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欧美企业兼并浪潮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浪潮论文,启示论文,年代论文,欧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90年代欧美国家企业兼并的特点
在欧美国家企业发展历史上,曾经历了以大公司横向兼并为主要特征的规模重组、以大公司为主导的产业重组、以跨国公司为特征的品牌重组和以金融机构为杠杆的机制重组等多次企业兼并浪潮,90年代的欧美企业兼并浪潮既继承前几次企业兼并的某些特征,同时具有与以往不同的新的特性。
1、企业兼并动机发生巨大变化。在80年代, 欧美企业进行兼并的主要动机是通过兼并获取短期利润,但在90年代的兼并过程中,欧美企业兼并的主要动机已经变为追求竞争上的长期战略优势,并有计划地调整资源配置,注重主体核心业务,将精力集中于发展自身的强项业务,加强业务专业化,为实施长远发展战略作准备,而不仅仅是出于短期的获利动机。例如,IBM 公司兼并莲花软件公司是看中了后者在软件开发领域所具有的雄厚实力;法国最大的通信设备公司——阿尔卡特公司兼并美国DSC 通信设备公司则是出于两方面的战略考虑:一是巩固和扩大公司在美国的商业基础,二是推动同摩托罗拉公司的合作。阿尔卡特公司曾试图与摩托罗拉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但未能成功。DSC 公司是摩托罗拉公司的一个主要客户,兼并DSC公司后, 阿尔卡特公司可以密切与摩托罗拉的经营联系。1999年初的美国福特公司购并瑞典沃尔沃公司案的实质是沃尔沃公司主动向福特公司出售其轿车业务,以便集中力量发展卡车和巴士业务。正是由于90年代兼并活动的主要动机是公司长远的发展战略,因此,兼并企业付给目标企业的价格一般也比较高。
2、企业兼并多以换股或发行新股方式进行,直接支付越来越少。 由于企业兼并的规模越来越大,金额越来越高,传统的支付清偿方式所占用的巨额资金,也越来越使企业感到难以承受。因此,早在80年代的兼并浪潮中,杠杆收购的兼并方式非常盛行。兼并企业通过发行风险大、资信程度低、利率高的“垃圾债券”来大量举债,买进那些股票市场价值远远低于其实际价值的企业,经过整顿以后高价卖出,从中牟取暴利。但在90年代的企业兼并浪潮中,大多数兼并企业是以大量发行新股来筹集兼并资金或者以股票交换的方式进行兼并。例如,波音公司兼并麦道公司时,是将麦道的股票按一定比例折算成波音公司的股票,兼并后的新波音股票价格迅速上扬,成为热门股;而美国太平洋贝尔公司为收购美国电信公司则发行了200亿美元的新股。
3、企业兼并规模巨大,趋向巨型化。在1980 年以前的世界企业兼并史上,超过10亿美元的兼并案件非常罕见。在80年代的兼并浪潮中虽然出现了一些10亿美元以上的兼并案,但极少有突破百亿美元的。进入90年代以后,大型上市公司成为兼并案的主角,兼并金额动辄在百亿美元以上。例如,1993年太平洋贝尔公司以294亿美元兼并了电信公司; 1995年迪斯尼公司以190亿美元兼并美国广播公司;1996 年太平洋贝尔公司以230亿美元兼并纽约电话公司,英国电信公司以208亿美元兼并美国第二大长途电话公司MCI;1998年埃克森与美孚以790亿美元的价值创下了并购史上的最高记录;1999年1 月美国英美烟草公司和荷兰乐福门国际公司合并组建价值130亿英镑(约合213亿美元)的新集团,等等。如此波澜壮阔的企业兼并场面,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确是前所未有。而从企业兼并总规模看更是惊人,据统计,1997年全球企业兼并交易额达1.4万亿美元,比创记录的1996年增加了22.8%,1998 年全球并购额达到了2.5万亿美元,其中美国正式宣布的企业合并和兼并交易额达1.6万亿美元,比1997年上升了78%,欧洲并购额达到8200亿左右,比1997年上升了60%。
4、企业兼并以横向兼并为主,注重优势互补。 综观西方企业兼并的发展过程,其方式往往因时间和目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主要包括横向兼并、纵向兼并和混合兼并等。横向兼并即兼并企业和被兼并企业属于同一行业、产品以及属于同一市场的兼并。纵向兼并即兼并企业和被兼并企业在生产程序和销售上处于上下游关系。混合兼并即兼并企业和被兼并企业属于不同的产业部门、不同的市场,而且产业部门之间没有特别的生产技术联系。为了适应企业从单一化经营向多元化经营的转变,西方企业在80年代多实行跨行业兼并的战略,在横向联合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考虑通过兼并与自己优势互补的企业。典型如德国的奔驰公司和美国克莱斯勒公司的合并,二者各具优势,各自拥有自己的世界级品牌,分别在欧洲和美国市场上占有较大份额,但一直受到来自同行业其它企业的强有力竞争,难有较快发展。二者合并后,可以联合起来形成合力,开发新产品,在欧洲和美洲扩大销售,从而大大增强了市场份额。同时,打破行业界限,横向兼并之风亦盛行。以美国西屋公司兼并CBS为例,西屋公司主要是电机产品制造商, 但近年军工订货下降,债务缠身,难以为继,遂决定对广播电视业放手一搏,以求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拓展和垄断市场。
