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发性肝癌合并胆管梗阻的影像诊断与介入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周彦汛,赫军[1](2015)在《原发性肝细胞肝癌合并胆栓临床诊断与治疗进展》文中指出原发性肝细胞癌伴胆管癌栓(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with bile duct tumor thrombi,HCCBDT)是胆道系统最常见的继发性肿瘤,其主要以肝细胞癌向胆道系统转移所致梗阻性黄疸为特点,肝细胞肝癌合并胆管癌栓的发病率不到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的10%[1],尸检发现其发生率为1.2%9.0%[2]。虽然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胆管癌栓发病率低,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较大,致使患者绝对数量也较大,发病人数每年超过10000人。以往通常认为肝癌出现黄疸症状已属肝癌晚期的表现,导致人们对肝细胞肝癌合并胆管癌栓多采取保守治疗或消极态度,缺乏根治的方法,致使很大一部分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胆管癌栓病人丧失治疗机会,预后较差。近年来,随着外科领域的不断进步,发现原发性肝癌合并胆管癌栓其实并非肝癌的晚期表现。
叶鹏[2](2014)在《梗阻性黄疸型原发性肝细胞癌综合序贯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确诊时大多数患者已经为肿瘤中晚期,失去了外科根治性手术的机会,其治疗比较困难,预后很差。HCC累及胆管并造成梗阻性黄疸者在临床上并不常见,文献报道其发生率在0.53%~9.0%[1-7]。梗阻性黄疸HCCC Obstructive jaundice associated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OJHCC),文献报道其预后较无胆管侵犯的HCC预后更差[1-7]。能行外科根治性手术者,3年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41.4%和32.0%[7]。但对于大多数患者,在诊断为OJHCC时已失去了根治性手术切除的机会。近年来,有学者[8-11]采用联合胆道引流及肿瘤介入治疗的双途径方法治疗OJHCC,但疗效仍不满意。Choi等[8]报道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仅为410天。其原因一方面为行介入治疗的患者多数已失去外科手术机会,其肿瘤进展及预后较差;另一方面对OJHCC患者未采用更合理和科学的介入治疗方法可能影响其疗效及预后。过去多数关于OJHCC治疗的研究并未对介入治疗的具体方法学进行探讨,许多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如:①胆道引流的方法选择。文献报道既有行PTCD,也有经ERCP途径。引流的方法既有采用置管引流,也有置入胆道支架。导致成功和有效引流率较低,仅为18.2%-59.1%[12-14]。②PTCD术后何时序贯行肿瘤治疗亦存在争论。文献多报道PTCD术后总胆红素在降至接近正常水平时行TACE治疗,但部分患者胆道引流效果较差,总胆红素下降至正常水平需要时间较长,在此期间肿瘤可能进展影响肿瘤治疗效果。③肿瘤介入治疗的方法学选择。单纯TACE治疗的效果有限,而综合介入治疗可以提高HCC患者的疗效。以TACE为主的综合介入治疗还应当根据情况选择多种介入治疗手段,包括经皮肝穿刺瘤内注药、射频及冷冻等物理消融的方法。④肿瘤有效的灭活后,能否终止PTCD,拔除胆道引流管。1987年Norio Nakao等[15]报道1例患者在PTCD术后1月序贯行TAE治疗肿瘤,在1月后再次行第2次TAE并拔除胆道引流管,但3月后患者再次因肿瘤进展出现梗阻性黄疸,需要进行胆道引流。该个案报道提示PTCD引流管在OJHCC患者进行有效的肿瘤治疗后可以拔除。而该患者在拔除引流管后因肿瘤进展而再次发生梗阻性黄疸。为了提高OJHCC介入治疗的疗效,本研究提出OJHCC的综合序贯介入治疗方法,即采用PTCD置管引流(catheter PTCD,CPTCD),序贯以TACE为主的介入治疗治疗肿瘤,有效灭活肿瘤后终止CPTCD,拔除引流管。具体研究内容包括:①CPTCD置管引流方法的特点。本组采用置管引流,以内外引流为主。引流管采用8.5F、10.2F和12.0F。②作为‘TACE术前评价肝功能的一个指标,采用TBIL的变化,作为判断行TACE治疗时机的指标。③治疗肿瘤首先行TACE术,1次或多次TACE术后,已无经动脉的给药途径,而CT复查显示肿瘤内碘油存积仍不满意时,采用经皮穿刺瘤内注药术,使病灶内碘油完全存积,进一步灭活肿瘤。④终止CPTCD,拔除胆道引流管的指征。目的对OJHCC的综合序贯介入治疗具体方法学进行研究,并观察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及OJHCC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材料和方法1、OJHCC综合序贯介入治疗的方法学研究从2007年9月至2013年1月确诊为OJHCC的26例患者的资料,随访这些对象至2014年1月31日。纳入研究的患者中,男22例(84.6%),女性患者4例(15.4%)。年龄36岁-74岁,平均年龄为49±12岁。26例患者中,有23例(88.5%)患者有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史,3例(11.5%)有酒精性肝硬化。17例(65.4%)患者在发生胆管梗阻前曾行外科手术、TACE、射频、化疗或其他抗肿瘤治疗,但出现梗阻性黄疸后,病灶未再行抗肿瘤治疗。9例(34.6%)患者为首次诊断为OJHCC但未行肿瘤治疗。TACE术前肝功能分级B级23例(88.5%),C级3例(11.5%)。BCLC分期B期19例(73.1%),C期7例(26.9%)。按Lau的OJHCC分型,1型有12例(46.0%),3型14例(54.0%)。全部患者均行综合序贯介入治疗。本研究生存分析的生存时间从行PTCD术开始计算,至患者死亡,研究截止日期为2014年1月31日。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计算中位生存时间(median survival time)。将CPTCD至TACE时间间隔分成大于或等于30天及小于30天组,再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计算中位生存时间,并对组间生存率进行log-rank检验。PTCD术前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水平进行配对t检验。