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国对外战略指导思想的历史演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指导思想论文,战略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国诞生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代,是一个年轻的近代民族国家,建国即成为资本主义大国,代表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一种模式,研究美国对外战略指导思想的演变,对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外交具有某种典型意义。
纵观二百余年的美国发展史,美国对外战略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几次较重大的转变:独立战争前后是美国外交指导思想的确立时期;欧洲拿破仑战争结束和维也纳会议之后,美国由避免自身卷入欧洲事务转而反对欧洲列强干涉美洲事务;美西战争则开始了同欧洲列强对西半球的争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则由同欧洲列强的争夺转变为遏制共产主义,建立以美国为领袖的资本主义世界霸权。根据这几次大的转变,大体上可以将美国对外战略指导思想的演变划分为如下四个时期。
一、孤立主义时期
从建国初期到十九世纪早期,美国的对外战略基本上受孤立主义思想的指导,孤立主义的主导思想就是主张竭力避免卷入欧洲的政治与战争,注重发展本国的政治经济。当时北美独立战争的革命宣传家潘恩对孤立主义思想作了比较明确的解释,他认为:独立不仅是为了摆脱美国的统治,而且是为了避开欧洲的战争与政治,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独立之后,美国同欧洲各国建立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的计划的贸易,处理得好,这将使我们得到整个欧洲的和平与友谊。当欧洲是我们的贸易市场时,我们应该同欧洲建立不偏不倚的联系”。“中立作为护航舰,要比军舰更为安全”〔1〕。可见, 美国早期孤立主义思想的三大支柱是“孤立”、“中立”、“贸易”。独立和贸易是目的,中立是手段,只有恰到好处地实行中立外交政策,才能保障自身的独立,开展对外贸易。
美国作为一个从殖民地压迫中解放出来的民族国家,其早期孤立主义对外战略指导思想是与它独立战争过程中的反殖民主义相联系的。自十七世纪末期以来,欧洲列强挑起的英国王位继承战争(1689—1697)、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2—1713)、奥利大王位继承战争(1744—1748)和七年战争(1756—1763)等争霸战争,不仅大大加强了英国对北美人民的殖民统治,而且使北美人民作为英国的殖民地而被拖进战争,蒙受巨大的灾难〔2〕。 这种可怕的经历促进了北美人民的民族觉醒,并进而使他们在获得独立之后渴望避开欧洲战争与政治。因此,北美殖民地人民在高举反殖民主义大旗,摆脱英国统治的同时,时刻不忘摆脱欧洲列强的纷事。这种思维是早期孤立主义的胚胎。独立战争时,北美十三洲为了打败英国,寻求外援,与法国建立了联盟,并因此而大大加强了北美人民的抗英势力。但是,当美国的独立即将成为现实时,法国公然限制美国的领土要求,并通过与西班牙签订《阿美惠斯条约》而将美国拖入欧洲的纷争。这就正如美国外交家比米斯所说:“美国的独立将被欧洲外交用锁链拴在直布罗陀岩石上”。这两件事便美国外交家认识到,“我们可以依赖法国人,可它只是为了看到我们同英国分离。我们变成一个伟大的,不可轻视的民族,不符合他们的利益,因此,他们不会帮助我们成为如此的民族”〔3〕。基于上述认识, 为了确保独立,建国不久的美国面对新的欧洲战争——1792—1814年欧洲反法同盟与拿破仑的战争,坚决地执行了中立主义的外交路线。1793年4月22 日,华盛顿总统发表中立宣言,宣布友好与公平地对待交战国双方,并于次年通过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中立法案。1796年,华盛顿总统在告别演说中再次重申了中立主义的外交路线:“在扩大我们的贸易关系时,美国应该尽量少同外国发生政治上的牵连”。“我们正确的政策是避免同外部世界任何地方建立永久同盟”。同时,他告诫同胞:“面对外国势力暗藏的诡计,一个自由民族必须经常保持警惕。”1800年杰弗逊总统在就职演说中也再次重申:“同所有地方贸易,但不同任何人结盟”。对欧洲各列强实行中立外交政策是美国孤立主义对外战略的主要战略施。只有对欧洲实行中立政策,才能保证美利坚民族的独立和对外贸易,自由地处理对外事务。
