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计算机在特种作业人员职业适性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曹璐[1](2021)在《基于二元logistics的煤矿安全职业适应性评价方法研究》文中认为研究发现,人为操作失误造成的事故占事故总数的70-80%,人的因素是伤亡事故发生的首要原因。因此,研究人的安全职业适应性,对保证系统效率,预防和控制人因事故至关重要。为降低人因失误率,在特殊职业适应性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考虑心理负荷和安全心理素质的影响,对煤炭掘进作业人员的安全职业适应性展开研究。首先,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利用重要程度“标度表”按重要、较重要、一般、较不重要、不重要五个层级对13项生理、心理能力进行筛选。再利用德尔菲(Delphi)法以匿名的方式咨询专家意见,并通过四分位法对专家意见进行处理,经过两轮调查结果,筛选出煤炭掘进作业人员的生理、心理能力指标。其次,通过注意力分配与转移试验、复杂反应试验、速度预测试验、瞄准试验和眼手协调性试验可对准确性、注意力、快速反应能力、熟练性、判断力和预见性等6项生理、心理能力指标进行评估,并据此给出安全职业适应性的评价指标及合格标准。再次,利用二元logistics对安全职业适应性评价指标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对煤炭掘进作业人员安全度起主要作用的评价指标为:复杂反应变异系数、注意力和速度预测时间差。据此,按效应量Exp(B)大小对评价指标进行排序:注意力>速度预测时间差>复杂反应变异系数。最后,根据总数法确定复杂反应变异系数、注意力、眼手协调性、速度预测时间差、瞄准准确性等5项评价指标的加权因子和狄拉克函数,从而构建出三因素、四因素和五因素安全适应性综合评价方程。研究表明,无论是三因素、四因素,还是五因素安全适应性综合评价方程,其正确率都保持在90%。此外,通过安全职业适应性测试评价法,可遴选出心理负荷强、安全素质高的煤炭掘进作业人员,从而达到优化人员配备、降低人因事故率的目的。实践证明通过该方法可大大降低掘进队的安全事故率,因此开展安全职业适应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图8表21参68
金鹏[2](2021)在《基于嵌入式系统的智能服装设计研究》文中提出作为一类多学科交叉技术融合的特殊类型服装,智能服装相较于传统服装的作用范畴更为广阔。目前针对智能服装的研究局限于某特定类别智能服装的设计研发,对服装的设计也注重于功能设计及实现,对服装整体设计流程及设计理念涉及较少。据此针对基于嵌入式系统的智能服装这一特殊服装类别,根据现有研究现状,剖析基于嵌入式系统的智能服装所需关键技术与器件,并据此进行该类别智能服装设计流程解析,提出一套可用于该类别智能服装的设计流程。流程划分为服装设计要点分析、服装载体设计、嵌入式硬件系统设计、嵌入式软件系统设计、嵌入式系统测试、服装与硬件结合设计、服装系统的测试与改进。利用该设计流程,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可用于保护消防员人身安全及协助消防员协同合作的智能消防服。该消防服从消防员日常工作环境与工作特点入手,从服装舒适性、警示性、有毒有害气体监测、消防员协同合作等角度进行设计要点分析。从面料、服装结构等角度改善服装舒适性;以Arduino Lite处理器为核心,外扩气体监测模块、GPS、Wi-Fi、无线对讲、显示屏等模块,通过嵌入式软件设计后,使消防员与指挥人员可监测环境中有毒有害气体是否超过警戒值,同时可查看自己及队员间的实时位置,并提供对讲功能。经过测试,该消防服外层织物、防水透湿层织物、隔热舒适层织物的测试结果均符合相应国家标准;对有害气体的监测灵敏度高;在昏暗环境(光照强度0.5lx、1lx、5lx)均可达到“良好”的警示效果;相较于普通消防服,在主客观测试下舒适度更高,在七分制评分下评分高0.669;交互性能满足实际需求。服装功能完备,反馈机制完整,对保障消防员的人身安全具有积极作用。利用该设计流程,设计并实现了一种面向盲人出行难点的智能盲人服。该智能服装系统从服装警示效果、探路功能、摔倒监测、摔倒保护、未起身报警功能几方面进行设计。该系统硬件以Arduino Lite处理器为核心,利用距离传感器进行障碍物距离判定,在距离过近时使用蜂鸣器警示穿着者;利用三轴加速度传感器及SVM算法,对摔倒的判定进行阈值核算;利用高压二氧化碳气瓶及气囊,在摔倒时保护盲人颈部、胯部、手肘、膝盖等部位;结合GSM模块,在穿着者未能及时起身时将定位信息发送至监护人手机或网页端,以保护穿着者人身安全。测试结果显示,盲人服相较于普通服装在厚重感、宽松感方面的舒适性差;盲人服在距离20m以内的昏暗环境中具有“良好”评分的警示效果;服装探路功能对左右障碍物辨识度可达100%;设置传感器合加速度与合角速度阈值为2.8G及60deg/s时,系统对摔倒判定成功率可达100%;未起身报警功能可有效保护无法自行起身的穿着者,并可通过短信与网页显示及时通知监护人。
刘奕[3](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彭丽宇[4](2019)在《铁路货运运营风险数据知识化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铁路运输业的不断创新和改革,技术复杂程度不断加强,既有的安全管理模式面临严峻挑战。采用传统铁路货运运营风险管理方式分析事故形成的原因一般是以单一线性关系为基础,即风险源与事故之间,对已发生事故的风险源进行有效识别和控制,而无法对潜在风险源进行辨识和关联,做不到精准的风险管理,无法满足铁路货运运营风险管理的智能化服务,也无法通过实时、动态的数据挖掘,实现信息化和知识化的增值的需求。因此,研究铁路货运运营风险数据的知识化方法,对进一步精准挖掘风险源,提高铁路货运运营风险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铁路货运运营风险事故特点,基于本体论、粗糙集和人工神经网络等方法探究了铁路货运运营风险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的知识化问题,建立风险数据知识化与情景集成知识库,为铁路货运运营风险数据知识化与管理提供了借鉴。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铁路货运运营风险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建立与关键影响因素筛选从人、装备、环境、管理角度建立铁路货运运营风险影响因素指标体系,选取危险源、故障与事故数据作为条件属性集,将相应的风险等级信息作为决策属性集,构建基于人、装备、环境、管理的铁路货运运营风险影响因素知识系统,运用粗糙集筛选影响铁路货运安全的关键风险因素,计算并对比分析各关键风险因素的权重差异。(2)铁路货运运营风险管理本体构建与关联模式识别以铁路事故案例非结构化数据为基础,对事故进行描述与解析,挖掘铁路货运运营风险源,解析致因机理,选取若干事故致因复杂、事故级别高的典型事故案例完成情景实例的知识提取,建立基于事故情景的事故-风险本体模型,并对铁路货运运营风险本体进行形式化表示,从而识别风险关联模式,提出了铁路非结构数据的知识化方法。