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因素探析及其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

中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因素探析及其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

杨志红[1]2001年在《中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因素探析及其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文中提出时间管理倾向是个人为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和有效性,而对时间进行的合理计划与控制,有效安排与运用管理过程的倾向性;它是管理心理学中的重要内容。本研究首先对987名中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进行了调查,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现代中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主要包含四个因素,分别为计划性、有效性、活动评估和时间价值观。中学生在计划性因素上倾向于自我否定态度,反映了现代中学生个人计划性的相对薄弱;在其他叁个因素上的趋势较好。其中,男生在计划性、活动评估和时间价值观叁个因素上的得分均低于女生,且都达到了极显着的水平。在计划性因素上重点中学学生的得分最低,在时间价值观因素上中专学生的得分最低,并与其他叁类学校的差异都分别达到了极显着的水平;有效性与活动评估因素上不同学校类型间的差异不明显。各年级之间在四个因素上也均有着非常显着的差异,并且在计划性、有效性及时间价值观叁个因素上均表现出初一、初二学生的得分明显高于高年级学生的趋势,活动评估因素上有初一、高一学生的得分低于其他年级学生的迹象。 研究二通过对345名中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与学习成绩的相关分析显示,有效性是影响学习成绩的最关键因素,这在研究叁的访谈中也有很好的体现。在性别差异上,女生的学习成绩主要与有效性因素存在相关,而男生不仅仅与有效性因素存在相关,还与计划性、活动评估都存在显着的正相关;普通中学与重点中学相比,学生的学习成绩除都与有效性存在显着相关外,普通中学学生的学习成绩还与个人的时间价值观有显着正相关。 这些研究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现代学校管理对学生的自我时间管理带来的极大影响,这种影响已日渐渗透到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之中。

俞静[2]2009年在《中学生学习倦怠与应对策略、时间管理倾向的关系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通过问卷法对福州地区叁所中学的1057名在校中学生的学习倦怠、应对策略及时间管理倾向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中学生存在学习倦怠感。学习倦怠感在是否独生、年级、自评学业成绩、是否担任班干部上存在显着差异。(2)中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处于中等程度范围,时间管理倾向总分在学校类型(农村/城市中学)、是否独生、是否担任班干部、年级、自评学业成绩上存在显着差异。(3)中学生主动应对策略使用频度在学校类型、是否独生、是否担任班干部、年级、自评学业成绩、父母学历上存在显着差异。被动应对策略使用频度在年级、自评学业成绩上存在显着差异。(4)中学生学习倦怠与时间管理倾向成显着负相关。(5)中学生学习倦怠与主动应对策略或维持性应对策略成显着负相关,与被动应对策略成显着正相关。(6)时间管理倾向与主动应对策略或维持性应对策略成显着正相关,与被动应对策略成显着负相关。(7)应对策略对学习倦怠和时间管理倾向有部分中介作用。最后,根据所得结论提出几点建议,并指出本研究的价值与不足,为后续研究做铺垫。本文以期丰富中学生学习倦怠的研究,为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

高东丽[3]2011年在《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自我和谐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文中认为如今,大学生学习倦怠状况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它作为一种消极的心理现象,一方面影响大学生的学业成绩,另一方面可能会影响其未来的职业发展,不利于国家人才的建设。因此,了解大学生的学习倦怠状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对于改善大学生学习状况,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被试为陕西某综合类本科院校的390名在校大学生。使用的问卷包括:黄希庭等人编制的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ATMQ)、王登峰等人编制的自我和谐量表(SCCS),以及连榕等人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通过调查分析和实证研究,探析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状况,考察时间管理倾向、自我和谐对于学习倦怠的影响力,并分析叁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结果表明:(1)综合类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学习倦怠处于中等水平,其中有28.46%的学生超过了中等程度的倦怠,不容乐观。大学生的学习倦怠状况在不同年级、学科性质、学习成绩排名上有显着性差异;在性别、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等因素上没有显着性差异。学习倦怠得分在大二时达到最高,并与其他各个年级都有显着的差异性;理工科学生的成就感低于文科生;成绩较好者(排名前1/3和中1/3)与成绩差者(排名后1/3)的学习倦怠的差异性有统计学的显着性。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自我和谐在不同的年级、学习成绩排名上显示出显着的差异;但在性别、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学科性质等方面并未表现出显着的差异性。(2)综合类本科院校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自我和谐与学习倦怠之间存在着显着的相关性。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学习倦怠呈显着负相关,自我和谐与学习倦怠呈显着正相关,时间管理倾向与自我和谐呈显着负相关。(3)综合类本科院校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自我和谐对其学习倦怠有显着的预测作用。结果显示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与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进入了联合预测的回归方程。(4)自我和谐在时间管理倾向对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自我和谐中的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在时间效能感与学习倦怠中起部分中介效应,所起的中介效应较大,在时间价值感与学习倦怠中起完全中介效应,而且中介作用更大。

