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精神文明建设中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_精神文明论文

21世纪精神文明建设中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_精神文明论文

迈向21世纪的精神文明建设要着重解决的若干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神文明建设论文,若干问题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世纪之交,精神文明建设处在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面对来自三个方面的挑战,即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把一个富裕、民主、文明的广东带进新的世纪,必须选择新的思路,采取新的对策。依据广东所处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以及人们的综合素质,广东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思路是:高举邓小平精神文明理论的旗帜,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和民主政治为基础,以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发展为目标,以提高人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为重点,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的规律、精神生产规律和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规律,建设文明、民主、富强的家园。

从精神文明精神所处的历史条件和这一基本思路出发,当前以至今后的一段时间里,精神文明建设要着重解决好如下的几个问题:

(一)立足点:以人为本

精神文明的立足点,决定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向和路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建设成为我党的中心任务,我们提出了精神文明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口号,精神文明主动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在我们要首先解决贫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这样的口号是不难理解的。

但是,当人们的物质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以后,如果仍然提这一口号,就可能把精神文明建设定位于工具的地位、从属的地位,甚至导致以不惜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去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因此,必须把精神文明建设的立足点,适时地转移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来。这是因为:

第一,人的全面发展是世界上最高的价值,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马克思所设想的理想社会——共产主义,就是人的个性解放和全面自由发展,就是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建设,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一个“大写”的人。

第二,人的解放以及全面发展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主要标尺。从人对自然的依附,对强权政治的依附,对商品的依附,对金钱的依附,到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标志着人类社会从野蛮、愚昧、落后走向了文明、进步。以人为本,反映了社会的客观发展规律和要求。

第三,以“物”为中心的社会发展模式取向,已经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以追求“物”的增长取向受到了有限资源的限制,出现了“增长的极限”。在价值取向、谋生方式、消费方式等方面都产生了严重的负面效用。人口爆炸、环境恶化、生态平衡、资源匮乏等一系列威胁人类生存的问题日益突出。而当今社会的发展,已不主要取决于对资源的占有、资本的投入,而是取决于人的智力。21世纪智力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将成为主导产业。“当代经济方面最重要的事情是一种创造财富的新体系的崛起,这种体系不再是以肌肉(体力)为基础,而是以头脑(智力)为基础。(美)(阿尔文·托夫勒《力量转移——临近21世纪时的知识、财富和暴力》)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模式,才能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四,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克服在市场经济进程中,可能出现的“商品拜物教”、“金钱拜物教”现象。市场经济对功利的追求目标,可能使一些人把金钱当作最高价值和目标,而利欲熏心,物欲横流。事实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金钱对人性的侵袭,对社会公正秩序的侵袭已经是有目共睹的了。因此,坚持“以人为本”有利于消除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的某些负面现象。

以人为本,要以全体人民的幸福和全面发展作为最终目的。马克思曾多次说过不富很难幸福,富了也未必就幸福。贫穷不幸福,精神空虚也不幸福。人不但要有富庶的物质生活,而且要求有充实的精神生活、良好的人际关系、优美的社会环境、个人才华的发挥,等等。因此,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满足人们物质的、精神的、政治的、道德的、文化的等方面的需要,以人民群众需要不需要,人民群众赞成不赞成作为出发点。凡是群众要求的积极地去做;凡是群众反对的、劳民伤财的就坚决不做,以此选择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方法和途径。致力为人创造一个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和谐向上的工作环境、整洁健康的社会环境。

以人为本,要引导人们在发展市场经济中,坚持和把握好人这把尺度。在经济关系中,坚持尊重人、关心人、依靠人的原则,反对把经济原则提升为整个社会的最高尺度,把人的关系归结为商品货币交换关系,提倡尊重人格、权利、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特别是在社会的评价标准上,更要注意人的尺度。