(3)提出铁路货运设备风险管理数据知识化方法针对铁路设备状态检测结构化数据知识化现状,提出基于神经网络的铁路货运设备数据知识化方法,并以轨道不平顺为例,利用BP神经网络对其分周期进行预测,并运用轨距、左轨向、右轨向、左高低、右高低、三角坑、水平等七项检测数据对模型有效性进行了验证。(4)铁路货运运营风险数据知识化与情景知识集成将铁路的风险影响指标体系与事故-风险本体中的风险源相关概念相对应,完成铁路货运运营风险影响指标权重的知识化。确定铁路货运运营风险影响指标包括人员对应、管理对应、环境对应与装备对应4组映射规则。以轨道平顺测量数据的挖掘与计算过程为例,将风险-事故本体的概念部分进行相应更新,将新生本体概念对应到风险、设备、基础设备、固定设备、轨道与线路下,使用Protege工具,在风险-事故本体中建立新的概念,构建新生本体图。依据风险源的类型,将其分为人员、设备、环境、管理四类进行管理。对于关联关系的提取,依照事故情景要素和风险、事故成因,将风险源之间成组关联关系分析定义为:升级、影响、导致三种风险成组关联关系。通过分析事故风险源及对应事故情景中的参与行为,寻找二者对应关系,将二者关联起来,形成由参与行为到风险成组的动态推理链条,建立提取、产生、催化、处理异常行为-风险链的规则认定,形成推理映射逻辑表。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1)提出了铁路货运运营风险数据知识化方法。基于事故情景的致因机理解析,识别风险源并挖掘影响铁路货运运营安全风险因素之间的关联规则,基于风险关联知识构建事故-风险本体模型,研究铁路货运运营风险本体知识推理与更新机制。(2)构建了铁路货运运营风险本体模型。以基于本体的铁路货运运营风险模型结构化描述与推理方法为基础,挖掘并提出铁路货运运营风险关联知识推理机制,建立基于管理数据和设备数据的风险识别方法。运用铁路货运运营事故情景的本体描述,对不同类型铁路货运运营风险进行本体集成,实现了铁路货运运营风险数据的知识化。(3)提出了铁路货运运营风险数据的知识建模和推理研究方法。建立铁路货运运营风险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基于人、装备、环境、管理的铁路货运运营风险影响因素知识系统,运用粗糙集筛选了影响铁路货运安全的关键风险因素。通过铁路货运事故情景分析建模,分析、分解各个事故的成因链与事故链,探究非结构化铁路货运运营风险数据和事故数据间相互作用关系。
单慧[5](2018)在《日照市化工企业员工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安全生产的理念深入人心,然而安全生产事故却时有发生。回顾2017年,国内化工行业较大及以上事故多发,这些事故的发生直接反映出我国化工行业的安全管理基础依然薄弱,安全生产形势严峻。而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一个是物的不安全状态,另一个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其中物的不安全状态很多都是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关。安全意识差与无知是最大的隐患,预防事故的发生应该从两个方面去努力:一是减少作业环境和机器设备中的事故隐患,二是干预职工的不安全行为和心理因素,归根结底就是要预防人的不安全行为。而安全培训教育是预防人的不安全行为的一项根本措施,有效的安全生产培训能大量预防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并减少事故发生时的生命财产损失。化工企业,尤其是危化品企业,由于其生产、储存原料均为化工产品,导致在事故发生时,更容易产生大范围燃烧、爆炸,导致大量生命、财产损失。得益于“十九大”后的国家机构改革,多个部门的应急管理职责与国家安监总局合并成为应急管理部,事故发生后的应急管理工作不管是在部门协同还是流程优化上都会获得很大的提升,然而事前预防方面应该得到更大的改善,安全生产培训工作就是事前预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日照市化工产业转型办公室数据统计显示,日照市化工行业企业总数为1325家,其中大部分危化品企业是2006年以来借助港口优势、根据市场需求陆续发展起来的,缺乏长远产业规划,没有形成产业链条,企业布局比较分散,安全监管的难度较大,目前,全市30家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只有20家企业位于化工园区(监控点)内,入园区率仅为66%,日照市大部分危险化学品企业规模小、起步晚、技术含量低,安全生产基础比较薄弱。尤其是在近年来日照市化工行业总量快速扩张的情况下,化工专业人才储备不足问题日益凸显,安全管理人才与技术工人紧缺,操作工人主要是由附近农村招聘,人员的素质不能满足岗位要求。特别是一些小型企业普遍缺乏工艺、设备、仪表等关键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成为安全生产的重大隐患。加之近年来部门企业争抢员工,不仅工资成本大幅上升,企业员工流动性大,培训时间不够、不系统,造成员工的专业素质以及职业水平低,在异常情况下,不能立即进行处置并开展自救、互救,容易导致事态扩大。根据本人的工作经历和研究生专业背景,特选取日照市为样本,针对该市化工企业员工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进行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和深入分析,旨在对当前的全市化工产业教育培训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探索出一套适应日照市情的教育培训体系,为提高教育培训效果、预防事故发生方面提供参考性意见。本文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引言部分是对本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做一个概述。因为安全生产形势的严峻性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在预防事故发生方面的极端重要性,让我们不得不重视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而如何去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是我们想要去解决的,提出本文的研究目标。第一部分化工企业典型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以日照市“7.16”石大科技爆炸事故和其他典型化工行业事故为案例进行分析第二部分是化工企业员工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现状,主要针对日照市化工企业员工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方式、时间、内容、考核等方面,以及政府部门对企业安全生产培训的监管方式、检查内容、处罚措施等通过现场调研等方式进行考察,发现企业在教育培训方面存在哪些不足,政府的监管方面有没有漏洞。第三部分是化工企业员工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存在问题及分析。通过第二部分的调查研究,深入分析企业员工安全生产培训率不高、教育培训效果不佳等问题的原因。