TBIL、ALT、AST、ALB、PT、BUN及SCr分别在CPTCD治疗前后,TACE治疗前后和TACE治疗后3天和1个月的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将TACE术前TBIL分成大于100μmol/L组和小于100μmol/L组,TACE治疗后第3天两组的TBIL、ALT、AST、ALB、PT、SCr及BUN变化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2、OJHCC综合序贯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从2007年9月至2013年1月确诊为OJHCC共54例患者纳入研究并分成2组,其中30例患者只接受CPTCD和支持治疗,梗阻性黄疸达到缓解标准;24例患者接受CPTCD治疗后序贯行TACE为主的综合介入治疗并拔除引流管,梗阻性黄疸达到治愈的标准。其中,男性患者47例(87%),女性患者7例(13%),平均年龄为54±12岁。54例患者中,有48例(88.9%)有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史,6例(11.1%)有酒精性肝硬化。30例患者在发生胆管梗阻前曾行外科手术、TACE、射频、化疗或其他抗肿瘤治疗,24例患者为首次诊断为OJHCC但未行肿瘤治疗。术前肝功能分级B级46例(85.1%),C级8例(14.9%)。BCLC分期B期36例(66.7%),C期16例(29.6%),D期2例(3.7%)。按Lau的OJHCC分型,1型有23例(42.6%),3型31例(57.4%)。生存分析的生存时间从行CPTCD术开始计算,至患者死亡,研究截止日期为2014年1月31日。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计算中位生存时间,并对组间生存率进行log-rank检验。Cox回归模型单变量分析年龄、性别、术前TBIL水平、TACE术前肝功能评分、BCLC分期、梗阻类型、门静脉癌栓、肿瘤直径、肿瘤数目及治疗方法,对其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元Cox回归模型分析(以P<0.01入选模型)。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OJHCC综合序贯介入治疗的方法学研究(1)技术成功与并发症发生情况CPTCD情况:全部26例患者均成功行CPTCD术置入胆道引流管,技术成功率100%。26例患者中,21例置入单支引流管,其中8.5F2例,10.2F10例,12F9例;5例置入双支引流管,其中8.5F2例,10.2F6例,12F2例。CPTCD术前总胆红素为345.63±121.69μmol/L,直接胆红素258.33193.38μmol/L,间接胆红素86.45±48.66μmol/L,患者的直接胆红素水平大于间接胆红素(P<0.05)。CPTCD术距第一次‘TACE治疗间隔时间平均为30.5±10.9天(范围9~54天),总胆红素下降至73.37±37.93μmol/L(范围23.1-143.7μmol/L)。CPTCD并发症发生情况:CPTCD到TACE期间发生胆道出血的患者有7例(26.9%),有3例经内科应用止血药物后未再出血,3例患者反复出血形成血块堵塞引流管,需更换粗引流管或置入多支引流管改善胆汁的引流。1例患者经动脉栓塞治疗后未再出血。3例(11.5%)患者发生胆道感染并出现菌血症,2例胆汁及血培养中培养出大肠杆菌,1例粪肠球菌,使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后好转。无穿刺相关的并发症,如气胸、血胸等发生。TACE及经皮瘤内注药情况:26例患者共行81例次TACE, CPTCD术后行TACE次数的中位数为3次(范围2~7次),碘油用量8~20ml,平均13.4±7.8ml。26例患者在TACE术后共行36次经皮瘤内汪约木,碘沺用量3~luml,平均6.6±4.3ml。TACE治疗前AFP中位水平为4221.85μmol/L,治疗后AFP中位水平为120.65μmol/L, AFP较术前下降17463±29017ug/L(P<0.05)。分别对患者CPTCD术前和术后,TACE术前和术后3天,术后3天和术后1个月的TBIL、AST、ALT、ALB、PT、SCr和BUN变化情况进行配对t检验。CPTCD治疗前后对比,TBIL、AST和ALT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LB、PT、SCr及BU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ACE术前和术后3天比较,TBIL、AST、ALT和PT均升高,ALB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Cr和BU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天和术后1个月比较,TBIL、AST、ALT和PT均下降,ALB则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Cr和BU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肝功能分级A级19例(73.1%),B级7例(26.9%)。将患者按TACE术前TBIL分成大于100μmol/L组(7例)和小于100μmol/L组(19例),TACE治疗后第3天两组的TBIL、ALT、AST、ALB、PT、SCr及BUN变化值统计并用t检验,结果显示两组间的TBIL、ALT、AST、ALB、 PT、SCr及BUN变化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ACE及经皮瘤内注药并发症发生情况:26例患者共行81例次TACE,其中77例次术后出现体温升高(95.1%),体温波动在37.3℃~41.0℃C,持续时间为2~6天。49例次出现恶心、呕吐及食欲减退等胃肠道反应(60.5%),71例次出现肝区疼痛(87.7%),81例次均出现肝功能一过性损伤(100%)。所有上述临床症状均比较轻,经止吐、镇痛、退热、抑酸护胃、护肝及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后均可缓解。术后第3天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指标均提示好转,无一例患者行TACE发生严重的肝肾功能损伤。有26例患者在TACE术后共行36次经皮瘤内注药术,均未发生穿刺相关的并发症。(2)终止CPTCD,拔除引流管的情况。本组病例中92.3%(24/26)的患者在经肿瘤治疗后拔除胆道引流管而不再出现梗阻性黄疸,达到复通。另外还有7.7%(2/26)的患者为缓解,在拔除胆道引流管后再次出现胆道梗阻需行CPTCD治疗,2例患者均为3型梗阻,1例因拔管后6个月发生肝内多发转移侵犯胆管出现梗阻性黄疸,另1例患者因肝右叶肿瘤控制欠佳,拔管后1个月内TBIL进行性升高至170μmol/L需再次行CPTCD治疗。中位带管时间为3.5个月(范围2~27个月)(3)综合序贯介入治疗后疗效情况。