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剧创作“三规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历史剧论文,规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何正确处理历史的真实性与艺术性的关系?这并非是个新问题。只是因当前文艺界部分“大腕”在选材上,唯“历”是图,唯“史”为尊;在创作上,胡吹乱侃,胡编乱造,随意歪曲历史,要“气死历史学家”。这股不良文化思潮,已经在人们的思想上造成了混乱,在社会上,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历史观的形成,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为此,有必要重新认识,以便正本清源。
历史剧,是运用文艺手段来再现历史上的人和事。为了使所表现的历史片段更集中更典型更有艺术魅力,在创作时,不必“言必有典”,作者完全有权力按照历史发展规律,“绘千里于尺素,窥全豹于一斑”,对史实进行加工、浓缩、提炼。但是,既然是再现历史,那就不能随心所欲,把历史当成一个小姑娘,任意打扮;或者,把历史当成一块面团,随便揉制。正如吴晗先生在《谈历史剧》一文中指出的,“历史剧的任务是反映历史的实际情况,吸取其中某些有益经验,对广大人民进行历史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历史剧必须受历史的约束”。(《文汇报》60.12.25)
历史剧和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含义上是不同的。从创作实际看,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有三种类型:一是传记型。它主要以正史上比较详细记载的真人真事为素材,通过一定的艺术加工创作而成,如《李时珍》、《甲午风云》等;二是演义型。它主要是以历史传说、野史等为素材,经过较多的艺术处理创作而成,而且,为防止误导观众,一般在题目上有所标记,如《三国演义》、《戏说乾隆》等;三是虚构型,它以作者设定的某个历史时期为背景,作品中的人和事,完全是通过艺术虚构而成的,如《七品芝麻官》、《少林寺》等。三个类型中,只有传记型能够称作历史剧。
为了实现历史剧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我认为,在创作时应该遵守以下“规则”:
一是尊重历史人物的公论。时间是历史最好的法官。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都是经过长时间反复考证形成的共识。如屈原、谭嗣同是爱国志士,岳飞、戚继光是民族英雄,秦桧、吴三桂是民族败类等。在没有确切的充分的历史证据的情况下,谁也不能任意改变人物的“定位”,为标新立异制造轰动效应,而伤害同胞的民族感情。曾几何时,出于政治斗争的需要,一些作家对历史人物进行任意加工,创作出一批“翻案”作品,对历史人物人为地进行拔高或贬低,教训极其深刻。同样,今天,少数人受金钱等利益的驱动,随意对历史进行“大制作”,也是很不严肃的。
二是尊重历史人物基本的社会关系。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历史人物的相互关系,特别是主要人物之间的社会关系一旦发生变化,其在历史剧中扮演的角色,势必随之发生变化,甚至会被扭曲。如历史上,刘邦、项羽在抗秦胜利前,同是抗秦统一战线中的战友;秦灭之后,又是争夺江山的对手。而在《西楚霸王》中,为了电影“好看”,凭空虚构了项羽与吕后的“感情戏”,刘、项二人的战场角逐,变成了“情场厮杀”,把历史歪曲得面目全非。
三是尊重人所共知的历史事实。文艺作品,除了娱乐作用外,还有重要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泰纳把优秀作品看作是“历史的摘要”,别林斯基则把她誉为“社会的家庭老师”。事实正是如此,许多人的历史知识,大多是通过欣赏历史剧来获得的。历史剧在人的历史观的形成过程中,有独特作用。因此,艺术家在创作时,应该而且有义务尊重基本的历史事实,像巴尔扎克所说的,不要“违反人所共知的事实”。最近正在全国上映的《秦颂》,从题材上看,应该是一部历史剧。但是,由于创作人员缺乏基本的历史剧知识,违背历史剧创作规则,违反了人所共知的嬴政与高渐离是“暴君与刺客”的事实,随意编造出嬴政与高渐离同吃高母奶、嬴政逼高渐离创作国歌、高渐离为报复嬴政而强奸栎阳公主等情节,使《秦颂》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情颂”。假如谁都可以这样肆无忌惮地创作“我和我的朋友想象中的秦国”,那么,历史还有什么真实性可言?历史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