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美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恒大南海学校 528000
【摘要】“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研究始终强调,语文教师需要对语文教学的知识逻辑和过程逻辑有整体把握,这样才能确保我们上一堂完整的语文课,给学生精神世界的是基于语文逻辑的文化涵养。“新基础教育”的语文课堂一定要基于学生立场,关注学情,做到重心下移,有向开放,交互反馈,聚焦生成。
【关键词】重心下移、有向开放、交互反馈、聚焦生成
中图分类号:G62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19)10-152-01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在我校开展一年多的“新基础教育”共生体的研习中,我先后执教了校级《生命生命》和市级《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两节研讨课,通过两节研讨课,使我深深地认识意识到“新基础教育”语文课堂教学要有前移后续、有向开放、交互反馈、开放延伸、重心下移、长程两段、教结构、用结构、重积累、适恰(优化)、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捕捉资源与呈现资源、三放三收、育人价值这些关键的要素等。
“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研究始终强调,语文教师需要对语文教学的知识逻辑和过程逻辑有整体把握,这样才能确保我们上一堂完整的语文课,给学生精神世界的是基于语文逻辑的文化涵养。语文课堂一定要做到重心下移,基于学生立场,关注学情,注重文本解读,在课堂的教学设计上,把握课文整体和逻辑思维能力。一要有大问题意识,形成对文本理解的主脉络;二要有文本理解的能力,教学设计和过程的逻辑;三要关注学生,基于学情,重心下移。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有根基,才会有育人价值。在这一年多的“新基础教育”的研讨中,我逐渐意识到“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变革一定要注重以下四个方面:
一、重心下移,以学生为出发点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就鲜明地表明,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应该是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积极主动的学习。如何才能做到让学生自由地去探索,主动去合作呢?首先就要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这就是重心下移。古语说“学而不思则殆”,学贵有思,思贵有疑。其中的关键在于要敢疑敢思。如我所执教的《生命生命》这节课我就个学生创造这样的空间,给思想表达的土壤,让学生在自由空间中表现。“新基础教育”的师生关系,核心在于学生与老师同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要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接纳学生独特个性行为,尊重学生的人格,让他们没有表达想法的负担。教师不再高高立于讲台之上,应和学生处在同一个平面,做到重心下移。
二、有向开放,以学生为落脚点
“新基础教育”一个重大的变革就是培养大语文的课程,而有向开放是实施这一课程的前提,转变理念,摆脱束缚才能真正地走向开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有向开放”就是抓住能实现本课育人价值、能体现本课重点的内容,采取手段进行深入的研究,有自主探究,有小组合作,有师生交流、有学习方法的总结与运用、有研究过程的再运用等教学活动。因此在组建小组时,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组建形式,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性格特征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小组,以3—5人为一组,由一位学习基础较好的、乐于助人、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同学担任小组长,或是对语文有强烈的兴趣爱好、有一定基础知识技能的担任小组长,各组间无明显的差异,力求均衡,每个小组都是全班的缩影或截面。“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学生在学习中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保证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确保了组组之间的合理性,有效地实施有向开放。
三、交互反馈,以学生为活动点
“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师的提问只是一个引导,目的是教会学生提问,善于质疑。创设提问的情境,就应该鼓励他们提问,因为在他们的提问中相互之间有一个“竞争”的意识,要竞争就要思考、表达,这是激活思维的表现。当然在学生的思维过程中,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见解,这是必然的,有差异就有争辩,有争辩就能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的个性潜能就能得到尽情发挥,就能凸显学生的个性,唤醒个体创造和探究的潜在意识,从而达到分享集体丰富智慧的效果。例如我所执教的《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节课,我设计了“这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呼吁的是什么?”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也可以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大家一起探讨,从而聚焦课堂资源,达到我们课堂生成的效果。
四、聚焦生成,以学生为生长点
“新基础教育”语文课堂实践表明,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促进探究学习向纵深发展,形成“探究学习”的结果,离不开课堂讨论和辩论。在教学中,留给学生时间、空间,提供给学生讨论、辩论的话题,让学生思考和探究,拓宽他们的思路,进行多角度的思考。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的讨论、辩论获得预期的效果,提供帮助和指导。引导学生把“探究”学习引向深入、形成结果。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深入挖掘教材、各抒己见,由表及里,交流读、悟、思的成果,分享了从不同角度思考所得,带动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全面理解,促进了“探究学习”的深入,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
“新基础教育”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视学生的发展为课程发展的前提,充分发挥学生立场、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学科素养必须成为课堂教学的着力点,应以“重心下移、有向开放、交互反馈和聚焦生成”为课堂主导,实现语文课堂教学从学生的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转型,从而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全面创新,有效实现语文教育对学生鲜明个性的培养与完善人格的塑造。实现语文课堂的“育人价值”,而这些就是考验我们老师用敏感的视角去倾听和发现,捕捉问题、点拨问题,进而驾驭课堂,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绚丽如凤”。
参考文献
[1]李政涛,吴玉如.《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2016
[2]吴亚萍,王芳.《备课的变革》,2007
论文作者:段美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19年10月刊
论文发表时间:2019/7/31
标签:学生论文; 基础教育论文; 重心论文; 语文论文; 逻辑论文; 课堂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中国教师》2019年10月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