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NHK 纪录片中战败话语及其历史认知
刘忠波 许祥一
【内容摘要】 2000 年以来,日本NHK 纪录片中的战败话语主要是从“围绕战略、组织和媒体而展开的战败原因讨论”“围绕伤亡、苦难和创伤而展开的战争后果叙述”和“基于宣告投降和审判事件的回溯”三个方面展开,而战败话语传递出来的意识形态的产生机制与表现形式,是理解战后日本历史认知的关键。通过NHK 纪录片战败话语的媒介内容分析,可以发现战败话语未能厘清日本的侵略者身份,存在过于强烈的受害者意识,亦未能以事实视角去看待参战各国之间的关系。日本媒体对战败的历史认知中存在暧昧性,对战争的反思存在偏见性,也反映了战后日本社会反战思想的局限性。
【关键词】 NHK 纪录片 战败话语 媒介话语 历史认知 日本侵华战争
日本NHK(全称为日本放送协会)纪录片中关于战败的主题和内容代表了日本媒体的战败话语,反映了日本主流社会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战败的历史认知。何谓日本媒体中的战败话语?广义上的战败话语,也可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战败的认知话语,是指在1945 年8 月15 日日本投降后,日本媒体对于战争的叙述、态度和认知等,包括关于战争各个方面内容的描述。狭义上的战败话语,即指围绕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战败主题和内容的叙述、态度和认知,其中主要包括战败原因讨论、战争后果叙述、投降和审判的回溯三个方面。本文采用狭义上的战败话语内涵对论题进行分析。
2000 年以来,NHK 纪录片中战败话语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以战败过程和战败事件为主题,例如《1944 美日台湾航空战:日军战胜的真相》(2002)、《日本战败与亚洲:改变世界的五天》(2005)、《战舰大和的悲剧:败于时代的大舰巨炮主义》(2005)、《靖国神社:占领下不为人知的攻防战》(2005)、《东京:终战日》(2005)、《硫磺岛玉碎战:生还者61 年后的证言》(2006)、《甲级战犯的申辩》(2007)、《帕尔法官的质疑》(2007)、《认罪:抚顺战犯管理所的六年》(2008)、《日军西伯利亚流放证言》(2010)、《日本海军战败反省会400 小时证言》(2013)、《冲绳战役全纪录》(2015)、《东京大空袭:未公开的583 张照片》(2015)、《原子弹爆炸救援被辐射老兵的峥嵘岁月》(2016)、《原爆死:广岛,等待了72 年的真相》(2017)、《本土空袭全纪录》(2017)等;另一类则是以战争主题和战争行动为内容,比如《伪满洲国广播里的太平洋战争》(2004)、《映像的世纪》(2005)、《满蒙开拓团是这样被派遣的》(2006)、《中日战争扩大化的真相》(2006)、《重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彩色化的黑白胶片》(2009)、《珍珠港之谜》(2010)、《证言记录:日本人的战争》(2011)、《圆的战争》(2011)、《日本为何通向战争之路》(2011)、《战争与宣传:仇恨是如此激化的》(2015)等,后一类往往也会论及日本战败主题和内容。① 本段落论及的文本并非全部由NHK电视独立制作,一部分由国际联合制作完成,例如,《珍珠港之谜》《映像的世纪》和《重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彩色化的黑白胶片》等由NHK 电视台和国际媒体联合制作完成;《东京:终战日》(TOKYO:The Day the War Ended)由法国拂晓传媒公司制作,导演瑟尔奇·维埃拉,日语版由日本NHK 电视台制作、NHK-BS1 频道播出,在本文中也一并称之为NHK 纪录片。
作为文本对象的日本NHK 纪录片中所提及的战败,并非仅仅针对1931-1945 年十四年的日本侵华战争,而是整体地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日本战败。从战时到战后至今,日本人称谓侵华战争的名称几经变化,包括“支那事变”“大东亚战争”“亚洲太平洋战争”“日中战争”“十五年战争”等,至今未有一个比较统一的称谓,而国际上一般将之称为“第二次中日战争”。[1]在日本NHK 纪录片中也出现了“日中战争”“满洲事变”“太平洋战争”“大东亚战争”等不同称谓。不同的称谓侧重点不同,也可看出在战争认知问题上的时代性和多重内涵,其中太平洋战争是以1942 年日本偷袭珍珠港为界限,主要是描述日美两国间的战争;“满洲事变”以1931 年九一八事变为界限,与日本“日中战争”相同,主要是围绕中日两国间的战争而展开;而大东亚战争则包括了涉及中日美等多国间的战争。本文在整体考察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话语的基础上,同时关注《卢沟桥事件:决定命运的四天》(2003)、《调查报告:日军与鸦片》(2008)、《遥远的祖国:皇军中的朝鲜人士兵》(2010)、《未被审判的毒气战》(2012)、《在“五族协和”旗号下的满洲国军》(2012)、《华北大扫荡·岛根县松江市第163 联队》(2013)、《731 部队的真相》(2017)等NHK 纪录片对于日本侵华战争中的战败话语及其历史认知问题。
