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紫嫣[1]2018年在《罗杰·弗莱现代艺术批评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罗杰·弗莱(Roger Fry)是英国最杰出的现代艺术批评和形式主义美学代表人物之一,他向传统的学院派发起挑战,突破文艺复兴时期照相式的“再现”观念,将现代艺术批评带向“形式主义”的道路,呼吁回到艺术作品本身,要求从艺术作品的形式要素中把握感受艺术家的真实情感。同时,弗莱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发起了后印象派运动从而推动了现代主义艺术运动的发展。因此,从美学的角度去解读和掌握他的现代艺术批评理论是至关重要的。本文旨在通对弗莱的现代艺术批评理论的分析和考察,找出其理论的美学渊源及形成过程,看到弗莱在现代主义艺术运动中的卓越贡献,以及在发掘以保罗·塞尚(Paul Cezanne)、凡·高(Vincent Van Gogh)等为代表的艺术家时起到的重要作用。论文一共分为叁个主要部分,其中绪论主要讲述研究对罗杰·弗莱艺术批评理论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国内外对于弗莱艺术批评理论研究的现状。第一章从弗莱与形式主义美学和现代艺术批评体系的关系两个不同的角度出发,追溯弗莱艺术批评理论的理论渊源。第二章考察分析弗莱对现代艺术形式问题的追问,具体阐释了弗莱提出的“双重生活论”的“艺术形式观”的理论,并指出了弗莱对于“有意味的形式”理论的超越与发展,明确弗莱与形式主义美学另一个代表人物克莱夫·贝尔的理论差异性;第叁章主要是从弗莱发起的后印象派运动出发,揭示了弗莱在从“印象主义”走向“后印象主义”的艺术发展道路上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具体分析了弗莱就后印象派画展受到的批评所写的主要辩护文,通过弗莱对塞尚的绘画作品的阐释以揭示弗莱现代艺术批评理论的实践意义。最后一个部分是结语,结语主要总结概括了全篇论文的主要论点和思想,并就弗莱艺术批评理论的现代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作出补充和延伸。
赵娟[2]2002年在《印象派以及后印象派再认识》文中研究说明“印象主义”(Impression)或译“印象派”出现在十九世纪后半期的法国。在西方美术史上是一个很重要的转折点,即可以上溯既往,又可后启现代。印象派绘画“艺术语言”平易近人,写实而不板滞,创新而不流于怪异。他们继承了过去数百年来的写实绘画传统,由于对光学与色彩学的进一步认识,印象派画家们,又比过去任何画派和画家,都更加大胆地抛弃了传统形式的束缚,在艺术形式上和技巧上进行更新和探索。印象派画家以追求客观自然表象的真实再现为宗旨,是西方油画“写实体系”的沿续,但由于视觉方式的改变,极度重视条件色,反而解构了客观表象。从而改变了人们的视觉习惯,丰富了人们的视觉经验,创造了新的视觉样式,它的出现,不但对法国美术、而且对世界美术有着不可忽略的重大影响。自此以后,美术的传统形式,尤其是油画的传统形式,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印象派之后,又有塞尚、凡高、高更,更加突破了西欧过去的绘画传统。在此基础上,又出现了形形色色的“现代派”艺术家们以不同的绘画态度去认识世界的新层面。艺术形式别开生面,因此,通过对印象派的再认识,我们可以说印象派是传统艺术的终结,现代艺术的源头。本文拟通过印象派与传统绘画艺术和现代绘画艺术的继承与发展以及视觉方式的转换之比较研究,以期重新认识印象主义在艺术史上的价值与意义。
颜榴[3]2007年在《印象派与20世纪中国艺术》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中国艺术的发展与西方绘画的一个流派——印象派有着密切的关系,考察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本文的目的。本文追述了印象派在中国由顺利传入到突然中断继而又大加批判直到最终正名的复杂过程,关注到印象派是通过叁个途径来到中国的,即留洋学生、书刊的传播和展览。印象派进入中国后主要经历了叁个阶段:民国时期接受了印象派,社会舆论对主要的印象派画家基本持欣赏的态度;50年代受苏联影响对印象派大加挞伐,与印象派产生了阻隔;80年代为印象派正名,还印象派一个客观的历史地位,其时,中国艺术也摆脱桎梏,走向健康发展的广阔道路。本文借助民国期间大量的美术期刊、画报及相关类书籍,梳理出一条当时的人们对印象派认识的线索,通过出版物上的作品的顺序排列,了解了中国画家群体对印象派接受的程度,从作品的风格面貌推测出中国画家们认同印象派画家的作画方式,也通过中国论者对相关印象派画家和作品的评价分析了印象派与中国艺术的关系。对印象派传入中国起到过重要作用的叁个国家——日本、法国、苏联与中国艺术的关系,本文作了不同论述。对日本重在介绍印象派在日本学院里生根发展的过程以及中国留学生接受印象派的情况,对法国主要说明其宽泛的多种绘画流派对中国留学生造成的整体影响,对苏联试图厘清长达50多年对印象派的争论和对中国艺术界产生的影响。印象派对中国艺术有一定的影响,它使中国绘画的色彩观念产生变化,并使中国油画在发展之初就重视了色彩。民国时期的中国西画家都倾向于接受印象派。印象派还帮助中国艺术家建立了对民族传统艺术的自信,中国早期的西画家在接受印象派的同时亦保持着本民族精神气质上的独特美感。印象派与中国艺术的“写意”精神相通。中国人接受印象派与中国人的审美趣味有密切的关系,还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有内在的联系。