肿瘤(目标病灶)治疗情况:26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3例(11.5%),部分缓解(PR)13例(50.0%),稳定(SD)3例(11.6%),进展(PD)7例(26.9%),总缓解率为16例(61.5%)。中位生存时间为16个月(范围7~78个月),1年生存率为79.7%。19例患者死亡,其中8例(42.1%)死于肝性脑病,6例(31.6%)死于上消化道出血,3例(15.8%)死于严重的全身感染,1例(5.2%)死于肝功能衰竭,还有1例(5.3%)死于合并的严重心功能不全。7例患者仍存活,其中3例患者肿瘤进展。大于或等于30天组及小于30天组间的中位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大于或等于30天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小于小于30天组(14个月,IQR:12.1-15.9versus17个月,IQR:12.9-21.1; P=0.025)2、OJHCC综合序贯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1)技术成功情况全部54例患者均成功行CPTCD术置入胆道引流管,技术成功率100%。在CPTCD到TACE期间发生胆道出血的患者有13例(24.1%),有8例(61.5%)经内科应用止血药物后未再出血,5例(38.5%)患者反复出血形成血块堵塞引流管,需更换粗引流管或置入多支引流管改善胆汁的引流。6例(11.1%)患者发生胆道感染并出现菌血症,5例胆汁及血培养中培养出大肠杆菌,1例粪肠球菌。CPTCD序贯TACE治疗组24例患者共行76例次TACE,其中73例次术后出现体温升高(96.1%),体温波动在37.3℃~41.0℃,平均38.5±1.02℃。持续时间为2-6天。47例次出现恶心、呕吐及食欲减退等胃肠道反应(61.8%),69例次出现肝区疼痛(90.8%),76例次均出现肝功能一过性损伤(100%)。所有上述临床症状均比较轻,经止吐、镇痛、退热、抑酸护胃、护肝及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后均可缓解。术后第3天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指标均提示好转,无一例患者行TACE发生严重的肝功能损伤。(2)生存分析截止至本研究终点时间,44例患者发生了终点事件(其中单纯PTCD组有27例,CPTCD序贯TACE组有17例)。单纯PTCD组死亡的27例患者中,8例(29.6%)死于上消化道出血,11例(40.7%)死于肝性脑病,3例(11.1%)死于肝癌破裂出血,3例(11.1%)死于全身多器官衰竭,2例(7.5%)死于严重的全身感染;CPTCD序贯TACE组17例死亡患者中,7例(41.2%)死于肝性脑病,6例(35.3%)死于上消化道出血,2例(11.8%)死于严重的全身感染,1例(5.9%)死于肝功能衰竭,还有1例(5.8%)死于合并的严重心功能不全。仍有10例患者存活,其中有5例患者肿瘤进展,另5例患者肿瘤控制良好,现继续随访中。两组间的生存率有显着差异(P<0.01),CPTCD序贯TACE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大于单纯PTCD组的中位生存时间(16个月,IQR:12.7-19.3versus4个月,IQR:3.2-4.8:P<0.01)(见图2-1)。CPTCD序贯TACE组的1年及3年生存率分别为77.9%和11.2%。(3) OJHCC患者的Cox回归模型的预后因素分析将记录的10项临床资料(年龄、性别、术前TBIL、肝功能评分、BCLC分期、梗阻类型、肿瘤直径、病灶数目、门静脉癌栓及治疗方法)分别作为协变量,以CPTCD术后生存时间为应变量,先作Cox回归模型单变量分析,结果显示5项临床资料为有统计学意义的协变量,分别为BCLC分期(P=0.019)、肿瘤直径(P<0.001)、肿瘤数目(P=0.035)、门静脉癌栓(P=0.003)和治疗方法(P<0.001)。年龄、性别、术前TBIL、肝功能评分及梗阻类型与预后无相关性,而BCLC分期、肿瘤直径、肿瘤数目、门静脉癌栓和治疗方法与OJHCC的预后相关。再将上述有统计学意义的5个因素作为协变量,以CPTCD术后生存时间为应变量,作多元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提示4个协变量有显着差异,BCLC分期(P=0.043,HR=1.744)、治疗方法(P<0.001,HR=75.301)、肿瘤直径(P<0.001,HR=3.414)和门静脉癌栓(P=0.033,HR=2.050),4个变量的HR均大于1。综上所述,BCLC分期、肿瘤直径、门静脉癌栓和治疗方法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BCLC分期,分期越高,死亡风险越大;肿瘤直径越大,死亡风险越大;有门静脉癌栓者死亡风险大;单纯胆道引流而不进行肿瘤治疗者死亡风险较大。有无门静脉癌栓组间生存率比较:本组资料显示无门静脉癌者6个月、12个月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3.0%、43.9%,中位生存期14个月;而有门静脉癌栓者6个月、12个月累积生存率分别为51.0%、24.3%,中位生存期7个月。(log-rank检验,P=0.017)BCLC分期不同组间生存率比较:本组资料显示BCLC分期B期患者6个月、12个月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6.5%、46.2%,中位生存期13个月;而c期6个月、12个月累积生存率分别为47.7%、29.5%,中位生存期8个月;D期6个月累积生存率分别为27.8%,中位生存期3个月。(log-rank检验,P=0.006)肿瘤直径不同组间生存率比较:本组资料显示小于5cm组6个月、12个月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5.0%、60.0%,中位生存期14个月;而5-10cm组6个月、12个月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5.8%、36.5%,中位生存期7个月;大于10cm组6个月累积生存率分别为33.3%,中位生存期3个月。(log-rank检验,P=0.002)结论1、OJHCC综合序贯介入治疗的方法学研究本研究提出应用综合序贯介入治疗OJHCC,指出在对梗阻性黄疸进行有效的胆道引流后,序贯行TACE为主的综合介入治疗控制肝内肿瘤,在肝内肿瘤及胆管瘤栓控制良好的情况下,造影可见胆管“重塑”并恢复通畅,从而终止CPTCD治疗,拔除引流管。现得出以下结论:(1)对于OJHCC患者,PTCD主要以置入胆道引流管进行胆道引流,以利于快速降低胆红素,恢复肝功能。(2) OJHCC的患者在行CPTCD术后,TBIL水平有效下降至100μmol/L左右时,能安全地行TACE术。(3)采用TACE为主的综合介入治疗能有效灭活和控制OJHCC。(4)在肿瘤有效灭活和控制后,可终止CPTCD治疗,拔除引流管。2、OJHCC综合序贯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相比于单纯行CPTCD治疗,CPTCD序贯TACE组能明显延长OJHCC患者的生存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BCLC分期、肿瘤直径、门静脉癌栓和治疗方法是影响OJHCC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王坤,朱冰,杨尚九,季德刚[3](2013)在《肝细胞癌合并胆管癌栓诊断及治疗进展》文中认为肝细胞癌(HCC)伴胆管癌栓(HCCBDT)以HCC向胆道系统内转移致梗阻性黄疸为特点,是胆道系统最常见的继发性肿瘤,其发病率约为原发性肝癌患者的9.2%〔1〕。我国每年HC-CBDT新发病例数约为5 000~15 000人,发病率男∶女约为4∶1,发病年龄大多在35~60岁,以50岁左右为发病高峰。虽然HCCBDT发病率低,但基于我国人口基数大,罹患者绝对数量也较大。以往多认为本病已属于晚期,多持保守治疗或消极态度,致使部分HCCBDT病人丧失有效治疗机会,预后较差。