NHK 纪录片战败话语主要是从“围绕战略、组织和媒体而展开的战败原因讨论”“围绕伤亡、苦难和创伤而展开的战争后果叙述”和“基于宣告投降和审判事件的回溯”三个方面来表达战败,这三个面向也是日本媒体对战败反思的主要话语框架。
2.1.2 抗原鉴定。用试剂抗体鉴定患者为稀有血型,是辅助鉴定高频抗原抗体的有效办法。例如区分抗-Hr0抗体与抗-Rh29抗体,可以直接通过患者红细胞的Rh抗原分型鉴定。产生抗-Hr0抗体的D--不表达CcEe抗原,仅表达D抗原[6]。产生抗-Rh29抗体的Rhnull,不表达D抗原和CcEe抗原。目前A1、s、U、Lua、Lub、k、Kpb、Jsb、Fya、Fyb、Jka、Jkb、H 等抗原均可直接使用单克隆试剂鉴定。
一、围绕战略、组织和媒体而展开的战败原因分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战败之后,日本政界、军界、知识分子、媒体等社会各界都在不断推演和反思战败的原因,对战败成因的深入分析成为战败话语的核心内容之一。
1941 年12 月7 日,日本军队偷袭美军驻太平洋的珍珠港海军基地,珍珠港事件成为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导火索,从长远看也加速了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败速度。前期“战绩辉煌”,后又节节败退,直至完全溃败,这也是日本战败过程的一个缩影。《1944 美日台湾航空战:日军战胜的真相》《战舰大和的悲剧:败于时代的大舰巨炮主义》《硫磺岛玉碎战》《冲绳战役全纪录》《日本海军战败反省会400 小时证言》和《日本为何通向战争之路》等多部NHK 纪录片深入探讨战局失败的原因,大多数是围绕战略、组织和媒体而展开的战败原因分析。例如,2011 年的《日本为何走上战争之路》在“太平洋战争70 周年”的纪念背景下制作并播出,其主要内容是“日本如何将自己卷入了太平洋战争”,分析日美之间的战争是否是可以避免,日本为何在1941 年向美开战并鲁莽地发动了太平洋战争。该片讨论了日本由战争走向歧途的过程,使用了大量当事人的证言,最终总结为缺乏外交战略、丧失目的的陆军组织、煽动狂热的日本媒体和拖延决断的领导人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日本明知“战争之路是下策,却走上了战争之路”(解说词)。NHK 纪录片围绕战略、组织和媒体而展开的战败原因分析,直接映射到对于战争责任的厘定,即谁导致战争失败,谁便负有相应的责任等一系列问题。
改革是自然资源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40年来,我省积极推进自然资源体制机制、管理制度改革创新,基本建立起以产权保护、用途管制和市场配置为核心,具有中国特色、山东特点的自然资源管理制度。
NHK 纪录片战败话语,首先将战败被归咎为战略上的失败。《日本为何走上战争之路》第4 集以“决断迷途”为主题,日美战争被形容为“无谋的开战”,美国拥有压倒日本的军事力量,那么为什么日本会选择开战?片中指责了近卫文麿内阁对于国家命运的草率,明知与美国实力悬殊的情况下开战,最终造成了“国民失望”“对逝者负债”“国际社会要求完全撤兵的压力”等战败的结果。《日本海军战败反省会400 小时证言》主要内容是战后原海军高层对日本海军太平洋战争战败的反思,第1 集重点讨论的问题也是在没有充分战争理由和胜算的情况下,太平洋战争何以形成开战决策。其中,原海军省兵备局长主管战舰补给的保科善四郎中将曾对军部鲁莽的开战计划表示震惊,录音中讲道:“我做局长的时候做过调查,开战准备实在是太随意,简直是痴人说梦。作战计划就是一纸空谈,就连一些完全不能使用的武器也写在上面,就是为了拼凑出计划书……我们的战备物资无法支持战争,但是谁去劝说大臣也不会有用。”《日本海军战败反省会400 小时证言》中,那些具有一定决策权的海军军官都把战败的原因归于比他们职位更高官员,即日军军部高层应为战争的失败负责。《硫磺岛玉碎战》《珍珠港之谜》《冲绳战役全纪录》等记述了包括硫磺岛战役、珍珠港事变、冲绳岛战役在内的一系列战斗,其中不仅对日本在军事指挥上的失误进行追究,最终也将战败的责任直接归咎于以军部为代表的领导层的决策失误。
