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定位与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论文_李艳

“特色小镇”定位与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论文_李艳

天津市北辰区大张庄镇人民政府 天津市 300400

摘要:“特色小镇”的提出顺应了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我国也对“特色小镇”的建设也从政策层面加强了引导,其在未来也有着较大的发展潜力。本文在论述“特色小镇”定位的基础上,分析了如何做好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特色小镇”的建设。

关键词:特色小镇;定位;产业融合

引言

“特色小镇”大火始于浙江,继而在全国迅速发展,但特色小镇并非浙江原创。特色小镇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不同于“镇”,也不同于产业园区、风景区的“区”,而应是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功能及社区特征的空间载体。国家住建部明确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的特色小镇。事实证明,一个县区发展得好,必然在各类发展要素方面有独到之处,需要在实践中创造独具特色的吸引力;一个县域发展得不尽如人意,往往正是因为缺乏“特色”这一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其实就来源于“特色”,但它不会凭空而出,应该说这样的特色小镇同传统的县域经济模式中的乡镇工业模式非常不同面对激烈的县域发展竞争。不少地方都在想方设法集聚发展要素,突破瓶颈制约,拓展发展空间,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而要形成这种核心竞争力,打造“特色”,无疑是关键。

1、“特色小镇”的概念

在2017年“两会”中,在400多份政协委员的提案中,“特色小镇”是出现率最高的热词之一。特色小镇顾名思义即为有特色的小镇。一般是指城乡地域中地理位置最佳、资源优势独特、经济规模较大、建筑风格明显,具有丰富的历史资源或特色风土人情的地区。充分的利用本土优越的自然人文条件,在力求“聚而合”的同时全力突出自身亮点、特点,打造属于特色小镇的“小而美”。

2、“特色小镇”发展定位

2.1、产业形态定位要精准

产业定位精准,特色鲜明,战略新兴产业、传统产业、现代农业等都是特色小镇建设的产业选择范围。产业要向做特、做精、做强发展,产业链要素集聚度要高;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兴手段,推动产业链向研发、营销延伸。

2.2、空间布局定位要协调

2.3、文化定位要辨识度高

文化定位要彰显传统文化、地域特色和富有较高的辨识度。传统文化得到充分挖掘、整理、记录,历史文化遗存得到良好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形成独特的文化标识,要与产业融合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中得到充分弘扬。

2.4、体制机制定位要创新先行

发展理念有创新,经济发展模式有创新,规划建设管理有创新,鼓励总体协调,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协同,社会管理服务要力求创新。省、市、县支持政策要“垂直”创新,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小镇健康发展,激发内生动力。

2.5、功能定位要协同发展

城市化将从过去中心大城市建设的“单核”模式向“中心城区+特色小镇”的“双核”或“多核”发展模式过渡。其中特色各异的“特色小镇”,大多属于城乡结合部和新城新区,发展活力最强的区域。拥有产业发展功能的独特优势,以产业发展带动特色小镇建设的开发模式,体现产业和城镇协调发展、双向融合的理念,其形成路径是通过产业园区化——园区城镇化——城镇现代化——产城一体化。实现产业与城镇的匹配和融合发展。实现是“以产带城,以城促产”的产城融合模式,即“产业、生产、服务、消费”等“多点支撑”的特色。小镇发展模式。形成多功能协同的公共服务设施完善、服务质量高,教育、医疗、文化、商业等服务覆盖小镇全域,甚至对周边要有带动和辐射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路径分析

3.1、强化政策支持服务,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目前农村三农工作重点是,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延伸农业产业链、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切入点,加大整合财政惠农资金力度,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用足用好政策,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各项惠企惠农政策与资金。全面落实好《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意见》《培强培优企业行动计划》《财政部农业部关于全面推开农业“三项补贴”改革工作的通知》(财农〔2016〕26号)等惠农、惠企计划。继续落实重点项目奖补政策,加大政府引导资金的有效投入,继续设立3000万元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由县村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扎口,集中投入,规范使用,整合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支持重点园区、重点项目等,推进省、市、县现代化园区创建。坚持招商引资、本地培育双轮驱动,围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推进多种经营主体共同发展。

