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原生形态的执着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人类社会论文,形态论文,执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万事开头难,探索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开端更难。人类自己认识自己的历史难免“当局者迷”,很难做到旁观者那样清醒、客观、公正。所以,我们看到,阶级和阶级斗争虽然在人们身边存在了一两千年,但是直到19世纪才被发现。人类社会的原生形态是早已逝去的历史,不仅年代久远,而且没有文字资料,探索这段历史更是难上加难。 但是不管怎难,马克思学说的精髓唯物史观必须要有自己的科学源头。在1846年《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唯物史观基本形成的情况下,人类社会的起点问题仍处于朦胧无序的状态,急需打开局面,揭示人类社会原生形态的秘密。马克思面对历史开端的难题表现了极大的勇气和耐心,他用一生的时间和精力对人类社会的原生形态进行了艰难的、执著的也是最成功的探索,给我们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厘清这段历史对我们将是极大的启示和教益。 一、马克思的“部落所有制”的谜题 任何事物的开端都具有决定意义,事物的变化和发展都被看作是开端的延伸和持续。人类实践开头难,理论起点也同样难,一切研究只要做好了开篇宏文,演好了开台大戏,往往被认作是成功的一半。所以,任何体系都特别重视认识和阐述的研究起点和逻辑起点。黑格尔体系就是以绝对精神为阐发对象,以世界的“纯有”或“纯存在”为阐述的逻辑起点,绝对精神的内涵和秘密就包含在“纯有”的逻辑展示中。但是,马克思学说的精髓唯物史观却走了一条截然相反的道路: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宣告了唯物史观的诞生,这本书以确凿无疑的史事和论据揭示了奴隶社会以来人类文明历史的演进及其规律,对未来的理想社会也根据资本主义的现实做出了合理的预测。但是,这本书唯独对人类社会的开端和起点即原始社会史着墨不多,基本上重复了当时流行的俗见。 19世纪40年代,原始社会史基本上是一片荒漠,由于缺乏文字材料,仅靠遥远世代口口相传留下的记忆和传说,史学界才形成了原始社会的基本观念。这些观念很大程度上是以文明社会为参照系的,无外是奴隶社会的前身或对立物的复制或再版。当时最为流行的观念是部落是原始社会共同体的基本形式,与此相适应的就是生产不发达,分工不细密,血缘亲属关系占主导等等。这些看法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只能作为无法避开的观念而使人无奈。 马克思也跳不出时代的窠臼,为了叙述刚刚诞生的唯物史观,他不能不从人类的史前史说起。当时马克思还没有形成人类社会原生形态的概念,这个概念是在马克思晚年致查苏利奇的信中提出来的,其意是指人类社会也像地质断层一样,可以分为原生形态、次生形态、再生型态。原生形态是指人类早期的原始社会,次生形态是指包括奴隶、封建、资本主义社会各形态,次生形态都是由原生形态派生出来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沿用了部落一词,但是,他超越了部落共同体的局限,把部落与所有制挂钩,提出了部落所有制的崭新概念。 马克思认为,原始社会和一切社会一样,最突出的特征反映在所有制上,所有制一方面与生产相连接,是生产关系的核心,同时又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什么样的所有制就有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和生活。因此,所有制也如同生产力和工具水平一样,是不同社会形态相互区别的重要方面。为此,马克思从所有制入手描绘原始社会的基本面貌,他认为:“所有制是对他人劳动力的支配”①,而能够支配他人的劳动力,这又和分工密切相关。马克思说分工“是以家庭中自然形成的分工和以社会分裂为单个的、互相对立的家庭这一点为基础的。与这种分工同时出现的还有分配,而且是劳动及其产品的不平等的分配(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因而产生了所有制,它的萌芽和最初形式在家庭中已经出现,在那里妻子和儿女是丈夫的奴隶。家庭中这种诚然还非常原始和隐蔽的奴隶制,是最初的所有制”②。 马克思心目中的部落所有制不仅生产力低下,分工不发达,“人们靠狩猎、捕鱼、牧畜,或者最多靠耕作为生”③,而且家庭中隐蔽的奴隶制还扩展到整个社会,他说:“社会结构只限于家庭的扩大:父权制的部落首领,他们管辖的部落成员,最后是奴隶。潜在于家庭中的奴隶制,是随着人口和需求的增长,随着战争和交易这种外部交往的扩大而逐渐发展起来的。”④ 至此,马克思虽然没有提出人类社会原生形态概念,但是人类社会原生形态的思想已经很清晰了。表明这个思想的是马克思提出的部落所有制概念。部落所有制除了生产落后、分工简单之外,最主要的特征是部落内部存在个体家庭作为最基本的组织,而个体家庭又天生是父权制的,父亲不仅对妻子儿女具有人身掌控权,而且个体家庭内部随着战争和交易出现了奴隶,父亲还拥有对奴隶的人身支配权。整个社会结构就限于这种父权制个体家庭的扩大,个体家庭联合成部落,部落首领管辖奴隶和部落成员。马克思断言,部落所有制就是“非常原始和隐蔽的奴隶制,是最初的所有制”⑤。以后次生形态的奴隶社会就是消除隐蔽性,变成公开的、明正言顺的奴隶制社会形态。