5、强强联合占据主导地位。90年代欧美企业兼并浪潮中, 强强兼并是最为显著的特征,即进行企业兼并的双方都在行业中占据相当份额,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而兼并以后的企业则由于双方优势的汇合,资本总额迅速膨胀,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很快成为国际经济中的“巨无霸”。例如,1995年初,英国的葛兰素医药公司成功地兼并了英国另一大医药公司——韦尔康姆公司,跃升为世界第一大医药公司;1996年底,波音公司以133亿美元并购了麦道公司, 合并后波音公司的世界市场占有率高达72%,远远超过了欧洲空中客车公司;1997年4月, 德国克虏伯钢铁公司购并比自己更强的德国蒂森钢铁公司,从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企业;1998年旅行者集团与花旗集团兼并案以726 亿美元创下了银行业并购价值的最高记录; 1999 年6 月,
英国钢铁公司和荷兰Hoogovens钢铁公司正式合并,组成世界排名第三、 欧洲排名第一的新的钢铁公司,等等。这种强强企业间的兼并,可以做到优势互补,使技术、资金、信息和市场共享,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避免过度竞争,维护相对垄断地位,以求更大的发展,与此同时,也刺激了更多的企业为了维持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不得不卷入更狂热的兼并浪潮中。
6、跨国兼并比重不断提高,势不可挡。据统计,1997 年全球的跨国兼并金额达3326亿美元,比1996年的2700亿美元增长了23%,其中美国居首位达598亿美元,欧洲达540亿美元。1998年以来,美国的许多大企业在欧洲大量收购,如美国得克萨斯公用事业公司收购英国能源集团,AT&T公司收购英国电信公司等。与此同时,欧洲公司收购美国公司也毫不手软,如英国石油公司以568亿美元并购了美国阿姆科石油公司, 德国戴姆勒—奔驰公司并购了美国克莱斯勒公司等。进入1999年,跨国兼并更是迅猛,先后出现了美国福特公司购并瑞典沃尔沃公司轿车部,美国英美烟草公司购并荷兰乐福门公司等巨型跨国兼并案。
7、企业兼并涉及的行业比较集中,但有波及其它行业之势。 这次欧美企业兼并初期涉及的行业主要有金融、电信、计算机、航空、医药、媒体、军工等,这主要是由于这些行业表现出利于兼并的特点。以金融行业为例,美国国民银行以616亿美元收购美洲银行案; 近年来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信托市场、保险市场大大冲击银行信贷市场,导致欧美银行不仅面临激烈的同业竞争,而且面临着金融业中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竞争(如财务公司),竞争的加剧导致业务量萎缩、利润率降低,迫使银行选择合并;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使得金融业务风险加大,银行联合可以增强抗风险能力;电子技术的发展使银行规模化经营既成为必要,也具有了可能性。1996年以来,欧美企业兼并开始向电力、铁路、洗涤用品、汽车及零配件、造船、化工、公用事业等其它更广泛的行业蔓延。
二、欧美企业兼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1、全球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欧美企业90 年代的兼并浪潮既是各国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同时又必然会进一步加强经济全球化趋势,促使世界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和深化。企业兼并的发展使企业经营活动扩大到整个世界,经济竞争的主战场逐步从国内市场转向国际市场。此外,世界市场的扩大和同质化程度的加深使投资者对于企业经营业绩的评估标准也更加趋向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各国企业间的竞争将更为直接和激烈。波音公司总裁在谈到波音公司在相继兼并麦道公司和罗克韦尔国际公司的原因时指出,全球统一大市场正在形成,竞争的舞台已经是全球市场,波音公司进行一系列调整、兼并和裁员,旨在增加竞争能力,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法国外交部发言人1998年7 月在谈到法国国家航空航天公司和马特拉高科技公司合并问题时明确表示,这是对美国在这一领域调整组合的“恰当”反应,目的是为了提高法国乃至欧洲的航空和军工产品的竞争能力。其它行业的情况也是如此。
