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弓根螺钉椎旁肌间隙与后正中入路内固定修复腰椎骨折稳定性比较论文_王敏

(佛山市禅城区中心医院脊柱外科 广东佛山 528000)

【摘要】目的:研究椎弓根螺钉椎旁肌间隙与后正中入路内固定在腰椎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5年1月—2018年3月本院接诊的腰椎骨折病患12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成A组和B组(n=60)。A组采用椎弓根螺钉椎旁肌间隙入路法,B组采用后正中入路法。分析两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A组的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JOA评分和Cobb角矫正率比B组高,P<0.05。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33%,比B组的16.67%低,P<0.05。结论:选择椎弓根螺钉椎旁肌间隙入路法对腰椎骨折病患进行施治,可显著提高其手术疗效,减少并发症发生风险,促进术后恢复,建议采纳。

【关键词】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应用价值;腰椎骨折

【中图分类号】R6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3-0074-02

在脊柱骨折疾病当中,腰椎骨折比较常见,且其在全身各部分骨折中所占的比例也在5~7%的范围之内[1]。现阶段,手术是腰椎骨折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当中尤以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作为常见,可后正中入路要广泛剥离椎旁肌,使得患者在术后比较容易出现诸多的并发症。此研究,笔者将着重分析椎弓根螺钉椎旁肌间隙与后正中入路内固定在腰椎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5年1月-2018年3月本院接诊的腰椎骨折病患120例,利用随机数表法分成A、B两组,每组各有60例。A组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龄为23~64岁,平均(42.3±7.1)岁。B组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为22~64岁,平均(42.0±7.3)岁。患者都是压缩性骨折,经临床检查明确诊断,病历资料完全,依从性良好,签署知情同意书,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比较两组的年龄等基线资料,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2]

(1)骨质疏松性亦或者是病理性骨折者;(2)有慢性腰痛病史者;(3)陈旧性骨折者;(4)有腰椎手术史者;(5)依从性较差者;(6)脊髓神经损伤者;(7)失访者。

1.3 方法

全麻,指导取俯卧位,对腹部进行架空,并利用C型臂X线机对患者的骨折椎体节段进行准确的定位,同时予以常规消毒处理。B组采用后正中入路法,于骨折平面正中作一纵向切口,设计切口长度为10cm左右,将皮下组织和腰背筋膜规范化的切口,注意对棘上韧带进行保留,经棘突两侧对椎旁肌进行有效的剥离,使双侧小关节以及横突充分显露。A组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法,详细如下:距正中线约2~3cm的部位作一切口,将皮肤和皮下组织与浅筋膜进行规范化的切开,对腰背筋膜进行分离,并牵开约2.5~3.5cm。对肌间隙进行纵向钝性分离,直到小关节以及横突部位,以充分显露椎体上下关节突和横突基底部。两组螺钉置入的方法相同,首先,需要对小关节以及横突关节进行仔细的探查,并采取横突定位法,于双侧椎弓根处将导诊缓慢置入,于C型臂透视下明确无误后,再将椎弓根螺钉(4~6根)规范化的置入,并利用固定螺帽将两根纵向连接杆以及螺钉进行有效的连接,充分撑开椎体,让椎体的高度恢复到生理解剖位置。利用吸引器将切口中的渗液以及渗血充分吸出,并利用生理盐水对切口进行反复冲洗,然后再按要求留置引流管,对切口进行逐层缝合,同时予以无菌包扎处理。手术结束后,予以患者镇痛泵镇痛处理,维持48h,并予以抗感染等基础治疗。

1.4 评价指标

随访半年,利用JOA评分法[3]对两组脊髓功能进行评估,最高29分,得分越高,提示脊髓功能越好。观察两组Cobb角的改善情况,并对各组的Cobb角矫正率进行分析和比较。其中,Cobb角矫正率的计算方式为:(术前后凸Cobb角-术后后凸Cobb角)/术前后凸Cobb角*100%。记录两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其作出比较。

1.5 统计学分析

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研究数据,t用于检验计量资料,即(x-±s),χ2用于检验计数资料,即[n(%)],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JOA评分和Cobb角矫正率

A组术后3个月以及6个月的JOA评分以及Cobb角矫正率比B组高,P<0.05。如表1。

3.讨论

利用椎弓根螺钉后正中入路内固定疗法对腰椎骨折病患进行施治,虽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在术中需要对椎旁肌肉软组织进行广泛的剥离和牵拉,使得患者在术后比较容易出现腰痛等并发症,另外,若术中对肌肉组织造成了比较大的损伤,将极有可能会引发肌无力以及肌萎缩等情况,从而导致术后固定失败以及复位丢失的现象。现代研究表明[4],通过肌间隙入路的方式对腰椎骨折病患进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可有效避免发生神经源性改变以及椎旁肌源性改变的情况。此研究中,A组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JOA评分和及Cobb角矫正率比B组高,P<0.05;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比B组低,P<0.05。提示肌间隙入路能够避免术中因广泛剥离以及牵拉椎旁肌所引发的缺血损伤,可显著降低患者的机体缺血/缺氧时间,并且,此法还具有切口小以及创伤小等特点,有助于减少患者在术后发生腰痛等并发症的风险,建议采纳。

【参考文献】

[1]张兆川,马超,吴德慧,等.椎弓根螺钉椎旁肌间隙与后正中入路内固定修复胸腰椎骨折:稳定性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40):6451-6458.

[2]崔威,张勇鹏,张斌,等.椎弓根钉经椎旁肌间隙置入修复胸腰椎骨折:矫正效果及生物相容性随访[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22):3513-3518.

[3]占方彪,王诗军,程军,等.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硫酸钙治疗单一椎体胸腰椎骨折[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7,21(19):2986-2992.

[4]周新华.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效果比较[J].中国乡村医药,2017,24(6):29-30,32.

论文作者:王敏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7

标签:;  ;  ;  ;  ;  ;  ;  ;  

椎弓根螺钉椎旁肌间隙与后正中入路内固定修复腰椎骨折稳定性比较论文_王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