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施工技术;控制措施
1导言
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引入,极有力的推动了建筑业的发展,它一方面提高了建筑的实用性和稳固性,另一方面也转变了建筑建造思维,对于建筑业的革新来说意义重大。在国内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们对于建筑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研究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的质量管控能够很好的响应时代的需求。在具体的施工进程中,相关单位务必要将混凝土质控摆在关键位置,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出发,不断完善混凝土质控机制,最终促成混凝土施工质量的提升,并助力国内建筑业的发展。
2建筑施工中混凝土施工特点
建筑工程施工期间混凝土的应用原料具有砂石以及水泥等,且施工人员应严格按照相关比例进行混合,之后进行强化搅拌。混凝土的原材料成本较低,且自身具备较强的抗压能力,因此在施工期间得到了广泛应用。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期间一般不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且对设备的要求较低。但混凝土的施工工序比较复杂,施工期间较易出现问题。对此,相关施工企业应强化相关研究工作,从而进一步提升混凝土的施工水平。
3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
3.1配比技术
混凝土的组成部分包含水泥、集料、水和一些外加剂,这些组成部分各自的比重对于混凝土性能会起到极大的影响,各部分的比重即为配合比。在混凝土配合比的设定过程中,相关人员一方面要考虑施工现场实际要求,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施工的成本,注重施工的经济性及合理性,进一步借助科学的、细致的计算,得出性价比最高的配合比。与此同时,考虑到现场混凝土中集料含水量与理论值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在混凝土拌合作业开始前,相关人员务必要科学的测量集料的实际含水量,然后依据选定的配合比,合理的调节混凝土中水的掺入量,以确保混凝土各组成部分用量比例符合配合比要求,最终保障混凝土质量达标。
3.2搅拌技术
在混凝土配合比确定后,方可开展混凝土的拌合作业,在具体的拌合操作中,相关人员务必要充分把握混凝土配合比,精确计算混凝土各组成部分用量,并将各部分用量的误差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具体来说,集料用量误差应控制在±2%以内,水用量误差应控制在±1%以内,水泥及外加剂用量误差应控制在±1%以内。与此同时,相关人员还务必要充分把握拌合作业中混凝土各组成部分的投入次序,同时要把握拌合作用所需时长,通过充分的拌合以及合理的投料次序确保混凝土拌合均匀到位。总的来说,冬季混凝土的拌合作业应不低于3min,其余季节混凝土的拌合作业应持续在2min左右,此外,在具体的拌合作业进程中,相关人员还应该定时检验混凝土的拌合成效,对于检验中发掘的问题应该及时予以处置。
3.3浇筑技术
在混凝土施工中,浇筑环节至关重要,浇筑作业是否得当密切关系着混凝土最终的施工质量。所以,施工单位务必要充分重视此项工作,在具体的浇筑操作前,务必要妥善检查模板支设情况,并检查模板内部钢筋的绑扎状况,确定模板以及钢筋的尺寸、型号等是否合理,进一步依据钢筋特征选定适宜的浇筑方式。在浇筑操作中,要尽可能将混凝土接缝及接头降到最低,同时确保混凝土下落高度不超过2m,以防止溅落等现象,此外,还要确保浇筑作业连续不间断,一方面确保混凝土的整体性,另一方面有效缩减浇筑时长。
3.4振捣技术
振捣操作紧随浇筑操作开展,良好的振捣技术可以促使混凝土各组成部分均匀分布,同时将混合料中的空气有效排出,以保障其密实程度。通过振捣,混凝土可以在模板中填充到位,以避免常见的局部混凝土缺失问题。与此同时,施工单位还要注重适度振捣,确保不过振、不漏振。当振捣的混凝土出现下沉变慢、无气泡产生的现象时,则表示振捣已到位。要避免过振操作,防止过度振捣引发混凝土中浆液流失及粗集料下沉问题。依据混凝土种类以及施工规模,可以将振捣作业划分为机具操作以及人工操作,在这两种振捣作业中,均需均匀布设混凝土振捣插入点,还要保障振捣棒深入下层混凝土,以实现上、下层混凝土的充分融合,防止分层裂缝的产生。一般来说应将振捣作业持续大约20s,同时还要确保边角部位振捣到位。
3.5养护技术
