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词典出版业的三大竞争_中国宗教论文

未来词典出版业的三大竞争_中国宗教论文

未来辞书出版业的三大竞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出版业论文,辞书论文,三大论文,竞争论文,未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出版业,出版品种将更走向多元化,老牌的权威工具书,未必都能独占市场,靠几种常销书打天下的策略,也未必能成为常胜将军。社会上出版业以外资金的涌入,民营出版商的出现,国外同行的抢滩,都指日可待(他们实际上早已用种种隐蔽的方式渗透进来,现在已经急不可耐了)。在这种情况下,竞争一定会更加激烈,优胜劣汰,重新组合,也势所必然。有竞争,有挑战,就会有新的机遇,那么,我们如何来迎接新的挑战呢?

将来的竞争是全方位的,而出版资源、出版人材和出版手段的竞争是焦点所在。

一、出版资源的竞争

1.何为出版资源

广义的出版资源,可以包括读者文化需求取向、作者和潜在的作者群体、书稿素材等等,有些人把书号、刊号也当作出版资源。我在这里谈论的仅是可能成为新的出版物的素材的各种脑力劳动成果。对于一家辞书出版社来说,过去已经出版的图书和新的选题创意、选题策划等是最重要的出版资源。出版资源是滚动积累的,过去的出版物可以成为现在的出版物的资源,现在的出版物可以成为将来的出版物的资源,纸介质的出版物可以成为电子出版物的资源。对图书资源的再度开发越来越受到重视,这决不是简单的重复出版,而是通过对已有资源的挖掘、重组、补充,形成新的适市的出版物。辞书出版社的资源的积累尤其重要,资源再开发也易于见效,这是有别于其他出版社的得天独厚之处。

在资源的竞争中,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家底,摸清社情。作为综合性的工具书出版社,我社通过40年的艰苦努力,形成了以《辞海》为中心,包括大量专科词典、语文词典及大事记、年表、手册、索引等在内的丰厚出版资源。即将出版的《辞海》(1999年版)有1600万字,1.6 万幅彩色图照,这部我国惟一的大型综合性词典,自1936年初版以来,已经经过四次大规模的修订,可谓千锤百炼,其行文风格,也被誉为“辞海体”。此次修订,词目设置体现了社会的最新变化,更适应现代读者使用。从1979年以来,我社以《辞海》(1979年版)为资源依托,根据社会需要,规划出版了大量专科词典和语文词典等。《中国历史大辞典》(汇编本)有1200万字,《中国文学大辞典》、《哲学大辞典》、《经济大辞典》、《军事大辞典》、《法学大辞典》、《宗教大辞典》,乃至《电影大辞典》、《戏曲剧种大辞典》、《敦煌学大辞典》、《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中国美术辞典》等等,各拥有200万至600万不等的字数以及大量图照。200万字的《中国成语大词典》,100余万字的《学生古汉语词典》,以及《汉字写法规范字典》、《同义词词林》等等,都是目前市场上最常销的语文词典。《中国名胜词典》、《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词典》是名胜名城的开山之作,《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四大卷,以其全面、精当、权威的特质,成为同类图书中之翘楚。以《唐诗鉴赏辞典》为代表的文学鉴赏辞典系列,引发了全国出版界“鉴赏”类图书之热,但至今仍无第二家出版社出版《唐诗鉴赏辞典》。这些,都是我社继续发展的强大资源依托。

2.已有出版资源的开发利用

有了丰厚的资源,还要善于利用。过去我社也曾有二度开发之举,如利用《中国成语大词典》,又编出《精编成语词典》,利用文学鉴赏系列,又出版了按专题分类的十种文学鉴赏小系列。二度开发利用,可以有各种方式。最简单的是缩印。如《中国文学大辞典》, 550万字, 初版16开精装加函套,定价不菲,使许多读者望而却步,如果不改变内容,缩印成大32开本,不用函套,定价可以下降一大半,必定会有社会效益和一定的经济效益。《中国历史大辞典》、《中国名胜词典》、《新编古今汉语大词典》等均可仿之。其次是大化中,中化小,或直接由大而小。如《中国历史大辞典》,可选取其中重要的常用的词目按需要改编成《中国历史辞典》、《中国历史小辞典》,《法学大辞典》、《哲学大辞典》等均可仿之。第三是大分小。如《宗教大辞典》,加以分解,稍作加工,可以形成若干种小型的宗教词典,例如《佛教小辞典》、《道教小辞典》、《伊斯兰教小辞典》、《基督教小辞典》、《犹太教小辞典》、《印度教小辞典》等等。第四是由小到大,由中到大。如一部简明的宗教辞典,即可成为一部中型乃至大型《宗教辞典》的基础。第五是三级学科、二级学科、一级学科到综合性词典的递次利用。如在编纂哲学辞典时,其与宗教有关的部分应充分参考宗教词典。在编纂百科词典或综合性辞典时,哲学、宗教、经济、军事、数学、物理等专科辞典又成了资源基础。二度、三度开发的方式还可以有多种,在此不一一列举。