(二)基本目标:现代文明

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农业文明。这个阶段包括了自然文化阶段和集权文化阶段,经历了人对自然和权力的依附;第二阶段是工业文明。工业文明以人是自然的主人为哲学依据,通过发展科学技术,不断增强人类对大自然的“控制”与“征服”能力,通过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无限度地索取和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经济;以“物”的增长为追求目标,以功利为价值取向。工业文明虽然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然而,在最近的几十年里,工业文明已经陷入了种种不可自拔的危机之中:耕地、淡水、能源等资源日趋衰竭;大气、江河严重污染,呼吸道疾病成为头号杀手;人口过度增长,世界人口以每年9000万的数量增长,到2000年将超过60亿人,2030年超过100亿人。广东到1997年5月29日已达到7000万人口;大城市畸形膨胀。工业文明是一种人对商品、对金钱的依附,阻碍了人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灰色文明”,一种“夕阳文明”。

跳出工业文明的“盲点”,构建现代文明“大厦”,是精神文明发展的新阶段。现代文明是一种主体文化的时代,它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为基础,以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为目标,是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是时代主体精神的反映,是人类共同文明的弘扬和发展。其主要特征表现在:

(1)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与规律要求的市场文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意识形态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现代文明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基础之上的。既体现市场经济的效率原则、自主原则、自由原则,又体现社会主义的公平原则、正义原则、协作原则,并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从而以这些原则作为运行机制的原则和维护社会秩序的规范。

(2)反映人伦和谐的道德文明。

现代文明不仅是对人身依附为中心的封建主义道德的超越,而且也是对以“拜金主义”为核心的资本主义道德的超越。它反对把人与人之间关系变成人身依附和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而是倡导一种平等、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这种道德文明要求具有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敬业精神,爱国爱乡的情感,自尊自强的品德,事业上人人竞争,生活上理解宽容,尊重自我、理解他人的人际观。

(3)适应高新技术发展要求的信息文明。

美国科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创造一个新的文明》中说:

“截然对立和相互竞争的文明新分割的世界——锄头象征着第一种文明,流水线象征着第二种文明,电脑象征着第三种文明。”

“在这个三分化的世界上,第一次浪潮部门提供农业和矿产资源,第二次浪潮部门提供廉价劳动,从事成批生产,快速发展的第三次浪潮部门,则以创造和开发知识的新方法为基础,雄据主导地位”。

“土地、劳动、原材料和资本,是过去第二次浪潮经济的主要生产要素。而知识——广义地说,包括数据、信息、意象、符号、文化、意识形态以及价值观——是现在第三次浪潮经济的主要资源。”

20世纪60年代,世界进入信息时代,科技信息革命驱动了世界第三次浪潮。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发展对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已成为一个国家文明和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信息文明以高新技术为依托,开放式的、高频率的传播信息。

(4)充分体现了民主精神和法治精神的政治文明。

现代文明是建立在独立、自主的市场经济的基础之上的,它要求在政治上具有民主制度,尊重人们的民主权利、弘扬民主精神和强烈的公民意识。与此同时,实行法治,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依法律己,依凭体现人民意志和利益的法律来管理国家和社会,规范政府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维护社会秩序,保证国家长治久安。

(5)反映借鉴和吸收人类共同文明成果的开放文明。

现代文明是建立在对外开放的基础之上的。文明的发展,一方面具有深刻的历史继承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广泛的融合性,这表明一种文明的形式应该是各种文明综合创新的结果。在全球化潮流日益发展的今天,任何国家、任何文明都不可能在闭关自守、与世隔绝的状态下“自力更生”,每一种文明都要加强与其他文明的交流,都要善于向其他文明学习。我们的精神文明必须是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具有显著开放性的精神文明。

(6)反映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文明。生态文明代表着21世纪人类发展的走向,它将以清新和谐的生命意蕴刷新整个人类的价值观念和认知方式,把我们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较工业文明更先进、更高级、更伟大的文明。生态文明要求形成“人——自然”的整体价值观,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满足人的生存发展,休养生息、享受自然美、安全、健康、舒适愉快的生态需求。

生态文明建设的总的要求是:以生态工业为支柱,以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存共荣为目标,形成经济繁荣和环境优美的良性循环,不断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精神需求、生态需求,提高人们的整体生活质量,促进现代化建设在清新、健康、自然、美好的生态环境中持续健康发展。

(三)支撑点:共同价值观

共同价值观,是思想道德的一个核心问题,主要回答的是人们的理想、信念和评价是非的主要标准。共同价值观具有广泛的感召力、吸引力、凝聚力,是动员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精神支柱的具体体现。