在反思日本战败原因时,对日本军部领导层的组织管理、军队体制和战术能力的诟病,也是NHK 纪录片不断呈现的内容之一。《日本海军战败反省会400 小时证言》第1 集定性日本军部的体制是“自上而下的本位主义、隐瞒问题的组织体制,只能随声附和、难言己见的氛围”(主持人语)。曾在日本海军军部任职的佐薙毅原大佐讲述了海军作战计划的制定过程,说道:“是打还是不打,要彻底地进行研究,肯定是要冒一定程度的风险。军部还有海军省的那些大人物们,对于日本的作战计划应该相当清楚,但是却没有认真地研究,一直都放任事态的发展。”《1944 美日台湾航空战:日军战胜的真相》详细分析了日军在战争过程中夸大战果的形成原因,即“击沉航空母舰10 艘,击破航空母舰3 艘的虚幻的战果是如何产生的?”由战机长负责报告战果,根据夜间火柱“推定”鱼雷击中战舰,逐级汇报,由此“战果”被一步步扩大,加之海军和陆军之间的各自分立以及隔阂,最终形成了“虚幻的战果”。《战舰大和的悲剧:败于时代的大舰巨炮主义》是“转动历史的瞬间·终战60 周年”中的一部,借用动画重现了大和战舰在战斗中沉没的过程,该片认为是日本海军的战舰装备虽然优异,海军作战的思维已经落后于当时二战军事战术的发展,在1945年4 月7 日的战斗中,落后于时代的大和号战舰没有办法发挥对空作战的能力,号称“日本海军的光荣与灭亡的象征”的大和号战舰的沉没也成为日本海军灭亡的象征。
光绪《潼关乡土志》。是志序称“承命”而纂,具体纂修者及其纂修时间不详。根据《序言》中所说:“然自嘉庆丁丑至今丙午,又近百年矣”,可知其成稿时间约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前后。该志记事始于上古,迄于光绪三十年。全书无目录无凡例,正文分七门,约四万字。是志体例与一般乡土志基本相同,唯增潼关所特有的兵事门。其内容较为充实,人物记述尤详,约占全书一半,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在《日本海军战败反省会400 小时证言》第2集中,日本广播报道部分飞机特战员奔赴前线执行自杀式任务的事件,称“大西菲律宾方面海军航空部队指挥官,倾注心意与队员握手,称如今正是出击的时刻,一亿国民合手祈愿,祝愿队员一击命中”,慷慨激昂地为特攻队员的自杀行为进行宣传。对于自杀式行为,当时日本媒体未能以人道的观点报道,反而肆意宣传,在战争局势俨然不利的情况下,仍然鼓吹国民抵抗到底。
广播、报纸等媒体的战争宣传也被认为是将日本推向战争的重要因素,《1944 美日台湾航空战:日军战胜的真相》《战争与宣传:仇恨是如此激化的》《日本为何走上战争之路》等NHK 纪录片中的战败话语常见对战前战时媒体报道进行反思,形成的论调之一是日美在没有对立和分歧的前提下,却被媒体裹挟着开战。战时,日本的广播、报纸和电影等媒体由国家统一管控,对军队、政府行为的批评也是不被允许的,成为军国主义势力对内动员和对外扩张的重要工具,日军军部对于战况的报道内容具有绝对的把关权,日本媒体的报道中充斥着“大东亚共荣圈”“神军”“天皇至上论”等战争报道,代表军方鼓吹战争,宣传动员民众。《日本为何走上战争之路》第3 集以“‘狂热’是这样制造的”为题,反思日本媒体参照德国纳粹的宣传手法,不断制造战争狂热,激发国民的斗志,国家命运由此走上了“歧途”。
战败话语对于媒体战时宣传的反思可以分为两方面内容,一是对真实战况的隐瞒;二是对玉碎、殉国的倡导。战时报道往往夸大战果、扭曲事实,从而使民众一直沉浸在战争胜利的假象里。《珍珠港之谜》中,战时日本媒体故意将特殊潜水艇并没有发挥出的功能大加渲染,并将九位作战士兵封为“军神”,而成为士兵和民众崇敬的对象,而实际情况是这些特殊潜水艇并没有击中美国舰艇。在战争后期,日军败迹明显,但媒体仍在高调宣扬胜利,部分民众仍沉浸在帝国主义的美梦中。战后,日本各方一直对战时的宣传欺骗“耿耿于怀”,一位老兵甚至在镜头前辱骂当年的军事参谋,并斥责当时的日本媒体没有将战争真实且残酷的一面展示给国民。《战争与宣传:仇恨是如此激化的》讲述了爆发于1945 年2 月的硫磺岛战役,该片采用了当时硫磺岛上守卫部队威武英姿的新闻报道,实际上在硫磺岛上的日军已陷入绝境。另一部《硫磺岛玉碎战》揭露了日本陆海军总部对硫磺岛的方针,即“在补给无望的现状下,硫磺岛委于敌手,也实属无奈”(访谈者)。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媒体对国民依旧大肆宣传士兵如何英勇善战,强调战争形势向好,刻意隐瞒真实情况。在《日本海军战败反省会400 小时证言》第2 集中,不仅仅作战士兵感觉被欺骗,海军将士也认为媒体的不实报道让人错估了形势,导致指挥的失准。《1944 美日台湾航空战:日军战胜的真相》也揭露了美日台湾航空战中的媒体虚假宣传。1942 年的中途岛海战,海军失去了四艘航母,因担心影响国民的士气,媒体仅仅向民众通报失去一只航母,一只大损。随之日本海军不断失败,到了1944 年航母舰队实际上已经失去了战斗力,在台湾航空战中,99 架战机有54 架没有回来,近四成海军飞行员的技术级别是熟练度最低的D 级,但在当时的媒体报告中,台湾航空战取得了“惊人的战果”,国民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保持着胜利期望。
战败给日本各个阶层带来了强烈的心理落差,所带来的心理感受包括了战争伤亡的创伤、美军占领的恐慌和“大东亚”梦破的落差等多个方面。《东京:终战日》中提出“由于战败,日本不得不解除700 万军事武装,失去了所有占领得来的领土,国土面积减至帝国时代的四分之一”。战前,日本在战争动员中不断号召为国而战,强调战争是民族发展利益的需要,在《日本海军战败反省会400 小时证言》第1 集中,一位少佐称战争是“为了日本的自存自卫而战,为了保持日本独立而战”。因此,为国效力的荣誉一直是支持士兵奋战的重要支柱,《珍珠港之谜》中的一位海军将领,奔赴前线作战前为母亲留下家书“我指挥着九军神,为了全国的国民,一定会不负众望”。战争结束,日本举国宣传的“大东亚共荣圈”“大亚洲主义”等口号破灭,士兵们顿感失去了信仰支柱,原本视为无上荣耀的牺牲精神也不再被推崇。战败对于日本民众造成的心理创伤,没有随着时间而完全遗忘,特别是对幸存士兵带来的幻灭和虚无一直延续着。
