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外科手术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分析论文_丁宁

(江苏省南通市中医院胃肠外科 江苏南通 226000)

【摘要】目的:探究建立血管外科手术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方式。方法:选择2012.01-2015.1我院血管外科80例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实施手术风险管理流程后,并发症/死亡率情况。结果:手术风险级别越高,发生并发症的概率也就越大,和低风险组比,高风险组术后发生并发症情况更为严重,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管理后,和2012年度相比,2013和2014年度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显著较小,P<0.05.两个年度患者死亡率虽说与2012年无显著差异,但也较低。结论:手术风险管理流程在应用之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有所降低。实际工作中依旧需要不断完善,结合实际情况的调整手术管理方案,真正的令该管理模式成为院内医生遵守规范行为的准则,提升工作质量,确保患者安全。

【关键词】手术;血管外科;风险管理;医疗安全

【中图分类号】R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9-0274-02

和以往相比,我国医院的手术量呈现出了显著上升的趋势,血管外科医护人员的工作量也呈现出了上升的趋势[1]。血管外科为出现风险的高危科室,所以说,使用何种有效方式,全面预防手术过程中各种风险,已经成为了确保手术质量的关键方式。结合实际情况,本文就血管外科手术风险管理体系建立进行系统性研究,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 2012年1月~2015年1月我院血管外科80例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此其中男患者47例,女患者33例。年龄区间为25.9~76.9岁,平均年龄为(51.7±4.2)岁。ASA分级为Ⅰ~Ⅲ级,在此其中急诊手术者28例(A级:15例 B级:9例C级:4例),择期/限期手术者52例。(A级:18例B级:13例C级:12例D级:7例E级:2例)。我院于2013年1月实施新式手术风险管理方案。2012年就诊者24例,2013年度就诊者26例,2014年度就诊者30例。三个年度患者的年龄,性别比例等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1)手术风险管理

依照准备手术的难度和病患ASA分级,对患者的手术风险分级情况进行规划。手术风险被分为低、中、高和极高四个级别。后依照手术风险,对限期,择期和急诊者制定管理方案。择期和限期手术者管理方案分别从A-E级,其表示差异化级别风险管理。具体工作依照风险表格内容进行。高风险项目以低风险内容为基础,增添与之相对应的术前检查项目;急诊手术从A-C级,依照风险管理表格进行,以低级别管理内容为基准,增加相关检查项目。

分级管理责权明确,整个流程和内容均由值班的一线医生完成。非急诊A级管理要经过主治医生签字通过;B-C级由主管教授确认;D-E级别又科主任确认。

急诊手术A级由值班医生签字,B级由二线医师确认,C级别由三线医师确认。表格填写要在手术前1~2d完成。以上责任医生在手术前1d确认,科室指派专人对手术风险管理加以控制,月底总结。

(2)非急诊手术风险分级管理方式

对于择期/先期手术者,将风险分为低、中、高和极高四个级别,医生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参照病患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对应的管理方案流程。对于低风险手术,必须完成A管理方案列表内的所有内容,后完成手术谈话签字和上一级医生签字[2];B级者除A级检查项目外,应结合病患并发症情况,完成列表内需要检查的项目。高风险者应遵照C级管理方案,也就是说在完成前两项检查内容之外,需要举行专家会诊和检查。D和E级管理方案主要针对极高手术风险病患,限期手术为D级,应当完成多科室会诊/医务处备案。E级为择期极高风险手术,应当完成手术保险/律师签字同意。以上分级管理方案需要依照患者实际情况来确定实际项目,不能遗漏检查。另外也要从主治医师-主管教授-科室主任三个级别管理模式加以落实,总值班人依照患者手术分级风险完成详情,对手术时间加以安排。

(3)急诊手术风险管理方式

急诊手术的风险更高。但值得说明的是,因为受到病情影响,往往术前准备不充分。在急诊风险管理中,共分为三级管理。急诊A级管理囊括了手术谈话,检查项目,和上级医生签字。B级除了A级相关归工作之外,还包括患者合并症检查。C级为极高风险手术,应当在医务处备案。在此同时进行好行政协助预案。以上所有的内容并不是强制制定的,在实际工作中,可依照患者实际情况,安排合适就诊项目。如果患者风险管理全部完成,且基本符合急诊手术需要,相对应级别医生签字确认之后方能进行手术。

1.3 统计学原理

本实验使用SPSS 20.0专业统计学软件,对数据中的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的方式计算,当P<0.05时,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 手术风险分级和并发症情况

对2012年1月-2015年1月血管外科81例话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证实:手术风险级别越高,发生并发症的概率也就越大,组间数据无显著差异,P<0.05.将低、中风险合并为低风险,高与极高更显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比,高风险组术后发生并发症情况更为严重,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2 手术风险分级管理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我院在2013年1月实施新的手术风险分级管理,全面统计三年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实施管理后,和2012年度相比,2013和2014年度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显著较小,P<0.05。两个年度患者死亡率虽说与2012年无显著差异,但也较低。详情见表。

3.讨论

3.1 手术风险分级管理和全球业内管理衔接

我院血管外科手术风险管理方式在临床上应用较广。例如使用ASA分级法对病患的实际情况进行准确化评估[3],依照血管外科手术分类情况,加上患者自身情况与医生工作经验,把当前实际情况手术分级加以适宜调整,进而形成适合血管外科的临床工作管理流程。再如,将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分为三个级别,结果证实,院内使用的手术分类和并发症发生存在关联性,其适合于血管外科实际情况。值得说明的是,在管理过程中,应该加入会诊,除非方案,手术保险等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证实,该管理体系除了以循证医学依据为基础之外,也适合自身临床工作特征。

3.2 方案的可操作性和执行性

一项管理流程是否可以发挥出最大效益,与可操作性以及可执行性密切相关。虽说多种因素均会对手术的最终结果造成影响,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与相关因素联合评价,会降低风险管理流程的可操作程度。精简评估等级和因素,除了可增加操作性之外,也能提升工作效率,可更好的被临床医生所接受,进而发挥出最大效益。实验证实,利用ASA和手 术分级法对风险加以评价,具有良好可操作性。

判断一个管理流程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可以发挥最好的作用。本实验中的管理流程,需要经过医生团队来完成。在手术前1~2日对管理加以分级,同时完成有关工作,上一级别医生依照对应级别,在手术前确认,使用这种方式,可以确保管理流程的准确程度和执行性。科室中专门指派人员定期对风险管理质量进行控制,做好总结工作,积极检查管理中的疏漏,并及时修正,这样以来,便形成了计划→执行→检查→二次执行的良性循环,与现代管理特征相吻合。值得说明的是,真正落实执行力和的关键和管理层证实与检查到位情况有关。院内血管外科主任应将该项工作视为树立安全的科室文化,亲自上岗检查,坚持不放松。

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不断进步,PDCA管理流程在实际工作中依旧需要不断完善,结合实际情况的调整手术管理方案,真正的令该管理模式成为院内医生遵守规范行为的准则,提升工作质量,确保患者安全。

【参考文献】

[1]黄小莲.手术室风险管理与安全隐患预防探讨[J].中外医疗,2012,31(14):133-134.

[2]胡俊,顾超琼,梁宁.如何加强快通道优化接台手术中的风险管理[J].中国保健营养旬刊, 2012(10).

[3]饶坤林.手术室加强风险管理措施[J].医学信息旬刊, 2011,24(9):358-358.

论文作者:丁宁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0

标签:;  ;  ;  ;  ;  ;  ;  ;  

血管外科手术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分析论文_丁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