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地铁装配;工艺布局;模块化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城市交通压力越来越大。为解决日益严重的交通问题,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规划建设地铁来改善城市交通拥堵的情况,使得轨道交通发展呈现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地铁车辆的装配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为了深入地了解地铁车辆的装配工艺,我们由两条先进的地铁车辆新加坡DTL地铁项目和上海12号线地铁项目来浅谈地铁装配工艺。(下以DTL代表新加坡DTL地铁项目,以SHL12代表上海12号线地铁项目)
一、车辆设计过程中的模块化思想
DTL项目和SHL12项目都有着较为纯正的轨道交通巨头庞巴迪的血统,其设计理念为高度的集成化,即庞巴迪MOVIA模块化理念。这种理念深入到设计的每一个层面,如此两个项目都采用车下SLAVE布局,即将车下高压低压电缆和主风缸及制动风缸统一吊挂在一组横梁上,组成SLAVE模块,然后统一吊挂到车体底架上。此种吊挂方式的优势在于车辆不用一直处于架高状态,提高了作业的安全性和装配的准确性,同时由于高度的预装化,车辆生产中的瓶颈工序被打散,有效的提高了装配的效率。
再比如DTL项目采用了高度集成化的超轻地板,整块地板由铝蜂窝地板热粘合地板布形成地板模块,拼接后,采用plastic welding技术焊接橡胶地板布,这种结构大大减轻了地板重量,同时减少了粘接地板布带来的不可避免的不平整问题。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地板本身的可互换性,因为更换地板不必拆卸整车的地板,而是更换某块需要更换的地板模块即可。
此两种车辆的牵引系统也是高度的集成化,牵引系统分为PA模块,PH模块和AB模块,将整个牵引系统化繁为简,提高了可维护性。
由此不难看出,模块化的优势在于:
1.高度集成,降低装配难度;
2.提高了可互换性,出现问题只需要更换相应模块即可;
3.节约装配工时,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二、装配过程的不对称及其解决办法
车辆生产过程中,经常会遇见车体内装左右装配不对称的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种情况一方面影响车辆美观,一方面在功能上也影响车辆运营,如车辆门系统关闭时与车辆墙板之间的刮蹭,影响开关门等。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情况的发生,又该如何避免此类情况的出现呢。
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在于车辆装配的定位基准不统一。车体整体内装的装配基准为车体中心线,而墙板安装往往与车窗玻璃一样都是按照车体外墙来定位的,这样就形成了装配定位的基准误差,而这部分误差是无法消除的。因为地铁车辆普遍为焊接结构,本身的焊接误差不可避免,此焊接公差带必然出现在装配过程中。这种情况只能减弱其影响而不能避免其发生。
DTL项目和SHL12项目采用减弱不对称影响的方法是这样的:用线性规划的原理寻找车体拟合中心线,再用互换性原理中设置增环减环和封闭环的原理,将整体装配公差消化。具体做法就是在窗中心和门中心选取10点左右,然后在最边上两个点开始各向左偏移100mm,量取中间8个点偏移的距离,并将所以点偏移的数据作为纵坐标输入计算机。将各中心点的相对车长方向的位置作为横坐标,则用计算机模拟得出拟合中心线。整车装配按照统一拟合中心线,使得整车装配的均匀程度达到最大化。同时将车辆内装的全部装配尺寸统一在一个尺寸链中,根据图纸公差要求设置增环和减环,并将侧墙板和墙板之间的尺寸作为封闭环,用于消化所有装配产生的误差累积。
此方法的应用可以大大减弱装配的不对称性的出现。
三、台位布局模式
目前,中国的几个地铁车辆生产的主机厂生产台位布局的模式不尽相同。下面仅以DTL项目和SHL12项目为例来了解下地铁生产台位布局的模式。
DTL项目和SHL12项目采用的是车动人不动的台位布局模式,此模式借鉴了汽车工业中流水线的概念,即首先将车辆生产项目进行BREAK DOWN,将所有工序打散,并根据生产顺序进行台位划分,共计分为6个总装配台位,车辆每经过一个台位,完成相应的工序,车辆经由所有的6个台位,则所有安装工序完成。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引入步进率的原理,使得车辆生产周期便于控制。
另外的生产组织模式就是人动车不动的固定生产线方式。此为传统轨道车辆生产模式,其优势在于车辆生产完成前不用反复进行车辆的位移,降低了转序的劳动量。
就生产模式的选择而言,各有千秋,还需要各主机厂根据自己的实际生产情况选择。
结束语:
因为不同城市的自然风貌和人文特色的不同,车辆需求和生产模式也不尽相同。仅以DTL项目和SHL12项目为基础,以“车辆设计过程中的模块化思想”,“装配过程的不对称及其解决方法”和“台位布局模式”三个方面对地铁车辆的装配进行了浅析。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论文作者:闫俊材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16
标签:车辆论文; 项目论文; 地铁论文; 地板论文; 模式论文; 车体论文; 中心线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