军事体制和管理的失败伴随的是接连不断的军事指挥失误,也成为中下层军官和士兵推脱战败责任的说辞。《日本海军战败反省会400 小时证言》第3 集中,通过参战将领的访谈话语建构了“高层管理不当与军队自上而下的本位主义体制”是导致战败主要原因的观点。原大佐丰田畏雄将战败责任归于将领的无能,称“海军缺乏将其信念反映到国策上的勇气,最终导致日本战败,耽误了国家”。下级军官和底层士兵受于强大的上级压迫和体制束缚的组织形式,认为战败的罪责应该归于做出决策的将领,有受访参战老兵说“把人当成自动驾驶仪的思想,是毒害日本海军的最大元凶”,下级军官和底层士兵成了因为战略失败和组织失利而导致战败的受害者。参战的前线士兵将责任归于领导层与军队管理体制也隐含着责任的自我推脱,成为战后逃避战败罪责的借口。
《甲级战犯的申辩》主要是通过部分战犯和法官的回忆录,讲述审判的全过程及一些争议性议题。例如,天皇是否应该判罪,日本军部战犯与检察官之间产生的分歧等内容。该片强调了东条英机在巢鸭监狱时期的日记内容:“战争全责任,当仁不让,特别对于圣上陛下,免于责任归属一事,当竭尽全能”,称当时天皇在宣战书中特意加了一行字“诚为不得已事,岂朕所志乎”。从中可以看出,东条英机等极力想为天皇推卸罪责。美国方面出于管理日本、威慑苏联等因素,也想保留天皇便于管治,导致天皇并没有被追问罪责。
所谓的玉音放送是指1945 年8 月15 日中午,裕仁天皇通过广播向全日本国民宣布《终战诏书》,宣布日本彻底向盟国投降。当时天皇的玉音放送并不是直播,而是事先将天皇讲话录进圆盘形的录音唱片,称为“玉音盘”。每年一到8 月15 日,日本的广播、电视等必定会播放“玉音放送”。战败主题纪录片往往会呈现听玉音放送时的画面,民众与士兵跪地、哭嚎,大部分人低着头,沉痛而沮丧。《日本战败与亚洲:改变世界的五天》以日本投降的8 月10 日至8 月15 日为切入点,通过回顾史料以及采访部分当事人,详细记录了天皇玉音放送的前后过程,从天皇召开御前会议、商讨投降条件到正式广播都进行了记录。玉音放送事件关乎到日本整个国家与成千上万战争亲历者的尊严和记忆,也成为日本战败话语中重要的声音符号和隐喻。
1945 年,日本东京和横滨等本土城市遭受美军大规模毁灭性的轰炸,广岛和长崎也成为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受过原子弹轰炸的地区。本土轰炸和原爆受难也是战败话语中围绕伤亡、苦难和创伤而展开的战争后果叙述的重要内容。《日本战败与亚洲:改变世界的五天》讲述了在本土空袭中痛失亲属的受难者大桥芙美的经历,访谈中说:“轰炸持续到15 号早上3 点左右,当时跑出去不久,炸弹掉下来,回头一看,家已经无影无踪了。觉得脚下有东西,结果发现是我父亲,他的脑袋都裂了……真的不用开口,眼泪就直往下掉”。空袭细节的描述,痛失亲人,再加上大桥芙美声泪俱下的言语神态,在这种追忆苦难的框架下,战争的灾难性再次被呈现出来。《东京大空袭:未公开的583 张照片》《本土空袭全纪录》等也是在这一话语框架下阐述战败后果的本土轰炸题材纪录片。
二、围绕伤亡、苦难和创伤而展开的战争后果的叙述
战争后果是指包括战事伤亡、本土遭空袭、原子弹爆炸和日本遗孤① NHK 纪录片中二战日本遗孤的战争创伤议题,也视为围绕伤亡、苦难和创伤而展开的战争后果的叙述的一部分,已在另外文章单独论述,详见刘忠波.日本遗孤的苦难表述与历史认知——以日本NHK 纪录片为分析对象[J].中国电视,2014(11):92-95. 等一系列因战败对日本造成的伤亡、苦难和创伤。战败带给日本一种整体性的伤痛,战争的残酷性之一就在于大量的伤亡,战争伤亡是对战败后果最直接的叙述,尤其是给平民和士兵留下了巨大的创伤。NHK 纪录片一般采用影像资料素材、解说词列举数字和亲历者自述结合的方式,来呈现战败带来的苦难。《日本海军战败反省会400 小时证言》第3 集开头,直接指出日本在二战期间死亡310 万人,国土满目疮痍;《东京:终战日》描述了横滨被美国空袭后的残破景象及伤亡数据,七个月内七十万人死亡,九百万人无家可归;《战争与宣传:仇恨是如此激化的》中,谈及冲绳岛战役的战况时,称美军共发射60 多万发炮弹,约有10 万平民失去生命。此外,美军在海战取胜后,利用冲绳岛的飞机场,空袭日本本土的200 多个城市,致使20 余万平民死亡。历史影像素材的使用、庞大伤亡数字的陈列和解说词的渲染,加之战争亲历者口述前线作战的伤亡情节,使得战败造成的伤痛更具震撼力。
二是拓宽网上办税功能。仅仅只是将办理纳税业务的流程转移到计算机上是远远不够的,各个税务相关部门还需要结合互联网带来的新技术拓展新的纳税业务。如将每一个涉税业务与二维码结合起来,使得纳税人可以通过扫码的方式,在手机上查询涉税业务的相关信息。再如开通纳税业务相关公众号,定期向纳税人普及纳税知识,及时更新纳税优惠政策,为纳税人办理纳税业务减轻负担,也为税务工作人员减轻了工作量,避免了纳税人与税务工作人员之间的冲突与矛盾。