待上述施工操作完成后,方可开展混凝土的养护作业,要保证养护及时以确保混凝土质量。一般情况下,待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该在12h以内实施养护,养护过程中应该定期向其表面洒水,而针对一些塑性低的混凝土,则应该待浇筑完毕后,采取喷雾养护的养护模式。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两种养护模式均应确保养护作业的持续性,且持续时间一般应保证不低于14d,养护过程中应确保混凝土表面保持湿润。与此同时,为了有效降低混凝土出现开裂的概率,相关人员还应该使用湿润的草帘或麻片等覆盖于混凝土表面。
4建筑工程混凝土质量控制的意义
4.1收缩力造成的裂缝
由于两者的本质区别,混凝土在凝固过程中水泥与水的混合物会产生收缩力,当收缩时,钢筋混凝土的强度不够,会产生裂缝。混凝土的收缩裂缝主要是由于水灰比不正确造成的。同时,如果使用不同类型的水泥,混凝土的收缩会受到影响,水泥和水的含量越高,混凝土的收缩越大。在配制混凝土时,必须采取科学的方法来控制水泥和混合水的合理比例。除了施工中遇到的复杂问题外,还有一些隐藏的因素,比如选择水泥的质量。为了获得更多的效益,施工单位会选择低成本的水泥,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4.2环境温差因素
水泥在水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因为混凝土占了很大的空间,所以在混凝土中积累的热量不能迅速排出,混凝土本身也会散发热量,造成强烈的温度对比,形成温度裂缝。外部环境的干扰和施工人员的维护不善也会使混凝土在初始凝固过程中含水量直线下降,混凝土占用的空间迅速减少。混凝土表面会形成一种看不见的拉力,造成裂缝。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研究表明,混凝土温度裂缝密与合理的制备方法和水泥类型切相关:施工质量控制较低,如果建筑面积比较大,从分配的角度的温差裂缝,温度裂缝现浇楼通常在中心,而不是沿着垂直方向的地板上。
5建筑施工混凝土施工常见质量问题
5.1钢筋裸露问题
混凝土结构中产生空洞和钢筋的原因有很多。当混凝土切割时,当钢筋密度较大时,预留预埋部分和预留空腔被搁置,而上部混凝土连续浇筑,没有充分振动,下部混凝土形成空腔,或者混凝土会被隔离,砂浆会被分离。当混凝土一次切得太多、太厚时,由于振动不当很容易形成疏松的空隙。当混凝土落入泥土、木头等杂物中时,混凝土砂浆无法填满钢筋和周围,造成空洞和钢筋裸露现象,混凝土配合比不正确会导致离析、料浆流失或料浆渗漏,导致空洞或钢筋裸露。但在混凝土保护层中,如果振动夯没有固体或振动棒接触到钢筋,很容易将钢筋移动到裸露的钢筋上。
5.2麻面问题
混凝土麻面指的是混凝土表面不光滑,水泥砂浆混合不均匀,导致局部地区灌浆粗糙,但没有接触到石块和钢筋。造成混凝土麻面的原因有:①混凝土振动过程不够严格,混凝土中存在残余气泡,导致混凝土出现斑点;②混凝土装配不够严格,导致注浆渗漏,产生斑点;③模板表面残留杂物。
5.3裂缝问题
在施工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建筑裂缝的现象,因为混凝土的使用质量不符合施工标准。可见,混凝土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建筑物的施工质量,影响着建筑物的强度、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6混凝土建筑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6.1混凝土施工前期材料质量控制
一方面,在混凝土原材料入场阶段,施工管理人员应对水泥、钢筋等基础材料的出厂合格证、品质检验报告进行逐一检测。并要求施工监理人员根据运送批次进行抽样检查。同时依据设计数据对混凝土钢筋安装阶段钢筋基础参数进行逐一核对,如根数、间距、质量、级别等,并对混凝土支撑体系安装强度、刚度及表层质量进行详细检测。另一方面针对混凝土建筑工程中所使用的材料特性,在施工前期,施工管理人员可协同专业人士,借鉴其他类似建筑工程浇筑施工经验,确定最佳混凝土拌合比例,为14.8%粉煤灰代替水泥及2.85%粉煤灰代替砂,最终混凝土施工阶段水灰比为0.43,并掺加适当比例的聚羧酸类外加剂。
6.2优化施工浇筑方式
首先,在混凝土浇筑施工工序施工作业前期,施工管理人员需要协同施工设计人员、施工监理人员进行基础验收、基面开挖质量检测,明确施工欠挖风险问题。并对施工工程中地质薄弱位置进行强化支护。其次,在混凝土基础工作面移交之后,施工管理人员可依据设计规范,依照施工工序安排,逐步进行相应施工工序质量检测,严格控制各个工序施工质量。最后,对于部分建筑混凝土施工位置厚度在35cm以下,且工程作业面狭窄的情况,施工管理人员应对关键施工点进行检测。必要情况下可进行《混凝土**浇筑工艺设计报审表》的设置,通过全面对比调控,并控制混凝土在关键施工工序中塌落度在10cm以下,其水灰比应在0.43±0.01。在混凝土施工期间,混凝土外加剂溶液浓度、粉煤灰掺量应每班检查一次,而混凝土塌落度应每隔3.8h进行一次检查。此外,在混凝土浇筑间歇时期,若浇筑间歇时长超出混凝土初凝时间,则需要对已浇筑混凝土进行凿毛措施。