孤立主义对外战略使美国一方面避免了卷入欧洲战争,一方面又便利地利用欧洲战争签订了对己有利的对外贸易条约。1794年11月英美条约,1795年10月西美条约,1800年9月法美条约的签订, 都大大促进了当时美国对欧洲的贸易,也维护了美国的独立与主权,这些条约本身就是年轻的美国独立主义对外战略的重要成果。孤立主义以“中立”为主要战略措施,以保障独立与谋求对外自由贸易为主要目的,当涉及到破坏美国自身独立和阻碍美国对外贸易时,“中立”就会变成坚决地的反击。因此,当1805年英国建立起海上“绝对控制”,通过“连续航行规则”来干预美国的“分段航行”,破坏美国同法国所控制的殖民地港口进行贸易时,美国提出了尖锐后抗议,并终于在1812年6 月对英国宣战,进行了第二次独立战争。可见,美国建国初期的孤立主义对外战略指导思想是它独立战争过程中反殖民主义思想的发展与延伸,同时也是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直到1814年欧洲反法战争结束的将近四十年的是时间里,美国在孤立主义思想指导下,始终执行以中立为核心、以保障独立、发展对外贸易为目标的对外战略和外交政策,并取得了诸多重大的外交成就。
早期孤立主义对外战略指导思想虽然从欧洲反法战争结束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就开始演变,并随着历史的发展在美国外交史上逐渐被弱化与抛弃,但它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在政界来说,直到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政府内相当一部分人仍然具有较强的孤立主义倾向,成为反对美国参战的一股重要力量。在美国普通民众中,孤立主义思潮一直有着广泛的市场,现在的美国社会,仍有少数人主张美国实行孤立主义的外交路线。
二、门罗主义时期
从欧洲拿破仑战争结束及神圣同盟的建立,直至美西战争爆发前夕,美国对外战略的指导思想基本上是以门罗主义为蓝本的。门罗主义的主要思想包括两个方面:其一、要求欧洲列强对美洲大陆实行非殖民原则,不许欧洲列强在美洲扩大其领地;其二,反对欧洲列强干涉美洲事务。门罗主义的基本思想和主张具体体现在《门罗宣言》里,《宣言》提出了“君主制的旧世界”和“共和制的新世界”两个概念,指出两者在实质上是不同的,神圣同盟把旧世界的君主制度扩大到美洲是“对我们的和平与安全的威胁”,因此他宣告不许欧洲列强干涉美洲事务与在美洲扩大其领地,并重申当当斯在反对俄国沙皇1821年《白合航海敕令》时提出的殖民原则,即“今后欧洲任何大国不得把美洲大陆业已独立自由的国家当作将来的殖民对象”。
《门罗宣言》是在欧洲大陆试图加强对美洲进行干涉的历史背景下提出来的。1814年维也纳会议重建了拿破仑战争后的欧洲国际关系体系,会上,战胜国俄、奥、普组成了以复辟封建君主制度和殖民制度为宗旨的“神圣同盟”,1818年法国也尾随加入。当拉丁美洲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取得胜利,开始建立一系列共和制民族国家时,法,俄便以神圣同盟的名义策划进行干涉,法国企图将拉美变为自己的势力范围,俄国想乘机广大它在美洲的领地。1823年是神圣同盟对美洲构成威胁最严重的一年,因此美国总统发表了《门罗宣言》,在明确宣告不许欧洲列强干涉美洲事务和在美洲大陆扩张其领地。同时,也表明“我们(美国)没有、将来也不会干涉任何欧洲的现存殖民地与附属国”。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门罗主义与从前的孤立主义的区别和联系:一方面,它是孤立主义的内在延续,保持了孤立主义的“基本内核”,即保持“独立”,不卷入欧洲事务,欧洲不许干涉美洲大陆,美国也不干涉欧洲及其现存殖民地和附属国。另一方面,将孤立主义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在地域方面,它把整个美洲大陆作为独立于欧洲之外的对象而不只限于美国。在思想制度方面,把“将君主制度扩大到美洲看作是对美国的和平与安全的威胁”,也就是说,既不允许欧洲列强在美洲扩大其领地,也不许欧洲列强在美洲扩大其制度。再者,从态势上来说,孤立主义是美国尽量避免被动地卷入欧洲的战争与政治,而门罗主义则是美国主动地反对欧洲列强对美洲的干涉与渗透。当然,门罗主义在反对欧洲干涉美洲事务时,并没有否定更没有限制美国自身对美洲大陆领土的要求和对美洲大陆事务的干与。