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用部落所有制来概括人类社会的原生形态,存在许多谜题,使人不得要领。最大的谜题是马克思所说的部落所有制的根据何在?当时既没有文献论据,又没有考古发掘的实物证明,一切都只能是约定俗成。部落的存在并不新鲜,许多落后民族都保留部落共同体的形式,这早已成为研究者的共识。但是当时很少有人像后来摩尔根那样深入到部落内部进行深入的实地考察,把考察得来的实际资料作为古代社会的活化石,因而对于部落的实际也不甚了了。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的部落所有制只能是一种见解或猜测。 更大的谜题表现在个体家庭的来源和部落所有制的性质上: 首先,部落所有制内部的个体家庭来自何处?是怎样从无到有演变过来的?为什么这种个体家庭是父权制的?父权制又是怎样产生的?这些都没有论据和论证,很大程度上是对近代社会的参照和翻版。后来新发现的事实证明,原始社会曾经历过没有家庭的时代,家庭的产生经历了复杂的过程。父权制也不是一开始就有的,人类曾经经历了长期的母权制,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是人类历史演进的基本规律。马克思的部落所有制和后来研究的最新成果相距甚远,这不是马克思的责任,是那个时期史料匮乏的必然结果,因此,不应把马克思的部落所有制当作终极结论,它是有待发现材料而不断修正和深化的。 其次,部落所有制作为人类社会的第一个所有制,为什么具有隐蔽的奴隶制性质?它的前身是什么?马克思一向认为,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是自然和历史普遍适用的规律。即使奴隶制是隐蔽的,它也是私有制的一种形式。那么,它一定是由被它否定了的公有制发展而来的,马克思根本不相信私有制天经地义,古已有之的胡说。可是,马克思的部落所有制却违背了他自己的信条,把包含奴隶制的部落所有制当作人类社会的原生形态。有奴隶和主人的区分就意味着有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这就难怪《共产党宣言》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不确切,以致后来不得不纠正:不是迄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而是自原始公社解体以来的历史才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马克思对部落所有制的规定和用部落所有制填充原始社会史说明,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理解古代社会多么重要,即使像马克思那样的天才,也必须把握实际材料,用事实说话。在没有充分的事实和资料的情况下,对人类社会原生形态的探索都只能是一种猜测和假说,而一切严肃的科学研究,不仅允许而且必然经过假说阶段。不能因为没有材料就停止研究和思考,假说是走向成功的必要铺垫。马克思的部落所有制就是这样一种假说,有它做基础就不愁走不出假说,迈向科学。 二、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过渡功用 对人类社会原生形态的探索是构建唯物史观的绝对需要,马克思一生都处在对原始社会史料的不懈求索中。但是,自《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提出部落所有制以来,一段时间内,整个史前社会资料的收集工作并无大的改观,能够震撼史学界的新资料并未在热切的期待中涌现出来。本来马克思对部落所有制论述的底气就不太足,和次生形态的奴隶与封建制比较起来,不仅篇幅少,只几行字,而且没有任何例证。可是就是这种假说性质的部落所有制也处在停摆状态,人类原生形态的探索亟须找到新的突破口。 马克思积极思考和努力的第一步是如何把资本主义发展的成果运用到对人类社会原生形态的考察上来。在1857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在论述政治经济学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论时,引申出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即“十分简单的范畴,在历史上只有在最发达的社会形态下才表现出它的充分的力量”⑥。马克思怕人读不懂,又进一部解释说,如劳动、交换价值等最简单的范畴“虽然在历史上可以在比较具体的范畴之前存在,但是它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充分发展恰恰只能属于一个复杂的社会形式”⑦。反之,发达的复杂的社会形式就可以反衬低等的简单的范畴。所以,马克思说:“资产阶级社会是最发达的和最多样性的历史的生产组织。因此,那些表现它的各种关系的范畴以及对于它的结构的理解,同时也能使我们透视一切已经覆灭的社会形式的结构和生产关系。”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方法论原则:“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反过来说,低等动物身上表露的高等动物的征兆,只有在高等动物本身已被认识之后才能理解。因此,资产阶级经济为古代经济等等提供了钥匙。”⑨这个原则实际上是一种逆向思维方法,从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去追溯古代社会的秘密。