这些原因包括部分企业对安全培训责任不够重视、经费投入不足、培训针对性不强、培训质量达不到要求、行业差距性大、监管机制和协调机制没有形成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的先进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经验进行参考、借鉴,总结出在多渠道经费来源,减轻企业负担;设置专门机构,提高培训质量;扩大培训对象,缩短行业差距;全面深化改革,推进联合执法四个方面的先进经验,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效果的优化提升提供参考。第四部分是化工企业员工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方法与技术。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过程中,教育的方法和技术能够很大程度上影响教育培训的效果。本文通过对教育学方法进行研究发现适用于安全生产方面的教育培训方法,参考目前先进的VR(虚拟现实)技术,讨论如何将其融入到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中去。结合作者的工作经验,加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培训方式。试图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教育培训方法和技术提高教育培训效果。第五部分是化工企业员工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实施与评估。通过以上四个部分的对问题的提出、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后,最后一个部分在建设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科学体系、培养安全生产教育培训队伍方面提出科学的建议。并对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评估内涵和指标提出意见和建议。本文是作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和学习背景,通过大量翻阅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方面相关书籍和文献,辅以现场调研、考察等方式,以日照市部分化工企业的员工为研究对象,针对员工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展开研究,总结了化工企业员工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原因分析,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对于未来化工企业员工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工作提供理论方面带有探讨性的参考意见。
刘晓静[6](2016)在《煤矿新工人岗位适应性测试分析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煤矿安全形势总体稳定,死伤人数明显降低,但是由于煤矿井下生产条件恶劣,劳动人员密集且井下存在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每年仍会有矿工死于各种事故。研究发现,70%—80%以上的事故是由于人的原因引起的。人因工程是将人—机—环境三者相互联系、协调起来的系统工程,它使员工减少失误和对健康的损害,提高安全性和工作效率。国内对煤矿工人岗位适应性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研究人的安全素质,为特定的岗位挑选合适的员工,使人与机能够和谐相处,对保障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煤矿企业的相关行业规定,运用BP神经网络法,为煤矿企业中四个特殊工种(包括采煤机司机、井下电钳工、主提升机操作工和瓦斯检查工)工作人员建立了安全职业适应性模型。模型详细考虑了人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能力素质。首先,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比较分析和对每个工种工作情况的了解,初选出8个相关的能力素质(包括稳定能力、意志力、注意力、快速反应能力、协调能力、决策能力、学习力、感知力)和6个生理素质(包括BMI值、握力、肺活量、视力、色觉、听力),心理素质的测试采用的是艾森可人格问卷调查表,此表由三个人格维度和一个效度量表组成。然后,通过德尔菲法和累计积分法选出其中的6个能力素质测试指标和70%的生理指标,心理素质的四项得分全部计入。最后,运用BP神经网络法,通过MATLAB软件,建立每个工种的选拔模型,再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检验模型的有效性,检验结果表明预测组和检验组的相关性水平均大于0.8,标准差均大于0.05,说明二者相关程度较高,最终可以得到一个可靠的预测模型,为煤矿特殊岗位人员的科学选择提供了一套合理的模型,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武汉市人民政府[7](2016)在《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和规范市级权力清单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武汉市人民政府文件武政规〔2015〕19号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为深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大力推动简政放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根据《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5〕2 1号)、《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在全省推行政府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的通知》(鄂办发〔2015〕23