王坤[4](2013)在《肝癌合并胆管癌栓的诊治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合并胆管癌栓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19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胆管癌栓的诊断方法、误诊原因及综合治疗效果,应用B超、CT、MRCP和PTC等检查以及术中探查等明确诊断,治疗方式为肝癌切除术并胆管癌栓切除+胆管切开取栓术、仅行胆管切开取癌栓及胆管支架植入引流术。结果:7例行手术切除肿瘤+胆管取癌栓,6例行胆管切开取癌栓、6例仅行胆管支架植入引流术。术后随访至今,其中肿瘤切除+胆管取癌栓患者平均生存时间超过3年,最长生存时间已超过5年,行胆管切开取癌栓平均生存时间18个月。非手术治疗组仅行胆管支架植入引流术的6例患者生存时间1-13月,平均5.6±2.1个月。结论:手术治疗方式是影响肝细胞癌合并胆管癌栓术后预后首要因素,早期诊断、积极切除肿瘤并清除胆管癌栓,术后配合TACE术等综合治疗,是改善预后的有效治疗方法。
戚跃勇,邹利光,刘卫金,廖翠微,梁平,丁生财[5](2008)在《43例原发性肝癌伴胆管梗阻的介入诊疗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伴胆管梗阻的介入诊断与治疗价值。[方法]43例原发性肝癌伴胆管梗阻患者,13例行经皮肝穿剌胆管造影(PTC)检查,30例行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24例行胆管内支架置入术,39例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结果]所有原发性肝癌伴胆管梗阻患者均经PTC或ERCP等影像学检查获得正确诊断。24例患者分别置入了8枚塑料内支架和16枚金属支架,技术成功率为100%。患者术后1周的血清胆红素水平由术前(287±42)μmol/L降至(101±50)μmol/L(P<0.05)。39例患者成功地进行了TACE治疗。[结论]PTC和ERCP检查对原发性肝癌伴胆管梗阻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胆道内支架置入术与TACE等介入治疗是其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戚跃勇,孙清荣,梁开运,丁生财,赵晓晏,梁平,邹利光[6](2003)在《原发性肝癌合并胆管梗阻的影像诊断与介入治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合并胆管梗阻的影像诊断与介入治疗价值。方法 对 2 6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胆管梗阻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所有患者均行超声和CT检查 ,18例行MRI检查 ,11例行PTC检查 ,10例行ERCP检查 ,12例行胆道内支架置入术 ,2 2例经肝动脉化疗栓塞 (TACE)治疗。结果 2 6例患者经超声、CT、MRI、PTC和ERCP等影像学检查后获得正确诊断。 12例患者分别置入了 4枚塑料内支架和 8枚金属支架 ,技术成功率为 10 0 % ,均有明显的减黄效果 ,患者术后 1周的血清胆红素水平由术前的 ( 2 96± 67) μmol/L降至 ( 10 4± 5 2 ) μmol/L(P <0 .0 5 )。 2 2例患者成功地进行了TACE治疗。结论 超声、CT、MRI和胆管造影检查对原发性肝癌合并胆管梗阻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其相互补充有助于本病的正确诊断。胆道内支架置入术与TACE等介入治疗是其有效的治疗方法。
金铨,禹亚彬,蒋彬,宋研,赵江生,祁付珍[7](2020)在《肝细胞肝癌合并胆管癌栓的诊疗进展》文中提出肝细胞肝癌(HCC)合并胆管癌栓为临床少见病,以往认为胆管癌栓是肿瘤远处转移的一种方式,提示肿瘤进展达到晚期,预示不良预后。随着HCC合并胆管癌栓发病机制、病理特点及临床分型研究的深入,胆管癌栓的诊断及治疗理念也有了极大的变化。目前,对HCC合并胆管癌栓的诊断与治疗不仅限于缓解症状,而是根据不同分型、分期、全身状况等采用以积极手术(包括手术减黄)为主的综合性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李鹏,王拥军,王文海[8](2018)在《ERCP诊治指南(2018版)》文中认为自20世纪60年代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问世以来,开创了胆胰疾病新的治疗领域,随着医学材料科学、影像学及临床经验的积累,ERCP已不再局限于"造影术",括约肌切开、扩张、引流等ERCP相关的治疗技术也逐渐开始涌现。我国的ERCP技术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初,历经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与推广,目前已经成为国内诊断和治疗胆胰疾病的重要手段。2010年,由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
