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而下的动员力,自下而上的生命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下而上论文,自上而下论文,生命力论文,动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4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375(2015)06-0049-05 “组织起来,切实维权”,基层工会的组建质量,直接关系着工会组织的作用发挥。在2014年7月29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发布的《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基层工会建设的意见》中就明确提出要“加大会员发展力度,最大限度地把广大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然而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加大及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经济组织的形式日益复杂,尤其上海更面临着自由贸易区建立后,非公经济尤其外资企业迅速发展的现实挑战,如何在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下推进工会组建工作,更是新的考验。 与此同时,各级工会组织就组建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工作目标和要求:《中华全国总工会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规划(2014-2018年)》中提出要“以普遍建立工会组织为基础,以提高建会质量、增强基层工会活力为主线,以增强基层工会吸引力、凝聚力、战斗力为目标,突出问题导向、突出改革创新,努力把基层工会建设成为职工群众信赖的‘职工之家’”。在2014年上海工会组织工作会议上也提出要“着力转变建会模式”,要“从偏重围绕企业建会转变为更加重视围绕职工建会”,要“积极鼓励基层探索依靠职工、发动职工、组织职工建会的有效路径,使建会的过程成为增强会员意识、凝聚职工共识的过程,努力实现围绕职工建会、发展职工入会、依靠职工办会三者的有机统一”。 如何在严峻的现实环境中实现上述工会工作的目标与要求,就成为本次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鉴于此,本次研究采取了行动研究的策略,选取上海基层企业展开工会组建的实践操作,以期通过新的方式方法,实现更高质量的建会。 一、确立提升建会质量理念 行动研究需要确立行动方针和理念,课题组从“提升建会质量”这一核心目标出发,从“转变建会模式”这一关键思路切入,结合当前工会组建的现状,尝试梳理了组建工作需要转变的三个方面: (一)组建工作的路径依赖需要转变 计划经济背景下工会工作的路径模式,往往对行政力量和行政资源有较大程度依赖,形成“等、靠、要”的思维惯性。前期调研发现,个别工会组织将组建工作依靠于经济审批部门,借助经济审批部门的力量要求新建企业必须组建工会。该做法下,企业行政多半是应付走过场,员工更是毫不知情,组建效果可想而知,这在当前转变政府职能的背景下正在不断弱化。尤其上海自贸区实验方案中提出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积极探索政府在经贸和投资管理模式上的创新”,这意味着政府等公共部门对于企业的干预和影响会进一步减小,因此,原有的路径依赖亟须做出调整,要结合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的思维理念,探索新的路径去发展壮大工会组织。 (二)组建工作的对象主体需要转变 在与工会组建指导员的访谈中,听到这样的经验之谈:“要与企业主做朋友,建立关系,进而能更好地让他们同意建会”;非公企业建会工作中,也可以看到某些工会组织通过反复上门说服、宣传等方式恳请企业主组建工会、提交会费,遭到拒绝后束手无策……这些典型思维和做法的背后,是将企业主作为组建工作的主攻对象,而职工群众多是被动告知工会的筹备和成立,在工会筹备组建、会员大会召开、工会委员候选人推选等环节中更多是迷糊参加,对建成的工会组织能干什么既不清楚,更没有发言权。“工会是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群众性是工会最本质的特征,工会密切同本阶级群众联系是工会组织的客观要求。因此,提升建会质量需要在工作主体上做出转变,以围绕职工建工会为基本宗旨,以尊重和激发职工的主体意识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三)组建工作的关注视角需要转变 工会组建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社团诞生的过程,是将一群人组织动员、凝聚起来的过程,组建工作的质量评估,不仅需要关注到诸如“组建率”、“覆盖率”、“会员数”等一系列结果要素,更需要关注其过程要素。依据“组织生命体”理论的分析,一个组织的生命力“在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组建工作需关注职工群众在建会过程中投入度和参与度等过程要素。