的内涵。要达到上述目标,需要教师智慧的引领,让学生阅读,学会交流,学会接纳,学会建构和提升自己的认识,享受到阅读的乐趣。现在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以关键词为抓手,个性化地解读文本
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知识、背景、生活经历、情感气质的不同,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也千差万别。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倡导教师鼓励和尊重学生,让他们充分发表不同的意见和见解,哪怕是肤浅的或异想天开的想法,教师也要肯定他们的独到的意见。我在教学《穷人》这一课时,感受很深,也收获了许多。我先以“忐忑不安”这个反映女主人公复杂心情的关键词入手。
师提问:同学们,桑娜此时为什么会“忐忑不安”呢?她在想些什么呢?
学生:桑娜忐忑不安是怕被丈夫打,因为课文中说“他会揍我的!”“揍我一顿也好!”。
学生:桑娜是担心多了两个孩子,丈夫的负担更重了,这个家要是撑不下去了怎么办?
学生:桑娜知道丈夫是不会揍她的,只是她给丈夫增加了负担,觉得对不起丈夫,希望丈夫揍自己一顿,自己心里可能会好受一些。
学生不同的思维、不同的认识和见解,对文本多角度解读。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通过对人物的评价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把握了课文的深层内涵。 这种充满个性的阅读感悟,源于文本又超越了文本,让学生获得了思想的升华和个性的张扬。
二、尊重文本的价值,准确地解读文本
阅读是读者通过阅读使文本具体化,实现作品价值的过程。如:我在教学《中彩那天》时,抓住“擦”和“淡淡地”两个词语引导学生解读文本,让学生体会“道德”的困惑,深切地感受了父亲内心的矛盾和挣扎,感悟到父亲诚信的优良品质,这样的解读文本,既尊重了文本的价值,又能准确地解读文本。
师:桌上,端端正正地摆放着那张中奖的彩票,父亲盯着看了许久,他想了什么呢?
生:要是这张彩票是我的该多好啊!我们家太需要这辆汽车了。
生:有了车,我就可以在周末带孩子们去郊游,他们一定会很高兴的。
生:机会难得,我是不是该留下汽车呢?反正库伯不知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
师:于是,父亲慢慢地拿起橡皮,轻轻地擦起来,他一边擦一边想了些什么呢?
生:要是以后库伯问起,我该怎么跟他说呢?
生:这样做诚实吗?开着这辆车,我会心安吗?
……
师:父亲的手停了下来,他又想了些什么呢?
生:如果把车还给库伯,孩子们该有多失望啊!
生:这张彩票本来就是我买的,是我中奖的,汽车应该归我。
……
师:就这么反反复复,犹犹豫豫,最终只留下淡淡地痕迹。而父亲的心却还没有平静。
师:父亲做了什么选择?这么做值得吗?
生:父亲把中奖彩票给了朋友,父亲虽失去了汽车,却赢得了尊严,赢得了朋友永久的信任。拥有内心的宁静,这笔精神财富比物质财富更珍贵。
三、预设文本结局,创新地解读文本
文本的内涵不是唯一的,在解读时,我们需要对文本进行创新,赋予文本更深刻的意义。
《穷人》这篇课文的结尾是在渔夫的妻子桑娜拉开帐子时就结束的,留给了大家太多想象和思考的空间。
渔夫家里本来已有五个孩子,穷得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再增加两个孩子,他们未来的生活会是怎样的呢?让学生大胆地想象预设他们一家的命运,然后交流。
有的学生说:他们日子会越来越苦,渔夫打不到鱼。最后,一家人四处流浪。流浪的途中,他们遇上了生病的老人,帮助了这个生病的老年人后,才发现这个老年人原来是个富翁,他被桑娜一家的善心感动,帮助了渔夫一家。从此,渔夫一家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
有的学生说:他们日子过得越来越穷。孩子们不仅没有鞋穿,吃的也是黑面包了。但桑娜在家里把七个孩子教育得很好,非常勤劳,有孝心。渔夫拼命捕鱼。一家人艰难度日。过了几年,大点的孩子能帮助家里了,他们非常和睦,生活越过越好......
有的学生说:自从抱回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后,渔夫的捕鱼运气越来越好,他每天都是满载而归。七个孩子再也不饿肚子了,他们一家人过得很幸福。十几年,一转眼过去,孩子们都长大成人。他们都不要渔夫继续捕鱼,认为他该享清福了……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他们的预设都本着“恶有恶报,善有善报”,都希望桑娜一家幸福,也把帮助别人获得快乐的思想传播下去了。在学生的预设和续写中,我们看到了文本的教学价值已经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理想效果。
四、多元评价,多样化解读文本学生的感悟体验是多元的,教师的评价也应该是多元的。比如采用自我评价、小组互评、教师鼓励等,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实践活动得主体。如我在教学《触摸春天》一课时,引导学生理解“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的深刻含义作了以下尝试,先让学生思考:“安静创造了哪些奇迹?”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小组内自由读,勾画句子,把自己读出的感受写下来,读给同伴听。有的同学体悟到安静对花园的熟悉;也有的同学体会到月季花的深情;还有的同学读出了安静的灵性……这些都是同学在互动的阅读中的真切感受与评价。 教师也参与到学生中,或鼓励“让我们读读这句话,再一次体会这种美好”,或引导“再来读读这一句,你能把这种美好与感动读出来吗?”根据学生的多样化解读给予不同的评价,让孩子们的解读得到体验肯定,获得成功的体验,保护他们阅读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新课标倡导对文本的独特感悟,教师要积极保护学生的个性,允许孩子们对文本有不同的看法,有不同的解读,不同的感悟,只要教师有一双慧眼,要善于捕捉学生的独特见解,引导学生对文本做出自己的个性理解,就能丰富文本的内涵,拓展文本的教学价值。
论文作者:潘志强,,陈敏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7年第5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7/8/17
标签:文本论文; 学生论文; 渔夫论文; 孩子们论文; 教师论文; 自己的论文; 父亲论文; 《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7年第5期(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