陈杰,徐霖,杨守俊,李小力,周选民[9](2011)在《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术联合经肝动脉内灌注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梗阻性黄疸的初步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联合经肝动脉内灌注化疗栓塞(TAE)治疗原发性巨块型肝癌合并梗阻性黄疸的方法和临床应用初步效果。方法原发性巨块型肝癌患者25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龄35~65岁,平均年龄48岁。因肿瘤压迫或侵蚀胆总管/肝总管合并梗阻性黄疸。在影像诊断明确病变部位和梗阻程度后,先行经皮经肝穿刺胆管(PTC),明确肝胆管侵犯和梗阻细节,酌情置入引流导管行外引流或胆管支架行内引流;术后1周患者黄疸减轻后常规进行肝动脉内介入灌注化疗与栓塞。结果 10例置入外引流管,10例置入胆道支架,5例同时置入外引流管和胆道内支架。引流术后全部外引流病例引流通畅,内引流患者大便色泽改变;血清胆红素、总胆红素下降明显,患者全身状况明显改善。5例出现右侧少量胸腔积液,其他未出现明显并发症。TAE术后肝脏肿块均不同程度缩小(t=10.00,P<0.01)。随访患者最长生存期为3年。结论 PTCD联合TAE治疗原发性肝癌引起的梗阻性黄疸疗效可靠,应根据胆管梗阻部位及程度确定治疗方案,及时施行手术可进一步提高患者生存期。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ERCP学组,胡冰,麻树人,李兆申[10](2010)在《内镜下逆行胆胰管造影术(ERCP)诊治指南(2010版)》文中研究指明自从1968年内镜下逆行胆胰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问世以来,尤其是1974年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的临床应用,ERCP已成为临床诊断和治疗胆胰疾病的重要手段。我国ERCP技术起步于二十世
二、原发性肝癌合并胆管梗阻的影像诊断与介入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原发性肝癌合并胆管梗阻的影像诊断与介入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原发性肝细胞肝癌合并胆栓临床诊断与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原发性肝癌合并胆管癌栓的诊断 |
1.1 影像学诊断 |
1.2 血清学检查 |
1.3 术中诊断 |
2 原发性肝癌合并胆管癌栓的治疗 |
2.1 根治性手术 |
2.2 姑息性手术 |
2.3 肝移植 |
2.4 减黄手术 |
2.5 抗病毒治疗 |
3 结束语 |
(2)梗阻性黄疸型原发性肝细胞癌综合序贯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梗阻性黄疸型肝细胞癌综合序贯介入治疗的方法学研究 |
1、引言(Introduction) |
2、材料与方法(Methods) |
3、结果(Result) |
4、讨论(Discussion) |
5、结论(Conclusion) |
第二部分 梗阻性黄疸型肝细胞癌综合序贯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 |
1、前言(Introduction) |
2、材料与方法(Methods) |
3、结果(Result) |
4、讨论(Discussion) |
5、结论 |
本研究不足之处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附图 |
在研期间发表第一作者论文、专着和获奖情况 |
致谢 |
(3)肝细胞癌合并胆管癌栓诊断及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HCCBDT形成机制与分型 |
2 HCCBDT临床特征 |
3 HCCBDT的诊断 |
3.1 影像学诊断 |
3.2 术中诊断 |
4 HCCBDT的治疗 |
(4)肝癌合并胆管癌栓的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综述 |
2.1 原发性肝癌合并胆管癌栓的形成机制及分型 |
2.2 原发性肝癌合并胆管癌栓的临床特点 |
2.3 原发性肝癌合并胆管癌栓的诊断方法 |
2.4 原发性肝癌合并胆管癌栓的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临床资料 |
3.2 外科手术方式 |
3.3 术后综合治疗 |
3.4 统计方法 |
第4章 结果 |
4.1 治疗效果 |
4.2 病理结果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导师、作者简介及作者科研成果 |
致谢 |
(5)43例原发性肝癌伴胆管梗阻的介入诊疗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6)原发性肝癌合并胆管梗阻的影像诊断与介入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7)肝细胞肝癌合并胆管癌栓的诊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HCC合并胆管癌栓的诊断 |
1.1 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
1.2 影像学诊断 |
1.2.1 超声 |
1.2.2 CT及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 |
1.2.3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 |
1.3 病理诊断及分型 |
2 HCC合并胆管癌栓的治疗 |
2.1 外科手术 |
2.2 减黄处理 |
2.3 射频消融 |
2.4 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 |
2.5 肝移植 |
3 小结 |
(8)ERCP诊治指南(2018版)(论文提纲范文)
1 总论 |
1.1 疗效与风险 |
1.2 条件与准入 |
1.3 术前准备 |
1.3.1 知情同意 |
1.3.2 凝血功能检查 |
1.3.3 预防性抗生素应用 |
1.3.4 预防胰腺炎 |
1.3.5镇静与监护 |
1.3.6 术前建立静脉通道 |
1.3.7 术前讨论 |
1.4 术后处理 |
1.4.1 操作报告以及相应影像资料 |
1.4.2恢复与病情观察 |
1.4.3 鼻胆管的管理 |
1.5 小儿ERCP |
1.5.1 小儿不是ERCP的禁忌, 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并加强防护 (B1) |
1.5.2 小儿应由经验丰富的内镜医生操作 (A1) |
1.5.3小儿行ERCP应尽量保留括约肌功能 (B1) |
1.5.4 小儿ERCP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略高于成人, 最常见的是ERCP术后胰腺炎 (B1) |
1.6 妊娠期ERCP |
1.6.1 |
1.6.2 妊娠期间胆管结石引起胆管炎、胰腺炎等时, 应优选ERCP (B1) |
1.6.3 妊娠期ERCP应由经验丰富的内镜医生操作, 并尽量推迟至妊娠中后期 (B1) |
1.6.4 ERCP期间孕妇应采取平卧位, 以避免操作期间胎盘血流减少, 同时应尽量减少孕妇及胎儿的放射线暴露 (B1) |
