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理念下思品课教学设计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改论文,课教学论文,理念论文,思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8-4886(2008)04-0065-04
一、问题的提出——需要重新设计的思品课教学
在对当前中小学思品课教学的观察中发现,目前的思品课教学仍然存在两种突出的现象:一是固守原有的“备教材、备教参”,缺乏新的教学理念的引领,缺乏鲜活的教学内容和活动的设计,以至出现“无主体(学生)、无活动、无趣味”的“三课堂”;二是有的教学设计片面追求表面形式的热闹,造成学生极度的视听和身心疲劳,缺乏思维的培养。就已有的研究来看,涉及新课改下思品课教学问题的研究为数不少,如检索“百度网”发现,有关思想品德教学研究的资料多达138000余条。但综观这些研究,它们主要是集中在具体某节课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上,还缺乏一个基于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总体涉及的思考。因此,有必要站在有效教学的高度,研究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基于有效教学的思品教学设计思想,引导教师在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作用下,变教材为学材,教学从“教教材”转变到“用教材教”,通过教学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获得全面的发展,亦通过发展学生而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二、重设思品课教学的依据
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是指依据教学对象和教学要求而设计的使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教学规划和方案的过程。它是一个动态的系统,是由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及教学评价等一系列方法构成的有机整体。
第一,新课改理念是引领教学设计的前提。在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下,把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转变为我们的现实行为是一个艰难而痛苦的过程,因而在新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贯彻和落实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教学设计的前提。所谓理念是指人们关于所追求目标的基本观念及其实现途径的基本观念,它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它作为一种抽象的价值形态对事物具有规范性,是一种体系(制度)在建构和设计中内在的指导思想、原则和哲学基础。《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指出:“一门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构建这门课程的哲学基础和理论追求。课标的内容和实施,必须符合这个理念或追求。”为此,思想品德课的基本理念有三:“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帮助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这清楚地表明,这三条基本理念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的完整体系,缺一不可。这个体系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这是新理念所追求的目标;而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构建课程的前提,是目标理念提出的基础(前提条件),这也是为了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提高思品教育的实效性的有效措施;第三条理念则是实现目标理念的关键——方法理念。所以,我们必须清楚思想品德课程课标的基本理念与新课程的理念是一致的。作为指导思想、原则和哲学基础的课标的基本理念,必须贯穿于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这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的前提和基础,否则,就难以实现根本的变革。
第二,新课标目标是教学设计的导向。根据新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思想品德课的课程目标是“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1]它是由具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三个维度构成,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体系。这就由过去注重“双基”转为突出“三维”目标,转变到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过程。尤其要注意的是,思想品德教学目标定位的侧重点发生了较大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了首位,知识放在了最后的位置,改变了过去过分强调知识目标的局限,它指明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贯彻新理念着重要达到的目标所在。而且新课程讲的知识已由过去单一的教材知识转变为教材知识、教师个人知识、学生知识、师生(生生)互动所生成的知识(也有分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等。这些知识既是教材知识的再现,更是其拓展与延伸,共同构成一堂课的主体知识。因而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就要从这一目标出发,关注学生的健康心理品质、社会公德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不是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这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的最基本的依据和根本的出发点。
第三,学生身心和认知发展规律是教学设计的内在依据。有效的教育活动就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生理和认知发展水平及规律。第一,思想品德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以及学生道德生活和人格的养成,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中建构知识和树立科学人文观。因而教学设计就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位学生的全面和谐的发展。第二,思想品德教学的目标内容、教学方式和方法的设计应该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相适应,教师根据学生心理和生理及认知发展的水平和特点,螺旋上升式地把思想品德教育的总目标分解到不同的年级和学段;并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成长中遇到的实际心理、生理和社会公德问题,安排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第三,教学设计要注重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内化和渐进规律。思想品德教学既是要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还要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是需要学生的“自我认识——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反思内化——习以性成”等五环节。[2]因此,教学设计必须依据这一规律,渐进地而不能盲目地设计。