1945 年8 月6 日和9 日,美军分别对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掷原子弹,其中广岛死伤人数达到了55.7 万。8 月15 日,天皇裕仁发布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日本战败与亚洲:改变世界的五天》《原爆死:广岛,等待了72 年的真相》《原子弹爆炸救援:被辐射老兵的峥嵘岁月》等原爆题材纪录片以原子弹爆炸的影响和历史过程呈现战后的苦难,对美军投放原子弹的过程进行了详细回顾,并且展现了广岛、长崎原爆后一片废墟、尸体遍地的景象。《日本为何通向战争之路》采访了一位家人都在原爆中死亡的原爆幸存者,她称“我一直搞不懂,明明战争要结束了,为何美国还要投放原子弹呢”,原子弹的投放使得更多日本平民丧生,居住地也被感染长期无法生存。原爆的影响不止存留在伤亡,还有日本民众对原爆受难的持久记忆。
战争后果带来的是一种怀疑与悲痛的情绪。《硫磺岛玉碎战》使用了大量美军的作战记录和被俘日军的审讯记录,几位战争亲历者口述了惨绝人寰的战争惨状和炼狱般的经历,挖掘在“玉碎”美名下被掩盖的残酷现实。
[1] 窦林名,白金正,李许伟,等.基于动静载叠加原理的冲击矿压灾害防治技术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8,46(10):1-8.
1945 年2 月开始的硫磺岛之战,六万多美军遭到日军顽强抵抗,战争持续了将近一个月,两万一千多名日军几乎全军覆没,仅幸存一千余人。幸存老兵们的战争记忆不仅表露出对硫磺岛战事的厌战情绪和精神创伤,也并没有回避人性在战争极限状况下心理扭曲的丑陋。《硫磺岛玉碎战》讲述了幸存者“受战争折磨”的一面,作为战争的受害者充当军国主义的工具,为了国家摒弃一切,幸存老兵认为他们到头来却丧失了家庭与荣誉。老兵大越晴则希望为死去的战友讨个“公道”,“死去的人不会被认为是犬死,就很幸福了”。该片揭露战争的残酷,最后讨论了战争的意义,借幸存者原海军通讯兵秋草鹤次之口对战争的意义表示了怀疑,“死得有意义吗?要说死得毫无意义就太可怜了。这太无情了。可是究竟有什么意义呢,这又很难说了。”日本战败后,从“为了全国福祉战斗”到“被视为犬死”,曾经参战的士兵处于自我怀疑和挣扎之中,精神上面临着一个巨大的幻灭感。
NHK 纪录片中,战时媒体除隐瞒负面战况外,还不断塑造战斗英雄以动员民众的好战情绪,对自杀行为和殉国精神加以歌颂、渲染和倡导。彼时的日本崇尚武士道精神,强调必要时为保住节气,理应剖腹自尽,以殉国向天皇效忠。媒体将为国家而死的战士包装成战斗英雄,鼓吹非人道的自杀行为。《战争与宣传:仇恨是如此激化的》记录了美军在占领塞班岛后发生的一起自杀事件,一位母亲因惧怕美军的“凌辱”,抱着几个月大的婴儿一同跳崖,日本媒体高度赞扬了岛上这位母亲的自绝行为,称“塞班岛的同胞,将其生死与将士们的存亡紧密相连”,并称他们为国民玉碎的榜样。在战争动员期间,日本军方曾不断通过媒体向民众宣传国家概念,鼓动国民要奋战到最后一刻。东条英机发表动员广播:“帝国的命运就在这一战,现在才是一亿日本国民齐心协力,站在同一条线上为国家尽全力的时候”,尤其1944 年起日本逐渐处于战争劣势,为凝聚士兵军心,“一亿玉碎”的口号又被媒体着重宣扬。《硫磺岛玉碎战》中,不少不堪忍受战争折磨的士兵被迫自杀,而当时的日本报纸形容这场战争为“对祖国最崇高的献身的一战”“汝等为万代太平、安居乐业而奔赴战场,硫磺之岛,此等圣战,荣甚至哉”“硫磺岛的玉碎,被作为一亿国民的榜样”等,硫磺岛也被称为“玉碎之岛”。该片直接揭露国家宣传机器对国民和士兵的欺骗,也谴责了“无情抛弃硫磺岛”的日本军事策略。
三、基于宣告投降和审判事件的回溯
NHK 纪录片中的战败话语也包括对宣告投降和审判事件的回溯,《日本战败与亚洲:改变世界的五天》《东京:终战日》《甲级战犯的申辩》《东京审判》等围绕战败前后对整个日本战争走向有重大影响的历史性事件和时间节点而展开,重点呈现的宣告投降和审判事件包括了天皇玉音放送、密苏里舰投降仪式和东京审判等内容。
军方和政府作为媒体的实际操控者,向民众灌输战争思想,在知悉真实的情况下,仍煽动战争狂热,美化战况,让民众错判形势、不能对局势进行客观分析,始终试图通过媒体宣教捆绑日本国民。因此,战败后日本媒体也经历了被改造的过程。例如,NHK 最早是由日本政府以“社团法人”的名义创办,成立于1925 年3 月22 日,是政府和军队作战争宣传、政治宣教的工具,二战战败后,为防止NHK 再次被政府和军队利用,在美军监管下,日本成立了一些商业广播机构,并将NHK 改为不受政府操控的公共媒体。
诸多基于宣告投降和审判事件回溯的纪录片普遍反映出一种的耻辱感。1945 年9 月2 日,在日本东京湾的美国战舰密苏里号上,日本正式与同盟国代表签订投降协议,《东京:终战日》《日本海军战败反省会400 小时证言》等均记录了密苏里投降仪式的程序等细节。日本当时派出以外务大臣重光葵为代表的11 名人员,《东京:终战日》通过以当时重光葵的助手——曾留学美国的加濑俊一的回忆录作为第一视角的解说词,对登舰签署协议的日本代表团的心理和动作进行了刻画:“我们好像是被当街示众,无数的视线如同带火的箭镞,倾射到人的身上,令我们浑身剧痛。第一次知道原来视线也能带给人如此痛苦的感觉。虽然想要尽力保持败者的威严,但是并不容易。”《东京:终战日》记录了在美国记者布满密苏里军舰上日本士兵,不得不以对天皇的方式对待美军最高长官麦克阿瑟,强调密苏里投降仪式中的“被看”和“展览”的巨大屈辱感,以此强化战败话语内涵。