从逻辑和理论来说这个原则当然是有效的,马克思在没有取得原始社会实际资料之前,这是他唯一可行的方法。实际上这个时期马克思对原生形态的思考一直都是从现代追溯到古代,经常不可避免的带着现代的眼光去思考或界定古代的事情,比如认为远古时代就有家庭,父亲起决定作用等等。但是马克思一直保持清醒的头脑,他在重视人体钥匙作用的同时,又深刻地意识到钥匙的作用是间接的、有限的,只不过是一种逻辑推演,它还不等于猴体的真实和实际。所以,他说:“决不是像那些抹杀一切历史差别、把一切社会社形式都看成资产阶级社会形式的经济学家所理解的那样。”⑩总之,为了探寻原生形态的秘密,马克思绞尽了脑汁,没有实际资料就挖掘出人体解剖的钥匙作用,但是这把钥匙并没有最后开启原生形态这把锁,虽然它是一朵没有结果的花,但却真切地体现了马克思对原生形态的执着和不懈的探索历程。 西方不亮东方亮,资本主义人体解剖的钥匙作用虽无结果,但是新发现的东方亚细亚生产方式却开启了探索人类社会原生形态的新里程。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因流亡英国而有机会接触到英国国会关于印度等国土地所有制的资料。东方国家与西方截然不同的土地所有制性质引起了马克思的极大兴趣,他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大量阅读了印度和中国等历史和经济方面的著作,并作了摘录。马克思惊奇地发现,在东方存在一个与西方完全不同的土地公有制的天国,那里由于地处大漠地带,气候干燥,农业生产的生命线就是兴修水利,进行灌溉。而这绝不是一家一户单独所能完成得了的,土地必须连成片,能够根据生产的需要,自由地支配土地,决定水渠的线路和走向,这就从根本上排出了土地私有制的可能。土地名义上属于王权和国家,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实际上归于生产者集居地上建立起来的基层组织,即村社或公社。村社把土地分配给每一农户,并在一定的期限内对土地进行适当的调配,国家和村社行使兴修水利和管理灌溉的权利。这就形成了著名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土地公有、农村公社和专制国家的三位一体。而土地公有上系之于专制国家,下维系着农村公社,是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脊梁,也是东方国家与西方不同的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1853年6月2日,马克思在阅读了大量实际材料的基础上,致信恩格斯,正式确认了东方土地公有制的存在,他说:“东方一切现象的基础是不存在土地私有制。这甚至是了解东方天国的一把真正的钥匙。”(11)恩格斯在回信中不仅完全赞同马克思的观点,而且还从地理气候方面深入地探讨了东方不存在土地私有制的原因,回应了马克思关于农业灌溉对东方公有制的形成起决定作用的看法。 亚细亚生产方式,特别是其中的土地公有制给了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原生形态的探索提供了无尽的遐想和新的思考方向。虽然自奴隶社会以来,人类历史都是在私有制中运行的,但是这不等于奴隶制以前的原生形态也是私有制,相反,马克思确信私有制也有自己的生成历史,根据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私有制一定是由被它否定了的公有制演化而来的。而私有制经过长期的发展,最终也要被公有制所否定,这就是黑格尔所发现的事物演化的否定之否定的规律,马克思作为黑格尔的学生,确信人类社会的原生形态必然是公有制是毫不奇怪的。实际上,马克思先前提出的部落所有制也并不否定生产和生活基本方面的公有制度,在观念上也是公有派,只是没有任何史实根据,再加上又设想了隐蔽的奴隶制的存在,于情于理都说不通,不过被认为是一种猜想和假说而已。现在摆在马克思面前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和其中的土地公有制,给了马克思一个抓手,使马克思有可能在真切的事实面前进行合理的逻辑推演:东方国家都处在前资本主义发展时期,既然亚细亚生产方式存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前,那么就可以设想,现存的亚细亚土地公有制也可以存在于整个人类的私有制之前。这样,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就可以一箭双雕,一方面是东方各国基本的现实与国情,同时又可以充当人类社会的原生形态的活化石,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就是类似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公有制。马克思的这番推演逻辑上说得通,又有东方各国现实做底衬,这使马克思信心十足,认为自己在原生形态的探索上已经跨入希望的田野,曙光就在前头。 这时正值中国太平天国革命和印度民族大起义刚刚发生,东方民族表现出来的革命气概强烈地震撼了欧洲思想界。马克思出于对东方世界未来命运的关心,也加大了材料的搜集和研究的力度。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的视野不局限于东方,为了深入理解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地位和意义,它还广泛地搜集和阅读其他几大洲的历史和现实资料。