在门罗主义思想指导下,美国确立了两项重大的对外战略目标:其一,进行大规模的领土扩张;其二,以巩固与扩大美国的民主共和制度为借口排挤欧洲势力。争取独立与扩张领土是北美独立战争的两个基本目标。独立战争结束量于1783年签订的《巴黎和约》,美国不仅取得十三洲的完全独立,而且还取得了十三洲以外直到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的约50万平方英里的领土;1803年又利用英法竞争的形势巧妙地同法国周旋,以1500万美元购买了82万平方英里的法属路易斯安那;1819年通过采取军事行动迫使西班牙手签订“亚当斯——突尼斯条约”,从西班牙手里获得6万多平方英里的佛罗里达。《门罗宣言》颁布后, 愈来愈多的人相信北美大陆注定是美国的领土,美利坚应在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的大陆领地上建立起一个民族国家。这一思想迅速发展成“天定命运”的扩张主义口号,更加速了大陆领土的扩张。1845年吞并了40万方英里的得克萨斯;1846年在同英国的争夺中获得了30 万平方英里的俄勒冈; 1848年不惜通过武力发动美墨战争,占领了50多万平方英里的墨西哥领土;1867年又从俄国手里购买了57万平方英里的阿拉斯加州。美国进行大陆领土扩张与它排挤欧洲势力的战略目标是相统一的,领土扩张本身是极为有力地排挤了欧洲列强在美洲的势力和影响,巩固和扩大了美国的民主共和制度。同时,在门罗主义指导下,美国还利用其它一切机会和手段打击欧洲列强在美洲的势力,即使在内战期间,美国联邦政府也没有放弃门罗主义的宗旨。美国内战期间,英、法、西班牙不仅希望美国分裂,而且还企图利用美国内战作为在美洲恢复君主制和殖民统治的机会。1861年3月西班牙军队乘美国内战即将全面爆发之机, 占领了圣多明各,美国即缘引门罗宣言向西班牙政府发出照会,反对西班牙这一扩张行为。不久,法国对墨西哥发动武装干涉,1863年7 月占领墨西哥城,美国不顾内战困境及法国对美内战进行干涉的风险,用门罗宣言对法国提出警告和抗议,拒绝承认法国在墨西哥扶植的马克西米列安政府,召回了美国驻墨公使。
从19世纪20年代至19世纪末,美国对外战略的主流始终在门罗主义的指导下,极大地打击、排挤了欧洲列强在北美的殖民势力,使美国一跃而为一个东临大西洋,西频太平洋的北美大国。正如李庆余先生所说:“美国通过条约,购买等方式取得英国、法国、西班牙与俄国在北美的殖民地,是完全正当的,是对这些领土的解放,是北美独立战争在新的形势下的继续,其结果是巩固了美国的独立,扩大了美国的版图,使北美(加拿大除外)摆脱欧洲殖民统治,在共和制的基础上建立强大的统一国家,这无疑是北美历史的巨大进步”〔4〕。当然, 门罗主义的实质在于以“维护美洲的共和制度”为借口,实现美国自身扩张领土的目的,美国对墨领土的吞并,即充分暴露了它的本质。正是门罗主义这种扩张本质,把美国引向了初级霸权主义——西半球主义。
三 西半球主义时期
从美西战争前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美国对外战略的指导思想基本上可以概括为西半球主义〔5〕。 西半球主义的基本思就是突破传统的孤立主义所固守的美洲领域,跨越大西洋,涉渡太平与欧洲列强争夺霸权。西半球主义对外战略的基本目标就是将整个拉丁美洲建成美国的后院,确立美国支配下的美洲霸权为主体的西半球霸权,并不失时机地在世界其它地区捞取贸易机会和势力范围。