开发利用出版资源的每种方式都要讲究“适市”性,即适合读者的需要。《宗教大辞典》由于大,读者面受到限制,依内容分为佛、道、伊斯兰、基督等教之小辞典以后,销量反而会上升。但《中国文学大辞典》如按断代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近现代,或依学科分为“通论”、“作家”、“作品”、“流派”等等,则使用面会大大缩小,效果未必佳。有的辞书需要大而全,如人名辞典,分朝代,分领域编纂出版,小则小矣,销路反会不广,因为需查人名者无论是普通读者或研究人员,都不会仅限于某一时代或领域。我社曾出过一本小小的《简明科学家辞典》,初版印4000册,承蒙一位出版界前辈看得起,撰文鸣不平,认为这样的书印4万册亦不为多, 但实际情况是4000册也卖不掉。原因何在?查人物本来无所不查,限于科学家,已甚不便,又冠以“简明”,收入不夥,更为不便。也许那位前辈将我们的这部《简明科学家辞典》看作是“科学家小传”了,如果是“小传”,即使只选取10位20位,也会有一定销路,因为“小传”适合阅读,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和鼓舞,与仅简略介绍履历成就的“辞典”不同。所以凡人名辞典宜大而全,使人感觉到各个时代、各个层次、各个领域的人物都能查到。当然过分的大也不行。再举一例。《唐诗鉴赏辞典》字数100余万,行销200万部。我社曾以唐诗、宋词等鉴赏辞典为依托,开发了《月是故乡明》等“分类鉴赏”系列共10种,每种10来万字,用意似亦不错,但初版21000册,至今三年了,仍未全部销出。 问题在哪里呢?唐诗、宋词,世所传颂,人所必备,按其内容题材加以分解,又给予一个文绉绉的标题,反使大多数读者感到可有可无了。

3.出版资源的滚动积累

资源需要滚动积累。好的选题是出版社发展的原动力之一。工具书出版社由于大中型辞书均需要较长时间编纂审校方能完成,周期很长,必须制定较为长远的规划。1979年当《辞海》(1979年版)出版之际,我社曾制定了一个二十年的出书规划,已经基本完成,上述种种即是。现在,在《辞海》(1999年版)即将问世之时,我们正在制定新一轮的长远出书规划。

规划中的第一大块是《辞海》系列。《辞海》目前的规模,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是合适的,二十年间有500万册以上的销量, 已足以说明这一点。但从文化积累的角度来说,1600万字还远远不够。中国已经有近5000万字的《汉语大词典》,这是语文辞典,又有了1.2568亿字的《中国大百科全书》,这是百科全书。作为一部兼有语文辞典和百科词典功能的综合性辞典,《辞海》目前的规模显然还不够大。对于那些知识水平较高的读者来说,无论是词目数量还是词目释文均不能满足需要。随着中国现代化水平的提高,社会文化程度越来越高,人均收入水平和居住水平也会越来越高,一部大型综合性辞典,到下世纪初将会有较为迫切的需要。为此,我社决定从现在起再编纂一部特大型的综合性辞典《大辞海》。《大辞海》的基础是《辞海》和前述我社已出版的各种专科辞典,某些学科将重新组稿编撰。从各个学科来说,《大辞海》并不是在《辞海》的基础上平均扩展的,它将根据各学科的发展状况及其与人们社会生活关系的密切程度作具体分析,作不等比增长。初步考虑,《大辞海》的规模为25万条词目,3600万字,配图35000—40000幅。与《大辞海》相反,我们还将在《辞海》(1999年版)的基础上,加以浓缩(主要是减少词目),编撰一部更便于携带和查检的《小辞海》。另外,以《大辞海》为依托,概括出10个大学科,再编成分科“辞海”,如《语文辞海》、《文学辞海》、《历史辞海》、《哲学辞海》等等。大中小《辞海》,分科《辞海》,加上现有的《学生辞海》、《儿童辞海》,这样就组成了适合各类读者在各种场合查阅使用的“辞海系列”。

第二大块仍是重要的专科词典。其中有《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中国古今人名大辞典》、《中国典章制度大辞典》、《中国哲学大辞典》、《中国美术大辞典》、《中国体育大辞典》等等。

第三大块是语文词典。其中有《古汉语大辞典》、《中国典故大辞典》、《中华大语典》以及小型语文辞典系列(10种)等等。

第四大块是新型的图文并茂的工具书。其中有《中国文物定级图典》(四大卷)、《中国艺术史大图曲》(八大卷)等等。

第五大块是光盘。工具书应当成为电子出版物的重要方面。我们已经规划了十种最常用的工具书的光盘,准备将价格定在盗版者无利可图的水平上,并寻找最佳合作伙伴,求得最大发行量。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一个出版社已经出版的图书,凡在读者中树立了良好声誉的、常销的、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尤其是独占性的名牌图书,是最重要的出版资源,我社的《辞海》、《唐诗鉴赏辞典》、《中国成语大辞典》等就是这样的名牌,对这些名牌,要予以珍惜,并加以拓展和充分利用。

