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出版社计算机管理网络建设现状_电脑论文

我国出版社计算机管理网络建设的现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网络建设论文,现状论文,出版社论文,我国论文,计算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计算机网络概述

计算机网络,简而言之,就是将各自独立的计算机处理节点(node)通过线路连接而成的系统。节点之间能够通信,通过网络可以联系分散于各处的信息系统,使所有资源(包括人、计算机、信息)能够为需要的人所共享,人们得以克服地理位置的局限而协同工作。

1.Internet

作为计算机业和通信业的联袂产物,计算机网络迅猛发展,1995年和1996年各种媒体炙手可热的就是Internet。Internet即因特网,是全球最大的信息资源网络系统,作为未来信息高速公路的雏形,其发展正如日中天。每天在Internet上传输的巨量声、图、文等信息使人们之间的通信联络、信息交换变得无比地快捷和便利。

Internet目前已连接世界上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 万个网络、320万台微机和3200万以上的用户。预计到2000年,将有100万个网络、1亿台计算机和10亿用户使用Internet。我国于1994年5月由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率先联入Internet,目前联网微机近1万台,用户近10万, 而且近年内这些数目还会骤增。

2.Intranet

Intranet简单地说,就是采用Internet的技术和产品建立的公司、企业或部门内部专用的网络。 人们可以利用现有的内部资源, 采用Internet技术和标准来建立Intranet。

Intranet在部门内部构成强大的信息网络平台,网上用户共享信息资源,并可与Internet相连,对外部信息进行访问。

二、出版社综合业务管理网络(即出版社Intranet)

我国出版社管理系统经历了两个阶段:单机工作模式、简单网络系统。目前,单机工作模式和简单网络模式的管理系统主要应用在发行管理和财务管理上。这类系统和特点是用计算机简单模拟手工管理,完成的工作基本上是数据的录入和输出,而计算机本身所具有的数据分析功能以及网络技术所提供的资源共享、动态实时分析等功能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各企业、部门纷纷建立内部网,局域网的建设大大提高了部门的工作效率,使这些部门的工作和管理走上系统化、自动化和现代化。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出版界人士认识到,要使我国的出版业真正走现代化之路,在出版社进行网络建设已是必然趋势。

目前,我国出版社的管理即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基于大型数据库网络管理系统的时代。

出版社综合业务网络管理系统是建立在智能化出版大厦基础之上,使出版社的编(务)、印(制)、发(行)、人、财、物等的管理实现全面系统化、自动化、现代化的综合计算机网络系统。

三、我国出版社计算机网络建设现状

1.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教社在出版界建网较早,1994年即组织社内有关专业人员建设社内局域网,将发行、出版、财务分别进行网上管理,应用软件均由内部人员开发。1995年又开发了网络编务管理软件。目前社内选题申报、审批、撤消、初审、二审、三审,从书稿到付印前的出版流程均在编务网上进行管理。在编务管理网上还可了解和管理出书的进度。

由于建网较早,当时网络技术发展并不完善,各个子网独立性强,加上所选用的网络数据库较为落后, 开发软件所使用的数据库语言是Foxbase或Foxpro,这样建立起来的网络, 不适合于数据的网络传输和共享交换。例如发行和财务的很多共同的数据,不能实现共享,必须分别录入。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实现出版社内部管理的全面网络化,就必须重新规划和设计。

其网络结构图基本如下:

图1 高等教育出版社现有网络体系结构图

其特点是各个子网运行良好,但相对独立,数据共享性差。

由于高教社建网较早,局域网的建设以及软件开发均由内部人员完成,因此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重新进行网络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高教社正在规划重新进行网络建设,成立了由社长为领导的网络建设小组,聘请了网络顾问,专门规划和讨论出版社的网络建设。现在正在进行网络方案的设计,申请Internet 网址, 并在近期内建立社内的Intranet,实现和Internet联网。

2.清华大学出版社

清华社是大学出版社的计算机力量和网络基础较为雄厚,同时由于清华校园网的建设,也促使了清华出版社的网络建设。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年成立了计算机管理室,专门进行出版社的网络建设。

现在清华社网络已基本建立,出版、发行、财务可进行网上管理,编务网上管理正在试行。其硬件设备的购置、网线的布设均由计算机管理室完成,软件除财务采用的是已有的市面上通行的财务软件外,出版、发行、编务、管理等均采用的是国家教委推行的、由Sunwave 公司(一家网络软件开发公司)提供的软件。

清华社还通过校园网同Internet网进行联网,该社在北京的几个发行所已可以通过电话拨号方式和出版社取得联系,获取出版社的新书信息,以及订购图书。

其网络结构示意图如下:

图2 清华大学出版社计算机网络管理体系结构图

注:M——调制解调器;W——工作站;

(图中虚线部分为已规划但未实现部分)