6.3混凝土模板安装及养护质量控制
在混凝土模板安装期间,主要采用全断面模,其主要包括牵引系统、主平台、悬挂平台、模板锁定支座、上平台、模板组等几个模块。在模板组安装完毕之后,施工管理人员需要对上平台、悬挂平台等部件质量及安装位置进行检测,保证滑膜系统稳定运行。滑膜系统主要为P37钢轨,安装轨道间距为4400mm,其两端连接位置均为专用配套夹板连接,接头中心线及高程误差为±2.5mm。在模板施安装期间,可将其下滑面直线段、下弯段连接位置进行固定处理,并以起滑位置开始,进行下三角体堵头模板工序实施。
在改善混凝土骨料级别配比的前提下,可依据建筑工程基础施工工序对混凝土强度及和易性的要求,采取适当骨料预冷措施,尽量避免在温度过高的时期进行施工作业。在具体工程施工作业时,可设定混凝土养护温度在20-23℃之间,并在温度过高时进行冲沟水喷淋或者遮阳措施。同时为了最大限度降低混凝土材料储存区域内太阳辐射热量,在混凝土拌合期间及输送期间可进行防晒装置的增设。
6.4混凝土质量缺陷控制
混凝土建筑施工质量缺陷主要为混凝土衬砌裂缝及跑模、麻面、气泡、拉条等混凝土表观质量缺陷。一方面,在混凝土表观质量确定处理阶段,主要依据相应缺陷特征,采取对应的质量缺陷处理方法。针对架空、漏筋及蜂窝问题,需要在缺陷凿除的基础上,采用一级配混凝土、丙乳砂浆、预缩砂浆进行均匀混合后填充在混凝土缺陷面,并在其上层进行环氧基液涂抹;针对跑模问题,主要需要在混凝土缺陷面凿除之后,进行钢筋调整,并进行一级配混凝土进行修复处理;针对混凝土麻面问题需要根据麻面深度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如深度在5.00mm以上深度的混凝土麻面,可采用环氧胶泥进行修补,而针对麻面深度在5.00mm以下的缺陷,则可在打磨处理之后进行环氧基液均匀涂抹;针对混凝土拉条情况,可采用砂轮等装置进行磨平,并进行预缩丙乳砂浆回填。另一方面,针对混凝土衬砌裂缝,可在裂缝位置确定之后,沿裂缝发展方向进行U型槽开设,并在槽内部进行孔洞开设。在孔洞清理完毕之后,可进行埋管封缝措施,结合混凝土重复注浆,可有效解决混凝土衬砌裂缝问题。
结束语
在具体的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施工质量管控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混凝土施工质控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具备较强的综合性以及技术性。与此同时,施工单位还务必要强化混凝土施工质控意识,及时应对施工中出现的各项问题,同时积极学习混凝土施工新技术、新工艺,以确保企业混凝土施工水平在质量达标的基础上,跟得上时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伟.基于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J].中国住宅设施,2018(12):100-101.
[2]吴守彦.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要点探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4(12):104-105.
[3]江斌.浅析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J].居舍,2018(36):36+79.
[4]章旭东.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分析[J].居舍,2018(36):76.
[5]熊璠,黄敏.建筑工程施工新技术在施工中的应用探析[J].中外企业家,2018(36):95.
[6]唐智.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8(36):106.
论文作者:柳瑜萍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细部》2018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3
标签:混凝土论文; 作业论文; 裂缝论文; 钢筋论文; 质量论文; 水泥论文; 建筑论文; 《建筑细部》2018年第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