“那种人情建会、熟人建会、营销建会所产生的组织生命体,其往往缺乏生命力,”其核心问题正是因为上述组建过程忽视了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以上三个角度的分析,构成了本次行动研究的基本方针和理念,即弱化对行政的依赖、注重职工主体意识的激发、加强对建会过程要素的重视(图1),以此指导工会组建具体实践操作的探索和创新。 图1 工会组建方式创新在工作方针和理念上的梳理 二、工会组建的实践探索 此次行动研究从上海自贸区、闵行区等非公企业,尤其外资企业较为集中的区域中,选取了4家实体实地型非公企业进行了工会组建的实践操作,尝试将新的理念和新的方式运用其中,进而观察工作效果,总结工作经验。 (一)以“小组社会工作”作为核心技术 由于工作主体和工作路径的转变,实践操作层面的工作重心就聚焦于工会组织如何在职工群众中打开工作局面这一核心问题上,因此,如何消除职工对加入工会的疑虑,如何减小职工对工会的陌生感和距离感,如何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就成为关键考验。鉴于上述考验都是关于人与人、人与组织关系的处理,课题组选用了小组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作为核心攻关技术,融入破冰、讨论、活动设计等一系列技巧,以此来增加组建过程中的互动性、生动性,以及成员对组织建构的参与程度。 (二)以“工会推介会”作为基本工作平台 本次行动实践不再以走完程序、统计数据为目标,而是更注重建会的过程要素,因此,如何提升职工群众在建会各个环节中的投入度和参与度,就成为关键问题。不同于传统的单向、教条、枯燥的宣教手段,在实践中课题组搭建了“工会推介会”这一亲和、灵活、生动的工作平台。 所谓“推介会”,取其推广、介绍之意,通俗易懂,更易被基层职工接受。“工会推介会”借助小组社会工作的方法技巧,营造了一个温馨、放松,但又有较强互动性、参与感的氛围,让与会者在交流讨论中加深对工会组织的认知,提升对工会参与的意愿,加强对工会与自我关系的感受性。 每一场工会推介会都设计有不同的主题和内容,下文结合典型案例做具体介绍。表1(上海自贸区某化工企业推介会活动安排表)是进入①企业的第一场推介会的设计方案。首场推介会主要是以建立关系、增进了解为基本目的,通过组织职工参与到互动活动、专题讨论等环节中,使其打破隔阂、交流交心、了解工会、畅谈工会,提升其对工会的感受度,激发其对工会的兴趣,增加其对加入工会的意愿。在推介会后,工作人员下发《入会申请表》,请有意愿加入工会的职工进行填写,实现对职工的有效发动、引导。 通过前期走访企业,考核不同企业的发展阶段、文化特征、以及员工特点等要素,进行工会推介会的主题规划和方案设计。与会的职工,是通过企业内各类渠道发布信息的方式招募的,只要感兴趣,均可来参加。每场推介会的时间大约在45分钟至60分钟,可以依据不同企业的情况随机进行调整,如有些企业只能利用午休时间召开,在设计的时候就可以精简环节、提高效率。 (三)以“培育”的理念建工会 从过程视角出发,工会组建不仅仅是申报盖章、统计指标,它更是一个社团从无到有、从微到壮的过程,理应包含“成长”的概念。因此,本次行动中对于“工会推介会”的设计,并不是一次即止,我们将推介会的主题进行“分级推进”,后续设计有协助完成候选人推选、民主投票、工会章程设计、组织制度建设、服务项目策划等一系列环节(图2),以“培育”的理念建工会,使之不仅“建起来”还持续“转起来”。 图2 工会推介会的分级推进模式 三、工会组建实践的有益启示 上述实践操作最大的突破,在于回答了如何“围绕职工建工会”,在实践层面尝试了切实有效的工作方法,搭建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平台。在最初总结经验的时候,有基层工会干部感慨我们的行动做到了“自下而上建工会”,本文并不赞同。在吴亚平、乔健、李珂关于工会组建模式的研究中,清晰地剖析了这一问题,“何为‘上’、‘下’?对工会组织来说,如果‘上’指上级工会,‘下’指下一级工会或基层工会和会员、职工,那么在中国工会一元化的体制下,所有的基层工会都是在上级工会的领导推动下建立起来的,从全国总工会到各级地方工会,层层制定目标,落实建会任务等都是自上而下,也就无所谓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区分”。因此,本次实践探索的意义并不是“上下”工作方向上的变化,而是更有力地促动了“上下”不同主体在工作效能上的提升。 (一)自下而上的生命力 职工加入工会组织,从本质上说即是一个“参与”的过程,但是“参与度”如何,这里有一个程度的区分。依据谢里·阿恩斯坦经典的“公众参与理论”(王周户,2011),参与程度由低到高分为“无参与”、“象征性参与”和“公民权利”三个层面,分别可以理解为“聆听”、“参与设计”和“参与决策”。在传统工会组建过程中,“聆听”占主要地位,工会组织发放资料传单、展示信息展板、制作宣传视频等等,此类方式其本质均是职工的被动接受,建会后会员对工会没有太深的了解,更没有太多的投入,因而感情也不深。而在本次实践探索中,借助“工会推介会”这一平台,职工群众有了主动参与的平台,不再是被动告知,迷糊走过程,而是能在建会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想法、表达自己的意见,依据自己的意愿进行选举,通过会员的讨论设计组织章程、确定组织任务等等,参与的程度上升到“参与设计”与“参与决策”的层面。