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这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而且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我们要通过教材,课堂和作业等多种途径来渗透德育。当然,教师的示范作用也不容忽视,争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关键词:学科教育;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8-249-01
教育,教书育人,教书固然重要,但是根本还是在育人。在教书的同时做到育人,就需要我们在学科的教学中渗透德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这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而且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尽管现在的学生的思想活跃,爱好科学,注重实际,但在思想品质上还是有很多令人担忧的地方。比如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分辨是非能力不强,贪图享受,劳动观念淡薄等等。这就需要加强德育。学生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在课堂中学习,若不充分利用,趁机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就会使德育工作失去良机。
一、寻找教育德育的切入点
教材是课堂教学内容的载体,在教材中挖掘教育切入点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德育教育,这是在学科中进行德育渗透的主要方式。[1]寻找德育教育的契机进行德育渗透,这在语文书的教材编写中做得不错。语文书中很多课文都有德育的渗透。比如《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告诉学生要帮助他人,《浅水洼里的小鱼》一课让学生懂得了要爱护小动物,《清澈的湖水》则凸显了环保意识等等。在教学中适时地、自然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进取心,甚至能引起学生强烈的爱国情和民族自豪感。因为在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式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所以容易做到扎实有效。但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一定要找准教材中知识教学与德育的“结合点”,适时、适度、适宜地进行,做到有机结合,不要强拉硬拽,否则,便会鸡飞蛋打,达不到预期的综合效果。
二、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渗透德育
在当代的教育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教师不能居高临下进行简单的知识灌输,而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和谐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价值观的冲突中积极思考,根据自己的价值做出判断,寻找自己认为是正确的答案。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在讨论中考虑他人的观点和意识,协调与他人的分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学生由于年龄还小,心智不成熟,所以不可避免地会犯一些错误,而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并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在这个过程中,后进生是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可以创造条件,给后进生以更多的成功机会,使他们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不断增强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正确并合理使用奖励和惩罚,在教师期望的良好行为出现后,就要立即给予奖励,不要耽搁太长的时间。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民主、宽松、和谐、融洽的教学气氛。德育教育的目的才会充分得到实现。
三、结合训练内容渗透德育教育
学生在学科学习中要接触大量的作业、练习、试题,这是向学生渗透德育的重要渠道。各科教师在编选作业、练习和命题时,要注意增强思想性,发挥其教育功能。[2]比如语文作业中的阅读训练以及作文的书写,可以有针对性的选取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文章或者片段,使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受到思想教育。教专业知识与进行德育渗透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二者是辩证统一的。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培养他们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使他们自觉地学好专业知识。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学科教学水平越高就越容易在学生中建立较高的威信,教师在教学中所渗透的德育也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教师要注意和防止学生出现单纯追求专业知识的思想,不能做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书呆子,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思想状况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在这花花世界中明辨是非善恶,养成正派的生活作风和良好的劳动习惯。
四、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表率作用
教师是学生学习最直接的学习榜样。毫不夸张的话,教育者的示范作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的德育工作的成败。所以作为教育者,良好的道德品质尤为重要。人常说:言传不如身教。比如教师弯腰捡起地上的垃圾对教师自身而言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可是这个行动可能让学生在心里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师的品格、言谈举止及学识对受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这些因素都将使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大增,无形地感染着受教育者。另外,教师的情感也是德育渗透的特殊载体,对感化人的心灵有一种特殊力量。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也许一个鼓励的眼神就能让他重拾信心;当学生犯错时,也许一句宽慰的话就能让他知错就改;当学生跟你打招呼时,也许一个微笑就能让他感到无比甜蜜。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总之,课堂教学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每个教师应该努力做到的。渗透只是手段,教育和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才是目的。为了使德育落实到实处,教师不仅要有极大的热情,渊博的知识,高超的德育能力,还要探索和掌握一些方式方法。能够在教学中讲解专业知识的同时,兼顾德育的有机渗透,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参考文献
[1]赖艳萍,周小敏.浅谈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A].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30卷第1期,2013(02).
[2]张雄林.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A].甘肃教育,2012(07).
论文作者: 胡德琳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8月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9
标签:德育论文; 教师论文; 学生论文; 学科论文; 目的论文; 学中论文; 作业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8月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