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教学模式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教学模式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生本教育”思想对避除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弊端、提高教学效果、革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有着很大的借鉴和促进意义。在不断的探索与改进中,我们大胆创新,摸索出了综合性的生本教育模式,利用强调分享的叙事教学、基于对话的互动教学、重视体验的情境教学和提升综合能力本位的“工作坊”教学的新模式,使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规范以及评价体系等方面渐趋完善,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取得了较明显的育人效果。
一、坚持和创新“生本教育”理念
“生本教育”理念首先由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提出。1999年他率先在大型教育整体改革实践研究中提出了“生本教育”的思想和方法,而2001年他主编的《教育走向生本》一书的出版标志着其生本教育思想的成熟。“生本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应用。“生本教育”是指教育的主体是学生,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倡导教育应实现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转变,即把为教师的易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向为学生的易学而设计的教育,实现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健康的发展。简单地说,生本教育的价值观是一切为了学生,生本教育的伦理观是高度尊重学生,生本教育的行为观是全面依靠学生;而在道德教育中学生的美好学习生活则是学校德育的基础。
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思想在国内(含香港、澳门地区)中小学、职业中学、幼儿园进行了大量实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但是,国内普通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有其独特的教育目的,又要兼顾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绝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生本教育教学模式。在坚持生本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第一,真正把发挥学生主体性放在首要位置。把生本思想贯穿教学全过程,在教学课程设计、知识学习与反馈、教学效果评价等各个环节,都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坚决革除“传统弊端”。如“满堂灌”、“一言堂”、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等教学方法。第二,教师能及时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伦理关怀和生命价值关怀。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主线,促进大学生对知识追求的价值和生命意义的理解,提高生命质量,产生对生命的敬畏和珍惜。第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指导。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是高校思政课的基本内容和重要目标。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引导放在重要位置,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引领、辅助的地位和作用,最大限度地引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觉成为大学生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第四,改革创新思政教育教学方法。教师可通过创设情景、自我展现、群体交流、情景剧表演、答记者问“工作坊”等综合方法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亲身经历,换位思考,主动学习,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探究知识,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把学习主动性、学习效果评价、学习过程设计等权力归还给学生时,发挥学生的主人翁地位。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从而使教育教学在实现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同时,也使教师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解放。另外,为了适应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更需要有高素质的教师,教师也要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引导和执行能力。
二、实现传统教学模式向现代教学模式的转变
教学模式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多年来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和创新:
1.转变教育主客体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在普通高校思政课传统式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课件PPT或者凭借一根粉笔占得课堂的天下。老师只需在教学大纲的要求下,按照有限的固化的步骤,再运用一定的教学技术,基本就可以实现一堂成功的授课。教学过程主要是以老师讲解为主,教师布置作业,学生只用耳朵听,用心记就可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基本上完全被压制或被剥夺,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当然既不愿意听也不主动思考,最终教学效果肯定不甚理想。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即使有简单的互动和探讨,那也是学生完全按照老师事先设计好的程序走,师生处于完全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高校思政课应该是主客体积极参与配合的过程,是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价值观互通与心灵融契的过程,是以主客体已有的内在知识及经验为基础,改变内在发展需求的行为过程。创新教学模式,就是要转变教育主体客体的地位关系,改变教师的主体地位,把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需要、学生学习为中心的状态,教育主体是学生,学习主体也是学生,教师要成为引领指导者,起到“助产婆”的作用,而不应该是教育包办者。
2.转变教学模式,由“师本”、“本本”向“生本”转变
总体来说,传统教学模式可以用“师本”、“本本”来概括。这种模式下,所有教学活动都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以传授和灌输为主要教学模式和方法,使得教学模式僵化,教学方法单一,课堂缺乏吸引力,师生间缺乏互动性,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从而产生老师厌教、学生厌学的状况。高校思政课要创新教学模式,必须强调和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注重学生的自我感悟和自我塑造,挖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学能力,把学生的需求放在首位,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重点,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
3.转变教学方法,综合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