正是更高的参与度和话语权的作用,实现了对职工群众的主体意识的激发,调动了职工群众入会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职工认识到“建工会是我们自己的事情”,从漠不关心变成参与其中,因而工会组织被视为是职工自己的组织,有更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更愿意为之投入用心经营,组织生命力清晰显现,实现了更高质量的建会。 (二)自上而下的动员力 《工会法》第十一条规定:“上级工会可以派员帮助和指导企业职工组建工会”,然而上级工会如何进行“帮助和指导”,如何在基层职工群众中展开动员和引导,如何更好地赢得认可和接纳,这是工作的关键。本次实践探索十分注重工作中的吸引力和亲和力,所有的“工会推介会”均用心设计名称,如面对上海本地人较多的非公企业,我们以“娘家人的客堂”命名让大家感受更为亲切;在面对高学历员工较多的外资企业时,我们将其命名为“世界的咖啡厅”,既寓意了全球相聚,也暗示了轻松放松的氛围。同时,小组社会工作方法的运用,也增添了工会推介会的活力。通过设计富有趣味性的团体活动,逐步将职工吸引到工会组织中来,如“画出我心目中的工会”,激发职工对建会的自我期待;如“牵手卡”的签名环节,增加了缓冲过渡阶段,不是一下子让职工加入工会,有效降低防御心理。这一过程形式新颖、生动活泼,很容易引起职工的兴趣和投入,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它是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逐步对职工产生引领,进而实现发动职工、赢得职工认同的目标。实验过程中,参与职工没有出现反感、抗拒,反而是隐隐有一些期待,期待下一次聚会又会有什么主题,又会有什么任务。在这样的建会过程中,因为有了亲切、轻松、深入地互动,上级工会组织和工会干部更易被职工群众接纳,实现了影响力和动员力的有效提升。且这一方式灵活性、可复制性强,目前已在上海松江区、青浦区等多个区域的非公企业建会工作中尝试运用,同时,闵行区总工会还将这一方式运用到了农民工建会工作中,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横向辐射的协调力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实践探索中,工会组织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与社工组织展开了互动与合作,在合作过程中扩大了工会组织对社会组织的影响力,吸引了一批社会组织向工会组织聚拢,更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社会组织的发展方向,甚至将部分社会组织孵化成工会组织的外围组织,既增强了工会组织的工作力量,也体现了工会组织作为“枢纽型社会组织”的辐射力和协调力。 四、工会组建新方式的完善与思考 (一)初始起步,需进一步拓展实践 到截稿止,本课题组只在4家单位进行了工会组建新方式的行动实践,样本还非常有限,客观来说,目前的探索还只是点状的、零星的。这一工作方式能不能适用于多种多样的企业类型、能不能适用于情况复杂的职工群体,虽然目前已做出了一些探索,但范围亦有限,还需进一步拓展实践,总结更多共性的和个性的环节设计。 (二)工作方式需进一步依靠顶层设计 此次的探索主要还是工作方式、工作手段上的创新,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和统合性,比如推介会的方式谁来推广?推介会的效果如何巩固?推介会上的工作又如何与现有的工作程序对接等等。这些新的情况都需要顶层设计来统一协调,需要进一步建章立制来加以明确。 (三)购买服务,需进一步理顺关系 此次探索研究通过购买服务,尝试引入社工的力量,借助专业的社会组织来展开项目。但工会组织如何与社会组织理顺关系,仍需进一步磨合,进一步梳理。诸如:如何向其购买服务,可以向其购买哪些服务,工会的主体工作能不能购买服务等问题。另一个现实挑战是,关于工会的性质、工会的职责以及工会的理念等,社会组织多是比较陌生的。对行动实践中最后选定的社工机构,我们对其进行过专题培训。因此,如何选取社会组织,如何让社会组织更好地为工会服务,也是全新的课题。 (四)方式转变,需进一步提升能力 此次实践在工作模式上发生改变,工会干部原本积累了许多与雇主沟通的经验,现在却要考验如何与各种各样的职工去打交道,怎样讲职工才爱听,说什么职工才感兴趣,这些都需重新积累。多年工作惯性使部分工会干部表现出一定的不适应,如“这个事情能不能这样做”、“要是职工群众不睬我们怎么办”等质疑和顾虑,“不愿试”、“不敢试”、“不会试”的反应存在。工会干部亟须进一步提升勇气、提高能力,向老一辈工会同志学习,传承他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优良传统,学习其发动群众、做群众工作的好办法、好思路。 ①进入是指本课题此次工会推介会实践中,“进入”企业是以获得企业允许进入为前提的,包括对工会组建感兴趣、犹豫不决、暂时不建但愿意了解等情形,对于“无法进入企业”的情况本次实践未曾涉及。这一点也为后面的研究和尝试提出了课题,后续研究课题组计划在开发区员工住宿区、农民工居住区等场所运用这一方式,吸引职工入会,并进一步梳理职工“单体入会”的程序和操作思路。 ②“客堂”在上海方言中即客厅的意思。自上而下的动员,自下而上的活力_社会组织论文
自上而下的动员,自下而上的活力_社会组织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