西半球主义是美国的初级霸权主义,它形成的标志在理论上是西奥多·罗斯福的“美国管理美洲”的思想和“大政策”的出笼;在实践上则是合并夏威夷,挑起美西战争,确立加勒比海霸权。西半球主义的发展则表现在对拉丁美洲各国内政的广泛干涉与控制,建立美洲霸权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试图建立“美国信念”下的国际新秩序的努力。如前所述,由于《门罗宣言》在反对欧洲殖民势力的同时,没有站在一种民族自决,国家主权独立的思想基础上来要求美国自身,反而为美国后来的霸权主义者借“排挤欧洲殖民势力,巩固与扩大共和制”之名干涉拉美各国内政开了方便之门。因此到十九世纪末,美国霸权主义者完全抛弃了《门罗宣言》革命性质而始终假借其名,为美国对外侵略扩张服务。约翰逊总统在1866年的国情咨文中就说:“看来,美国合并其附近的海岛将是明智的政策”。在他的任期内,为合并圣多明各岛竭尽其力。约翰逊的拉美霸权欲望也在他的国务卿西沃德的海洋贸易霸权论及马汉的海权论上表现出来。
西半球霸权主义战略的真正推行则开始于十九世纪末的所谓“大政策”。1904年12月,西奥多·罗斯福给国会的咨文中,将门罗主义不准欧洲干涉美洲的思想原则延伸为明显的带有侵略扩张性质的“美国管理美洲”的思想,他说:“导致文明社会纽带全面松驰的长期为非作歹或软弱无能,在美洲如同其他地方一样,最终需要文明国家的干涉。当美国在遇到这种罪恶昭彰的事情时,为了恪守门罗主义,美国不得不发挥一个国际警察的作用”。在这里,西奥多·罗斯福不仅篡改了门罗宣言进步的革命性质,反而巧妙地将它说成了美国建立美洲霸权的合法依据,把干涉美洲事务、充当“国际警察”看作是捍卫门罗主义,保护文明社会与共和制的合法行为与国际义务。“大政策”的霸权目标首先是加勒比海和整个拉丁美洲,其次是太平洋上各岛屿。为了建立起牢固的加勒比海霸权,并把整个拉丁美洲建成为美国的“后院”。1895年,美国干涉委内瑞拉与英属圭亚那的边界争端,美国向英国发出照会,奥尔尼国务卿露骨地说:“今天,美国实际上己君临这个大陆,它的命令对于其干涉所及的臣民就是法律”。这实际上等于向英国及其它欧洲大国宣告,欧洲势力应该完全退出美洲。在美国的严厉干涉下,委内瑞拉危机以英国让步宣告结束,这一事件标志着美国在美洲居首要地位的时代已经到来。紧接着,1898年4月,美国挑起了争夺拉美、 太平洋地区殖民地的美西战争,全歼了在菲律宾和古巴海面上的西班牙舰队,迫使西班牙于1898年12月10日同美国答订《巴黎和约》,从西班牙手中夺取了波多黎各,西印度群岛中的所有西属岛屿及太平洋中的关岛、菲律宾群岛,规定西班牙放弃对古巴的主权。美国在西班牙退出古巴后,给予古巴形式上的“独立”,事实上完全控制着古巴。夺得菲律宾后,美国企业界欢呼:“我们来到太平洋就要留下来”,美国政府把占领菲律宾与太平关霸权联系起来。与此同时,早在1893年美国就精心策划并帮助夏威夷的白种人推翻岛上的土著政权。美西战争时,美国将夏威夷作为进攻菲律宾的基地;1898年8月,美国宣布合并夏威夷, 占领了这个“通往亚洲市场的中继站”和“北太平洋贸易的钥匙”。美西战争后,罗斯福、塔夫脱、威尔逊等美国总统,进一步发展了以“大政策”为核心的西半球霸权主义。罗斯福认为美国应该积极谋求在这个世界上发挥影响,建立美国信念下的世界秩序。1902年他对国会说:“国际政治与经济关系正在增长的相互依赖与复杂性,愈来愈使得正当地维持世界秩序成为所有文明的有秩序的国家应尽的义务”。在此思想指导下,美国开始积极干涉世界事务。1905 年罗斯福主动调停中俄战争。 1906年美国卷入摩洛哥危机,担当起调解德法矛盾的角色,第一次“反孤立主义之道”而主动介入欧洲大国事务。为了切实加强自身的大国地位,罗斯福将“大政策”发展成为“说话温柔,大棒在手”的“大棒政策”。1903年11月篡动巴拿马发生“革命”,由美国代理国务卿洛关斯指挥这场“革命”,并派美国军舰予以协助,使巴拿马从哥伦比亚分裂出来。政变不到半个月,美国就同巴拿马正式答订修建巴拿马运河的条约,美国取得建造、设防与管理巴拿运河的权利。1914年运河正式通航,美国完全扼住了这处勾通大西洋与太平洋航运的加勒比海咽喉,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美国为确立西半球霸权,通过经济控制与军事扩张,还先后干涉多米尼加、海地、尼加拉瓜、墨西哥等美洲国家的内政。这一时期,美国把远东贸易和对华关系看作是西半球霸权的外国,目的是尽力谋取商业机会,为美国大量的剩余商品与资本寻找国外市场,增强美国的商业力量,以此作为加强西半球霸权的手段。为此,美国加强了在太平洋各岛屿的力量,并竭力反对日、俄等国对中国领土的侵并,反对各列强在华势力范围的商业垄断。1899年9月和1900年7月接连两次向各国提出“门户开放”的照会,并于1913年5 月第一个承认中华民国,以防止列强“藉承认问题向中国提非分之要求”而谋取特殊权益。美国在确立西半球霸权时,拿不出更强大的力量建立远东霸权,于是采取了上述远东战略措施。