第四,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和教材是教学设计的主要载体。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和教材是实现和展开教学双边活动的重要中介;尤其教材是师生共同使用的实现教学目标的最直接和重要的中介。对于思想品德课教材来说,“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具有导向正确、内容科学;围绕学生的生活来组织教材内容,使德育教材内容生活化”,[3]而且新教材将“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国情等学习内容有机地整合起来,以生活主题模块的方式统筹设计教材结构”。[4]这就为教学设计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有利于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从某一板块开始,因而教学设计就应打破过去教材组织的线性方式,而以某一主题组合相关内容,达到各个部分内容之间的有机整合,避免生拉硬扯。根据新的课程观,知识不再仅仅是教材给出的既定的东西,在师生、生生互动过程中感悟到、体验到、扩展或者再生的许多认识,都应该是知识。因此,贯彻新理念就应该在单元主题和教学目标下,除了教材本身的内容以外,还要注重学生的经验,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进行整体构思与设计,并思考选材和处理教材;来组织相关活动,模拟和再现学生生活,引导与激发学生自主探究、体验和感悟新知,发展能力,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但对教材内容的实际教学处理,应该围绕相关的主题进行,作生活化、情景化、活动化、问题化、操作化处理,使之符合教材内容主旨和学生实际的要求。
三、重设思品课教学的基本原则
原则一:教学目标整合性原则。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体现的是思想品德课程的教育价值,它指明教学过程中和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心发生的变化。它是由教育目标决定的,并最终体现了教育目的的方向和内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目标是“以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5]由此可见,其教学目标比其他学科更具有整合性。一方面,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而个体的心理素质作为一种心理品质,它是由认知、个性、适应性三个维度和若干因素构成的集合体;道德品质则又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方式”四种心理成分,[6]并需要系统地进行综合培养。另一方面,个体存在的心理问题、道德品质、行为问题及其需要培养的素质也是多方面的,为此所确定的教学目标也应该是多方面多维度的。所以,思想品德教育的心理健康、道德品质及其行为习惯的培养和训练,需要加以整合,因而就不能将教学目标限定在某一个局部范围或忽略其他目标,而要注意教学目标的整合性原则。
原则二:学生主体性原则。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和协调者,发挥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需要努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所谓主体性原则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要让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发挥其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自主和主动建构中学习,做自己学习和行动的主人”。[7]为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并努力发展其个性,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在课堂中应大胆地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提问、讨论、解题等方式,学会知识技能,真正达到“我要学”、“我会学”的境界。特别是在实践活动课中,更要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从准备活动开始到具体实践操作,都要让学生参与、观察、分析和细心体验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原则三:教学形式多样化原则。在教师主导、学生自主的互动性活动中,要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心理、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精心选择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式或小组合作式的调查、讨论、访谈;运用角色表演类方法,使学生体验某种情感和道德实践,深化认识的目的;发挥思想品德是一门综合性课程的优势,要与其他各门任课教师保持密切的、良好的协作关系,结合其他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活动展开教学,如举办主题班会等;注重思想品德的生活性、实践性,将教学的时空不局限于教学时间及教室,而是要走向社会、走向实践。总之,教师要特别注意课程标准中知识内容维度,设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不断提高教学实效性。
原则四:教学内容生活化原则。所谓教学内容生活化原则是指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开发和利用生活的课程资源,引导和帮助学生获得对生活意义的领悟,获得对生活、对世界、对人生的反思和感受,获得对现实生活中人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认识,开拓学生丰富而独特的精神世界和形成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也就是说,思想品德教学的内容强调联系生活实际,抓住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改变长期以来的强制灌输使学生接受一些已有的思想道德观念,使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逐渐形成良好的心理、道德和行为习惯。因此,一方面,教师要以学生的视角来关注社会生活,选取社会生活中有价值、有意义的事物和人物,广泛搜集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认知关注。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丰富生活体验,通过设计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模拟和现实的学习与生活情境中,获得体验,感悟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使教学内容不仅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相符合,也能与学生的接受能力及心理发展特点相符合。