1.6.5 妊娠是ERCP术后并发症的高危因素之一, 妊娠并发症是ERCP的禁忌证 (B1) |
2 胆总管结石的ERCP诊治 |
2.1 胆总管结石的诊断 |
2.1.1 怀疑存在胆总管结石者推荐首先进行肝脏生化检测及腹部超声检查, 但结果正常者不可完全排除, 如临床仍高度怀疑可行进一步检查 (C1) |
2.1.2 不推荐将CT作为检测胆总管结石的首选方法, 但对疑诊合并恶性肿瘤的患者推荐CT检查 (B1) |
2.1.3 推荐MRCP和EUS作为胆总管结石患者的精确检查方法, 可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及所在中心的检查条件具体选择 (B1) |
2.1.4不建议实施单纯诊断性ERCP (C1) |
2.1.5胆管腔内超声对ERCP阴性的可疑胆总管结石患者的诊断具有补充意义 (C2) |
2.1.6 胆管结石的诊断流程 |
2.2 胆总管结石的治疗 |
2.2.1 单纯胆总管结石 |
2.2.1. 1 无论有无症状, 胆总管结石都应治疗 (B1) |
2.2.1. 2 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方法包括ERCP、腹腔镜手术、开腹手术以及经皮经肝治疗 (A2) |
2.2.1. 3 胆总管结石可使用球囊和网篮取石 (A1) |
2.2.1. 4 单纯肝外胆管结石且胆囊已经摘除的患者, 如无特殊禁忌一般首先考虑ERCP和 (或) EST胆管取石 (C2) |
2.2.1. 5 胆管引流可应用于急性胆管炎患者、胆管穿孔或胆漏以及防止等待取石的患者出现胆管炎 (B2) |
2.2.1. 6 胆总管结石合并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患者, 需行内镜下胆管引流或取石治疗 (B1) |
2.2.2 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 |
2.2.2. 1 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患者可优选ERCP胆管取石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分别取石的方法治疗 (B1) |
2.2.2. 2 所有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患者均可行胆囊切除术, 除非存在手术禁忌证 (A1) |
2.2.2. 3 若外科手术风险高, 单纯行括约肌切开后内镜下取石可作为替代手段, 但是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患者, 胆总管结石清除后仍存在胆囊炎和结石脱落的风险 (C2) |
2.2.3 处置困难胆管结石的处理意见 |
2.2.3. 1 对于困难结石, EST联合EPLBD可作为EST单独处置的一项替代手段 (B1) |
2.2.3. 2 结石直径大于15 mm是处置“困难”结石的重要因素, 当结石直径大于15 mm时, 取石成功率明显下降, 推荐应用各种碎石技术协助完成取石 (A1) |
2.2.3. 3 对于高龄或者存在多种合并症, 不能耐受其他内镜或手术操作的患者, 胆管支架可作为其替代手段 (B1) |
2.2.3. 4 因特殊原因内镜下取石无法进行时, 建议短期使用胆管支架保证胆汁引流, 后期再进行内镜检查或手术 (B1) |
2.2.3. 5 推荐意见 |
2.2.4 消化道重建术后患者的ERCP取石 |
2.2.4. 1 对于消化道重建术后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 首先推荐内镜下治疗 (B1) |
2.2.4. 2 对于毕Ⅱ式胃切除术后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 建议使用标准ERCP导管、反式括约肌切开刀等进行胆管插管, 可行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术 (EPBD) 联合或不联合EST (B1) |
2.2.4. 3 对于毕Ⅱ式胃切除术后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 推荐侧视镜作为首选, 前视镜作为侧视镜失败病例的备选方案 (B2 |
2.2.4.4对于Roux-en-Y吻合等解剖结构较复杂需行胆总管取石的患者, 气囊小肠镜辅助的ERCP应作为一线干预方式 (B1) |
2.2.4. 5 腹腔镜辅助ERCP在治疗消化道重建术后需行胆总管取石的患者方面有潜在优势, 但目前不作为临床常规治疗手段 (B1) |
2.2.5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合并结石 |
2.2.5. 1 ERCP可协助诊断先天性胆总管囊肿 (A1) |
2.2.5. 2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患者易发生胆管炎 (B1) |
2.2.5. 3 |
2.2.5. 4 经保守治疗未缓解的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合并胆管炎患者可考虑行ERCP术 (B1) |
3 胆管良恶性狭窄的ERCP诊治 |
3.1 胆管狭窄的ERCP诊断 |
3.1.1 |
3.1.2ERCP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绝大多数良、恶性狭窄通过其特征性表现均能获得诊断 (B1) |
3.1.3 ERCP可以获得组织和 (或) 细胞学证据, 对于恶性胆管狭窄的诊断很重要 (B1) |
3.1.4 ERCP下实施经口胆管镜检查, 有助于鉴别难以确诊的良恶性胆管狭窄 (B1) |
3.1.5 IDUS可用于难以确诊的狭窄病变的辅助诊断及恶性肿瘤的分期 (B1) |
3.1.6 可疑恶性胆管狭窄采用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术 (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guided fine needle aspiration, EUS-FNA) 也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部分患者在ERCP前行EUS或者EUS-FNA有助于疾病的诊断 (B1) |
3.1.7 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在胆管良恶性狭窄的鉴别诊断中具有潜在价值, 但在临床常规实践中尚未得到公认 (B2) |
3.2 胆管狭窄ERCP治疗的常用方法 |
3.2.1 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 (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 ENBD) |
3.2.1. 1 ENBD是胆管外引流措施, 能有效降低胆管压力、控制感染和缓解梗阻性黄疸 (B1) |
3.2.1. 2 ENBD治疗胆管良恶性狭窄的常见适应证 |
