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贵州省纳雍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贵州纳雍 553300;
2.贵州省黔西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贵州黔西 551500
摘要:抗结核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但不同的个体会有所不同,结核病防治医生应加以重视。熟悉常用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以便提高警惕,及时发现和采取相应的预防及处理措拖,能够最大限度地确保用药疗效和治疗安全,以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警惕;抗结核药;不良反应
抗结核药物的应用(化疗)是目前治疗结核病的主要手段,但抗结核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其不良反应的发生,一般是胃肠反应及过敏反应多见,肝肾损害及神经毒性等相对少见一些;其轻重程度大多与剂量和用药时间成正比,即剂量越大、用药时间越长,不良反应越严重,但不良反应与人的性别及高矮胖廋并不呈明显的正相关。同一种抗结核药可引起多种不良反应,不同的抗结核药物可引起相同或相类似的不良反应。个别抗结核药物对一些体质特殊的人其不良反应表现更明显,这应引起结核病防治医生的足够重视。熟悉抗结核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以便在治疗中一旦出现不良反应时,能够及时发现和进行鉴别并作出判断,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相应的处置,以最大限度地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
目前我国常用的抗结核药物有10余种,主要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链霉素、对氨基水杨酸钠、利福喷丁、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卷曲霉素及喹喏酮类等。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现行治疗方案生产的抗结核板式组合药,主要由前面的四种药当中的二至四种组成,因此,熟悉常用抗结核药物尤其是前四种抗结核药物及链霉素的不良反应,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几种常用抗结核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
异烟肼为常用抗结核药中不良反应较低的药物,可引起:(1)周围神经炎,为其最重要的毒性反应,但临床并不多见,多发生于用药2-9周后。最初表现为足部感觉异常,继之出现刺痛或烧灼感,以后可发展至手部。常左右对称,呈手套状、袜套状感觉分布。与异烟肼的用量和代谢型有关。用量大、慢代谢型者多见。另外,老年人,营养不良者、糖尿病、慢性酒精中毒者也易发生。目前认为其可能的机制是与用药影响到维生素B6生理作用及缺乏有关。在体外试验中发现试管中维生素B6能降低异烟肼的杀菌力,故一般剂量时不主张加服维生素B6,但大剂量使用、老年人、酏酒、糖尿病、孕妇、营养不良及慢性肝病等易患神经炎者,可加服维生素B6预防,但务必注意分开服用。(2)对肝脏的影响。与个体差异密切相关,可引起药物性肝损害、药物性肝炎、转氨酶升高甚至出现皮肤黄胆,大多患者表现轻微,无自觉症状,少数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乏力等。与患者年龄、剂量及与利福平、乙胺丁醇合用时较易发生,对此,要引起注意。(3)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常规剂量时可致兴奋,表现为不安定、注意力不集中、颀快感、头痛、眩昏、失眠、嗜睡、记忆力减退,甚至出现精神失常。大剂量应用时会引起痉挛、癫痫发作、中毒性脑病、视神经炎及视神经萎缩、中毒性精神病等。此外,还可引起老年人排尿困难、便秘、内分沁障碍(如性欲减退、痉挛、痛经、男子乳房发育、甲状腺功能障碍及弥散性关节周围纤维变)、粒细胞减少、药物热、皮疹等。其毒性反应在肝肾功能不全者明显增多。
利福平可导致:(1)肝毒性反应,尤其是大剂量、老年人、少年儿童、营养不良、酗酒、糖尿病患者和既往有肝病史者、同时服用异烟肼时更易发生。多发生在治疗的早期。常见为一过性转氨酶升高,严重者可出现黄疸,甚至死亡。一过性转氨酶升高,可采用保肝治疗,观察用药,如持续升高,超过100单位(赖氏法)合并有明显厌食、恶心等消化道症状时,可暂停用药。一旦出现黄疸,应立即停药。(2)流感样综合征:常见发冷、发热、乏力,头痛、寒战、胃痛等,持续8-12小时后自行消退。个别流感综合征可伴有气短与哮喘,血压下降甚至休克,多发生于间隙高剂量服药时,常在间隙用药后发生。因此要注意避免间隙用药。此外,还可引起肾功能衰竭、皮肤综合征、动物实验显示致畸等。
吡嗪酰胺可能导致肝毒性及胃肠道反应,主要与剂量有一定的相关性。还可引起关节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原有痛风症者,血清尿酸增高,可诱发痛风急性发作。个别人可发生光过敏,皮肤暴露部位呈鲜红棕色。较长期服用吡唪酰胺皮肤可呈古铜色,单纯的可不用处理,停药后可逐渐恢复正常。偶尔可引起发热及皮疹,甚至出现黄疸。