原则五:即时与全面相结合的教学评价原则。在新课程改革下,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变化和过程,倡导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形成,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这不仅直接关系到思想品德课课程改革发展的进程,也决定着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因而,教师在每一堂课的教学设计时更要依据科学合理的评价原则,特别要遵循即时与全面相结合的教学评价原则,即在课堂教学中要对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进行即时评价,以便分析和总结教学效果和经验,并及时予以校正;同时,在评价时要注意全面性,这里的全面性是指参与思想品德课教学活动的各个要素,包括教学手段和方式、教学内容是否恰当、教学效果的好坏等,特别是要关注到每一个教学对象。只有这样,即时与全面相结合起来,思想品德课的评价才会有利于教学改革的发展和效果的提高。
四、思品课教学重新设计的实现
新课改下,思想品德教学设计要具有系统性、灵活性,并从整体效益出发,恰当地考虑各要素在教学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优化各要素间的组合方式,使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主要的路径是:
1、准确到位的教学目标设计
科学、合理地确定思想品德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首要问题。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指向或预期的学习者行为改变的结果,它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对其教学活动起着调整和控制作用,具有指向性和整合性。指向性是指它决定教学活动的总体方向;整合性就是要求参与教学活动的各个要素所发挥的作用和功能都应服务和服从于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学目标的选定上应确立综合发展的观念,要考虑学生在认知领域应完成的项目,也要有学生在能力方面应实现的目标,还要有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应达成的目标,着眼于学生多方面素质的综合训练,同步培养,使之和谐一致地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目标,要尽量使教学目标的表达上体现层次性和差异性。知识目标应是了解、懂得、理解和比较某些知识等;能力目标应是学会、掌握、区分、形成某些方法和技能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应是树立、培养等。
2、突出与学生生活结合点的内容设计
教学内容的设计过程也就是教师对教材内容、教材以外与所学道德观点相关的资料、学生实际生活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和现象等学习资源进行整合、加工,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可以根据新编教材进行创造性地设计并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突出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结合点。以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创设情景、组织相关活动,模拟和再现学生生活,引导与激发学生自主探究、体验和感悟新知,发展能力,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3、突显新颖和主体性的过程设计
首先在教学导入上要以学生主体为核心、激发学生心理欲求为目的,以灵活多变的方法和手段引领学生神往。这就要求导入要新颖别致而不落俗套,如诗歌式、故事式、音像式、漫画式等。教学过程设计是否新颖别致,关键是看是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主体作用是否得到充分发挥,特别是要关注学生的学,注意设计学生活动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教学过程要成为学生广泛参与,并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向互动及信息交流互动、认知交流互动、情感交流互动的多维互动,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4、凸显创新的教学方法和媒体设计
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选择是思想品德教学中较具灵活性和创新性的内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实现教学效果和达到教学目标程度的中介,因而教学设计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学媒体与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及学校的环境和设备等具体情况来选择恰当的方法,并尽可能凸显教学方法的创新性,如范例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和自主教学法。教学媒体应尽量选择使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使直观、鲜明的图像和生动的语言有机配合,创造出一种新的环境氛围,充分传递思想品德的教学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为学生思想、情感的转化提供基础。
5、即时反馈的课堂教学评价设计
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评价不仅要注重学习结果,更要注重学习过程。[8]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给学生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操作过程、评价过程;注意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可以采取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小组评价等方式练习检测,不应该再是机械训练,而是注重感悟、体验、动手、践行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即便是概念观点类的练习也应该在具体的情景中去考察。所以课堂内外的练习或检测,形式和手段应该多样,就是纸笔练习、检测也不要全是纯知识性的或者试题直接指向书本现成知识的老套路,练习(试题)应灵活多样,要突出开放性,让学生在做书面练习时也要有兴趣,有感想,人人都有自己的话可说,不感到讨厌,从而延伸课堂教育的功能。此外,教师还应特别注意对学生的思想和态度转变的观察,特殊才能的展示欣赏等,尽量使教学评价更加科学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