在战败话语中东京审判也是必不可少的议题。东京审判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946 年5 月至1948 年11 月,由同盟国为解决败方日本的战犯认定等责任归属而创立,也称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或者东京国际军事法庭。《甲级战犯的申辩》《帕尔法官的质疑》《日本海军战败反省会400 小时证言》第3 集等纪录片关于东京审判的阐释直接关乎对战争责任的厘定、战争罪责判定和战败反省等问题的态度,也是考察其历史认知的关键内容之一。
1.5 试验方法 向2 mL离心管中加入150 μL用缓冲液(20 mmol/L Thris-HCl,pH 7.4)配制的ssDNA溶液(终浓度为8 nmol/L),再加入1 200 μL银纳米粒子溶液混匀,室温放置过夜后,加入NaCl溶液(终浓度为40 mmol/L),混匀后加入100 μL不同浓度的BPA,总定容为1 500 μL,室温放置3 min,在波长300~700 nm扫描其吸光光谱。
关于东京审判的议题往往关注审判过程中的分歧,由于日本社会内部对于东京审判的正义性一直有着不同的观点,其中就有认为东京审判是对“战败国”的报复性审判的舆论。《日本海军战败反省会400 小时证言》第3 集中的一位日本海军将领直言“战败方才会受到审判,战胜方无论做过什么都不会追究”。战败话语中的东京审判虽然并没有完全否认审判的正义性,但是往往会强化其中的分歧,借助于他人的观念和行为将东京审判中日本方面的罪责最小化,甚至无罪化。
为了假设 H1,参考 Harford et al.(2008)的研究,本文构造了如下所示的模型(1)来检验独立董事的海外背景对企业现金持有水平的影响。
1.6 衰弱筛查量表(FRAIL Scale) 方便简单,可通过电话或问卷调查,适于临床评估 由国际营养健康和老年工作组专家选取关于医疗结局、疾病和体质量的5个问题,每项1分,>2分为衰弱[20]。目前该量表研究不多,其在老年手术患者衰弱评估的效度仍需验证。
《甲级战犯的申辩》通过美国国家档案馆的审讯记录,揭示甲级战犯在战争观和责任论上的分歧,呈现了大量日本无罪的辩解。《帕尔法官的质疑》围绕东京审判中印度代表帕尔法官袒护日本的“全体无罪论”进行了阐述,巧妙地借助于赞扬帕尔法捍卫正义和法律的精神对东京审判过程中关于日本无罪的言论和观念进行了强化和传播。
四、战败话语中的历史认知问题
日本战败后不断涌现涉战题材纪录片,其中的战败话语根植于日本对于战争历史的认知。纪录片作为一种视听媒介,是诉诸于还原特定的情境及历史状况的影像形式,对于日本公众的历史认知的导向和塑造具有重要作用。每逢太平洋战争纪念周年等节点纪念日,NHK 纪录片都会对战争问题进行反思,所涉及的主题、维度各不相同,对战争失败的思考是其中重要的主题之一。对战争失败的思考既是创作者对战争历史的主体看法,也必然具有更深层次的群体心理定势的归因。而战败话语传递出来的意识形态的产生机制与表现形式,是理解战后日本历史认知的关键。不可否认日本媒体的战败话语反映了战后日本社会中深入公众内心的和平意识,表达出强烈的、明确的反战观念,但这种反战观念并不是单一内涵。战败话语中的战争反思,一方面在为现代的日本人敲响警钟,告诫战争的残酷,另一方面却始终包含着“反思什么”的暧昧性,反思中带有否认战败、开脱罪责及受害意识等多重内涵。
NHK 纪录片中的战败话语多数是从日本国家主义的立场阐述对战争的历史认知,思考为何失败,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战略、战术和军事策略实施过程的反思,另一个是对战败带来的苦难和心理落差的叙述。战败话语主要的内涵实质上是反思日本战争失败,尤其反思与美国开战的“愚蠢的错误”。因此,《日本海军战败反省会400小时证言》《日本战败与亚洲:改变世界的五天》等NHK 纪录片对战败的反思多数停留在了军事维度,即战败是一种强弱关系的产物,最重要的是去反思战争为什么会失败、要从中得到哪些教训、要如何变强,而对于战争的侵略性和殖民性、战争罪行和他国战后问责等却较少地去追究。例如,《日本为何走向战争之路》探寻日本陷入狂热战争的原因,否定了日本在太平洋战争的一系列军事行动,对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采取了反省态度,但反省的并不是战争的侵略性,而是军事策略的失败。
正如《甲级战犯的申辩》中的东条英机不愿被标签化地归类为战犯,更是辩解“珍珠港攻击是面对危机时合法的自卫行为”,将战争的性质认定为不带有侵略色彩的、被迫的自卫行为。而战败带来的天皇玉音放送、密苏里舰投降仪式和东京审判等一系列耻辱,被认为是失败者的必然遭遇。不论战争性质如何,只要获胜即可的唯强者论,使得战败话语中的耻辱感来自于战败本身,而不是侵略罪责。