邓潺[4]2018年在《中学生学习动机与时间管理倾向的关系:学业自我的中介作用》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分析和探究中学生学业自我在中学生学习动机和中学生时间管理倾向间的关系。分析讨论性别、年级、居住地、等人口学变量的影响以及学业自我在时间管理倾向和学习动机之间起何种作用。本研究使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黄希庭和张志杰编制的《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周步成修订的《学习动机诊断测验》、郭成编制的《学业自我量表》对四川省四所初中、四所高中的1082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考察了中学生学习动机、时间管理倾向以及中学生学业自我这叁者间的关系。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1)中学生时间管理倾向水平较好;中学生学业自我总体水平较好;中学生的学习动机高于一般水平。(2)中学生学习动机在人口学变量上的显着差异,体现在学校类别、年级、居住情况、父母亲文化和母亲职业上;中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在人口学变量上的显着差异,体现在年级、居住情况、母亲职业上;中学生学业自我在人口学变量上的显着差异,体现在性别、年级、母亲职业上。(3)中学生学习动机及其各维度可以正向预测中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及其各维度,同时中学学业自我各维度可以正向预测中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各维度,学业自我各维度与学习动机的成就动机、促进紧张和自己的责任性这叁个维度呈显着正相关。(4)学业自我在学习动机与时间管理倾向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黄伟伟[5]2006年在《管理者的时间管理倾向及其与工作绩效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黄希庭等人2001年正式提出时间管理倾向的概念,认为时间管理倾向是个人为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和有效性,而对时间进行的合理计划与控制,有效安排与运用的倾向性;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个体在运用时间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结构,由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叁个维度构成。自从这个概念正式提出以来,短短几年研究成果不断。但是通过文献检索发现,很少有学者涉及企业管理者的时间管理倾向的研究。 希望通过对管理者的时间管理倾向的研究,来探讨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性别、不同类型企业的管理者之间的时间管理倾向是否存在差异;地区、性别、类型、层次哪一个是影响管理者时间管理倾向的因素;管理者的时间管理倾向与工作绩效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相关;时间价值感、时间效能感、时间监控观对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性别、不同类型企业的管理者的工作绩效的影响程度是否相同。 通过采取非随机取样和方便取样的方法在贵州贵阳、广东肇庆、山东滕州选取研究对象;并用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管理者在时间管理倾向总体评价、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的得分上存在显着的地区差异。 2、基层管理者与中层管理者在时间监控观的得分上存在显着差异。 3、生产型企业和服务型企业的管理者在时间管理倾向总体评价、