王胜江[8](2015)在《基于风险管控的航油事故隐患查治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航空油料属于危险化学品,航油业务的各个环节可能发生火灾、爆炸、中毒等各类生产安全事故。航油系统横跨危险化学品和民用航空两大高危行业,航油业务的安全工作不仅是保障从业人员安全和健康的基础,而且对保障航空运输业务的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保障航空运输安全的前提和基础。航油系统的事故隐患是触发事故的潜在条件,有效控制事故隐患是预防事故的根本。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是:1)航油系统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现状分析及基础研究,包括事故隐患的概念、范畴;航油系统的事故隐患行业分类、属性分类;航油系统事故隐患的认定准则和排查治理规范等。2)航油系统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理论体系研究。论文提出了RBM-基于风险的管控理论体系,以风险因素的系统、全面辨识分析为基础,实施基于风险定量分级的动态预测、预警、预控监管机制,形成一种科学、系统、实用、有效的安全管理技术和方法体系。3)建立了航油行业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规范体系。针对我国民航系统航油生产特点,提出航油事故隐患范畴定义;建立了航油系统基础事故隐患数据库:设计出航油事故隐患辨识排查规范,明确了航油生产过程重大事故隐患认定准则;确立了航油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实施流程和办法等。4)设计了基于风险的“三维-四步”航油系统事故隐患分级模型。根据航油系统的储存、运输、装卸、加注四大专业板块,基于风险定量的概率、严重度、情景函数“三维”模型,按照认定性质—现实风险评价—固有风险评价—动态风险分级的“四步”流程,开发了基于风险定量分析的事故隐患分级技术方法。5)创建了航油系统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工程模式。论文根据系统建模理论,设计出航油“12345”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监管工程模型。6)结合中国航油集团的生产实际,针对航油储存、运输、装卸、加注作业板块,对重大事故隐患辨识认定、事故隐患基于风险的分级、事故隐患的排查流程等进行了实证应用研究。实证研究表明其辨识规范、认定标准、分级方法、排治模式等关键技术具有合理性和实用性。
郭健[9](2014)在《井工金矿采选过程安全预警系统构建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的黄金产量大幅增加,黄金产量连续六年位居世界第一,但是金矿安全事故也呈现上升趋势,黄金生产企业重大伤亡事故频繁发生,巨大的社会和经济压力,要求黄金生产企业必须加大安全投入,大力扭转目前十分严峻的安全形势,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在金矿行业中危险性最高的井工金矿,目的是通过构建井工金矿采选过程安全预警系统,为黄金生产企业提高安全管理和技术水平提供借鉴和参考。目前中国很多黄金采选企业已经建立了安全监测系统,但是这些安全监测系统一般只能进行单一安全指标的监测,国内科研机构对金矿安全预警的研究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通过文献检索尚没有发现国内外在该领域有研究论文和科研成果。本论文以国家制定的安全法律法规和国家和行业安全技术标准和规范为依据,结合云南和贵州的三个井工金矿的多年事故统计资料,以系统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利用安全监测技术、安全评价技术等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以及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技术手段,针对井工金矿采选企业的特点,通过对井工金矿采选过程的危险性分析,安全预警指标的建立,安全预警模型的构建并建立数字化的安全预警系统,开展动态的安全监控与预警,实现对安全生产活动的实时监测、诊断、控制、矫正为预防及减少事故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及技术支持,实现对井工金矿采选过程的前馈控制、过程控制、反馈控制的综合控制,并最终实现井工金矿采选企业本质安全化管理的目标。本文以:(1)安全预警理论和技术模型的构建,(2)井工金矿采选过程危险性分析,(3)井工金矿采选过程安全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4)井工金矿采选过程安全预警系统模型的构建,(5)井工金矿采选过程安全预警系统的建立与实现五个方面为本研究的重点。通过收集和研读大量国内外文献,实地调查研究、理论和实证研究、设计研究等方法,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取得了如下主要结论和成果。1.理论研究方面。本文从安全哲学入手进行了安全预警理论和技术以及实现路径的研究,本文认为安全预警研究的思想根源是以本质安全思想为核心的现代安全哲学,安全预警研究的动力是社会文明进步和人类追求自身安全的客观需要。现代系统理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突变论、协同论、耗散结构论是安全预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事故致因理论为安全预警研究提供了研究的对象,通过这些基础理论的梳理,我们可以清晰的了解安全预警研究的发展脉络和前进方向。其次,本文认为:安全预警的技术基础主要是安全监测技术、安全评价技术和安全预警技术,它们的逻辑顺序是:首先通过安全监测技术获得井工金矿采选过程危险因素的监测数值,安全评价技术依据安全监测数据进风险评价,安全预警技术依据评价的结果进行安全状态的预警,这三种技术在安全预警系统的构建中环环相扣,组成安全预警的技术基础,最后本研究从理论上阐述了安全预警的功能和实现路径。2.危险性分析方面。危险性分析是进行安全预警研究的基础,通过危险性分析可以把握系统的事故类型和灾害特征从而形成对预警对象的清晰认识。本研究从金矿赋存条件、开采方式、环境、灾害性质等方面,分析了井工金矿采选过程生产系统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以事故致因理论为基础,通过事故发生的维度与机理分析,设计出四维的井工金矿采选过程维度模型和事故发生的机理模型和井工金矿采选过程安全影响因素体系,为了使本研究构建的井工金矿采选过程安全影响因素体系更加系统化,本文借助解释结构模型的方法,通过邻接矩阵、可达矩阵等的计算建立了井工金矿采选过程安全影响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3.安全预警指标体系建立方面。安全预警指标是安全监测和安全预警的对象,是对井工金矿采选过程安全影响因素的提炼和升华,可以系统的反映整个安全生产系统的安全状况,本文通过对井工金矿采选过程的设备、物料、能源、工艺、人员、外部监管、管理等5个方面的系统分析,从外部安全监管、环境、设备、管理、人员等方面建立了包含5个一级安全预警指标和73个二级安全预警指标的井工金矿采选过程安全预警指标体系。4.安全预警的层次及模型的构建。本文在预警模型理论和模型构建原则阐述的基础上,针对现有安全预警模型研究存在的注重整体预警,缺乏单指标预警和子系统预警的不足,建立了安全预警层次结构,按照单指标预警、子系统和系统预警进行了预警层次的划分,并依据金矿实际设定了预警等级和预警规则,本研究在系统预警模型的构建中提出了基于遗传小波神经网络的安全预警模型,并分析了遗传小波神经网络的总体结构,阐述了预警模型的输入层、模糊化层、运算层和反模糊化层及其运作流程和训练步骤,为安全预警系统的构建提供了数学和技术基础。5.安全预警系统的构建。