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寐(失眠)是人类重大的自然、社会、心理学问题,本文在简要分析目前疗法现状的基础上,论述多类别昼夜频率调整有可能更好的调整睡眠状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治疗失眠,为科学研究失眠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
【关键词】不寐;失眠;昼夜;频率
【中图分类号】R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2-0130-02
不寐(失眠)是人类常见的健康问题,与生理、病理、心理、自然、社会皆有密切关系。失眠不能笼统的称之为疾病,因为它既有生理反应、又有病理情况,还有心理学及自然学和社会学[1]因素,故称之为睡眠障碍。大约80%的老年人曾经发生过各种形式的失眠。老年人失眠与精神障碍及痴呆行为有着密切关联,不但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而且已经成为重要的人类社会学问题。
随着现代化生产模式诱发的竞争加剧,社会学、心理学因素进一步加大了失眠的概率,传统的老年疾病进一步向中年甚至是青少年扩散,失眠发生率不断升高,近几年我国多样本、多中心、多年龄层次的失眠调查尚显不足,但是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局部的流行病学观察发现,失眠的严重程度不断上升,失眠人群的数量和严重程度处于高度增长态势,有报道称按照现有国际标准,我国成年人的失眠人口已经达到一半左右[2]。
1.现代药物疗法的现状
非器质性失眠往往采用抗失眠类药物,抗失眠类药物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短、中效的抗失眠机制,要求患者长期服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睡眠障碍的问题。抗焦虑药物的使用进一步提升了抗失眠的效果,患者普遍反映虽然睡眠时间得以延长但精神状态及其他生理、心理状态并未缓解甚至部分患者还在加重。
2.传统中医诊疗的现状
2.1 中药内服疗法
《中医内科学》将不寐病分为心火炽盛、肝郁化火、痰热内扰、阴虚火旺、心脾两虚、心胆气虚等6个证型。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0-2008)提出了肝火扰心证、痰热扰心证、胃气失和证、瘀血内阻证、心脾两虚证、心胆气虚证、心肾不交证七个主要类型[3]。许多报道[4-5]认为辨证施治效果显著,但各种不同的诊疗辨证标准反应出的本质问题就是不寐是一个很难量化和标准化的辨证模型,容易产生诊疗偏差。
2.2 中医外治疗法
多处研究[6]从针刺疗法、推拿、耳穴、穴位敷贴、刺血、埋针、运动疗法角度,说明传统外治的对失眠有显著的缓解作用,部分研究甚至认为外治法干预失眠有可能完全替代药物治疗本身。有些研究虽然也重视了现代科学研究要素,但显然指标判定和诊疗量化水平难以达到精准的客观化的要求。
3.心理学诊疗的现状
心理学常用的工具主要有多导睡眠监测、阿森斯失眠量表症状自评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试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多导监控睡眠状态及各种人格量表能在一定程度上分析失眠的生理学和心理学动因,但临床干预效果并不明确,不同研究类型数据差异较大,难以科学评判。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多类别昼夜频率调整是治疗“不寐”(失眠)的有效方式
4.1 时间频率的调整
不寐的关键性因素是昼夜频率的失常,即中医所说的阴阳状态的颠倒。《黄帝内经·灵枢?邪客第七十一》:“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这段话表明了夜间人体的生命状态应该是阳转入阴,如果转化成现代语言就是白天的信息和能量太过充盛,夜间则发生睡眠障碍。故而关键的问题在于昼夜睡眠频率的倒置才产生了夜间机体出现昼间信息和能量的过量。这充分体现了古人已经从天人合一的角度认识到时间频率对失眠的影响。
戴斐等[7]发现午休时间和长短与夜间睡眠存在相关性,因此可以用以调整时间频率,从而干预昼夜睡眠颠倒的问题。而时间的测量是精准可定量的,可以用以监控、测量、评价、治疗。
4.2 药物频率调整
无论是采用西医药物,还是中医辨证药物,根本上的量效关系是作用在时间机制上的,比如以往只重视睡前服用安眠或抗焦虑药物或中医实施安神药物或食物。是否应该按照昼夜节律使用药物,在上午工作生活阶段反而应该定量使用兴奋类药物,才有可能恢复患者的昼夜节律,达到晚上安眠白天精神的目的。
4.3 理疗频率调整
无论采用传统理疗方案还是现代理疗器械,应该遵从昼夜节律,上午应该定量使用强兴奋理疗手段,下午和夜间定量实施舒缓的理疗项目,从而逐步恢复昼夜节律。
4.4 运动频率调整
上午强调兴奋性的有氧运动,达到运动处方要求的精准运动量。下午及晚上强调柔性运动和力量训练。这些运动训练模式都可以标定出准确的定量模量从而恢复昼夜节律。
4.5 饮食频率调整
《黄帝内经》有“胃不和则夜不安”的说法,说明了过分暴食和胃肠疾患不利于夜间的睡眠,同样现代科学已经对各类食物进行了分类及卡路里标定,按照科学卡路里模型和不同饮食频次有可能实现失眠时间和睡眠质量的分类比较,从而定量比较相关性,从量化的方面分析出饮食的昼夜频率,最终达到干预的目的。
4.6 生理频率调整
随着智能穿戴设备和睡眠监控设备的发展[8],心率、血压、呼吸等基本新陈代谢数据已经可以实施检测,这种定量检测数据可以分析出昼夜的变化趋势。可以利用这种趋势帮助不寐患者模仿健康趋势进行日常行为,从而将生理频率调整至健康的昼夜频率。
4.7 心理频率调整
心理学治疗也应遵守昼夜频率,要求上午进行心理行为学干预提升失眠患者在行为状态上的张力,下午和晚上则利用催眠、智能定量温抚床垫等手段进行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从而改变患者睡眠习惯或梦境的节律,从而达到心理频率与昼夜节律一致的目的。
5.小结
多类别昼夜频率调整不但有可能是有效的干预“不寐”(失眠)的手段,更从不同角度精准定量了失眠的昼夜频率失常水平,为科学定量研究失眠提供了新的可能,是未来失眠科学研究的重要路径之一。
【参考文献】
[1]陈瑶.中国老年人失眠影响因素社会流行病学临床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6.
[2]叶增杰,梁木子,胡蕖,余远亮,王书妮,邱鸿钟.失眠障碍的国内外研究进展[J].医学与哲学(B),2017,38(05):60-63.
[3]汪卫东,洪兰,刘艳骄,林颖娜,闫雪.不寐(非器质性失眠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15,2(01):14-18.
[4]李长辉,钟灼琴,张坤木.不寐症的中医药治疗概况[J].光明中医,2016,31(18):2758-2760.
[5]宋媛媛,尹硕淼,虞鹤鸣.中医药论治失眠的研究进展[J].四川中医,2018,36(06):205-208.
[6]蔡佳卉,沈劼.中医治疗不寐研究进展[J].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9(04):103-106.
[7]戴斐,徐文倩,徐晓意,何旭晴,陈丽菁,童一新,马立人,钱蕾,钱嶒.社区中老年人午睡频率与夜间睡眠的关系[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33(01):84-88.
[8]高琦.便携式睡眠监护系统的研究[D].燕山大学,2013.
论文作者:冯麟1,蓝肇熙1,格桑泽仁2,王英梅2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5
标签:昼夜论文; 频率论文; 睡眠论文; 定量论文; 节律论文; 中医论文; 药物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32期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