邓瑾[6]2013年在《中学生学业拖延现状及其与学业情绪和成就目标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学业拖延行为是在学习情境中出现的一种不理性行为,包括叁个方面的特征:学生具有执行学习任务的意向,但行为表现却与意向相违背;通常会产生不符合要求的学习结果;同时还使拖延者遭受着焦虑不安等消极情绪体验的困扰。Solomon,Rothblum(1984)指出学业拖延不仅与学业习惯、时间管理有关,还同行为、认知、情感的交互作用相关。学业拖延行为在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给中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造成了不良影响。目前国内外有关学业拖延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大学生,适用于中学生的学业拖延问卷较少,同时探讨认知及情感因素对学业拖延行为影响的研究更是为数不多,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修订适合中学生使用的学业拖延量表,考察中学生学业拖延的现状及原因,并研究学业拖延与成就目标、学业情绪的关系,以此帮助中学生克服不理性的学业拖延行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为教育工作者实施预测和干预措施提供一定的心理学依据。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以修订后的Aitken拖延问卷和PASS学业拖延原因量表、成就目标量表和学业情绪问卷为研究工具,以昆明市四所中学810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收集相关数据,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修订后的Aitken拖延问卷和PASS拖延原因量表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良好的结构效度,Aitken拖延问卷共包含2个维度:学习态度消极和学习计划缺乏;PASS拖延原因量表共包含8个维度:任务厌恶、冒险、害怕失败、反抗、缺乏自信、时间管理、缺乏主张和依赖。2、中学生学业拖延行为普遍存在,水平中度偏高,并在性别、年级、学校及家庭因素上有显着差异,且男生的学业拖延水平高于女生,普通中学学生的学业拖延水平高于重点中学学生,初中年级的拖延水平低于高中年级,亲子关系融洽,民主家庭的学生,学业拖延水平低于亲子关系紧张和放纵家庭的学生。3、中学生对八种学业拖延的原因都有较高的赞同率,其中最主要的叁种原因是反抗、缺乏自信和害怕失败。中学生学业拖延的原因在性别、年级、学校因素上又显着差异,且男生在任务厌恶、冒险和反抗因子的得分上要高于女生,普通中学学生在缺乏自信、时间管理和依赖因子上的得分要高于重点中学,不同年级之间任务厌恶、缺乏自信和时间管理叁个因子得分的差异最显着。4、不同的学业拖延原因和学业拖延程度都具有相关性,其中任务厌恶、难做决策和冒险因子的相关程度最高。5、中学生学业情绪中高唤醒的情绪体验较多,且在性别、年级和学校上有显着差异,女生的高唤醒情绪要高于男生,而在低唤醒情绪方面,男生的积极低唤醒情绪中的放松,消极低唤醒中的厌倦情绪都显着高于女生;重点中学学生的积极情绪显着高于普通中学,消极情绪显着低于普通中学;高中年级学生比初中年级体验到更多积极高唤醒情绪和消极低唤醒情绪,在积极低唤醒情绪方面,初中阶段随着年级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而高中年级之间差异不显着。6、中学生的成就目标是多目标,而非单一目标,其中掌握回避目标得分最高,其次是成绩趋近目标和掌握趋近目标。成就目标四个维度在性别、年级和学校上有显着差异。女生的掌握趋近目标、掌握回避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的得分要高于男生;重点中学学生的掌握趋近目标、掌握回避目标和成绩趋近目标都高于普通中学学生;初中年级学生的掌握趋近目标得分要显着高于高中年级。7、中学生的积极情绪和学业拖延程度呈负相关,消极情绪和学业拖延程度呈正相关,并且积极情绪起负向预测作用,消极情绪起正向预测作用,预测力达33.3%;掌握趋近目标和学业拖延显着负相关,成绩回避目标和学业拖延正相关,掌握趋近目标对学业拖延是负向预测作用,而成绩回避目标具有正向预测作用,预测力达21%。8、中学生的成就目标通过学业情绪影响学业拖延行为,学业情绪在成就目标和学业拖延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马力晗[7]2015年在《高职学生学业拖延与时间管理倾向、成就动机的关系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社会对高职学生的专业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高职学生的学业拖延行为却大大制约了其专业的发展。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高职学生学业拖延的现状并探究其学业拖延的深层原因,本研究以江苏省常州市某高职学校的272名学生为被试,通过问卷法,对其学业拖延的现状和特点,及其与时间管理倾向、成就动机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内容包括:探讨了1-4年级高职学生的学业拖延在不同年级间存在的差异;探究了高职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成就动机与学业拖延的关系;分析了高职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对学业拖延的预测作用。主要结果如下:第一、高职学生的学业拖延在年级上有显着差异。一年级的学业拖延程度最轻,在二年级的学业拖延情况较为严重,叁年级的学业拖延程度有所下降,四年级的学业拖延情况最为严重。第二、高职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的总分及各个维度得分与学业拖延均呈现显着的负相关,而成就动机则与学业拖延的相关不显着。这说明了时间管理倾向越强的学生越不容易出现拖延,而成就动机则与学业拖延的关系不大。因此要想帮助高职学生克服学业拖延,必须要增强高职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第叁、时间管理倾向中的时间价值感对学业拖延有预测作用。第四、高时间管理倾向的高职学生在学业拖延得分上要显着低于低时间管理倾向的高职学生。