清华社网络的特点是内部和外部网都初具规模,基本运行。

3.电子工业出版社

电子社较早就意识到了网络的重要性,由于电子社的特点是与国际联系多,许多计算机书都是翻译版本,版权贸易频繁,因此非常重视与Internet的联网。在网络还不为人们所重视的时候,电子出版社就非常有预见性地向电子部申请了32个Internet网址,在新出版大楼建设后期进行了网络的布线和结点的安排。

电子社成立了专门的计算机信息中心,负责出版社的网络建设和管理工作。目前电子社所有部门均联网,对编辑室和出版、发行、财务、管理等部门实行网络化管理。每个编辑都有一个大约为2m×2m的工作组合台,正面是办公台,侧面一边是计算机,一边是文件柜。在每个工作台上均有三个插孔,一个为电话插孔,一个为计算机网络插孔,一个为电源插孔。电子社正在进一步考虑所有编辑对稿件的编辑加工均在计算机上进行,从而实现办公的无纸化。

在与Internet联网上,电子社采用的是空中信号传送方式,信号被传送到电子部网络,再实现与Internet的联网。电子社有专人负责做出版社的宣传主页和电子图书,从而使电子社的相关资料和新书、电子出版物在网络上可以被检索到。

其网络结构图基本如下:

图3 电子工业出版社计算机网络管理体系结构图

电子社的网络建设有着自己的规划和目标,外部网络已得到充分利用,内部网络总体方案和总体目标已定,正在进一步建设中。

4.国防工业出版社

国防社与北大方正公司联合,由国防社提供出版社的管理流程及细节,由方正公司开发出版社网络管理系统。现在方正公司已开发出了一套出版社网络管理系统,并在国防工业出版社运用。国防社的网络规模仍不大,共连了20 多个站点, 只有一台微机通过电话拨号方式联入了Internet。目前,国防社正在试行对出版社的部分工作进行网络化管理。

方正公司从出版社的整体考虑,提出了对出版社进行全面网络管理的总体解决方案。其总体解决方案框图如下:

图4 北大方正公司提出的出版社

网络管理整体解决方案图

该系统共由11个模块组成,实现了图书选题、编辑加工、生产制作、发行销售等所有出版阶段的一体化计算机实时管理。

5.人民邮电出版社

邮电社的建网方案最值得我们借鉴,他们把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分开。在硬件方面,他们先是提出出版社的建网规模,请多家网络集成商提出建网技术方案,然后请专家评审,选出最优方案。方案选定以后,签定合同,开始购进网络设备,并进行综合布线。由于邮电社迁移社址,新的办公大楼当时正在装修,在装修的同时就进行了社内网络的综合布线。

邮电社综合布线的网点共941个,其中数据点474个,语音点467 个,较为充裕地考虑到了出版社的实际需要。除了考虑到每人两个网点之外,还有许多公共网点用于扫描仪、打印机、传真机、调制解调器等,另外还有会议室等公共场所也布设了网点,以满足对外宣传、培训等的需要。

现在邮电社已开通133个数据点、180个语音点,每个部门都有工作站等设备联网,网络资源能实现共享。有10多台工作站通过电话拨号实现了与Internet的联网。

邮电社网络建设的特点是,有细致全面的统一规划,充分考虑到了发展的需要,同时在硬件投入上,考虑到根据业务量不断扩充的可行性。

目前,国内很多出版社已经开始考虑或正在建立出版社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如江苏教育出版社、民族出版社等。

四、出版社实施网络管理的意义

1.优化选题管理,保证出好书

选题的申报、审批在网上实行,社领导可随时查看各部室按月申报的选题,或年度选题计划,从而优化选题管理,保证出好书。

2.“二次生产”到“一次生产”的转变

出版社现在的编辑加工均在纸介质上进行,编辑修改后,退给排版人员,在计算机排版文本上再进行修改。实现编辑工作网络化以后,编辑直接在计算机上进行编辑加工,这样就变“二次生产”为“一次生产”。

3.减少生产环节的损耗

“二次生产”到“一次生产”的转变,节省了大量校样在编辑与排版人员之间的往返时间,从而减少了生产环节的“时间损耗”。同时,排版修改过程由编辑直接完成,排版的费用可以减少。实施网络化管理,可随时跟踪整个出版流程,了解各个环节的生产成本,对生产过程实施实时管理,从而降低成本,减少“成本损耗”。

4.生产的实时管理和动态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由于运用网络进行管理,出版社的领导可随时从计算机网络上了解到社内的相关情况,从而实现对生产的实时管理,动态地调节各个生产环节,控制图书生产流程,使出版社的管理水平得以提高。

5.促进出版社人员素质的提高

通过全面实行网络化管理,促使员工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社内员工的整体素质,从而增强出版社的竞争力。

计算机网络这一高新技术引入出版社,是出版业的又一次革命,它是比“淘汰铅与火”更伟大的工程,必将给出版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我们期待着出版业在网络技术下实现高度繁荣的到来。

(编者注:本文的写作时间为1997年7月。 有关各出版社管理网络建设状况我刊将进一步追踪报导。)

标签:;  

我国出版社计算机管理网络建设现状_电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