本文针对具体的井工金矿采选企业进行了安全预警系统的设计,构建了基于组织、监控、存贮、计算、输出等为一体的涵盖人员、设备、硬件、软件的井工金矿采选过程安全预警系统,该系统集安全监测、监控和生产信息管理、安全监督管理于一体,对井工金矿采选过程的采掘、提升、地压、通风、排水、采空区、选矿、提金、熔炼等重点区域及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实时的动态监控。从而形成了前馈控制、实时控制和反馈控制结合的安全预警管理模式;在安全预警系统的构建中,融合了安全仿真、三维建模、电子通讯、自动化、计算机等技术,通过工业以太网和自动化平台软件实现了地理信息管理系统、各生产环节子系统、井下环境监控子系统及监测预警与调度指挥系统等子系统的深度融合。本文依托具体的井工金矿进行了井工金矿采选过程安全监测系统的设计,并基于GIS和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数据库平台,采用Java, ArcEngine等编程语言开发了安全预警系统软件,该系统可实现常态化安全监控和事故灾害预警,还详细介绍了系统的登陆与功能界面,并分析了地图管理模块、安全管理模块、安全预警模块、应急救援模块、系统的管理和维护支持方式的具体操作和人机交互视图,介绍了和井工金矿采选过程安全预警系统的组织机构及其层级和职责,实证研究表明,该系统能较好完成井工金矿安全风险的监控预警,从源头遏制事故的发生,有利于矿山提高安全管理的效率和企业安全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本文研究的主要创新点体现在如下几点:1.本文在事故致因理论的基础上,以井工金矿开采和选矿两个子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井工金矿采选过程事故致因机理模型并探讨了各因子问相互作用路径及事故发生演化的规律,构建了井工金矿采选过程安全影响因素的ISM模型。2.构建了包括了外部监管安全预警指标、环境安全预警指标、设备安全预警指标、管理安全预警指标、人员安全预警指标等五个一级安全预警指标及其所属的73个二级安全预警指标的实用化、具有行业普适性的井工金矿安全预警指标体系,特别是在设备安全预警指标构建中,做了共性设备安全预警指标和分区安全预警指标的区分,在人员安全预警指标的构建中做了全员安全预警指标、安全技术人员预警指标和管理人员安全预警指标的精细划分,提高了指标的针对性,避免了指标构建过于笼统的情况出现。3.建立了基于模糊数学和遗传算法、小波变换、BP神经网络的井工金矿采选过程安全预警模型,并建立了包括:单指标预警、子系统安全预警和系统安全预警的三级井工金矿采选过程安全预警模型。4.基于GIS和Microsoft SQLServer2005数据库平台,采用Java、ArcEngine等编程语言和平台开发出了井工金矿安全预警系统软件,实现人机交互的可视化,构建了一种综合前馈控制、实时控制、反馈控制和预警为一体的安全预警系统解决方案。
周维[10](2013)在《基于三个生理参数的应激状态检测》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十年来,应激的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学科的关注,应激在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都有重要的作用。高危作业应激是职业应激的一种,高危作业中一旦出现突发状况,作业人员能否冷静处理,决定了突发事件对整个作业的影响程度。本文介绍了应激的背景知识,分析了职业应激,特别是高危职业应激状态检测和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阐述了人体在应激过程中的心理反应和生理反应,和现有应激状态检测研究的主要方法。针对现有应激状态检测方法的缺点和不足,本文提出通过研究生理参数在刺激前后的变化来评价机体应激水平。通过理论分析和参考相关文献,选择脉搏、皮肤温度和皮肤电阻作为目标生理参数,自主研发了便携式人体应激检测分析系统,包括生理参数采集系统和上位机检测分析软件系统。验证实验的结果表明该自主研发的系统能够实现所需要的功能。使用电刺激模拟应激源设计了模拟应激实验,分析了人体在应激过程中生理参数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生理参数的变化可以反映应激情况的发生,本文提出的通过研究生理参数的变化来反映人体应激水平的方法可行。相比于传统的应激状态检测方法,本文提出的应激状态检测方法具有检测周期短,检测过程方便简单的特点,并且可以实现快速无损检测。设计了重复刺激实验,在短时间内对被试施加多次刺激。研究了皮肤电反应(GSR, Galvanic Skin Response)的延迟时间随刺激次数增多的变化情况,为根据GSR响应的出现时刻判断被试何时受到刺激提供了参考。根据上述实验的实验结果,提出了应激状态检测的初步方法。最后,设计了模拟飞行的特定场景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本文自主研发的便携式应激分析检测系统,不仅可以用于严格控制的实验环境的应激分析检测中,还可以用于特种作业(如飞行员、赛车手等)等特定场合的应激状态检测研究中。
二、计算机在特种作业人员职业适性检测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计算机在特种作业人员职业适性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二元logistics的煤矿安全职业适应性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5 创新点 |
2. 安全职业适应性生理、心理能力指标研究 |
2.1 生理、心理能力指标 |
2.2 问卷调查筛选指标 |
2.3 Delphi法和四分位法确定指标 |
2.4 本章小结 |
3. 安全职业适应性评价指标研究 |
3.1 生理、心理能力指标的评估方法 |
3.1.1 瞄准试验 |
3.1.2 注意力分配与转移试验 |
3.1.3 复杂反应试验 |
3.1.4 速度预测实验 |
3.1.5 眼手协调性试验 |
3.2 安全职业适应性评估指标 |
3.3 本章小结 |
4. 基于二元logistics的评价指标分析 |
4.1 对安全职业适应性评价指标进行编码 |
4.2 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 |
4.2.1 因变量组成分析 |
4.2.2 自变量检验 |
4.2.3 霍斯默-莱梅肖检验 |
4.2.4 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 |
4.2.5 效应量Exp(B)的置信区间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安全职业适应性评价方程的构建与检验 |
5.1 三指标评价方程的构建 |
5.2 四指标评价方程的构建 |
5.3 五指标评价方程的构建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EP203的使用说明和方法 |
附录B 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运算过程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2)基于嵌入式系统的智能服装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嵌入式系统及智能服装概述 |