佚名[8]2010年在《学校心理分组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班级变量对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影响的多层线性分析郑显亮~(1*)顾海根~21赣南师范学院教育学院,赣州,341000,zxl2004@sina.com.cn;2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上海,200234研究选取44个班级的1669名大学生为被试,以《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量表》、《大学生网络行为偏好问卷》和自尊量表(SES)为研究工具,运用多层线性分析技术考察了班级变量对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及其与网络行为偏好间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游戏偏好对网络利他行为总分、网络支持和网络分享的影响、交往偏好对网络支持的影响、信息偏好对网络提醒的影响均存在显着的班级差异;班级女生率和班级平均自尊水平对网络支持的班级均值差异有显着的预测作用,女生率或平均自尊水平越高的班级,网络支持的班级平均

徐建华[9]2016年在《共建式高校课堂生态环境研究》文中认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永恒不变的主题,建构科学合理的课堂生态及其对课堂生态环境的优化,又是教学理论深化和积极推进高校课堂教学改革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本文共有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第一章绪论主要对研究的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该领域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和进展情况进行了综合阐述,并详细介绍了本研究所涉及的相关概念、研究方法和思路,为后续研究指明了方向和逻辑结构。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章和第叁章。第二章以课堂生态范式的转变为切入点,认为目前我国高校课堂生态范式正在发生显着的变化,由传统的讲授式课堂生态向建构式课堂生态过渡,其未来发展趋势必将升华为理想的共建式课堂生态,即强调了从“客观”到“建构”,必将走向“共建”的发展趋势,并从教师角色、学生角色、教学方法和课程资源等不同维度,说明其不同的发展特征,特别强调了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学习共同体理论是高校共建式课堂生态的理论基础。第叁章从共时性角度出发,对我国高校课堂生态环境的现状进行了具体分析。本章从纵横两个维度分别探讨了能够影响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生态环境的实然状态。横向上从影响高校课堂生态的内外部两个视角进行了生态审视,内部因素主要强调了课堂的物质环境因素、心理环境因素和文化环境因素的影响,外部因素主要强调了家庭环境因素和社区环境因素的影响。纵向上从中等教育课堂环境与高等教育课堂环境有效衔接的角度进行了生态审视,主要对教学环境、人际关系、学习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生态衔接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通过对纵横两个维度的系统研究,以应然状态的思维方式归纳出影响高校课堂生态的主要环境因素,为其后续加强共建式高校课堂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现实依据。第叁部分包括第四、第五、第六章。这部分内容主要对影响和制约共建式高校课堂生态建设的环境因素进行分析,选取了对课堂生态影响较大的课堂物质环境、课堂心理环境和课堂制度环境叁个维度进行理论建构。第四章强调共建式高校课堂物质环境的建设,主张要重视课堂自然物理环境、课堂教学时空环境和课堂设施设备的建设。第五章强调共建式高校课堂心理环境的建设,主张要处理好师生间控制与自主心理环境的建设、学生间竞争与合作心理环境的建设。第六章强调共建式高校课堂制度环境的建设,主张要加强学生与班级管理制度的建设、教师与师德规范制度的建设。通过对这叁个维度内容的详细论述,期冀从理论上对共建式高校课堂生态环境的建设提供一个较为完整的研究思路和结构框架,为高校课堂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第四部分包括第七章。本章主要在实践层面提出共建式高校课堂生态环境建设的有效路径。首先,确立了共建式高校课堂生态的价值目标;其次,提出共建式高校课堂生态环境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有整体性与协同性统一的原则、交互性与共生性统一的原则、依存性与自组织性统一的原则、开放性与可持续性统一的原则以及和谐性与动态生成性统一的原则;最后,从教育理念、物质环境、人际关系、文化品性、课程设置、学术追求、课堂评价和网络平台建设等多个视角明确了共建式高校课堂生态环境建设的长效机制,为课堂学习共同体构建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态环境,提高课堂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实践依据。

