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突破数学教学的重难点
周 霞
【关键词 】数学教学;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学情;教学方法
对于小学生而言,小学数学教材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教材里的情境多数来源于我们的实际生活,且色彩鲜艳、画面生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陌生是因为在学生眼里,教材是一道道例题、一个个“试一试”、一页页“想想做做”以及一组组练习题和复习题……这些在学生眼里是孤立的散点。教学时,教师应准确把握教材和学情,梳理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并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选用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有效地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考虑该煤炭企业储煤场地有限,为尽少挤占空间。可在煤场外部空余场地进行风选设备布置。先后进行了两次方案的设计:
1.准确把握教材和学情。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主动去求取和组织知识,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对教材和学情有准确的把握。例如:教学苏教版五上《小数乘整数》一课时,不少学生已经会算小数乘法了,可他们不理解其中的算理,这就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1.课件出示:一支铅笔0.7 元,2 支要多少钱?3 支呢?5 支呢?8 支呢?
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和网络学习资源,采取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营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运用蓝墨云班课App、导游资格考试在线题库App、掌上故宫App、3D虚拟旅游网站、微信公众号、马蜂窝App等资源。
出示问题:3 本笔记本多少钱?(2.35×3)
引导: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预设:(1)0.7+0.7+0.7=2.1(元);(2)0.7 元=7(角),7×3=21(角)=2.1(元);(3)0.7×3=2.1(元);(4)竖式,但对位不准确。
追问:结果为什么不是21,而是2.1?
重点问采用竖式计算的学生:你是怎么算的?
目前,通州道路交通环境日趋复杂,交通流量不断增加,急需智能化的交通管理系统解决其交通需求和经济发展需要.
师:用一个三位小数乘3,积会是几位小数?用一个四位小数去乘呢?
你是怎么想的?下面,咱们来重点研究买3支铅笔需要多少钱,怎么列算式?(0.7×3)等于多少呢?你是怎么算的?先自己独立思考,再在小组里交流。
小组交流:你从计算过程中发现了什么?(比较结果,初步得出因数的小数有几位,积的小数就有几位)
组织交流:你是怎样算的?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结果不是705 而是7.05 吗?
提问:你能先估一估大约要多少钱吗?估得准不准呢?请大家独立算一算。
2.课件出示:一本笔记本2.35 元。
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更具活力、更具实效性的大学课堂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教学学术理论为解决大学创新教学瓶颈提供了崭新视角和实践指导。教学学术能力是教师以教学学术观念为指引,按学术研究方式从事教学工作所必需的素质与能力。它是教学能力与学术能力的彰显与融合。文章基于教学学术理念探讨大学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相关策略和可行路径。教师应在树立教学学术理念的前提下更新教学观念,加强教学研究,守正创新,优化教学设计, 为课堂赋能,激发学生探究性思维习惯,帮助其深度建构知识,确保创新课堂的有效实施,以此保障和提升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如果该公司提前进行税收筹划,将2007年末18万元应付工资全部支付完毕,2007年、2008年总的应交所得税为220.2万元(440×33%+300×25%),与保留2007年年末的工资余额的方法相比,仅此一项就少交企业所得税1.44万元。
上例中,交流算法时,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展开对话。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由于认识角度不同,思维会发生激烈的碰撞,从而能深刻地理解各种计算方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由一位小数乘整数过渡到两位小数乘整数时,教师放手让学生独立去尝试,并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主动内化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课堂教学进行到这里,学生几乎都能发现因数中有几位小数,积里就会有几位小数。
2.灵活选用教学方法。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教学苏教版三上《认识倍》一课,“倍”对多数学生而言是一个很陌生的概念,对“倍”的意义理解就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已经学过“求6 里面有几个3”这一知识,这恰恰是学生理解“倍”的“脚手架”,教学时就可以借助数形结合来帮助学生理解“求A 是B 的几倍,其实就是求A 里面有几个B”,促进学生直观、深入地理解“倍”的含义。
斯霞老师曾说过:“教育工作确实是一门艺术。说它是艺术,是因为它既要遵循教育工作的客观规律,又是一种具有高度创造性的劳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和数学知识本身的规律,准确把握教材和学情,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选用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6009( 2019) 73-0077-02
(作者单位:南京市拉萨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