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并手法复位治疗颈型眩晕的临床观察论文_刘子漾1,刘红宁2

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并手法复位治疗颈型眩晕的临床观察论文_刘子漾1,刘红宁2

刘子漾1 刘红宁2

1.江西中医药大学2014级研究生 南昌 330004;2.江西中医药大学 南昌 330004

【摘 要】目的:观察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并手法复位治疗颈型眩晕的效果。方法:入选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口服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并手法复位,对照组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97%和83.33%。两组疗效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并手法复位对颈型眩晕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 半夏白术天麻汤;手法复位;颈型眩晕

颈型眩晕又称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骨质增生颈椎结构发生改变或颈部软组织慢性损伤引起的内外平衡失调,压迫椎动脉,刺激交感神经,造成椎动脉痉挛,扭曲引起大脑供血不足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反应。近年来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劳动强度及工作效率明显增加以及电脑的广泛使用,青壮年颈性眩晕的发病率也逐年增高,且本病与长期持续低头位工作有密切关系[1]。该病不仅影响患者的工作效率,也降低其生活质量。为寻求一种快速有效的治疗方法,我科采用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配合手法复位治疗颈型眩晕66例并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神经内科和针灸科门诊自2015年1月至2015年7月收治132例颈型眩晕患者,按首次就诊顺序随机数字分组,选取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6例。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口服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10g,白术12g,天麻10g,陈皮10g,茯苓15g,炙甘草10g,党参15g,黄芪15g,当归10g,川芍10g,桃仁10g),日l剂,水煎服,分早晚两次温服,并视患者证型在半夏白术天麻汤的基础上调整用药。手法复位:患者取坐位,颈稍前屈,医者立于后,棘突向左偏歪者,嘱患者低下颌,颈稍前倾,医者左手拇指固定于偏歪棘突左侧,右手扶持下颌部,使患者头右旋至极限,此时医者右手用寸劲向上轻轻闪动一下,同时左手拇指迅速用力向左轻推,常听“喀”一声响,拇指下有轻微移动感。棘突向右偏歪者,方法相同,方向相反。对照组予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国药准字H20040130)12mg,每日3次饭后口服。

1.3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拟定的诊断标准:(1)头痛或颈枕部痛,恶心、呕吐。(2)位置性眩晕、猝倒、持物落地、视物不清。(3)旋颈试验阳性。(4)X线检查示多数患者有颈椎间隙变窄,钩椎关节变尖,椎间孔前后径变窄。(5)TCD检查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1.4 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70岁以下,中医辨证为风痰壅盛。(2)病程2周-1月。(3)愿意配合本研究并能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具有良好的依从性。(4)排除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的患者。

1.5 排除标准 (1)眼源性、耳源性眩晕。(2)颈椎骨折、脱位,急性椎间盘突出、结核、肿瘤等。(3)妊娠及哺乳期妇女。(4)神经官能症。

1.6 中医疗效评定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4](1)治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恢复工作或正常生活者;(2)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偶有头晕、颈部不适感,休息后可消失者;(3)好转:症状部分改善,仍需进一步治疗者;(4)无效:症状无明显变化者。

1.7 统计学方法 观测数据资料以均数士标准差(x±s)表示,等级资料采用Radit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数据处理使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96.97%和83.33%。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两组疗效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3.讨论

颈性眩晕是指椎动脉的颅外段受颈部病变的影响导致血流障碍引起的眩晕综合征,又称椎动脉压迫综合征椎动脉缺血综合征、颈后交感神经综合征。多见于中年以上患者,近年呈增加趋势,发病年龄呈年轻化倾向。患者多因头颈转动、过度屈伸而突然出现眩晕,其性质可为旋转性、浮动性及摇摆性,同时伴有恶心、呕吐、眼前黑暗感等。大部分患者可伴有耳鸣、耳聋,严重者可出现短暂性意识障碍和碎倒,部分患者有平衡障碍及共济失调。有资料表明[5],颈动脉狭窄所致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索之一,占脑梗死原因的30%。因此有效及时地治疗颈性眩晕具有解除病痛和预防中风的双重意义[6]。

表1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例(%)]

组别 n 治愈 显效 好转 无效 总有效(%)愈显率(%)

治疗组6654(81.81)7(10.60)3(4.54) 2(3.03) 96.971) 92.432)

对照组6638(57.57)8(12.12)9(13.63)11(16.67)83.33 69.70

注:经秩和检验,1)Z=-3.419,P= 0.001< 0.01;2)Z=-4.232,P= 0.000< 0.01

西医学认为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为颈交感神经受激惹,钩椎关节增生,椎间盘突出,横突孔狭窄,寰椎VA沟挤压,VA硬化,VA发育不良,椎间不稳和神经鞘瘤等使VA受压,颈部纤维结构炎症反应使颈交感神经受激惹,血浆内皮素使VA收缩,导致VA供血不足,以致脑干、小脑及前庭系统缺血而引起眩晕。

中医认为颈型眩晕的发作主要与肝、肾、脾三脏关系密切。在本为三脏虚损,气血衰少,脑髓失养,在标为风痰壅盛,气血瘀阻,脉络失和,上扰清窍。因而古人有“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瘀不作眩”的说法。因而在眩晕急性发作时,本着急则治其标的原则,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为基础方,散风除湿、化痰涤饮、开窍醒脑;加党参、黄芪健脾益气,以绝生痰之源;加当归、川芍、桃仁养血活血、化瘀通络,全方具有益气养血、散风涤痰、活血化瘀、和脉通络的作用。通过观察,本方对颈型眩晕有极好的治疗效果,并予手法复位治疗,总有效率达96.97%,其实用性强,安全性好,具有可重复性。由于本组资料有限,对其作用机制尚需作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强,华栋 颈性眩晕的发生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按摩与导引,2013;19(5):13-14.

[2]孙宇,陈琪.第二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2013,13(8):472.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86(8):402-405.

[4]国家中医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级医刊,2005:30(9):571.

[5]耿稚江译,佳帆校.治疗卒中的进展[J].国外医学情报,1999.20(6):18

[6]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667

论文作者:刘子漾1,刘红宁2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4

标签:;  ;  ;  ;  ;  ;  ;  ;  

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并手法复位治疗颈型眩晕的临床观察论文_刘子漾1,刘红宁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