“生本教育”思想认为教育不是把知识强加于学生,而是学生主动学习。从“以学生为中心”出发和从“以教师为中心”出发将得到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综合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分享的叙事教学、基于对话的互动教学、重视体验的情境教学和提升综合能力的“工作坊”教学新模式,能使整个课内教学的内容组织、形式规范以及评价体系渐趋完善,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较明显的育人效果。教师在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之上,在课堂组织上要给学生足够的权利和时间,让他们进行互动、交流、理解、体验和实践,让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不断反思,举一反三。
三、生本教育视阈下综合教学模式的实现路径
根据以上理念,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笔者先后设计了自我展现、群体交流、情景剧表演、答记者问等多项课内实践教学活动。近年来的课堂教学实践表明,以多种形式的情景剧表演为特色的教学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和兴趣,加深了他们对思政课理论的认识与体验,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基于分享的叙事教学
叙事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教育方法,指教育者通过对平凡而又有深刻意义的事件的叙述,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事件中的道德思想和价值观念,以促进受教育者的核心价值观和健康人格形成、发展的教育过程。思政课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不能仅按理性认知方式和逻辑推理方法来灌输知识。虽然多年来教师们一直致力于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但教学效果仍难尽如人意,主要原因在于始终难以摆脱道德说教的窠臼,直接把结论塞给学生,导致知行脱节。叙事是一种对心灵生活的开发,恰恰是这些无声的画面,带给我们灵魂的震颤。有时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远远胜过课本的千言万语。笔者常安排学生自愿上讲台讲述故事或体验。讲故事的人在生命叙事中,将过去与未来可能的生命状态在当下显现,使对未来期盼的意义生命在当下充分地加以观照,使一个“孤独”的生命存在成为关系性的存在,使自己的生命故事成为他人的参照[1]。听故事的人为叙事中的“这一个”人的个体命运动了感情,有了感动和感悟,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甚至生活也可能发生变化。各种人生道理都只能在亲身经历或对他人故事的感同身受中慢慢体会,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是非善恶观念和价值取向,进而培养出相应的道德行为能力。当然,在大学思政课的课堂里,如何把握好教育叙事的度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因为大学生毕竟不同于中小学生,在叙事之余还需要有适度的理性认知,而且教育叙事本身也蕴含着鲜明的价值观,或者说,教育叙事是传递主流价值观的一种方式。教育者应该尊重思想、道德本身的特点,尽力成为一个合格的叙事者,通过叙事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
2.基于对话的互动教学
互动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学生正是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形成了交往实践关系,有目的地建构自身的主体性。笔者根据教学内容,先后设计了群体交流、答记者问、网上师生互动等各种对话形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笔者在讲到《基础》课第三章协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时,曾设计让同宿舍的几个人坐下来进行小范围的温馨交流和倾心畅谈,用小纸条的方式回答室友最需要解答的问题,并请宿舍代表到课堂上来总结。有同学深有感触地表示,这次活动让他们彼此敞开心扉,加深彼此的了解,一起分享了人生的感受,他会永远珍惜那一张张小纸条,那是兄弟深厚的情谊。由此可见,群体真诚的交流使学生能够认识自我、理解他人,学会与人交往,起到自我教育的作用。
3.基于体验的情境教学
体验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主要是通过观摩或者直接让教学活动再现,使学生进入教学内容所描述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体验、感悟而获得知识经验的一种学习方法。思政课作为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很多知识是通过实践和体验而不是死记硬背获得的。因此笔者采用组织学生自编情境话剧、拍摄生活纪录片等形式来贯彻情境教学,借此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既是生活的演员又是剧作者。例如在讲到基础课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的内容时,笔者请学生自己筹划,进行情景剧扮演,针对公共场合里存在的许多不遵守公德的行为,大学校园里面存在的许多不文明的行为,让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入手,进行角色扮演。情景表演过后,学生反响强烈,纷纷表示从中感触良多。学生们在多种社会角色及其思维和行为习惯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弘扬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的教育效果。这种体验式教学能让学生回归生活,以一种真实的状态让教育充分融入生活,并以学生的感受、体验为基础,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乃至价值观得到内化和强化。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基本问题为依据,紧紧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把使思想品德和法律素养得到健康发展的教育培养目标细化为具体的、与学生身心发展相适应的具有时代特征和生活气息的课程目标,使学生在生活中所需要的健康心理品质、法律意识、社会责任感、社会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得到培养和铸就。
4.基于“工作坊”的综合教学
笔者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领域,探索“实践教学工作坊”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所谓‘实践教学工作坊’就是把‘工作坊’的理论知识,引入到思政课教学实践中来,改变传统的那种‘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学内容为中心,以实践活动为载体’方式,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企业文化为核心内容,以工作坊为载体’的实践教学模式。”[2]在理论课教学中,我们也在探索“工作坊”教学模式。香港科技大学高彦鸣、梁永基认为,所谓工作坊,就是一小群人,为一个教育项目,一次短期聚集在一起,目的是解决一个问题,或是一次培训。鉴于国内思政课的特点,我们进行了适当的改进,为解决人数众多的问题,我们通常把人数少于30人的学生分为一组,一个大班一般分为4~5个组。在一个开放的、有活动课桌的教室里,安排一个组进行学习,其他组观摩。在“工作坊”实施过程中,把五六名的学生分为一个小组,各个小组围坐在一起,以便学生能自由交流和讨论。在具体实施中,我们根据思政课教学时间和培养人才素质的要求,每学期实施一次或多次“工作坊”,每次“工作坊”的内容都是针对思政课中某一重点、难点问题的。老师根据内容,设计工作坊的实施计划和问题,以头脑风暴方式开始,引起大家的兴趣和思考,通过三个步骤来完成。步骤一:设定明确的学习成果和目标;步骤二:利用精选的、适合的互动性和合作性强的活动;步骤三: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工作坊”的效果。在“工作坊”中,所有的环节都主要由学生完成,评委、发言人、主持等都由学生担任。在“工作坊”中学生们积极踊跃参与,出现的问题及时得到了专业老师和专家的指导解决,学生从中获得了反思和提高,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