乙胺丁醇:(1)可引起视神经炎,为其常见不良反应,可有眼部干燥感、异物感、流泪、羞明,严重导致视神力下降、视力疲劳、视物模糊、近读力差及视野缩小,眼球胀满感及眼球运动疼痛等,辨色能力减退等视觉障碍,糖尿病病人有视觉障碍等眼部合并症者应慎用。视力损害多发生在用药2—6月内,发生前多有流泪、眼睑瘙痒、羞明等先兆。停药后多能在6个月内恢复,个别可导致不可逆性失明。肾功能不全或肾切除术后剂量应酌减。大剂量应用时还可能出现周围神经炎,多见于糖尿病并发结核病的病人。还可出现过敏反应、药物性皮疹、皮肤粘膜损害、严重者可发生剥脱性皮炎。其他不良反应尚有胃肠道剌激症状,头痛,血管神经性水肿,末梢神经炎及增加癫痫病人发作次数,还可出现关节痛、眼窝痛、肝功能异常,粒细胞减少,月经紊乱等,但较少见。
链霉素:其不良反应与病人的因素、药品本身的化学纯度、药量大小、疗程长短等有关。剂量增大,不良反应出现早,频率也增加,年龄越大用药时间越长越容易发生。(1)对第八对脑神经的损害,为其严重不良反应,系药物本身引起。前庭神经损害可出现眩晕、恶心、呕吐、共济失调、严重时行走蹒跚;耳蜗神经损害可出现耳鸣、耳聋、高频视力先受累,为永久性损害,表现较严重。(2)可能产生肾功能损害,一般表现轻微,较多见者为蛋白尿、管形尿,使尿由酸性变为碱性,可减少蛋白尿的发生。小部分患者肾功能减退,血尿素氮、肌酐增高,则必须停药,停药后可以恢复。(3)过敏反应。链霉素作为半抗原与血清蛋白结合成复合抗原后引起,常见有皮疹、发热、嗜酸料细胞增多、关节痛等。一旦发生,应立即停药,否则皮疹加重,甚至发生严重的剥脱性皮炎。还可发生过敏性休克,务必小心预防和注意救治。
卡那霉素除可引起与链霉素相似的不良反应外,还可引起暂时性第九对颅神经的损害。表现为舌后1/3的味觉的丧失,口周及其他部位的感觉异常、头痛、不安、心动过速、急性脑综合征,伴癔病和视觉异常。
丁胺卡那霉素可能会导致耳蜗神经损害,少数患者出现前庭功能损害。其他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偶见头痛、皮疹、药物热、震颤、麻木、关节痛,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肝功能异常、贫血、低血压、视力模糊等。
对氨基水杨酸钠不良反应(1)胃肠道反应,发生率约为10%,主要是胃肠道剌激症状,可见上腹部不适、烧灼感、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腹泻等,个别可引起胃溃疡出血。(2)肝功能损害,表现转氨酶升高和其它肝功能异常,少数出现黄疸或中毒性肝炎。单项转氨酶升高可在严密观察下继续治疗,先不要停药,可同时采取保肝治疗措施,多项异常或出现黄疸者,应立即停药并采取保肝治疗。大剂量应用能抑制肝脏中凝血酶原的生成,可用维生素K进行防治。(3)还可引起过敏反应,可见皮疹、皮肤瘙痒、荨麻疹、剥脱性及甲状腺功能低下,偶有引起单核细胞增多的报道。
此外,喹喏酮类药物可引起过敏反应、胃肠反应及血糖的变化等。
抗结核药物毒副反应的预防:
1.详细询问病人有无对药物或食物等的过敏情况。如果曾用过抗结核药物,更要注意询问既往使用抗结核药物后的有关情况;病人肝肾功能及女性病人有无怀孕等相关方面情况。对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较多较重的药物(如环丝氨酸等)在使用前要详细询问有无精神病家族史和既往史。
2.要熟悉各种抗结核药物可能产生的毒副反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应用抗结药物之前及用药过程中要注意定期查肝功能,必要时要查血细胞。对使用抗结核药物发生过肾功能严重反应的病人,严禁使用同类药物。对听力损害及肾功能损害者、老年、孕妇及婴幼儿治疗时,尽可能不用链霉素、卡那霉素等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若必须使用应减量,并注意观察用药。
3.对已有肝功能损害者,有长期酗酒史、患急慢性肝炎或已有肝硬化的结核病人,尤其是近期使用抗结核药物发生过肝功能损害者,对肝脏毒性大的药物,如利福平、吡嗪酰胺等,应先进行肝功能等相关检查,正常才能服药。如果肝功能有异常而又必须用药时要对病人及家属说清楚并注意严密观察,小心谨慎的使用。在用药过程中,更要定期加强这些检查,一旦出现异常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有效的处理,尤其在最初治疗的(2-3月)即强化期内,更应加以注意。
4.此外,有些抗结核药在用药前要做皮试,如链霉素类,皮试阴性方可应用,同时注意检查听力及尿液;用乙胺丁醇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检查视力及视野等等。
参考文献:
[1]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内科学》第6版,叶任高、陆再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结核病现代防治》,刘传玉主编,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3]《新编实用临床药物手册》,王求淦主编,广东科技出版社;
[4]《药物处方手册》,陈孝治主编,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论文作者:杨仕卫,李全, 文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20
标签:药物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抗结核论文; 链霉素论文; 肝功能论文; 剂量论文; 皮疹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1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