2.1 嵌入式系统概述 |
2.1.1 嵌入式系统概念 |
2.1.2 嵌入式系统特点 |
2.2 嵌入式系统组成部分 |
2.2.1 嵌入式硬件系统 |
2.2.2 嵌入式软件系统 |
2.3 智能服装概述 |
2.3.1 智能服装定义 |
2.3.2 智能服装产品分类 |
2.3.3 存在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嵌入式系统的智能服装设计分析 |
3.1 基于嵌入式系统的智能服装设计原则 |
3.1.1 人本设计原则 |
3.1.2 安全环保设计原则 |
3.1.3 功能性设计原则 |
3.1.4 模块化设计原则 |
3.1.5 舒适性设计原则 |
3.1.6 设计美感原则 |
3.1.7 市场需求原则 |
3.2 智能服装中嵌入式系统设计 |
3.2.1 嵌入式硬件系统设计 |
3.2.2 嵌入式软件系统设计 |
3.2.3 系统测试与优化 |
3.3 基于嵌入式系统的智能服装设计流程 |
3.3.1 服装设计要点分析 |
3.3.2 服装载体设计 |
3.3.3 嵌入式硬件系统设计 |
3.3.4 嵌入式软件系统设计 |
3.3.5 嵌入式系统测试 |
3.3.6 服装与硬件结合设计 |
3.3.7 服装测试与改进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嵌入式系统的智能服装设计实例 |
4.1 一种具有安全防护功能的智能消防服 |
4.1.1 服装设计要点分析 |
4.1.2 服装载体设计 |
4.1.3 嵌入式硬件系统设计 |
4.1.4 嵌入式软件系统设计 |
4.1.5 嵌入式系统测试 |
4.1.6 服装与硬件结合设计 |
4.1.7 服装测试与改进 |
4.1.8 总结与展望 |
4.2 一种可满足盲人出行需求的安全防护服设计 |
4.2.1 服装设计要点分析 |
4.2.2 服装载体设计 |
4.2.3 嵌入式硬件系统设计 |
4.2.4 传感器阈值 |
4.2.5 嵌入式软件系统设计 |
4.2.6 硬件连接与服装结合设计 |
4.2.7 实验检测与数据修正 |
4.2.8 结论与展望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
(3)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4)铁路货运运营风险数据知识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1.1.1 问题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铁路货运运营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
1.2.2 铁路货运运营风险影响因素分析评价 |
1.2.3 铁路货运运营风险数据知识化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2 基本理论 |
2.1 风险管理理论 |
2.2 情景分析 |
2.3 本体及知识推理 |
2.3.1 本体定义 |
2.3.2 知识化与知识推理 |
2.3.3 本体集成 |
2.4 神经网络理论 |
2.4.1 神经元基本概念 |
2.4.2 递推合成BP网络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3 铁路货运运营风险管理的数字化体系 |
3.1 铁路货运运营风险预控模式 |
3.1.1 当前铁路货运运营风险控制模式 |
3.1.2 铁路货运运营风险管理协同预控模式 |
3.2 铁路货运运营风险相关信息系统 |
3.2.1 铁路设备监测信息系统 |
3.2.2 风险管理系统 |
3.3 铁路货运运营风险数据特征分析 |
3.3.1 铁路货运运营风险数据来源和分类 |
3.3.2 铁路货运运营风险数据知识化处理方式 |
3.4 本章小结 |
4 铁路货运运营风险全域影响因素分析 |
4.1 铁路货运运营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
4.1.1 人员因素分析 |
4.1.2 装备因素分析 |
4.1.3 环境因素分析 |
4.1.4 管理因素分析 |
4.2 铁路货运运营风险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建立 |
4.3 基于粗糙集的铁路货运运营风险影响因素权重分析 |
4.3.1 粗糙集理论 |
4.3.2 铁路货运运营风险影响因素知识系统构建 |
4.3.3 基于粗糙集的铁路货运运营风险关键影响因素筛选 |
4.3.4 铁路货运运营风险关键影响因素权重计算 |
4.3.5 铁路货运运营风险关键影响因素权重对比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事故情景文本数据的知识化 |
5.1 风险事故情景描述与致因机理解析 |
5.1.1 铁路事故情景描述与解析 |
5.1.2 风险源挖掘与致因机理解析 |
5.2 基于事故情景的风险形式化 |
5.2.1 铁路货运运营风险本体构建方法与内容 |
5.2.2 铁路货运运营风险本体构建过程 |
5.2.3 铁路货运运营风险本体的形式化表示 |
5.2.4 风险关联识别模式 |
5.3 本章小结 |
6 运营设备检测数据的知识化 |
6.1 铁路运输装备结构化数据现状分析 |
6.1.1 基于物联网的铁路运输装备结构化数据特点 |
6.1.2 铁路运输装备结构化数据处理方法 |
6.2 基于结构化数据分析的神经网络模型 |
6.2.1 BP神经网络模型 |
6.2.2 结构化数据分析的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
6.3 铁路运输装备结构化数据分析 |
6.3.1 铁路轨道几何不平顺理论分析 |
6.3.2 铁路轨道结构化数据统计分析 |
6.4 实证研究 |
6.4.1 BP神经网络模型的构建 |
6.4.2 网络的精度检测与预测 |
6.4.3 线路不平顺状态预警 |
6.5 本章小结 |
7 运营风险情景的知识再发现 |
7.1 铁路货运运营风险情景分析 |
7.2 事故-风险本体数据知识化扩展 |
7.2.1 铁路货运运营风险影响因子知识化 |
7.2.2 结构化风险数据知识的集成 |
7.3 事故-风险本体的情景化扩展 |
7.3.1 事故情景分析 |
7.3.2 事故情景建模 |
7.3.3 本体集成 |
7.3.4 代码实现 |
7.4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本文主要结论 |
8.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日照市化工企业员工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
(三)研究目标 |
一、化工企业典型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 |
(一)日照“7.16”石大科技爆炸事故案例分析 |
(二)其他典型案例事故分析 |
二、化工企业员工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现状 |
(一)日照市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现状 |
(二)政府部门对企业安全生产培训的监管 |
1.检查依据 |
2.检查内容 |
3.检查方式 |
4.处罚措施 |