战败话语中的苦难叙述显现出强烈的受害者意识,强调战败带来的苦难记忆和心理落差。NHK 纪录片通过援引死亡数字、亲历者回忆来突出战争的残酷,强调战争伤亡、空袭、原爆等带来的苦难,对自我苦难的关注远超过其他受害国,“对自身苦难先入为主的成见,使得绝大多数日本人忽视了他们对他人造成的伤害……这一事实有助于阐明受害者意识是通过何种方式扭曲了集团和族群为自身建构起来的身份认同。”[2]
NHK 纪录片采访了部分以“受害者”身份自居的参战老兵、战死者家属和平民,藉此强调个体是战争的牺牲品。在他们看来,军部高层的指挥不力和极权思想才导致战争得以发动并一步步走向失败,以东条英机为代表的军部高层是罪魁祸首。国民与士兵被视为“战争工具统治下的机器”,部分士兵认为自己只是为国效力,战争中的任何行径都是爱国心的驱动,在他们看来,爱国心受到军部极端势力利用,又被迫远离家乡在前线作战,战争在他们身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创伤。“战争受害论”强调遭受惨痛经历的战争过往,战争态度以及对自我行为的认知仍然缺乏深刻的反省态度。
战败话语强调日本民族的受害身份,将自己看作是时代和体制受害者,以受害者意识去认知战争,而不是反省日本侵略行为的加害身份,从而逃避了战争责任,模糊了战争的侵略性质。对战败存有的受害意识,成为战后日本右翼势力不断崛起的原因之一。
结语
NHK 纪录片中的战败话语对不同交战国采取了不同的历史认知态度,尤其是对美国和中国采取了不同态度。战败话语中的战败指的是日美战争的失败,即日军珍珠港袭击之后太平洋战争的失败。不论是战略战术的攻防,还是战败后接管、东京审判等事件,日本战败强调对美国的战败。在战败归因中,日本认为最终的战败是由于美国综合国力的领先,甚至提出要反思落后,就要向美国学习的结论。中国乃至中国战场被淡化处理,或者认为陆军在中国战场是成功的。比如,《日本海军战败反省会400 小时证言》第1 集中论及日本海军高层执意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原因恰恰是因为陆军在中国战场的胜利给了海军压力。战败话语强调的是太平洋战争的失败,涉及到战争失败的责任和原因等问题,大多都是紧紧围绕太平洋战争而展开。
本次整合教学模式的设计和授课方式虽然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学生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一定的依赖性,难以适应整合医学教学模式,主要表现在病例讨论环节部分学生不愿公开发言,致使教师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其次,目前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与新型教学模式不相匹配,不能准确地评价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再者,整合的力度不够,本次整合仅限于老年常见内科疾病及内科治疗方法,并未涉及外科、康复、心理等方面。
关于“日中战争”“满洲事变”更多是有关战争历史的记述,虽然涉及了战败后日本在中国的遭遇,但是较少地涉及在中国的军事失败以及所引致的二战失败。在日本战后重建的过程中,“战败于美国”的思想一直根植于战后日本社会心理中,再加上战败后日本由美国全面接管并接受美国的价值观改造,更是加剧并定型化了这种认识。日本媒体的战败话语框架是以日美关系为主体,并将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的失败简化为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的失败。日本媒体的战败话语对侵略中国的罪责以及造成的种种暴行,并没有过多地进行正面反省。
战前论调也影响了日本对战败对象的认识,日本军队、政府和民众在“大东亚共荣圈”的宣传美化下,有一种论调始终认为战争发动的目的就是为了将“大东亚”从欧美的殖民统治中挽救出来。这种战争框架将中国、朝鲜、菲律宾、越南等曾遭遇西方殖民侵略的地区归纳入了“大东亚体系”中,日本军队在其中扮演的是将这些从西方殖民体系中解放出来的“解放者”角色。日美战争代表着一种东方与西方的对抗。同时,“脱亚入欧”的亚洲观导致日本不愿将自己与中国、朝鲜这类“弱国”划入同等行列。
正如《认罪:抚顺战犯管理所的六年》中的一位日本老兵所说:“说实话,内心还是看不起中国的,觉得日本虽然在战争中输了,但并不是输给中国。”对此,1960 年竹内好在“作为方法论的亚洲”的演讲中,曾对没有败给中国的感受有所强调:“日本无条件向联合国投降,当时的联合国主要指英、美、苏、中四国。其中日本只有对美国低头臣服的强烈感受,特别是对败给了中国有切实感受的很少,对苏联也是一样。”[3]当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时,日本部分将官乃至日本社会舆论都无法接受日本败给中国的观点,显然败于美国的思想也影响了日本对侵华战争罪责的认知。