3.2、强化园区的政、产、学、研合作,有效促进成果转化

按照“突出重点、强化特点”的原则,重点扶持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园区特色,全力助推企业、合作社等做大做强。从深化改革方面寻求突破,重点突出科技、金融、人才三大保障政策的制定,留得住企业、留得住人才,充分发挥园区研发中心的作用,搭产学研合作平台、搭建政府和企业家信息交流平台、搭建市场营销信息对接服务平台,积极与国家知名科研院所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和博士生流动站。鼓励企业、科技小农场等加大科技投入,鼓励企业从事研发、农产品精加工流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延长产业链。切实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在县域内部带动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国开金融公司副总裁左坤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特色小城镇建设第一个意义是解决资金问题,通过企业参与投资,来缓解政府资金不足的问题;第二个意义在于它能够引入产业,通过产城融合发展,带动小城镇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资源共享和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打破专业化协作关系链条较短的瓶颈,实现产业链条的横向、纵向延伸。紧扣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积极和科研院校联合,以委托研发等形式组织实施重点科技攻关,或直接购买研发成果,提高新品种、新技术等科技成果的引进、消化吸收和推广转化能力。

3.3、产业主导:经营运作后的品牌效应

产业特色是特色小镇的核心体现,摒弃“大而全”,追求“小而精”是小镇产业定位的基本要求。特色小镇主导产业明确,一般以技术密集型的新兴产业或较高产品附加值的第三产业为主,且其他产业均与主题产业相关。如杭州的基金小镇,利用杭州财富资本高度集中的优势,以金融创新为主题大力发展金融服务,对小镇周边企业提供缴税、人社、办证各类行政服务。由此实现了信息共享,接轨上海金融中心,吸引了国内外大量资金与人才,高端产业链初具规模。再如青岛啤酒花园小镇的发展,则是利用“青岛啤酒”这一现有的品牌价值,大大缩短了小镇的培育时间,将品牌价值转换为实际利润。

3.4、发展不忘“可持续”

对于乡村地区而言,开发特色小镇不仅可以有效增加农民的可支配收入,改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还能够保护传统的古村落景观与文化的完整性,改善乡村地区自然与生态环境水平,降低旅游景区及周边区域的环境承载压力。但小镇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开发要注意生态性,避免短期的商业开发行为。因此开发者在发展特色小镇旅游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3.5、健全多元化利益共享机制

产业融合涉及到不同的利益主体,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作用,通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放宽市场准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形成公平有序的融合发展新环境。企业作为产业融合的市场化主体,应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打造跨界融合的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实现规模化、集团化、网络化发展,带动产业链前延后伸。

4、结语

在进入到新时期的发展背景下,政策要引导企业成为是特色小镇建设的主角。小镇规划、专业设计、市场选址、企业选产业、投资者选项目等角色定位要清晰,政府要尊重市场地顺势而为,不能大包大揽,不能拍脑袋进行项目决策,不能借机扩充政府权力,要从供给侧发力创新“特色小镇”的体制、机制、模式、路径和对策等核心环节。

参考文献:

[1]蒋淇.农旅融合视角下传统农业小镇旅游发展研究——以铜梁安溪为例[J/OL].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6(2017-07-07).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4.1242.Z.20170707.1629.001.html.DOI:10.13685/j.cnki.abc.000277.

[2]陆文渊,陆广谱,钱虹,王辉,赖建红.特色茶叶小镇建设的思考——以湖州为例[J].中国茶叶,2016,38(07):4-5.

[3]徐林强.产业融合视角下浙江省旅游小镇发展路径研究[J].现代城市,2015,10(03):1-3.

论文作者:李艳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8

标签:;  ;  ;  ;  ;  ;  ;  ;  

“特色小镇”定位与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论文_李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