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期语文教育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时期论文,语文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语文教育,归根结底,是要学生学习语言。从这一观念出发,新时期的语文教育,必须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转变。
一、变以训练为主为以积累为主
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有一种倾向,就是把语文教学简单地当成是语文训练,而这种训练的简单化、试题化,不但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反而妨碍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我们认为,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诵读积累远比语言训练重要得多。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变以训练为主为以积累为主。
一个人语言能力的形成,“习得”远远重于“学得”。而学生书面语言的“习得”,主要得益于诵读积累。通过反复的诵读,学生把要学习的语言烂熟于心,在语言运用时,自然就会奔涌而出。但在我们大多数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琅琅书声不见了,更多的是繁琐的分析和训练。即便根据教材的要求背诵一些篇章,也大多是为背诵而背诵,不能够通过朗读和背诵来体味、欣赏文章从语言到内容的美。我们常常可以见到这种情况,有些学生为了完成背诵作业,看着书读一句背一句,一句一句地硬读、硬记、硬背。这样的背诵,一点乐趣也没有,而且效果也未必好,记得快,忘得也快,起不到语言习得的作用。在指导学生背诵时,要从多方面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从音节上,体会语言抑扬顿挫的美,从感情、神韵上,理解文章整体的美。从而使学生形成敏锐的语感,使书本上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一旦用到时,自然就会奔涌而出。
二、变深入分析为培养悟性
多年以来,语文教学一直把重点放在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主题思想、分析写作特点上。可阅读能力的低下,又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不能不从阅读的本质上引起我们的思考。
什么是阅读呢?朱绍禹先生认为:“阅读就是通过视觉认识书写的文字符号,从中获取思想的程序。”(朱绍禹《中学语文教学法》)可以这样认为,阅读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学生通过阅读来吸收知识,学习语言,开阔视野,使思想更具体、更充实,为认识和理解新问题提供依据,同时阅读中吸收的语言材料和思维材料,为表达作了必要的心理准备。从这一阅读的本质出发,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就必须变深入分析为培养悟性,才能发挥阅读教学应该发挥的作用。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悟性呢?
首先,要把阅读与思维紧密结合。古人讲读书要“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阅读必然有思维活动的参与,例如对文字所表达的本质意义的概括,对文字美的欣赏与吟味,对文字正误、优劣的辨析等,都渗透着思维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活动。在文章中所谓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都是读者在阅读欣赏了作品后,有了自己思维的补充,才使作品的内容更加丰富。
第二,要把阅读与想象紧密结合。通过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其想象力,在阅读中努力激起学生对于作品的鲜明的“内容视象”,把作品内容清晰而具体地浮现在自己的脑海里。不但像百草园那样具体的描写,可以形成一幅百草园中花繁叶茂、万物竞生的欣欣向荣的景象,就是一些简单的白描,也可以在头脑中形成具体而清晰的画面。像《社戏》中偷吃罗汉豆的描写:“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头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搓着吃。”如果单从字面上看不出什么值得注意的地方。但如果有敏锐的语感,不用仔细去体会,透过朴实的描写,就可以看到小伙伴们兴奋、忙碌、欢快吃豆的场面,体会到文中“我”的喜悦的心情。这里所需要的想象力,不仅仅是再现文中画面的再造想象,还要根据文中画面的情景去联想、去创造。
第三,要把阅读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积累生活经验。对文章的感悟依赖于对生活的感受和认识,只有对生活能够敏锐观察和体验,才能对文章中的内容去进行想象,产生共鸣。“碧绿的菜畦”,如果在生活中没有见到过菜畦是什么样子,想象就难以具体,单靠从字面上去解释、体会,很难让学生理解。
三、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
在当前的语文教育中,学生的阅读活动往往是被动的,也就是说,他们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去领会作者的意图,去感受教师(或者说教参)对教材的理解。这样的阅读,违背了阅读的本质,也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要变学生的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
那么,怎样使学生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呢?首先,要使学生不是被动地随着文章的思路去读,而要充分调动自己已有的思想、知识与语言,对文章进行分析、综合和评价,力求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这样,才能进入高层次的阅读,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如吉林省2000年的中考阅读试题,就注重了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有创造性的理解和感悟。在考查学生对《陋室铭》一文的理解中,考生答值得骄傲的地方,可以是环境、房间布置、人物,还可以是情感等抽象的东西,这就充分体现出阅读《陋室铭》一文应给学生的精神陶冶和启迪。另外,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考生只要围绕“物质生活再丰富,也需要高尚的精神生活”来回答就可以,如果有否定“惟吾德馨”的看法,只要言之成理,也可以酌情给分。这种考查,一方面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要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另一方面,对当前阅读教学中偏重于教师分析、偏重于对文章的图解也是一个冲击。
第二,要充分发挥泛读的重要作用。泛读是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读书方法。可是在目前的语言学习中,泛读却被大家忽视了。泛读也可以叫做略读或浏览,是一种观其大概的读书方法。它只要求对读物进行大体的涉猎或粗略的通读,除个别重要处或感兴趣的部分外,一般不作深入研究和揣摩。它只能了解所读内容的梗概和要点,或只了解其中的部分内容:有的仅仅是开开眼界,扩大一点知识面;有的甚至只是消遣一下,或活跃思想,了解动态,搜集资料,培养阅读兴趣和习惯等。泛读可为精读打下基础。
泛读对于扩大知识面,建立广博的知识基础是很必要的。“学愈博则思愈远”,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专家、学者,多是有丰富知识的博学之士。要建立广博的知识基础,就要多读书。在当今世界上,书山正在迅速加高,而人的时间和精力又都有限,不可能把要读的书都精读一遍,大量的书都要靠泛读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