从大的方面来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国家,是我们的共同价值观。但还必须把这一价值观具体化。

确定共同价值观的具体内涵,必须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指导,必须具有时代性,反映时代的潮流;必须有普遍性,为广大各社会阶层的人民群众所接受;必须有号召力,能够鼓舞人心,鼓舞斗志。根据这一要求,我们要倡导的共同价值观应该是:

——国家至上,社会为先。这就是在处理国家与个人、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上,把国家的利益摆在首位,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具有强烈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矛盾时,首先考虑国家、社会的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的利益。

——以人为本、诚信为纲。这就是以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立足点,尽可能地满足人的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以人的标准去选择社会经济的发展模式,以诚实守信去处理好社会关系、经济关系和人际关系。

——能力本位、功绩为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充分肯定了人的价值,对封建主义的“官本位”和资本主义的“金本位”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它倡导的是“能力本位”,以个人的才智作为评价个人价值的主要标准。为此,必须为个人的能力的充分发挥创造前提条件和机会,形成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以能力和实绩评价一个人的功过是非。

——正当求利、义利相济。在小农经济的社会中,人们追求的是一种清心寡欲、浪漫的田园牧歌式生活,在“文革”期间,“富为耻,穷为荣”。这些是小农经济的价值观。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倡导“正当求利,见利思义、以义获利”,甚至在特定的条件下舍利取义、舍身取义。反对见利忘义,非法获利,不择手段去谋取个人利益。

——效率优先、公平竞争。有人把效率与公平当作熊掌与鱼翅不可兼得。过去我们为追求所谓公平牺牲了效率,导致了社会经济的停滞不前。市场经济是效益经济,讲求效率。而我们又是社会主义国家,又讲公平,这就要把两者统一起来,在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上,效率优先,把提高效益放在首位,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此同时,也兼顾公平,为广大的人民群众创造均等条件、机会,运用社会的调控机制扶持、照顾社会的“弱者”,防止两极分化,促进社会的稳定。

(四)枢纽点:制度文明

在社会文明的结构中,有三个层面的东西:第一层面是物质文明,它是外在地凝聚在人类劳动的各种物质产品之上。第二个层面是精神文明,它是内在蕴涵于人类种种精神活动之中;第三个层面是制度文明,它是以各种社会制度如经济、政治、文化等制度呈现出来的,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一个媒介。

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制度文明是精神文明的重要保证。制度文明比宣传教育更具有决定性和意义。好的制度可以使坏人变好;坏的制度可以使好人变坏。邓小平同志对此有过精辟的见解。他指出要两个文明一起抓,“最重要的是一个制度问题”,“制度是决定因素”。他深刻地总结了我党过去的历史经验,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他说:“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而是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97、308、333页)。现实生活充分印证了小平同志这一见解。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使人失去了进取精神和创造精神。“大锅饭”的分配制度,使人出工不出力,使人变得懒惰;高度的集权,使人独断专横;不受制约的权力,产生了腐败,绝对的权力往往导致了绝对的腐败;投机的股市滋长了侥幸的心理;制度对人们的思想、心理的影响确实太大了。

我们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注重教育、启发,通过人们的“内省”去约束自己的行为。这种做法是必要的。但这种约束是靠“自律”,是一种软约束。而制度则具有强制性、导向性、规范性,是一种集体意志的体现。

目前,在党内和政府部门出现一些腐败现象,其根源在于经济体制的政企不分,政治制度的监督机制的不健全,说到底根本的还是制度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仅靠思想教育是不够的。根本的办法,在于经济体制的改革和政治制度的完善,这就是制度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

制度文明要从四个层面去进行:第一是建立遵循自主经营、公平竞争、平等交换原则的市场经济制度。目前,社会上出现一些坑蒙拐骗现象,正是由于体制的缺陷而诱发的。只有完善体制,才能堵塞漏洞。第二是建立奉行公正、民主、清廉、效率为原则的政治制度;第三是建立遵循正义、道德、自由、平等原则的伦理制度。第四是建立体现公平、权威的法制制度。

标签:;  ;  ;  ;  ;  ;  ;  

21世纪精神文明建设中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_精神文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