自1945 年日本宣告投降后,日本如何看待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日本战败,是决定其对战争性质和战争目的进行阐释的基础,也是建构历史认知的核心因素之一。整体而言,通过NHK 纪录片战败话语的媒介内容分析,战败话语未能厘清日本的侵略者身份,存在过于强烈的受害者意识,亦未能以事实视角去看待参战各国之间的关系。可见日本媒体对战败的历史认知中存在暧昧性,对战争的反思存在偏见性,也反映了战后日本社会反战思想的局限性。
(1)强降雨作用下两种模拟边坡覆土未植草组的土质流失量分别为1.4652kg和1.1385kg,覆土植草组的土质流失量分别为0.7623kg和0.5049kg,植物根系对土壤的拦截率分别高于覆土未植草组的47.97%和55.65%。
参考文献:
[1]徐志民.日本人的“日中战争”称谓[J].抗战史料研究,2014(1):12-20.
[2]〔美〕约翰·W·道尔.拥抱战败[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11.
[3]竹内好.作为方法的亚洲[A].贺照田,高士明主编.人间思想(第四辑):亚洲思想运动报告[M].台湾:人间出版社,2006:240.
Japanese Defeat Discourse and its Historical Cognition in the Japanese Documentaries Produced by NHK
Liu Zhongbo Xu Xiangyi
Abstract: Since 2000,the defeat discourse in Japanese documentaries produced by NHK develops from three significant aspects:it focuses on the strategic,organizational,and media causes for the defeat;it shapes narratives about the war's ramifications around its casualties,human suffering,and trauma;it traces the announcement of surrender and events in the trials afterwards.The ideology behind this defeat discourse,its genesis and expressions,are key elements for our understanding of historical cognition in postwar Japan.In general,this defeat discourse fails to identify the invaders,excessively promotes a victim mentality and falls short at examining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countries involved from a factual perspective.A media content analysis of the defeat discourse in the NHK documentaries shows the ambiguity and prejudice in Japanese media's historical cognition and reflection about the defeat,which indicates the limitations of anti-war thoughts in postwar Japanese society.
Key Words: NHK Documentaries;Defeat Discourse;Media Discourse;Historical Cognition;Second Sino-Japanese War
【中图分类号】 G229.3/7
【文章编号】 1003-4048(2019)03-0048-56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6496/j.cnki.rbyj.2019.03.006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纪录片的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构建与传播研究”(项目编号:15BXW026)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刘忠波,南开大学文学院传播学系副教授(天津 300071)
许祥一,南开大学文学院传播学系硕士研究生(天津 300071)
(责任编辑 于振冲)
标签:NHK纪录片论文; 战败话语论文; 媒介话语论文; 历史认知论文; 日本侵华战争论文; 南开大学文学院传播学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