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室性心动过速应用胺碘酮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我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室性心动过速患者60例,采用按随机分组分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采用利多卡因治疗,观察组采用胺碘酮治疗,对两组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0%明显优于对照组76.67%,不良反应发生率胺碘酮治疗的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胺碘酮用于治疗室性心动过速的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室性心动过速;胺碘酮;疗效分析
【中图分类号】R541.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4-0071-02
室性心动过速是一种严重的快速心律失常。是起源于希氏束分叉处以下的三至五个宽大畸形QRS波组成的心动过速。临床症状取决于室速持续的时间、心室率的快慢及原来的心功能状态[1]。室性心动过速是严重的快速心律失常,可发展为心室颤动致猝死,必须及时诊断,予以适当处理。现对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室性心动过速患者60例,采用按随机分组分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患者,男17例,女13例,年龄 28~65岁,平均年龄38.5±5.5岁;冠心病18例,心肌炎15例,瓣膜病变7例; 观察组患者,男18例,女12例,年龄29~63岁,平均年龄39.5±6.5岁;冠心病17例,心肌炎14例,瓣膜病变9例;对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进行比较无显著性的差异,具有可比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利多卡因治疗,利多卡因,静脉推注,1~2mg/kg稀释后缓慢静脉推注,每隔10~15min重复使用,总量不超过5mg/kg;观察组给予胺碘酮治疗,胺碘酮2.5~5mg/kg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可重复2~3次。
1.3 疗效判定指标
显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或者发生次数减少90%以上,心电图恢复正常,或体征明显改善。有效:治疗后室性心动过速的发作时间和频率明显降低,癫痫发作次数减少50%以上,心电图监测明显改善,患者体征改善。无效:治疗后患者的室性心动过速症状未缓解,患者体征无明显改善[2]。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平均值±标准差(x-±s),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率(%)表示,χ2检验;以 P<0.05为差异显著,统计学意义显著。
2.结果
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对照组30例,显效12例(40.0%),有效11例(36.67%),无效7例(23.33%),总有效率76.67%;观察组30例,显效15例(50.0%),有效12例(40.0%),无效3例(10.0%),总有效率90.0%;观察组总有效率90%明显优于对照组76.67%,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比较,对照组30例,发生低血压2例,QT期间延长2例,窦性心动过缓2例,嗜唾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23.33%;观察组30例,发生低血压1例,QT期间延长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6.67%;对照组不良反应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起始突然的室性心动过速为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常由一次室性期前收缩发动,临床上多见。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常逐渐起始。室速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病人,最常见于冠心病,也可见于其他心脏病、代谢障碍、药物毒性及Q-T延长综合征[3]。偶可见于无心脏病病人。室性心动过速频率超过160~200/min、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有器质性心脏病尤其是有心功能不全、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时伴有症状、血压偏低、体表信号平均心电图检查阳性、Q-T间期延长者,均提示病情严重。
胺碘酮是Ⅲ类的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它可以延长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持续时间,减缓窦性心律,减缓心房和房室传导,并有竞争性地阻断β和α肾上腺素能受体,可使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加,心肌耗氧量减少,保持心输出量。注射后,血液浓度迅速下降并发生组织浸润,在注射后约15分钟,果最大化,并在24h内消失[4]。胺碘酮及其代谢物不能被透析。静脉滴注适用于室性心动过速给予利多卡因治疗无效的患者和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的心室率的紧急控制。严重心律失常除了抵抗体外电击的室颤相关的以及骤停事件的心肺复苏外,应尽量通过中心静脉给药。通过外周静脉途径给药可导致局部不良反应,如浅表静脉炎[5]。注射用胺碘酮只能以输注的方式给药,即使非常缓慢直接注射也可能加重低血压、心力衰竭。
本研究中,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对照组总有效率76.67%,观察组总有效率90.0%,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3.33%,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67%;对照组不良反应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对室性心动过速采用胺碘酮治疗,对周围及冠状动脉有扩张作用、心肌耗氧量减少,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石涤非.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动过速146例临床疗效分析[J]. 北方药学,2011,08(9):26-26.
[2]张晶敏,陈翠薇,周岩,等.胺碘酮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50例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0,16(6):146-146.
[3]张志坚.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2,04(5):48-48.
[4]贺丽霞,施冰,朱俊,等.再负荷胺碘酮治疗复发性、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中国循环杂志, 2001,16(1):12-45.
[5]吴艳辉.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28):428-429.
论文作者:陈建平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1
标签:心动过速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患者论文; 有效率论文; 利多论文; 统计学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34期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