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欧洲为主战场,战争在欧、亚、非三洲的领土上进行,对美国的西半球霸权不构成任何威胁和影响,相反,有利于美国霸权的扩张与加强。战争一结束,美国抛出了重建新的世界秩序的战略,威尔逊总统带着“十四点和平原则”参加巴黎和会,矛头主要是针对英法试图恢复旧帝国统治的图谋,目的则是要按照自己的利益和要求建立一个以裁军、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经济扩张与合作为特征的美国信念之下的新的国际秩序。威尔逊说:“金融领导地位是我们的,工业首位是我们的,贸易优势是我们的,世界其它国家期望我们的领导和指引”。为此,威尔逊竭力拼凑国际联盟,以便确立一个通过国联领导世界的集体安全体系。但是这一处方在传统孤立主义者——反帝进步派和极端帝国主义者——保守派的反对下,在英法等国的控制下破产。于是,美国转而拼凑地区安全体系,在欧、亚、拉美为建立各地区的安全与稳定而努力。虽然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美国早已成为世界上头号经济大国,但是,它对欧洲、亚洲的政治影响还不足以完全控制这些地区的大国。因此,它试图维护的欧洲安全体系——凡尔赛体系和通过华盛顿会议建立起来的亚太安全体系——华盛顿体系遭到了德、意、日法西斯的政命打击。然而威尔逊为美国勾划的世界新秩序的蓝图却影响深远,威尔逊是一个预言家,但他的步子太快了,威尔逊的理想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才得的实现。
四 全球主义时期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美国对外战略的指导思想完全是典型的全球主义。全球主义的核心思想就是遏制共产主义,实现以美国为领导的资本主义一统天下,建立以美国国家信念为指导的世界霸权体系。全球主义对外战略的基本目标是控制和支配德、意、日资本主义战败国,拯救与操纵英、法等资本主义战胜国,遏制和扼杀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防止和绞杀亚、非、拉等国家的带有“共产主义倾向的革命”,从而确保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霸权。
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主义思想及其战略是在二战结束时期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完善起来的,美国在西半球霸权主义后期,虽然一直保持着“建立以美国信念的基础的世界新秩序”的霸权野心,但是,那时它还没有想到要成为“从根本上统治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二战结束时,国际局势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一方面,原有的资本主义大国,在战争中除美国以外,无一例外地遭到了严重削弱,德、意、日被彻底打败,丧失了国际舞台上的发言权;英法虽然戴上胜利者的桂冠,但事实上已精疲力尽,连自己的命运都不得不交给别人安排;唯有美国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不仅没有遭到战火的破坏,反而在战争中使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获得了巨大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超级大国。但是,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苏联在战争中得到锻炼并进一步壮大,成为政治,军事大国。并且,苏联的政治影响和国际威望得到极大的提高,东欧各国及东亚的北朝鲜、外蒙、越南、中国等在社会制度方面均集其麾下,对资本主义世界构成巨大威胁。在这种情况下,以复兴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为己任的美国逐渐形成了遏制苏联东欧共产主义,操纵控制西欧、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实现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主义战略思想。
