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一体化趋势的研究
张 越
(黑龙江大学 国际文化教育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摘 要] 西方经济学研究发展至今,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先是经过分离,之后在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的不断努力下 ,到20世纪 70年代又呈现出一体化趋势。文章主要从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建立入手,对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进行对比分析,并深入阐述了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一体化趋势。
[关键词] 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社会经济
在经济学研究领域,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在本质上既有必然联系,又有明显区别。继凯恩斯后,西方经济学被划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重点研究单一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关键在于分析社会资源如何分配;宏观经济学将社会经济作为研究主体,探讨国家经济管理政策及社会资源配置。简而言之,宏观经济学将分配和利用资源当作重点,指引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经过了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建立、凯恩斯宏观经济学体系创建、新古典综合对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融合的初步尝试这几个阶段后,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呈现出一体化趋势。
1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建立
1.1 西方经济学的萌芽阶段
西方经济学的萌芽阶段从15世纪到17世纪,重商主义是其标志。马克思对重商主义给出的评价为“最早对现代生产模式的理论性探讨”。但是,重商主义主要探讨的是如何发财致富,局限于流通领域,研究的重点是一些经济政策,注重对外贸易发展的同时,还主张干预经济活动。整体上看,重商主义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比较片面、肤浅,完整的研究体系也未形成,这项任务就要留待以后去完成。
刘雁衡看看他,想不出该说些什么。抓他进来的胖大警官喝道:“你不是要见我们上级吗?现在头儿来了,给我老老实实交代!”
1.2 西方经济学的形成阶段
17世纪到19世纪70年代之前被视为西方经济学的形成阶段,该阶段主要是以古典经济学为代表,古典经济学主张经济政策的灵活开发,亚当·斯密的经典性传世之作《国富论》影响深远,主要是对当时居于统治地位的重商主义思想进行了严厉批判,他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主张经济自由主义,由此创立了完整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这也标志着现代经济学形成并发展,是经济学史上的一次新革命。
1.3 微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建立阶段
19世纪70年代,新古典经济学兴起,对比古典经济学来看,新古典经济学的根本变化是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主体,摒弃了以往将劳动价值论为主体的价值理论,强调的是需求和消费,一直持续到20世纪30年代。在当时法国学者瓦尔拉斯、英国学者杰文斯提出的“边际效用”理论反响强烈。在该理论的基础上,经济学家庞巴维克又对其进行了逐步完善,由此形成的研究体系及理论框架也更为完整,对后续研究提供了有力依据。不仅如此,1890年,经济学家马歇尔还在其著作《经济学原理》中整合了生产成本理论与边际效用,从而使它们融为一体,“均衡价格论”也就由此形成,这是发展微观经济学的一个理论基础。尽管如此,到20世纪30年代,新古典经济学在经济大萧条中仍无能为力、面临衰退。
1.4 宏观经济学的建立与发展阶段
(4)不同的研究方法。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对经济变量中的单一数据作分析;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采用的是总量分析,分析整体经济运行状态,并将其作为经济政策制定的合理依据。
2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对比分析
2.1 区 别
(3)不同的核心理论。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无论是面对什么样的民众消费或者是商家生产行为,其核心都是围绕价格进行。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根据国民收入情况区分析资源利用等问题。
③在县级层面上对相关法规进行配套完善。以民勤为代表,主要包括:《民勤县关于关闭部分机井及机井更新的实施意见》《民勤县机井审批管理办法》《民勤县关于严格落实“三禁”政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见》《民勤县水资源配置方案》《民勤县实施以水定电控水管理办法》《民勤县地下水计量控制设备管理办法》。
(2)有相同的研究目的。尽管西方经济被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但是无论是哪一种,它们都始终有相同的研究目的:能够作为有效的理论依据,对公众经济活动、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科学指导,从而使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了社会福利水平。
(1)不同的研究对象。微观经济学将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作为研究对象;而宏观经济学是对整个经济的研究。
