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约经营和现代化——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集约经营论文,出路论文,我国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农业取得了较快发展。至80年代中期,基本上解决了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民收入水平也有显著提高。但是,目前农业基础还很薄弱,主要是粮棉油等基本农产品还不能保证稳定增长,尤其是粮食的供求矛盾非常突出。粮食总产量1984年为3073亿公斤,1995年达到4660亿公斤,11年间增长了14.4%,但总人口增长16.3%,人均占有量由394公斤下降到385公斤。按照“九五”计划,到2000年粮食总产要保证达到4900亿公斤, 力争达到5000亿公斤,人口要控制在13亿以内。即使这些目标能够实现,人均粮食也只有377—384.5公斤,比目前的人均数还低,比1984年就更低。这显然不能满足人民生活消费日益增长的需要,将严重制约全国实现小康和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的稳定发展,存在的问题很多,需要作多方面的努力。重要的是,要揭示根本矛盾,寻求根本出路。
一、农业发展的两个根本性矛盾
我国农业发展,存在着两个根本性的矛盾:一是人口众多,而水土资源相对紧缺,尤其是人均耕地数量极少;二是基本农产品、尤其是粮食的需求量很大,但由于比较效益低,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多年来,耕地不断减少,农作物种植面积下降,成为影响产量增长最直接的原因。1957—1993年的36年间,全国耕地总面积减少15%,人均由2.6亩减至1.2亩,降幅达一半以上。近两年,由于非农占用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耕地减少更为迅猛,估计年净减在1000万亩左右。由于耕地的后备资源为数甚少,且开发利用难度大、质量差,不可能弥补耕地的减少。此外水资源也很缺乏,人均水量仅为世界平均数的1/4, 特别是地区分配极不均匀,广大缺水地区土地资源的开发和生产力的提高受到严重制约。人口众多而资源紧缺,是农业发展长远的、根本性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在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大力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实行集约经营,从而提高资源的生产力。
目前,基本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价格过低,而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农民负担普遍较重。其经济效益不仅与工业产品存在明显的“剪刀差”,而且与农村多种经营的效益也有很大差距。近几年虽然农产品价格有所提高,但限于城市居民和国家财政的承受能力,以及国际市场现有价格水平,今后农产品继续提价的余地不大。需求量大而比较效益低,是农业发展当前突出的、根本性的矛盾。因此,必须在继续改革购销体制和理顺价格体系的同时,努力加速农业的现代化,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
我国地区之间的自然条件很不相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悬殊。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目前着重要提高传统农业的集约经营水平;东部沿海和大城市郊区的经济发达地区,则已具备条件,要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
二、实行集约经营,提高资源生产力
实行集约经营,首先要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同时要增加投入,加强基本建设和发展科学技术,提高资源的单位产量。
1.严格保护制耕地,提高复种指数。要依法加强土地管理,建立耕地保护区制度,严格控制非农占用,发展林牧副渔多种经营,也不得任意挤占耕地。全国应进行一次普遍检查,对违法滥占耕地的要严惩重罚,并要提高农用地的征用补偿费,推进土地复垦和宜农荒地的开发。此外,要努力扩大耕地的复种面积。我国各个地带,如果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增加复种仍有相当潜力。全国平均复种指数如能从目前的155%, 逐步提高到160%,即可增加约1亿亩的种植面积,这对弥补耕地减少具有重要意义。
2.加强大江大河大湖整治,提高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水旱灾害尤其洪涝灾害是影响农业稳产的重要因素。全国受洪涝威胁的面积约有100万平方公里,必须大力进行防洪排涝工程设施的改造、更新,并要有计划地进行大江大河大湖的整治。解除旱灾威胁,除应因地制宜合理开发水源外,必须有计划地进行地区间引水调剂。
3.大力改良中低产田,建设基本农田。全国现有中低产田约占全部耕地的60%。要充分利用农村富余劳力,坚持搞劳动积累,因地制宜进行改良,逐步建成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具备条件的地方,要挖潜、节水与开源相结合,扩大灌溉面积。在黄土高原、西南山区、北方土地沙化地区,由于长期以来滥垦滥种,造成严重的土壤侵蚀,产量低而不稳。更应加强农田基本建设,通过提高基本农田单产,对不宜于耕种土地实行还林、还牧,改变掠夺性经营方式,以改善农业生态条件。
4.依靠科技进步,建立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体系。提高农业生产的集约经营水平,必须增加投入,而最经济有效的是增加科技投入。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运用,不仅可以有效地弥补农业资源的短缺,而且可以提高物质投入的有效性,这方面的潜力是十分巨大的。据估计,如普遍推广现有的先进适用技术,全国农产品就可增产一成以上。为此,必须加强农业科研机构、农业技术推广系统和社会化农技服务体系的建设。根据我国国情,实行农业集约经营,要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农业制度与农业技术体系。节约资源,包括节地、节水、节时、节能,其中尤以节地、节水最为重要。
5.发挥国家、集体和农民三者的积极性,完善农业投入体系。增加农业投入,应分级负责,多渠道地筹集资金。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应逐年有较多增加,着重用于大型水利工程,农用工业的发展,农村交通、能源、流通等基础设施的改善,以及重点商品粮棉生产基地的建设。乡村集体要继续坚持以工补农、以工建农的制度,着重用于农田基本建设,社会化农技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农业机具等装备水平的提高。广大农民要建立劳动积累工制度,同时增加农业生产的投工、投本。
三、实现现代化,提高劳动生产率
现代农业的主要标志,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实现现代化,才能从根本上克服农业自身的脆弱性,解决农业比较效益低的问题。
1.增强农业生产物质技术基础。要逐步以农业机械代替手工工具,以电气和石油动力代替人畜动力,实行农业生产作业的全盘机械化,并要扩大化肥、农药、除草剂、农膜的应用。这样,才能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农用工业,保证农机、化肥、农药、农膜和柴油、电力等生产资料的足量、优质、及时供应。在经济发达地区,还要发展设施农业,以生产经济效益更高的产品。
2.建立现代农业科技体系。要广泛运用现代科技的成果,提高农业的科技水平。要高度重视培育和推广新品种,推广模式栽培、测土配方施肥、节水合理灌溉、病虫综合防治、化学除草、地膜覆盖等先进技术,因地制宜地建立一套与机械化作业相适应的高产、稳产、省工、节本的农艺技术体系。
3.推进农业的规模经营。
目前,我国农户经营的规模很小,不改变这种状况,就不可能实现农业现代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受到严重制约。具备条件的地方,要随着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向非农生产领域转移,不失时机地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4.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为转移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实行农业的规模经营,为增强农业的物质技术装备,提供所需的大量资金,都必须发展农村的二三产业,积极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公共积累。
5.建立健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和市场化,都必须按照合作制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农村的社区性和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只有这样,才能统一规划和实施农业的各项基本建设,健全农村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并组织农民进入市场,克服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维护农民的经济利益,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