2、欧美大企业在全球竞争中处于优势。 欧美等发达国家曾通过一系列反垄断法限制大公司之间的合并,以防止造成垄断。到1984年,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在联邦通讯委员会在反垄断法的强制下与其七个贝尔兄弟公司分了家。1996年2月,美国联邦政府修改电信法规, 放松对电信业兼并的管制,大大助长了电信业领域的兼并活动。美国等发达国家不仅放松了对大公司兼并的限制,而且积极为大公司占领全球市场鸣锣开道、创造条件。1997年以来,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推动下,在世界贸易组织主持下,相继就基础电信服务贸易、信息技术贸易和金融服务贸易达成协议。1998年5月,世界贸易组织132个成员国的部长就在因特网上交付使用的软件和货物至少免税一年达成协议。上述这些协议主要有利于发达国家的大公司占领和扩大全球市场份额。
三、欧美企业兼并对中国的启示
从欧美这次兼并高潮中,我们应该得到以下启示:
1、坚定不移地实施中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 培育一批世界级的大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我国提出了扶持四川长虹、青岛海尔、华北制药等大型企业在下世纪中期进入世界500强的目标, 而在短期内迅速增强这些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手段是强强合并,加强优势企业的资产重组,为进行结构调整、发展规模经济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为此,政府要为大企业集团的资产重组提供政策导向,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剥离非生产性的债务和人员负担等,以推动大企业集团进行纯粹的资产重组。
在企业兼并过程中采取正确的措施,使企业兼并成本尽可能减少。兼并的成本包括两类,一类是直接成本即企业兼并的交易总额,另一类是间接成本即让被兼并企业的经济资源按照兼并主体的意愿重新配置并且产出相应效益而必须花费的各种支出。显然,直接成本就是兼并双方谈判达成的一致价格,因而是无法降低的,但间接成本则不然。这是因为,被兼并企业的经济资源无非人、财、物三大类,其中财和物都属于静态被动资源,受人的支配,而人则是动态主动资源,即有可能成为兼并企业中的活力源,也可能与兼并企业产生隔离或防范心态,因此,如何使被兼并企业中的干部职工心态保持平衡,在新的企业中真正发挥主人翁精神,无疑是降低兼并成本,特别是减少兼并后双方企业磨合的调适费用的关键所在。借鉴当今欧美跨业兼并中的新动向,在我国的企业兼并中明确1+1=1, 让实施兼并的双方企业平等地联合成一个新的企业,发展彼此的主体优势产品,从而获得最大可能的比较经济效益,使兼并的成本尽可能减少,理应成为我国企业兼并的最佳选择。
90年代欧美国家的企业兼并主要是围绕着第三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而展开的。这一领域之所以能够成为众多国家争夺的重点,是因为高科技产业具有高附加价值,能够带来高额的利润,这些产业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也比较小。在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改组的过程中,我国应加大高科技产业中企业购并的力度,通过资产重组,增加对高科技产业的资本投入,尽快在高科技产业中形成实力强大的企业集团。
2、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积极引导、规范和监督企业兼并。 欧美国家既鼓励和支持目前不断出现的企业兼并,又对其实行严格的规范和监控。