涂鸽[10]2016年在《医学类大学生学习倦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学生的学习倦怠是一种消极的学习现象,指的是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或缺乏动力却又不得不为之时,就会感到厌倦、疲乏、沮丧和挫折,从而产生一系列不适当的逃避学习的行为。医学生是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之重要依托。医学生产生学习倦怠,会影响其身心发展,阻碍高等医学院校事业的发展和社会医疗事业的前进,甚至可能使未来人类的生命健康失去应有的保障。但是,国内关于学习倦怠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对此问题特别关注的学者并不是很多,医学生群体的学习倦怠更是近乎空白,对当下医学生学习倦怠进行研究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研究揭示了当下医学生学习倦怠的整体状况很不乐观,有43.3%的医学生存在学习倦怠,其中行为不当问题最为严重。并进一步探讨了医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也有很大影响。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在回顾国内外有关学习倦怠研究的文献基础上,采用连榕、杨丽娴“大学生学习倦怠问卷”和陈燕“大学生学习倦怠影响因素问卷”,对350名医学本科生进行实地问卷调查,目的是揭示当下医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进一步分析影响医学生学习倦怠的关键性因素是哪些。研究结果如下:(1)医学类大学生学习倦怠问题较为严重,有43.3%的学生存在学习倦怠,其中行为不当问题得分最高,其次是成就感低和情绪低落。(2)男女医学生在学习倦怠问题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3)大二医学生学习倦怠问题最为严重,与大叁、大四医学生在行为不当维度存在显着性差异。(4)生源地为农村的医学生学习倦怠问题最为严重,与生源地为城市的医学生在学习倦怠总分和成就感低维度上存在显着性差异。(5)在影响医学生学习倦怠的内外影响因素中,内部因素起主要作用。(6)医学类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内部影响因素中,影响强度依次是自我评价、教师关怀、同伴关系、因素。(7)医学类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外部影响因素中,影响强度依次是学校、社会、家庭因素。(8)影响医学类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学校因素中,影响强度依次是专业、学校环境、考试、教学因素。

参考文献:

[1]. 中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因素探析及其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D]. 杨志红. 苏州大学. 2001

[2]. 中学生学习倦怠与应对策略、时间管理倾向的关系研究[D]. 俞静. 福建师范大学. 2009

[3]. 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自我和谐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D]. 高东丽. 西北大学. 2011

[4]. 中学生学习动机与时间管理倾向的关系:学业自我的中介作用[D]. 邓潺. 四川师范大学. 2018

[5]. 管理者的时间管理倾向及其与工作绩效的关系[D]. 黄伟伟. 贵州师范大学. 2006

[6]. 中学生学业拖延现状及其与学业情绪和成就目标的关系研究[D]. 邓瑾. 云南师范大学. 2013

[7]. 高职学生学业拖延与时间管理倾向、成就动机的关系研究[D]. 马力晗. 辽宁师范大学. 2015

[8]. 学校心理分组报告[C]. 佚名. 第十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 2010

[9]. 共建式高校课堂生态环境研究[D]. 徐建华.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6

[10]. 医学类大学生学习倦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涂鸽. 苏州大学. 2016

标签:;  ;  ;  ;  ;  ;  

中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因素探析及其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