三、化工企业员工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存在问题及分析 |
(一)化工企业员工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存在问题 |
1.部分化工企业对安全培训工作不够重视 |
2.安全生产费用投入不足,培训经费不落实 |
3.安全教育培训缺乏针对性,培训质量不达标 |
4.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企业开展不平衡 |
5.政府尚未形成完善的监管机制和协调机制 |
(二)国内外安全教育培训典型经验 |
1.多渠道经费来源,减轻企业负担 |
2.设置专门机构、提高培训质量 |
3.扩大培训对象、缩短行业差距 |
4.全面深化改革、推进联合执法 |
四、化工企业员工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方法与技术 |
(一)与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相关的教育学方法 |
1.理性灌输法 |
2.情感启迪法 |
3.活动熏陶法 |
4.情景模拟法 |
5.言传身教法 |
6.氛围感染法 |
7.期望激励法 |
8.自我教育法 |
(二)虚拟现实(VR)技术在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中的应用 |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
五、化工企业员工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实施与评估 |
(一)建设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科学体系 |
1.全面细致做好培训需求分析 |
2.制定科学培训计划 |
3.加强培训师资管理 |
4.政府加强综合监管 |
(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评估 |
1.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评估内涵 |
2.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评估指标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煤矿新工人岗位适应性测试分析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方法 |
1.4 本章小结 |
2 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 理论基础 |
2.2 相关概念界定 |
2.3 本章小结 |
3.测试指标的确定 |
3.1 现有评价指标分析 |
3.2 评价指标的确定方法及过程 |
3.3 评价指标信度检验及比较 |
3.4 评价指标测试实验 |
3.5 本章小结 |
4 安全职业适应性模型的建立 |
4.1 采煤机司机选拔模型的建立 |
4.2 井下电钳工选拔模型的建立 |
4.3 主提升机操作工选拔模型的建立 |
4.4 瓦斯检查工选拔模型的建立 |
4.5 本章小结 |
5 模型检验 |
5.1 检验方法的选择 |
5.2 模型检验过程 |
5.3 本章小结 |
6.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8)基于风险管控的航油事故隐患查治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2.1 国家法规相关要求 |
1.2.2 国外航油系统事故风险控制研究现状 |
1.2.3 国内航油系统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研究现状 |
1.2.4 文献分析和存在问题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2 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理论基础 |
2.1 事故隐患的科学概念 |
2.2 本质安全与超前预防原理 |
2.3 海因里希法则 |
2.4 海因里希因果连锁论 |
2.5 事故致因“4M”要素理论 |
2.6 基于风险的事故隐患分级理论 |
2.6.1 RBM的理论基础 |
2.6.2 RBM的价值及意义 |
2.6.3 RBM的基本理论 |
2.6.4 RBM分级原理 |
2.6.5 RBM的运行模式 |
2.6.6 RBM应用的ALARP准则 |
2.6.7 RBM的匹配原理 |
2.7 本章小结 |
3 航油系统事故隐患认定技术规范研究 |
3.1 航油系统事故隐患概念定义 |
3.1.1 行业事故隐患概念及认定标准 |
3.1.2 航油事故隐患科学定义 |
3.2 航油系统事故隐患辨识技术 |
3.2.1 航油事故隐患辨识分析方法 |
3.2.2 系统单元划分 |
3.2.3 航油系统重大事故隐患认定技术 |
3.2.4 航油事故隐患辨识清单 |
3.3 航油系统事故隐患基础数据库设计 |
3.3.1 航油事故隐患基本数据结构 |
3.3.2 事故隐患基本数据代码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风险的航油事故隐患分级方法研究 |
4.1 航油系统事故隐患风险分级模型 |
4.1.1 事故隐患定性分级模型 |
4.1.2 事故隐患定量分级模型 |
4.1.3 事故隐患指标选择与信度分析 |
4.2 航油系统人因事故隐患风险分级方法 |
4.3 航油系统物因事故隐患风险分级方法 |
4.4 航油系统环境因素事故隐患风险分级方法 |
4.5 航油系统管理因素事故隐患风险分级方法 |
4.6 本章小结 |
5 航油事故隐患排治监管模式及机制 |
5.1 事故隐患排治监管模式的设计 |
5.1.1 事故隐患排治的科学理念—一个理念 |
5.1.2 事故隐患排治的基本定性方法—二种类型 |
5.1.3 事故隐患分级的基本函数—三个函数 |
5.1.4 事故隐患分级的基本方法—四种方法 |
5.1.5 事故隐患排治的基本工具—五套工具 |
5.2 事故隐患排治机制的设计 |
5.2.1 企业事故隐患排查机制 |
5.2.2 行业(政府)事故隐患排查机制 |
5.2.3 事故隐患报告分析机制 |
5.2.4 企业事故隐患排治实施办法 |
5.3 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具开发-五套工具 |
5.3.1 隐患排查治理工具的开发编制五阶段 |
5.3.2 设备设施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应用工具 |
5.4 本章小结 |
6 中国航油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实证研究 |
6.1 中国航油事故隐患辨识方法实例 |
6.2 中国航油事故隐患风险分级方法实例 |
6.2.1 人因事故隐患风险分级实例 |
6.2.2 物因事故隐患风险分级实例 |
6.2.3 环因事故隐患风险分级实例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7.1 主要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中国航油事故隐患数据库(部分) |