我国从1995年下半年开始推进企业兼并,经过几年的实践,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有的企业把企业破产后的整体接收与企业兼并相混淆;有的企业兼并的结果是生产工人、领导班子、营销产品、生产场地、管理决策“五个不变”,机制未能转换,结构没有调整,仅仅甩掉了银行债务的包袱;有的企业出于“肥水不流外人田”动机,在企业兼并上实行地方保护,包办“近亲婚姻”,最终使得劣势企业搞死,优势企业也被拖垮,等等。一项成功的企业兼并,必须以尊重市场机制的运行规律为前提,必须按照自愿、互利和有偿的原则进行,可以不受地区、部门、行业、所有制甚至国界的限制。但是,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本质上又有着强烈的趋利动机,因而在其进行兼并决策之时,有可能只从自身利益出发,而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公共利益。这就需要由政府对企业兼并的行为进行规范,通过颁布法律条文,审核和批准企业兼并申请,推行旨在鼓励和提倡规范兼并的优惠政策等项措施,使企业兼并真正达到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的目的。
3、完善资本市场和上市公司,是进行企业资产重组、 实现企业规模扩张的有效途径。工业发达国家的企业购并一般通过借助上市公司的购并机制来完成,这是保证大规模企业购并顺利完成的一个重要原因。上市公司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其大量筹集资金的能力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其进行资产重组的能力上。借助于上市公司,可以实现“借壳”上市,进行一系列的关联交易;上市公司之间通过换股,可以在不动用现金的情况下完成大规模的企业购并,使企业的规模迅速扩张。我国目前在发展国内或海外上市公司时,要优先考虑那些具备条件的国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通过这些优秀企业的上市,推动我国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形成我国企业的融资、扩张和重组机制。
当然,由于条件所限,目前我国数十万家国有企业中,上市的只有950多家。因而尽管在证券市场上资产重组被誉为“不朽的题材”, 并数度被炒为热点,但大批企业通过换股方式实现兼并,在我国尚不可行。因而,我们目前的目光主要还是应该放在通过资本市场融资上。据估计,若我国证券化率提高到30%,则一年可实现直接融资的股票总市值可达1.5万亿元。因此可以看出, 我国的资本市场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应当不断使之完善,以解决我国企业并购中的资金困难。
4、调整我国的企业发展战略,将企业发展的主战场面向世界。 我国目前的企业兼并,绝大多数都是国内兼并。我国目前企业发展,离世界先进企业的水平还相差甚远,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当推每年有权威机构根据资产和经营业绩排列的全球500家大企业、大公司, 我国只有几家。出现这种结果同我国的总体实力和我国各企业集团的实际状况是密切相关的,但也与我国企业发展并未真正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世界趋势结合起来,并未真正认识到企业发展的主战场必须面向世界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有关。
长期以来,我国的绝大部分企业在其长期经营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认识,认为一个国家的企业发展应当是立足国内市场,拓展国外市场,把国外市场看出是国内市场的延伸和补充,甚至认为只有国内市场发展了,国外市场可有可无。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经济体制过去相对封闭,现在又未完全与国际接轨,客观上使企业拓展国外市场的成本偏高,加上近年来一些跨国公司为抢滩中国市场纷纷在华低价倾销其产品,使得相当一部分企业坚守国内市场都感到困难,到国外寻求发展则是难上加难。而欧美企业跨国兼并迫使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企业发展战略,重新摆正和处理好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的关系,面向世界主动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在与世界经济的交流与合作中使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