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社区的灾后恢复能力与乡村规划论文_梁策

乡村社区的灾后恢复能力与乡村规划论文_梁策

绵阳市城市重点工程建设办公室 四川绵阳 621000

摘要:随着乡村地区不断承担起多重职能,其存在意义逐渐被重新认识。与此同时,灾害理论开始突破农业及自然环境的局限,转而与多领域发生联系,乡村规划领域对灾害的研究也日渐深入。本文以绵阳地区乡村受灾后重建为例,探讨乡村地区的灾害应对机制建设,以及以灾后恢复能力为首要任务的乡村社区综合规划编制方法。

关键词:灾害;乡村规划;灾后恢复能力

引言

2018年,“5?12”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了10年,“4.20”芦山地震也已过了整整五年,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国特色救灾治理机制中,人们的家园得以重建,受损地区得以修复,地震带来的伤痛也正在远去,在此背景下,社会各界从救灾举措、重建规划、防灾减灾、对口援建、灾后跟踪等方面进行系统反思,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社会的救灾治理能力,还能推动灾后重建建设理念的完善和更新。

一、乡村特有要素对灾害的作用

实践表明,乡村特有的要素会改变灾害的方式。换句话说,受到乡村要素的影响,灾害在乡村地区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在一些情况下灾害可能不会显现出来,但在另一些情况下,乡村特有要素也可能成为灾害扩大的主要因素。乡村特殊的村落共同体使得与城市地区相比其存在更强大而有效的地方性治理网络,这种网络关系对防止灾害扩大和减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在乡村社区今后的发展中显得愈发重要。乡村社会在正常情况下能维持自身的运营,但灾害的发生会改变这种状况。从乡村的衰落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近年来灾后恢复的问题重新受到关注。本文以四川绵阳地震灾害后乡村恢复重建以及规划展开概述。

二、灾后重建的问题梳理和机制分析

本人参与了“5?12”汶川大地震及“4.20”芦山地震两次灾后重建,一次重建,一次援建,对灾后重建工作有了些肤浅的认识,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时间紧迫,质量良莠不齐。地震灾害发生后,首要任务是快速救灾。妥善安置灾民的基本生活,解决灾民的住房问题,是灾后重建中最为迫切的任务,为此快速建起的很多村民自建房,因缺少监管,质量参差不齐。

二、主体多样,形象工程频出。中国目前的救灾机制表现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使得灾后重建的参与主体包含了政府、援建单位、社会企业、公益组织、媒体机构、受灾居民等多方力量,于是出于各种目的,一些形象工程层出不穷。

三、生态忽视,环境破坏严重。震区灾后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灾后重建项目大面积短时间的开工建设不可避免的造成对乡村生态环境的影响。

四、文脉断裂,地域文化丧失。近年来,四川多次频发的地震,均发生在地理条件独特、自然禀赋优越、文化底蕴深厚的区域,重建容易过多植入现代建筑元素、材料和形态等,进一步人为地割裂地域文脉的传承。

三、乡村灾后房屋重建

关于乡村灾后房屋重建的有关规划是“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规划建设是乡村社区灾后重建的一种改造选择,即由政府部门统一规划集中安置点,由乡村居民自愿选择是否入住。其原则有如下几条:第一,乡村灾后房屋重建从完善受灾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出发,选址需要考虑社区村民日常生活、生产,尽可能的选择贴近村民的生活生产区域。第二,乡村灾后房屋重建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以改善公共基础设施和医疗设施为立足点,开展减贫、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相关规划。第三是按照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将各社区灾后住房重建工作先急后缓、统筹安排,有计划、按部就班地进行。第四,坚持防震减灾原则,提高受灾农村群众防灾减灾意识。五是各社区灾后住房重建要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接受所有社区群众的监督。