马克思发现,土地公有和农村公社并非为亚洲所独有,在美洲甚至欧洲也都发现了它们存在的遗迹。马克思由此引发联想,亚细亚生产方式具有普遍意义,在世界历史上它曾经是不同民族共同经历或拥有的生产方式。 但是,亚细亚生产方式作为人类社会的起点毕竟是一种逆向思维的逻辑演绎,从现有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去推断远古的原生形态,不过是缺乏历史真实材料的无奈之举,大方向可能是正确的,但在细节和真实程度上必然会打许多折扣。马克思深深地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他不以提出亚细亚生产方式作为人类社会原生形态的模型为满足,而是继续从各方面收集材料,深化对古代公社和公有制的认识。马克思当时正在写作《资本论》,在后来作为《资本论》草稿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专置一章“资本主义以前的各种形式”。马克思利用收集到的全部资料,对人类社会原生形态的公有制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马克思认为,人类的原生形态从时间上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即前农业公社时期和农业公社时期。在前农业公社时期,人们集结程度很低,很少定居,基本上过着游牧和采集生活。由于财产很少,所有制没有形成。第二个时期马克思称之为农业公社或亚细亚生产方式时期,这是人们已经按着血缘关系定居下来,开始以家庭为单位从事农业生产。基本生产资料土地是公有的,但公社把土地分配给各个家庭来耕种。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已经看到,为了人们生活的方便,房屋及宅旁园地已经划归社员私有,农业公社已经出现了私有财产的苗头。这种情况正是当时亚洲各国普遍存在的所有制形式的真实写照,大公有,小私有,马克思受此的启发,把它运用到原始农业公社上来。并以公社内公私所有制的不同比重,将农业公社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亚细亚所有制,公有制程度较高,土地既不属于个人,也不属于公社,而是属于君主或皇帝,是真正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公社拥有土地占有权,个人自有土地使用权。俄国、印度和中国土地制度就是由这种亚细亚所有制转化来的。第二种是古代所有制,在这里,单个人已经拥有自己的财产,并与公社和国家的财产共存。马克思认为,这种所有制一般都出现在物产富饶但疆土狭小的地带,土地是人们经常争夺的对象,为了保护土地,公社一般都用军事方式组织起来。后来的罗马奴隶制城邦就是由这种所有制发展来的。第三种是日耳曼所有制,这里私有制成分较高,奴隶已经转化为农奴或农民,贵族和领主是土地的实际拥有者,公社已经逐渐沦为形式,只表现在土地所有者的相互关系或他们的集会上,后来欧洲占统治地位的农奴制就是由这种日耳曼所有制发展起来的。这样,马克思就不仅发现了作为原生形态的亚细亚生产方式,而且通过《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找到了次生形态的奴隶制和封建制,整个原生形态理论有起点,有延续,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系统认识。所以,马克思在著名的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人类历史演进的四大形态做了坚定而自信地表述:“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12)在这里,东方现存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移至古代即奴隶社会之前,被看作是人类社会的原生形态。 亚细亚生产方式作为人类社会的原生形态有两大优势。首先,在理论和逻辑上是可行的,在缺少现成资料的情况下,人类认识允许把当今的某些存在和事实当作古代社会的活化石,从而填补古代社会的的空白,只要这种推论是严密的、合理的。马克思鉴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土地公有制存在于前资本主义的事实,设想它还可能存在于整个私有制之前,而古代原生形态必定是公有制的,就很可能是亚细亚生产方式这种公有制。这种设想合情合理,而且还有后来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古代奴隶制和日耳曼封建制作依托,就更加证实了这种设想的可信性。其次,亚细亚生产方式存在由原生形态向次生形态过渡的桥梁,消除了断裂,解决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连贯和持续问题。原生形态属于公有制,而次生形态都是私有制,亚细亚生产方式是如何由公有过渡到私有的呢?恰恰亚细亚生产方式存在着公私二重性,房屋和宅旁园地归社员私有。这种小私有制在发展中不断壮大,就可以充当向次生形态过渡的桥梁。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就是按照私有制比重的不断增长来描述奴隶和封建次生形态的产生的。 所以,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土地公有制及房屋与宅旁园地的小私有制恰恰满足了人类原生形态的基本要求,既有公有制作为所有制的源头,又有向次生形态转化的私有制基础。