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主义战略的思想渊源虽然可以追溯到威尔逊“世界新秩序”思想,但是全球战略的真正雏形则是二战后期罗斯福的“战后世界蓝图”。罗斯福总统设想,战后在政治方面建立由美国为主宰的联合国,在经济方面建立以美国为主宰的世界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美国通过这两大基石来领导世界。但是,随着战争的结束美苏,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冲突与矛盾不断上升,美国的全球霸权野心遭到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抵制,于是杜鲁门继任总统后,在一批对苏强硬派分子的拥护之下,迫不急待地推行称霸全球的“遏制战略”,抛出“杜鲁门主义”,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政治对抗、经济封锁、军事对峙,展开全面遏制;推行“马歇尔计划”和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控制西欧和日本、成为西方盟主;提出“第四点计划”,在亚、非、拉地区推行新殖民主义,将这些国家纳入美国的全球战略轨道,以制止这些国家与地区的民主运动,扼杀这些地方的共产主义势力。杜鲁门“遏制战略”是战后美国全球主义战略的第一个基本形态,自此之后,美国历届总统始终推行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艾森豪威尔推行“解放战略”,肯尼迪推行“和平战略”,尼克松推行“缓和战略”,里根推行“重振国威战略”,布什推行“超越遏制战略”。这些战略虽然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所采取的战略手段和战略的侧重点不同,但基本的战略目标却始终没有变,那就是以美国国家信念为指导的,由美国领导世界的全球霸权。并且,在战略方法上始终带有某种共同特点,即始终没有放弃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方面全面“遏制”及“和平演变”共产主义势力、操纵和控制盟国、支配和压制亚、非、拉国家,始终是美国全球主义国际战略的战略措施。
由于世界社会主义还处于幼稚的初级阶段,美国又有着极其强大的综合国力作后盾,因此战后美国全球主义对外战略实现了部分战略目标。东欧、苏联在其遏制之下发生了“和平演变”。进入90年代,美国的对外政策虽作了部分调整:首要的战略目标由原来的遏制演变东欧、苏联社会主义阵营转变到现在的全面领导资本主义世界和进行经济扩张与促进经济发展,但是,就美国总的对外战略来看,仍然是全球主义的对外战略,其最基本的目标,战略的主体部分仍然是称霸世界、领导全球。
注释:
〔1〕〔4〕李庆余编著《美国外交》第3页,第27页, 南京大学出版社90年出版。
〔2〕托马斯,贝利著《美国人民外交史》1980年第10版第6页。
〔3〕S·F比半斯著《美国外交史》,中译本,第一分册第40页。
〔5〕史学界一般把门罗主义与大西洋主义(本文称西半球主义)等同起来。本人认为,美西战争之前与战争之后,美国的对外战略虽有紧密的联系,但在战略态势、战略目标、霸权范围等方面发生了重大转折,门罗主义还不能算是跨度太平洋至大西洋的整个的西半球霸主义。故本文将两者区分开来,并在第三部分对西半球霸权主义作了较详论述。
〔6 〕史学界和国际政治学界习惯上把美国建立美洲霸权称为大西洋主义,本人认为以美洲霸权为主体的大西洋主义应被函盖在美国西半球霸权主义之内,因此,将整个这一阶段美国初级霸权主义称之为西半球主义在内函外延上均更为准确。
标签:门罗主义论文; 孤立主义论文; 美国史论文; 美国领土论文; 美国政治论文; 西班牙帝国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欧洲历史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世界政治论文; 美洲文明论文; 英国政治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