四、乡村灾后重建中的农业供给侧改革

2015年12月24-25日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中强调,加强农业供应方面的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应系统的质量和效率的农产品供给丰富,种类和质量符合消费者需求,形成结构合理、安全和强大的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当前,我们应高度重视减少库存、降低成本、弥补不足。为了保证受灾地区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顺利进行,必须从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济体制着手。以发展多种形式的大规模经营、精准扶贫、土地综合管理为起点,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管理体系。

(1)完善农业支持和保护制度。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对于农业的重视程度不言而喻。对于乡村灾后恢复重建,必须要加大农业生产的支持与保护力度,同时,这也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以及我国农业发展的核心政策。目前,三农问题已逐渐成为全党全国工作重点,进而农业支持与保护制度范围也逐渐广泛,同时力度也不断加强。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完成适应我国国情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各受灾乡村可在各级政府党委机关领导下,从以下方面,逐渐完善农业保护与支持制度:

第一,针对农业种植保险由相关机关全额补贴,从而提高村民种植保障力度,降低风险。第二,需要相应完善的价格形成机制以及补贴制度,随时掌握农产品市场价格、评估农产品市场价格。第三,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方向,农业也不例外,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减量化与清洁化,实现生态农业的发展,对于生态保护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2)精准扶贫。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全国代表大会对坚决战胜贫困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在新时代下,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下,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与制度优势,运用党与社会的全体力量,精准消除贫困,以确保与贫困作斗争的任务按计划完成。精准扶贫是推动贫困家庭,改变对一体化援助的单一支持。按照“六精度要求,实现“1 + N”多个支持机制,同时,针对具体家庭制定相应的对策,做好乡村灾后扶贫策略。

(3)完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全面的农村土地整治是指综合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做好土地整理和土地开发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扩大范围和区域耕地,进一步促进农村产业规模的扩大集聚与发展。

五、乡村灾后重建中的乡镇产业建设

当前的乡村已经由单一的承载农业生产、农民生活转向承载多元发展复合功能,乡村规划需要向适应乡村发展的全面转型,乡村规划也需要从农业发展、村镇建设的条条框框转向农村现代化的全面转型。传统的村镇建设蓝图式规划、农业和土地利用的自上而下式规划、脱离农民意愿的精英式规划等均显现规划的失效和相互之间的冲突,新时代乡村规划需要转向“多规合一”的综合性规划、资源保护的制度性规划、面向村民和集体产权的服务型规划以及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遵守和执行的契约型规划。新时代乡村规划,其规划目标无疑应该是综合平衡的,即应同时兼顾生态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平等三方面的综合效益。新时代乡村规划,需要依据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从区域规划和长远规划的视角,拆开相互嵌套、关联互锁的乡村系统,以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空间”为基础,划分永久农村地区和城镇化地区,建立县、镇(乡)、村三级四类,包括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居民点体系/布局、支撑体系建设以及管理实施等作为规划主体内容的乡村地区新型空间规划体系。

六、结束语

为了能够有效利用乡村地区潜在的防灾资源,乡村规划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关注并进一步挖掘当地社区抵御灾害的能力和灾后恢复能力。在具体深入了解各个村落或社区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加强公众参与环节,与当地居民共同讨论所面临的课题并以最大程度保障个体利益为导向,建立一套切实有效的灾害应对机制。本文以四川绵阳乡村地震后重建以及乡村规划为例展开相关介绍,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顺杰.乡村规划的实践与展望[J].绿化建设,2018(03)

[2] 戴翔.城乡统筹背景下乡村灾后重建研究——以绵竹为例[D].南京大学,2013

[3] 李纯.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灾后重建策略[J].关注,2017(05)

[4] 蔡希.地震多发地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体系的建设[J].山东工业技术,2018(14)

[5] 戴钢书 刘树龙 许秋晨.探究向峨乡震后重建中的乡村振兴的经济模式[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8(02)

论文作者:梁策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2

标签:;  ;  ;  ;  ;  ;  ;  ;  

乡村社区的灾后恢复能力与乡村规划论文_梁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