马克思充分利用了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现有资源,在后来的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出现之前,一直把它视为人类社会的原生形态,虽然这还不是原生形态的最终认识,但是,亚细亚生产方式暂时地充当了唯物史观的源头和起点,起到了过渡的功用,其贡献是不可抹杀的。 三、人类社会原生形态大揭密 马克思提出亚细亚生产方式作为人类社会原生形态的模式之后,并未停止对史前社会形态的关注和研究,他像从前一样仍然孜孜不倦地去搜集资料。马克思心里很清楚,亚细亚生产方式只不过是人类社会原生形态的替代品,并不等于是远古社会的真实,只有在当代还处于原始发展状态的落后民族中才能找到原生形态的活化石,真正超越逻辑推断和时间前溯的障碍,直接用史前发展阶段的真实情景来说话。这不是选择替代品,而是再现历史的真实,是当代人研究人类原生形态唯一出路。可是在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整个史学界没有一个人脚踏实地进行过这种有价值的考察和研究,原始社会的历史真实仍处在一片荒凉状态。直到19世纪70年代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一书的发表,人类史前史的认识和研究才迎来了新的曙光。 路易斯·亨利·摩尔根,19世纪下半叶美国进步的民族学家和人类学家,人类原生形态的孜孜不倦的探索者。他用40多年亲身在易洛魁氏族生活和考察获得的实际资料和付出的心血,凝聚为《古代社会》这本划时代的光辉巨著。这本书雄辩地证明,人类的远古时代曾经存在过无阶级、无私有制的社会结构,而这个社会结构又同时伴随了长期母权制的氏族社会。血缘亲属关系及自然选择原则推动氏族的演化和家庭的出现,生产、分工和交换的发展最后导致私有制和一夫一妻制文明社会的出现。马克思高度重视摩尔根的研究成果,对这位“美国共和主义者”推崇备至。他不仅详尽地摘录了《古代社会》一书的有价值的章节,做了中肯的点评,还用极大的耐心改变这本书整体结构,对有些不正确或不准确的观点和说法适当加以剔除。最后形成的马克思的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集中了全书的精华,极大地提升了该书的水平和价值。按照摩尔根的体系,他以生产技术为起点,中间经过政治和国家,最后是家庭的演变和私有制的产生,把家庭放在国家之后,这就体现了摩尔根自发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认为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和国家,可以决定作为经济关系及其细胞的家庭。马克思在《摘要》中调整了体系的顺序。从生产技术发展到家庭形式的变化,再到私有制和国家的形成。这个顺序的调整既反映了生产的决定作用,又体现了血缘关系和家庭的决定作用,这就是所谓的两种生产互动的原理。马克思鉴于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的重大意义,曾计划联系他的唯物史观“来阐述摩尔根的研究成果,并且只是这样来阐明这些成果的全部意义”(13)。但是可惜,马克思没有来得及做这一工作就与世长辞了,他的这个遗愿由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卓越地实现了。 恩格斯也十分重视摩尔根的研究成果,并给与极高的评价。恩格斯认为:“摩尔根在美国,以他自己的方式,重新发现了40年前马克思所发现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并且以此为指导,在把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加以对比的时候,在主要点上得出了与马克思相同的结果。”(14)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就是利用摩尔根的成果和马克思的《摘要》而写成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著作”(列宁语)。所以恩格斯说:“我这本书,只能稍稍补偿我的亡友未能完成的工作”,“在某种程度上是实现遗愿”。(15)恩格斯的这本书对揭示人类社会原生形态的秘密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表现在他明确地总结出两种生产的规律:“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16)恩格斯的两种生产的原理和马克思的《摘要》及《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彻底结束了对人类社会原生形态探索的徘徊、猜测和逻辑推演,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新制高点上,深刻揭示了人类远古时代社会生活的秘密,真正找到了唯物史观的科学源头,是对哲学和历史科学的重大贡献。 根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人类从发生学意义上就一直离不开两种生产。在人类早期石头和木棍是基本生产工具的情况下,人口生产及其血缘关系是社会生活的主导方面。马克思多次说过,男女的两性关系是肉欲的、绝对的也是最自然的社会关系,早期的两性关系如同动物一样,没有任何限制,是任性的、杂乱的群婚制。