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位教师追求的目标。笔者拟从创设情景,激起学生的
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探究进行论述。
关键词: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有效性
所谓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搜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取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体验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那么如何更有效地促使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认识。
一、创设情景,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一个新的探究情境中,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又得到了新的认识和理解,有了新的发现。所以创设一个绝大多数同学感兴趣的问题情境或制造一个能引起多数同学共鸣的认知冲突是进行有效的探究活动的重要途径之一。创设好多数同学感兴趣的问题情景,或者制造出能引起多数同学共鸣的认知冲突,这样能引起学生注意和唤起他们内在的学习需要,诱发探究动机。
案例1:《分解因式》之“运用公式法(一)”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先进行一个比赛,这里有个小奖品,谁赢了,奖品就归谁,你们说好吗?
师:这么多的同学都已经找到了好方法,我们请几位同学把你的好方法说给大家听听吧。注意说的同学要把你所要阐述的问题说清楚,而听的同学要仔细的倾听,听阐述的同学在哪里阐述的清楚在哪里阐述的不到位,应该如何调整。
生:我发现,上述的四个计算题都是两个数的平方差,以前我们学过平方差公式:,因为这是一个等式,所以我觉得可以把这个等式逆向应用一下,就是,用这个办法,我就很快地算出了上面四个小题的答案。
师:很好,这就是我刚才计算时用到的方法。那你能说说上述式子中的字母a,b都可以是什么吗?
生:可以是一个数,可以是字母,也可以是一个式子。
……
说明:这个课例在设计时,通过由教师与学生一起开展竞赛引入,因为有教师的介入,所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被极大的调动了起来,也就是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在教师的计算速度远远大于学生时,急于弄清问题的学生的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于是就有了学生的探究活动。
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新课程提倡学生进行自主探索,通过学生的自我探究学会学习和掌握学习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讲授某些知识点之前,可鼓励学生先根据自己的实际将问题细化,然后再试着解决问题,这中间就是一个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案例2:《能追上小明吗》
1.这道应用题的已知和未知是什么?2.这道应用题属于我所学过的应用题中的哪类问题?3.如果是我所熟悉的应用题,这类问题有哪些基本量?我应该回忆一下我以往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如果是我不熟悉的问题,我想我可能会用什么方法来解决?4.给你一个提示,列方程解应用题首先要找等量关系,你找到了吗?还可以从哪些角度找等量关系?其中最简便的是哪种?5.我检查我解的方程是否正确?
实践证明,学生通过这样的问题单训练,在理解和掌握知识上有了较大的自主权,对课本处理上也得心应手了,并从中体验到了自主探究带来的乐趣。
三、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
要开展合作探究,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分组时宜采用异质分组的原则,也就是将男生和女生、本学科学习成绩较好的和有一定困难的、性格内向的和性格外向的学生分到一起,其目的是形成一种互补。
教材有些章节的知识点安排的比较简单,补充交代吧,有点“填鸭式”的感觉,不补充吧好像对相关知识点很难交待的清楚,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认为可做如下处理:
第一步:由学生们自己列一张知识点清单,将本课时的知识点罗列出来;(由小组合作解决后汇总,教师给予点拨完善)
第二步:设计具有一定梯度的练习,先易后难,在小组内合作解决;
(因为在分组的时候兼顾了互补性,所以大多数的小组能完成,个别有困难的小组可由教师帮忙完成。)
第三步:全班汇总,小组中心发言人交流本小组的收获和困惑。
教师反思:探究者之间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助于激起彼此的灵感,促进彼此之间更深层的理解;探究中的合作、分享与交流,可以使不同探究者贡献各自的经验和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使探究者完成靠个人力量难以完成的复杂任务。而学生在合作探究中 ,也学会了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从而获得更正确的认识。
四、加强师生间的合作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如:学完了幂的运算以后,教师设计下面的问题让学生探索,让学生有机会动脑思维,自己领悟,逐步体会其中的滋味。
例:你能比较两个数20032014 和20042013 的大小吗?
1.通过计算比较下列各数中两个数的大小。
3.通过上面两小题的结果,你能得出一些相关的规律吗?
(这个问题中的1、2两小题是学生比较容易解决的,但第3小题需要有教师的合作,教师的适当点拨将给问题的解决拨开一层云雾。)
说明:这样的安排,提供给学生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学会探究
学习的方法,并在教师的合作之下体验到探究学习的成功,也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探究学习,使学生更愿意参加到学习中来。
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每种学习方式各有其长处和短处,运用得好都会发挥其他学习方式不能代替的特殊功效,运用不好也都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实践证明,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有效的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张明甡,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梧田一中 325014)
论文作者:季雪芬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11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6/3/17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自己的论文; 同学论文; 数学论文; 知识点论文; 应用题论文;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11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