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教学改革尝试及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有限小数论文,教学改革论文,分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不是再现教师思维和复制知识的过程,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的全过程。然而在现实教学中,“较为普遍的现象是,由教师简单浅显的提问,将学生的思维引入预先设置的圈内。学生却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样学,因此缺少探究的方向和动力。”如教学“怎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苏教版第十册第109页)时,教师先出示一组分数,让学生化成小数后给这些分数分类。接着引导学生观察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有何特征,并要求学生把这些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能发现什么。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概括出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规律。在这一过程中,从问题的提出到结论的获得毫无疑问是顺畅的。但学生对为什么要观察分数的分母,为什么要把分母分解质因数,是一无所知的,只是机械地再现了教师的意图,完成对知识的复制。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其潜能怎能得到开发,数学思维和探究能力又怎能得到提高?
二、改革尝试
引入。
[教学片断一]
师:像这些最简分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你们认为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可能与什么有关呢?
课堂顿时沉静了,学生好像无从下手,几分钟后只有几位学生举手,于是我让生1先说。
生1:我想可能与分子有关。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怯生生地)因为分数化成小数时,我是用分子除以分母得来的。
师:你能善于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你的猜想,很了不起,我们暂且把你的猜想叫做“××猜想”吧!
见生1很神气地坐下,课堂气氛又活跃了,学生争相发表意见。
生2:我不赞成生1的意见,我觉得与分子无关,比如分子同样是3,能化成有限小数,而
却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生3:我也不同意生1的观点,同样是5作分母,分子无论换成什么数,结果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我想可能与分母有关。
师:同学们真聪明,能用举例的办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在数学中我们把它称为“假设法”,这是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方法。请同学们再举一些例子验证你们的猜想。
正当他们举例验证时,又有一位学生站了起来。
生4:我认为关键应看分母。我是从分数的意义上想的,比如,分母5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5份,而分子3表示有这样的3份。
师:你能从另一角度思考问题,你也很了不起。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后一致认为:“一个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关键要看分母。”
[教学片断二]
师: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它们的分母又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观察、思考,有的在纸上写着什么,有的与同桌小声讨论。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研究进展,并对一些学生进行指导。几分钟后学生开始汇报。
生1:我发现只要分母是2或5的倍数的分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
生2: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比如的分母也是2和5的倍数,但它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生3:因为的分母还含有约数3,我猜想,
如果一个分数的分母含有约数3,它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生4:我猜想,如果分数的分母只含有约数2和5,它就能化成有限小数。
师:这位同学的猜想是否正确,你能想办法验证吗?
学生举例验证后,教师启发学生总结概括出规律。
师:现在你知道怎样快速判断一个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吗?
生:(异口同声地说)只要把分母分解质因数就可以了。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研究自己发现了判断一个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你们今天学习和研究的方法就是:提出问题——建立猜想——假设验证——总结规律。我相信未来的科学家就在你们中间。
三、教学反思
1.充足的空间是学生自主探究的保障
本例在传统教学中,根据教科书和教参的安排,是把它作为“分数化成小数”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环节来教学的,由于时间关系,学生无法展开自主探究;另一方面由于教师将问题问得浅显直白,无思维含量,缺乏探究空间,学生只能是被动地完成教师的指令,做一名“操作工”。为此我大胆地进行改革尝试:①开发教材。教学时我将本课例单独作为一课时进行教学,这样就有充足的时间作保证,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了可能。由此,我想到在新教材尚未投入使用之前,教师应在尊重老教材的基础上,大胆地改革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发教材,让教材成为学生从事探究活动的素材,成为实现学习目标的资源。②创设探究空间。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猜测验证明白了“关键要看分母”的道理,从而明确了研究问题的方向,接着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规律。由于给学生创设了较大的探索空间,学生探索得积极主动、深入,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2.互动生成是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源泉
上述片断二中,教师提出问题后出现了两种猜想,两种意见的冲突却为学生创设了思考问题的情境,是难得的学习资源,教师绝不能轻易下结论、作裁判,而应充分加以利用。这样才会出现生2和生3从不同的角度用举例的方法来证明自己观点的场面,更为可贵的是生4竟然用分数的意义来阐明自己的观点。正是由于争论和交流学生才逐步实现由不知到知、由模糊到清晰的螺旋渐进和分化整合。因此教师应善于为学生搭建民主互动的舞台,鼓励学生用不同的眼光观察事物并发现问题,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并使学生养成乐于表达、善于交流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