3.2.1. 3 以下情况应慎用ENBD |
3.2.2 胆管内塑料支架引流术 |
3.2.3 自膨式金属胆管支架 (Self-expanding metalic stent, SEMS) |
3.2.4 ERCP失败之后, 其他治疗方法 |
3.2.4. 1 |
3.2.4. 2 超声内镜引导下胆管穿刺引流术 (EUS-BD) |
3.2.4. 3 内镜下射频消融术 (endoscopic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 |
3.3 胆管恶性狭窄ERCP治疗 |
3.3.1 肝门部胆管恶性肿瘤 |
3.3.1. 1 伴有急性胆管炎及存在严重瘙痒症和 (或) 临近肝肾功能衰竭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应使用术前胆管引流, 但可能增加术后并发症的风险 (B2) |
3.3.1. 2 进展期BismuthⅢ~Ⅳ型的肝门部胆管癌可采用经皮支架植入、PTCD或EUS-BD (B1) |
3.3.1. 3 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姑息性支架置入的目标是通畅引流足够体积的肝脏 (50%或更多) , 不论单侧, 双侧或多段支架置入 (B1) |
3.3.1. 4 内镜胆管引流治疗晚期肝门部胆管癌应由经验丰富的胆管内镜医师进行, 并提供多学科支持 (C2) |
3.3.2 胆总管中下段恶性肿瘤 |
3.3.2. 1 可切除的胆总管总下段恶性肿瘤 |
3.3.2. 2 不可切除的胆总管中下段恶性肿瘤 |
3.4 胆管良性狭窄ERCP治疗 |
3.4.1 胆管良性狭窄最常见的病因是外科术后胆管损伤与慢性炎性狭窄 (B1) |
3.4.2 对于内镜可到达十二指肠主乳头的胆管良性狭窄患者, ERCP是首选的介入治疗方法 (B1) |
3.4.3 对于多数胆管良性狭窄, ERCP治疗采用气囊或探条扩张狭窄段胆管后置入多根塑料支架 (A1) |
3.4.4 非肝门部胆管良性狭窄置入全覆膜自膨式金属支架与置入多根塑料支架相比疗效相似, 但所需的治疗次数更少, 支架所需留置的时间更短 (A1) |
3.4.5 ERCP治疗失败后或胃肠改道术后内镜无法到达十二指肠乳头时, 经皮经肝胆管引流、EUS-BD是有效的方法 (B1) |
3.4.6 内镜下胆管扩张加支架置入是治疗外科术后胆管狭窄的有效方法 (B1) |
3.4.7 ERCP治疗是肝移植术后胆管吻合口狭窄的一线治疗方式, 适当延长支架留置时间可获得更佳的治疗效果 (A1) |
3.4.8 全覆膜自膨式金属支架治疗慢性胰腺炎引起的胆总管狭窄可获得较好的缓解率, 但长期疗效尚待进一步研究 (A1) |
3.4.9 对有症状且存在大胆管局限性狭窄的PSC患者, 可行ERCP反复扩张治疗或行短期支架置入引流治疗 (B1) |
3.4.1 0 对IgG4相关胆管狭窄的患者, 除非出现严重梗阻性黄疸或急性胆管炎, 否则可不必进行ERCP相关内镜干预 (B1) |
3.4.1 1 有经验的医师, 气囊小肠镜辅助ERCP使内镜下治疗外科胃肠改道术后胆肠吻合口狭窄具有较高的成功率 (A1) |
4 胰腺疾病的ERCP诊治 |
4.1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 (ABP) |
4.1.1 对CT或MRCP未发现结石的胆源性胰腺炎患者, 早期EUS可以筛选出需要ERCP治疗的患者 (C1) |
4.1.2 对于单次发作的轻型急性胰腺炎, 不推荐行ERCP (A1) |
4.1.3 除非存在胆管感染或梗阻, 轻型ABP应先行保守治疗, 不推荐行急诊ERCP;当ABP恢复后, 存在胆管结石的患者应行ERCP取石术, 有胆囊结石者建议尽早行胆囊切除术 (B1) |
4.1.4 ABP患者应根据入院时生化结果和超声结果保守治疗, 不推荐行急诊ERCP;当ABP恢复后, 存在胆管结石的患者应行ERCP取石术, 有胆囊结石者建议尽早行胆囊切除术 (B1) |
4.1.5 ABP患者行ERCP治疗时术前和术中应识别可能导致取石困难的风险因素, 并据此选择最合适的取石手段。 |
4.2 微结石与胆泥 |
4.3胰腺分裂症 (pancreas divisum, PD) |
4.3.1 |
4.3.2 |
4.3.3 |
4.3.4 |
4.4 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 (Sphincter of Oddi Dysfunction, SOD) |
4.4.1 |
4.4.2 |
4.4.3 |
4.5 胰管破裂与胰漏 |
4.6 ERCP对慢性胰腺炎的治疗作用 |
4.6.1 胰管狭窄 |
4.6.2 胰管结石 |
4.6.3 胰腺假性囊肿 |
4.7 ERCP对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诊治作用 |
5 ERCP相关并发症的诊疗 |
5.1 ERCP术后胰腺炎 (post-ERCP Pancreatitis, PEP) |
5.1.1 应充分重视PEP的患者自身相关危险因素如SOD、女性、既往急性胰腺炎病史、年轻患者、肝外胆管无扩张者、血清胆红素水平正常者等 (B2) |
5.1.2 应充分重视PEP的操作相关危险因素, 如预切开、胰管内注入造影剂、5次或更多的插管操作、胰管乳头括约肌切开术、乳头球囊扩张、胆管残留结石、乳头切除术 (B2) |
5.1.3 |
5.1.4 |
5.1.5 |
5.1.6 |
5.1.7 降钙素原 (PCT) 是评估PEP严重程度的有效指标, 但是不建议作为常规检查 |
5.1.8 临床怀疑PEP时, 建议行CT检查 (B1) |
5.1.9 抗生素的使用可以降低胰腺脓肿等胰腺感染相关并发症, 可缩短住院时间, 降低病死率。 |
5.1.1 0 |
5.1.1 1 |
5.1.1 2 |
5.1.1 3 NSAIDs对于PEP有预防作用。 |
5.1.1 4 |
5.1.1 5 |
5.1.1 6对于PEP高风险的患者建议行胰管支架置入术 |
5.1.1 7 在胆管深插管时, 导丝辅助插管可以减少PEP发生率 (B2) |
5.2 出血 |
5.2.1 凝血功能障碍、ERCP术前3 d内使用抗凝治疗会增加出血风险 |
5.2.2使用混合电切模式较单纯电切模式出血风险降低 (C2) |
5.2.3对于出血风险较高的患者, 推荐应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球囊扩张代替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B2) |
5.2.4. ERCP操作中发现的出血可使用电凝止血、氩离子凝固术、局部球囊压迫或金属夹夹闭 (A1) |
5.2.5 对于胆总管中部及远端的出血或难治性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后出血, 可采用全覆膜自膨式金属支架 (C1) |
5.2.6 内镜下难以控制的出血可采用血管介入止血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 (B2) |
5.3 穿孔 |
5.3.1 穿孔一旦发生应迅速处理, 否则将会引起脓毒症和多器官衰竭 (B2) |
5.3.2 引起穿孔的高危因素 |