表A-1 中航油油品仓储板块环境因素隐患YC-H(部分) |
表A-2 中航油油品运输板块管理因素隐患YY-G(部分) |
表A-3 中航油油品装卸板块车辆装卸子板块设备设施因素隐患YZ-CS(部分) |
表A-4 中航油油品加注板块机坪加注子板块人员因素隐患YJ-JR(部分) |
附录B. 中国航油事故隐患分级指标优选调查问卷表 |
表B-1 人因隐患评价指标体系 |
表B-2 物因隐患评价指标体系 |
表B-3 环因隐患评价指标体系 |
表B-4 管因隐患评价指标体系 |
附录C.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9)井工金矿采选过程安全预警系统构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6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7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安全预警理论基础及实现路径 |
§2.1 井工金矿采选过程安全预警的理论基础 |
§2.2 井工金矿采选过程预警的技术基础 |
§2.3 安全预警系统的功能及实现路径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井工金矿采选过程危险性分析 |
§3.1 井工金矿采选过程灾害类型 |
§3.2 井工金矿采选过程事故维度分析 |
§3.3 井工金矿采选过程的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安全预警指标 |
§4.1 井工金矿事故统计分析 |
§4.2 预警指标体系构建的意义 |
§4.3 安全预警指标初选 |
§4.4 预警指标的筛选 |
§4.5 安全预警指标权重的确定 |
§4.6 预警指标权重计算实例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安全预警模型的构建 |
§5.1 安全预警模型理论阐释 |
§5.2 安全预警的层次与准则 |
§5.3 单指标预警 |
§5.4 系统预警 |
§5.5 实例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安全预警系统的功能实现 |
§6.1 井工金矿基本情况 |
§6.2 预警系统总体设计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基于三个生理参数的应激状态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 |
表格 |
目录 |
第1章 引言 |
摘要 |
1.1 应激概念的提出 |
1.2 职业应激概述 |
1.3 应激的心理反应和生理反应 |
1.3.1 应激的心理反应 |
1.3.2 应激的生理反应 |
1.4 应激的生理评估 |
1.5 应激研究的意义 |
1.6 本文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组织结构 |
第2章 生理参数基础知识 |
摘要 |
2.1 皮肤温度及其调节机制 |
2.2 皮肤电反应 |
2.3 脉搏的形成和分析方法 |
2.3.1 脉搏波的形成机理 |
2.3.2 脉搏波的分析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应激检测系统硬件设计与实现 |
摘要 |
3.1 总体结构 |
3.2 电源模块 |
3.3 皮肤温度测量模块 |
3.4 GSR测量模块 |
3.5 脉搏测量模块 |
3.6 最小系统模块 |
3.7 通讯模块 |
3.8 电刺激仪 |
3.9 PCB设计 |
3.10 本章小结 |
第4章 应激检测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
摘要 |
4.1 下位机软件设计 |
4.1.1 总体规划 |
4.1.2 初始化模块 |
4.1.3 通讯模块 |
4.1.4 数字滤波模块 |
4.1.5 GSR基线调整模块 |
4.1.6 电刺激模块 |
4.2 上位机软件设计 |
4.2.1 总体规划 |
4.2.2 通讯模块 |
4.2.3 脉率的计算 |
4.2.4 图形化显示 |
4.2.5 脉搏波去除基线漂移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
摘要 |
5.1 系统测试 |
5.2 实验设计概述 |
5.3 模拟应激实验 |
5.3.1 实验设计 |
5.3.2 GSR的分析 |
5.3.3 脉搏波的分析 |
5.3.4 皮肤温度的分析 |
5.3.5 实验小结 |
5.4 重复刺激实验 |
5.4.1 实验设计 |
5.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5 应激状态检测的初步方法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特定场景实验 |
摘要 |
6.1 实验设计 |
6.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6.2.1 GSR的分析 |
6.2.2 脉搏波的分析 |
6.2.3 皮肤温度的分析 |
6.2.4 实验小结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和展望 |
摘要 |
7.1 本文工作总结 |
7.2 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四、计算机在特种作业人员职业适性检测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二元logistics的煤矿安全职业适应性评价方法研究[D]. 曹璐. 安徽理工大学, 2021
- [2]基于嵌入式系统的智能服装设计研究[D]. 金鹏. 江南大学, 2021(01)
- [3]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4]铁路货运运营风险数据知识化方法研究[D]. 彭丽宇.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5]日照市化工企业员工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研究[D]. 单慧. 曲阜师范大学, 2018(12)
- [6]煤矿新工人岗位适应性测试分析及应用[D]. 刘晓静. 华北科技学院, 2016(11)
- [7]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和规范市级权力清单的通知[J]. 武汉市人民政府. 武汉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6(04)
- [8]基于风险管控的航油事故隐患查治方法研究[D]. 王胜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01)
- [9]井工金矿采选过程安全预警系统构建及应用研究[D]. 郭健. 中国地质大学, 2014(01)
- [10]基于三个生理参数的应激状态检测[D]. 周维. 浙江大学, 2013(09)
标签:运营风险论文; 风险评价论文; 安全生产标准体系论文; 系统评价论文; 风险模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