但是长期的社会实践使人看到,这种没有任何限制的两性关系带来多种疾病和先天种群缺陷,形成不了强大的健康的部落。人们慢慢地悟出了自然选择的优越性,首先禁绝了父母与儿女的两性关系,人类进入了血缘婚时代。血缘婚造成一个后果,所有子女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母系在生产和生活占有统治地位,这就形成了历史上长期存在的母权制,发现母权制是摩尔根的重大贡献。摩尔根的另一重大贡献是发现了氏族,所谓氏族是指在血缘婚禁绝父母与儿女的两性关系的基础上,又把这种限制扩展到兄弟姊妹之间。一个以老祖母为首的共同体内部禁止两性关系,要解决性的需要,只能到另一个团体中去寻找对象。摩尔根把这种内部不通婚,以母系的血缘亲属称谓连接在一起的制度,称之为普那路亚婚,这是氏族的开端,内部不通婚也就成为氏族的本质和维系氏族存在的根本保证。马克思极其重视氏族,认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氏族是原始社会的真正奥秘,一定要看到,先有氏族,而后才有家庭。家庭的出现与长期的普那路亚婚姻实践密切相关,两个家族的单个男女长期结合,感情日益深化,婚姻关系也就逐渐固定化,这就出现了对偶婚。对偶婚是单个人家庭的前奏,后来的一夫一妻制家庭就是由对偶婚演化来的。但是,无论是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或是对偶制家庭都源于以女性为主的血缘亲属关系,都属于母系氏族。马克思是位坚定的母权论者,认为氏族首先是母系氏族,然后才出现父系氏族,坚决反对当时号称史学权威的梅恩、拉伯克的父权论。马克思说:“世系按母系计算,因此所生的子女属于母方氏族。这些都是极古老氏族的特征。”(17)只是后来由于男子在生产中上升到主导地位,而且子女已经可以确认自己的父亲,这时私有财产已经出现,为了子女能够继承父亲的财产,这才过渡到父系氏族。一夫一妻制家庭是父系氏族的标志,也是人类结束野蛮时代进入到文明时代的开始,从此,氏族瓦解,家庭、私有制、阶级、国家相继诞生,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详尽地阐述了这个过程。 至此,马克思的《摘要》和恩格斯的《起源》就完全、彻底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原生形态的秘密,血缘亲属关系、内部不通婚、母系氏族、父系氏族就成为其重大的关键词。材料虽然来自当代,但却跨越时空界限,生动地再现了远古时代人类的社会状况和生活情景。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一书所描述的易洛魁部落是活生生的人类社会原生形态的活化石,马克思的《摘要》和恩格斯的《起源》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极大地改造和提升了摩尔根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借此为唯物史观找到了科学的源头,从此唯物史观就成为经过实践验证的、有始有终的完备的科学体系。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8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83—8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68—6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69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84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2卷第21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2卷第21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2卷第23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2卷第23页。 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2卷第23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28卷第256页。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2卷第33页。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第1页。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第1页。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第1—2页。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第2页。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45卷第399页。标签:古代社会论文; 所有制论文; 摩尔根论文; 公有制论文; 土地所有制论文; 氏族社会论文; 生产方式论文; 亚细亚论文; 原始社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