5.3.3口服造影剂后的腹部CT检查对于诊断ERCP相关穿孔具有较高敏感度和特异度 (B2) |
5.3.4 新发腹腔游离气体高度提示存在穿孔, 但气体的多少只与操作中的充气有关, 并不能说明穿孔面积的大小, 也与患者的预后无关 (B2) |
5.3.5 建议患者恢复饮食前应行口服造影剂检查评估是否闭合 (C2) |
5.3.6 在ERCP操作中使用CO2作为气源可减少气胸或气腹的发生 (B1) |
5.3.7 对于迟发型穿孔 (ERCP术后6 h以上) 且无明显腹部体征及炎症反应的患者, 可予内科保守治疗 (B2) |
5.3.8 对于十二指肠壁穿孔, 可直接行内镜下闭合。可使用金属夹、内镜下缝合器械, 困难时可使用金属夹联合尼龙套圈 (B2) |
5.3.9 壶腹周围部穿孔时应立即行内镜下闭合, 可使用全覆膜自膨式金属支架封闭穿孔部位 (B2) |
5.3.1 0 在送入导丝的过程中应时刻监测导丝位置, 并在X线引导下送入导丝 (A1) |
5.3.1 1 对于金属及塑料支架移位发生穿孔的患者, 无明显腹膜炎征象时可行内镜下支架移除及金属夹封闭术, 若出现腹膜炎及腹膜后积液者应及时行外科手术 (B2) |
5.4 感染 |
5.4.1 急性胆管炎 |
5.4.1. 1 肝移植术后及有可能无法进行充分胆汁引流的病人, 应在ERCP术前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B1) |
5.4.1. 2 正确的ERCP操作技术能够减少术后急性胆管炎的发生 (A1) |
5.4.2 胆囊炎 |
5.4.3 十二指肠镜相关的感染 |
5.5 造影剂相关并发症 |
(9)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术联合经肝动脉内灌注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梗阻性黄疸的初步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术方法 |
1.3 经肝动脉内灌注化疗栓塞治疗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穿刺情况 |
2.2 胆管情况 |
2.3 胆管引流情况 |
2.4 并发症情况 |
2.5 经肝动脉内灌注化疗栓塞后情况 |
2.6 病例随访 |
3 讨论 |
3.1 PTCD联合TAE的禁忌证及适应证 |
3.2 PTCD联合TAE的手术技巧及并发症的原因 |
3.3 PTCD联合TAE的治疗意义 |
(10)内镜下逆行胆胰管造影术(ERCP)诊治指南(2010版)(论文提纲范文)
总论 |
1疗效与风险 |
2条件与准入 |
3术前准备 |
4术后处理 |
胆总管结石的ERCP诊治 |
5胆总管结石的诊断 |
6病例选择 |
7常规操作 |
8困难情况的处理 |
胆管良恶性狭窄的ERCP诊治 |
9胆管狭窄的ERCP诊断 |
10胆管狭窄ERCP治疗的常用方法 |
10.1 内镜下鼻胆管引流(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ENBD) |
10.2 塑料支架引流(Plastic Stenting, or Endoscopic Retrograde Biliary Drainage,ERBD) |
10.3 自膨式金属胆道支架(Self-Expanding MetalicStent,SEMS) |
11胆管恶性狭窄的ERCP治疗 |
11.1总体原则 |
11.2肝门部胆管恶性狭窄的处理 |
11.3远侧胆管恶性狭窄的处理 |
12胆管良性狭窄的ERCP治疗 |
13十二指肠乳头肿瘤内镜下切除术 |
胰腺疾病的ERCP诊治 |
14 ERCP对胰腺疾病的诊断作用 |
15 ERCP对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作用 |
15.1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cute Biliary Pancreatitis, ABP) |
15.2微结石( m i c r o l i t h i a s i s )与胆泥( b i l i a r y sludge) |
15.3胰腺分裂症 (Pancreas Divisum, PD) |
15.4奥狄氏括约肌功能障碍( S p h i n c t e r o f O d d i Dysfunction,SOD) |
15.5胰 管 破 裂 ( d u c t a l d i s r u p t i o n ) 与 胰 漏(pancreatic duct leak) |
16 ERCP对慢性胰腺炎的治疗作用 |
16.1胰管狭窄 (pancreatic ductal stricture) |
16.2胰管结石 (pancreatic duct stone) |
16.3假性囊肿 (pseudocyst) |
四、原发性肝癌合并胆管梗阻的影像诊断与介入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原发性肝细胞肝癌合并胆栓临床诊断与治疗进展[J]. 周彦汛,赫军. 大众科技, 2015(06)
- [2]梗阻性黄疸型原发性肝细胞癌综合序贯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D]. 叶鹏. 南方医科大学, 2014(01)
- [3]肝细胞癌合并胆管癌栓诊断及治疗进展[J]. 王坤,朱冰,杨尚九,季德刚.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09)
- [4]肝癌合并胆管癌栓的诊治分析[D]. 王坤. 吉林大学, 2013(01)
- [5]43例原发性肝癌伴胆管梗阻的介入诊疗价值[J]. 戚跃勇,邹利光,刘卫金,廖翠微,梁平,丁生财. 肿瘤学杂志, 2008(06)
- [6]原发性肝癌合并胆管梗阻的影像诊断与介入治疗[J]. 戚跃勇,孙清荣,梁开运,丁生财,赵晓晏,梁平,邹利光. 肝脏, 2003(04)
- [7]肝细胞肝癌合并胆管癌栓的诊疗进展[J]. 金铨,禹亚彬,蒋彬,宋研,赵江生,祁付珍. 医学综述, 2020(16)
- [8]ERCP诊治指南(2018版)[J]. 李鹏,王拥军,王文海.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8(11)
- [9]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术联合经肝动脉内灌注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梗阻性黄疸的初步观察[J]. 陈杰,徐霖,杨守俊,李小力,周选民.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2011(01)
- [10]内镜下逆行胆胰管造影术(ERCP)诊治指南(2010版)[J].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ERCP学组,胡冰,麻树人,李兆申.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