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县三汇镇第四中心小学 渠县 635200)
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表征着其语文能力。如何通过加强朗读训练,切实有效地优化阅读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是一个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着力研究、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充分认识朗读的重要意义。
朗读利于发展学生语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语言是一种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复杂系统,学生要掌握语言,必须将这些因素“内化”。朗读形成的信号刺激强度,远远超过学生默读、教师讲解等。朗读可以更加有效地把书面语言系统“内化”在大脑之中,逐渐建构、完善一个处理语言的“格式塔”,从而把语言学习过程变成语言习得过程。
朗读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此外,课文是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的,学生仅凭默读和教师的讲解固然也能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如果再辅之以朗读这一重要的声音因素,使几种器官并用,就可以通过语音的停顿、轻重、抑扬、急缓等,把书面上无法用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充分表现出来,这样也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
朗读提高学生表达能力。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晰等。如前所述,学生发展语言是一个不断从“内化”到“外化”的过程,其中“内化”是基础,没有这一基础就不能“外化”或不能很好地、有效地“外化”。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掌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
朗读培育学生审美意识。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思想性、艺术性都很强。在朗读课文过程中,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会受到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熏陶,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二、努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前提,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源于内心驱动力的支配。小学生常以形象思维为主,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普遍较弱,他们的学习活动往往靠兴趣来支持,应该让学生在兴趣这一巨大内驱力的作用下处于“愤悱”的境界,把读好书变成一种内在需要、一种自觉行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而情又是语文教学之根,教师应想方设法以情激趣,俗话说“打铁还要榔头硬”,教师入情地朗读,才能正确指导点拨学生,让 学生主观有“想读”“试读”“敢读”的意向。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差、领悟能力低,但模仿能力强。根据这一特点,在教课文朗读时,我先让学生听录音,把语音读准,把重音、停顿读好,然后再做好范读,让学生把重点句子读好。如在教学《我坐上了飞船》第2自然段朗读时,老师指导学生看课件后,范读:“啊!我看见了中国,有长江,有黄河,还有万里长城。”读出作者在太空中看到中国的喜悦、激动的心情。然后,学生看着课件画面,情不自禁也模仿老师读起来了。此时,作为课堂的引领者,教师应适时作好评价,如:“你读得太好,老师也比不上!谁再来试试,像他那样。”没等教师把话讲完,学生已经朗读起来。可见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强烈愿望。
三、保证学生充裕的朗读时间。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所以笔者讲课之前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进行朗读,克服那种只是浮光掠影的读一二遍的现象。对于学生来讲,只有读才能读出韵味,才能读出问题,学生在书中“泡”久了,必然会积淀出浓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可以采取“读通——读懂——读熟——读好”的模式,即读通课文——整体感知,读懂课文——深入领悟,读熟课文——积累语言,读好课文——应用创造。给予学生充裕的朗读时间,需要教师放弃“权威”真正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那么怎样才是制约教师的“教”,保障学生的“读”呢?以《记金华的双龙洞》为例。这篇讲读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 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全文共800多字,朗读一遍需三四分钟。在第一课时,学生通读课文三遍,第一遍听录音、跟读,第二遍学录音、朗读,第三遍边读边思考、回答问题。第二课时,通读课文一遍,段读4—7自然段至少一遍,还有欣赏中的美读,教师点拨时的跳读。第三课时背诵课文(约15分钟)。这样每节课学生读书的时间都在12分钟以上。
四、发挥教师范读的引领作用。
教师精彩的范读,以声传情,形神兼备,不仅能使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感情,还能使学生受到教师所读文章情感的感染,从而与教师、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这样,学生就会表现出一种情绪上冲动,产生一种一读为快的欲望。在这种状态下,教师的范读不仅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同时还有助于化解学生在朗读中遇到的困难和疑点以及朗读技巧、方法的掌握,如使用好普通话、语调的抑扬顿挫、逻辑重音的突出、节奏的快慢、读书姿势、习惯等。学生在初读与教师范读后的再读中逐步提高了自身的朗读能力。相对而言,对于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和增强,教师的范读更为重要。
笔者认为,鲜活生动的语文课堂就应以读为本,把朗读当成课堂上最经常,最重要的工作,要在正确、流利、速度、表情等方面给学生朗读以及时的指导。朗读中能识字,朗读中能学词,朗读中能积累语言,朗读能形成语感,朗读中能学会说话,能学会作文,朗读能训练思维,丰富想象,朗读中能启迪智慧,学会做人,能使人受到美的陶冶。今后的阅读课堂就应该读之再读,让每一个学生在语文这方天地中自由自在地朗读。
论文作者:黄奎
论文发表刊物: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2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8
标签:学生论文; 课文论文; 教师论文; 语言论文; 这一论文; 是一种论文; 内化论文; 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2期(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