陈敏[4]2011年在《论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绘画的造型特点》文中指出十九世纪中叶印象主义的诞生为现代艺术翻开了光辉的一页,是传统绘画向现代绘画转变的关键。它的出现在形式上和观念上都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它不仅改变了人们对于绘画的传统审美感受,更引领着绘画艺术进入到一个全新的以主观印象为主的世界!印象主义绘画和传统绘画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其绘画形式语言的转变。美术史上对其华丽的色彩方面的描述众多,在这里自不必多说,而除了色彩之外造型也是构成其绘画艺术语言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主要就其绘画形式语言和绘画风格谈起,重点阐述印象主义绘画的造型特征。
刘宪标[5]2010年在《高更绘画艺术中的装饰性》文中研究说明保罗·高更是19世纪法国后印象派主义绘画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被列为象征派和纳比派的画家。他早期作品追求形式的简化和色彩的装饰效果,且艺术风格深受东方艺术及日本浮世绘艺术的影响,在色彩和造型方面不拘束于表面形式和现实景物的束缚,力求通过色彩的简洁来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绘画中的装饰风格是人类艺术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从原始艺术到现当代艺术中都有众多艺术家运用其法表现自己的艺术观念。20世纪以来,对原始艺术的再认识与研究极为盛行,更为艺术发展带来新活力,高更是先驱者之一。高更艺术中的装饰风格有强烈的东方意念,他主观感受强烈、色彩浓郁的作品,影响后来许多艺术家,对现代绘画体系的确立作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贡献,同时对中国近现代油画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杨晓薇[6]2017年在《令人眼界大开的艺术大师——对梵高的再认识》文中研究指明后印象派大师文森特·梵高(Vincentvan Gogh,1853-1890)在他短短10年的艺术生涯中留下了2000多幅的绘画作品,直接影响了野兽派和表现主义两大艺术流派。其作品的艺术价值不可估量,是给世人留下的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本文通过对梵高一生的概述以及他绘画风格的演变,从梵高的绘画作品中的色彩表现分析其思想和情感,以此来说明色彩对油画作品的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龚光亚[7]2009年在《从嘲笑到膜拜——论后印象主义艺术之路》文中提出生前他们的作品受到这个世界的冷落与嘲笑,而死后却得到世人的追捧与膜拜,这是艺术的幸还是不幸?纵观欧洲画坛印象主义给世人留下的印象,我们必须追本溯源找到根源。对后印象主义的再认识也是对我们自身艺术信仰和艺术创作的再认识。
参考文献:
[1]. 罗杰·弗莱现代艺术批评理论研究[D]. 涂紫嫣. 四川师范大学. 2018
[2]. 印象派以及后印象派再认识[D]. 赵娟. 首都师范大学. 2002
[3]. 印象派与20世纪中国艺术[D]. 颜榴. 中央美术学院. 2007
[4]. 论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绘画的造型特点[D]. 陈敏. 南京艺术学院. 2011
[5]. 高更绘画艺术中的装饰性[J]. 刘宪标. 艺术百家. 2010
[6]. 令人眼界大开的艺术大师——对梵高的再认识[J]. 杨晓薇. 明日风尚. 2017
[7]. 从嘲笑到膜拜——论后印象主义艺术之路[J]. 龚光亚.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09
标签:美术书法雕塑与摄影论文; 印象主义论文; 现代艺术论文; 艺术论文; 色彩情感论文; 美术论文; 画家论文; 艺术流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