尽管宏观经济学是在微观经济学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但是与微观经济学又有很多区别。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处于经济社会的个人或某个组织部门如何做决策的问题;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则在于整个社会的运作情况,并找出办法帮助其实现稳步、快速的运作。
根据远期网络运行交路需求来选择具体的接轨形式。当线路有三方向贯通运行需求时,其衔接处宜按双“Y”形配线(见图3)考虑;当线路有双方向贯通运行需求时,其衔接处宜按单“Y”渡线考虑。
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的完善标志着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出现。1936年,在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综合研究生产规模及就业水平,从社会需求角度着手,深入研究国民收入水平,并指出“有效需求不足”是主要失业原因,并对该问题提出经济干预措施,解决失业率的问题。国民收入问题是凯恩斯理论的核心,主导是政府宏观调控,以这些因素为基础构建当代宏观经济学理论。
2.2 联 系
(3)采用的研究方法相同。通过研究微观和宏观经济学发现,其先决条件都是假设经济制度相对稳定,摒弃经济制度变化可能造成的后果。从资源的应用及配置入手做深入分析,进行实证研究,以经济学角度详细分析了当前的具体问题,而不涉及其他方面。基于这一点可知,两者采用的均是实证研究,整体上保持了一致性。
(2)不同的基本假设。微观经济学研究需要将特定的假设条件作为基础,包括市场处于理性状态、信息对称、市场出清三个假设;宏观经济学是在两个基础假设上建立起来的,一个是市场处于不完善状态,另一个则是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
(1)研究内容互相补充。以社会资源被充分利用的假设为依据,建立起微观经济学,主要分析如何使资源得到合理分配并被最大能效的应用。而宏观经济学则是以最优配置假设资源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进一步分析资源的开发利用,两者对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从不同角度去研究,在研究内容上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
2.1.1 秸秆产量计算方法 查阅近20篇期刊和论文发现都采用草谷比计算法来估算秸秆产量。其计算方法为:
为了得到足够视野亮度,必须用强光源并开大光栅,使充足的光源进入物镜。同样条件下,物镜头放大倍数越大,镜口率越高,进入光线越少。因此,转换物镜头时应注意调整光线强度,使用油镜头时一定要添加香柏油。聚光镜抬高接近物镜头可以增加亮度,如果亮度已经足够甚至过剩,可以缩小光圈,或者下调聚光镜,但一般不降低底座光源强度,因为会使光源的颜色由白变黄,失去自然光属性,改变物像的颜色。下调聚光镜不仅可以降低亮度,还可以增加物像的对比度,使物像层次清晰。
(4)微观经济学作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宏观经济学的构成是以微观经济学为基础,近年来,对于经济性的研究日渐深入,发现两者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两者也在逐步融合。此外,有一些内容属宏观经济学研究范畴也在明显向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方向渗透。此外,微观还可能决定着宏观总量关系的特性,并关系到宏观经济政策是否存在有效性,所以从本质上说分析宏观经济是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础的。
3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一体化趋势
由于缺乏微观基础以及经济中出现的“滞涨”问题,使得凯恩斯经济学受到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严重攻击,在此形势下,20世纪80年代又出现了一个新学派——新凯恩斯主义学派,该学派主要是以曼昆、斯蒂格利茨等为代表。他们还坚持了凯恩斯主义的基本信条,包括不足的有效需求、市场非连续出清、有效的宏观经济等。与此同时,他们也借鉴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在内的其他学派的理论,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量分析研究,从而建立了复杂的数学模型,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就此构建起来,这对现代宏观经济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促进了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一体化趋势。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将工资和价格刚性作为主题,所以新凯恩斯主义者对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微观基础的重建就将工资和价格刚性的微观经济分析作为其主要内容。凯恩斯主义的工资和价格刚性概念被工资和价格黏性所代替,追求的是单个经济人的最大利益,并以效率工资、长期合同等去解释工资黏性形成的原因。
总之,新凯恩斯主义学派在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推动了宏观、微观经济学的一致性,使它们形成一个统一体。在微观经济的不断前进中,也必然推动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博.对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对比分析[J].经济问题,2016(10).
[中图分类号] F01
[作者简介] 张越(1999—),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本科,黑龙江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
标签:宏观经济学论文; 微观经济学论文; 社会经济论文; 黑龙江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