4.出版资源的保护

丰厚的出版资源,除了要善于利用,滚动积累以外,还要懂得保护。面对可用的出版资源,识货,惊叹,垂涎三尺,以至于争夺、抢夺、偷盗、袭用者大有人在。争夺是合法的,至少是披着合法的外衣的,偷盗则是非法的,但有时防不胜防。

同这些行为作斗争,最主要的是要有版权意识,依法办事。辞书的创作过程与一般图书不同,特别是大中型辞书,选题创意往往出自出版社,发凡起例,确定样式,组织作者编写,也多由出版社承担,分头撰写的词目稿件交来以后,因出于众手,必须加以整齐。又由于一部辞典必须有严密的内在体系,所以在三审结束之后,还要分组通读,交叉审读,专项检查,反复校对,方能达到出版要求。一个负责任的辞书出版社,在大中型工具书的编纂成书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决不是那种作者投稿,文责自负,编辑仅作技术加工的普通出版流程所可以比拟的。基于此,对于这些辞书的版权归属,出版社方面应当仁不让,在与作者订立合同时,合情合理地规定出版社享有整体版权,或与作者共同享有版权,并对撰稿人使用经多人多项修改后形成的文字作品的方式合法地加以限制。当然,即便如此,我们仍要充分尊重作者应该享受的权利,如在署名问题和取得报酬方面。除了版权以外,出版社还应享有较为长久(亦可永久)的专有出版权。凡是出版社享有整体版权或与作者共同享有版权的图书,当然不可能再由作者或作者之一将专有出版权让渡给其他出版者。

对于抄袭行为,要作坚决的斗争。前几年,我社曾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商务印书馆等,依据法律,对王同亿抄袭《辞海》、《中国成语大辞典》等书的卑劣行为提起诉讼,诉讼延绵数年,花费了出版社不少精力,最后以胜诉告终,不仅取得了应有的赔偿,也给那些拼凑抄袭、草率编书扰乱文化市场以牟取利益者敲了警钟。

二、出版人材的竞争

1.吸纳优秀人材的良好机遇

事情总是要人去做的,对于一个知识密集型的文化企业来说,对于处在信息化时代的出版社来说,人材层次、人材结构、人员的知识更新,等等,都要有新的思路和管理手段。

出版社现有人材大多来自高校,高校有重点和普通之分,有名牌和一般之别,同一高校毕业的学生,素质也可相去甚远。当然,在工作实践中冒出的突出人材是另一回事。过去,高校的优秀人材大多被留校或流向研究单位。近年来,由于出版业的快速发展,出版业在社会众多行业中地位的提高,使高素质人材纷纷前来谋职,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现象,对出版社来说也是难得的机遇,要认真、及时地挑选其间的佼佼者来出版社供职。这样,不仅出版社员工的整体素质会有一次很大的提高,出版社的总体绩效也有可能在以往的基础上提高一步。

2.人材结构配置的思路

出版社在挑选人材的结构方面要有新的思路。对于专业出版社来说,按学科选择高级编辑人材固然仍不可少,例如对于我们辞书出版社来说,要有语言专业的人材,也要有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历史地理、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人材,这些人材只能从相应学科的高校毕业生中去挑选。需要加以说明的是,有些人认为编辑本身就是一门专业,现在在某些大学里已经开设了这一专业或者开设了相应课程。但我至今仍不能理解,从编辑学科毕业的学生,能胜任专业出版社的何种编辑岗位?

在补充学科编辑的时候,应着重挑选具有策划潜质的青年进社。当今社会,知识创新的速度极快,出版社的任务就是要把人类最新取得的知识或者对已往知识的清理以出版物的形态凝固下来,推广出去,因此,选取什么样的知识、什么人的成果,从什么角度、以什么形式组成出版物,是需要高明的策划者的,所谓策划,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能力。策划图书一定要熟知学术界状况,知道读者口味(从内容到形式),了解读者经济承受能力,还要能约略估计成本,等等。现在有些编辑,在大学里学习成绩不错,但只能加工稿件,没有策划思路,这是很不够的。

除了文字编辑以外,高级经营管理人材、美术设计人材、电脑软硬件人材、版权贸易人材等等,是新世纪出版业所急需的。出版社的各种管理者(人事、财务、出版、发行等),过去大都凭老经验,文化层次参差不齐,而且由于出版社作为一个企业来说,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本身显得有些落后,所以现在在位的管理人员也没有危机感,不善于吸取新知识,因而如出版社这样人员平均知识层次不低的单位,管理水平却大都并不高,管理方法也较落后,在管理方面大有潜力可挖,所以对高级管理人材需求甚殷。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出版手段的提高,图文并茂甚至以图版为主的图书越来越多,美术设计人员对于出版社来说已绝不仅限于设计封面,而是涉及整本书从里到外的设计包装以及广告宣传等等,在彩印图书和光盘占整个出版物的比重越来越高的情况下,美术人员在编辑人员中的比例必须大大提高。出版社的管理体系、光盘制作和工具书数据库等,则对电脑软硬件人材有了迫切的需求。出版社要吸取外界信息,引进外版图书、卖出本版图书、扩大国际影响、处理版权纠纷等等,又必须有高级版权工作人员。

当一个出版社的人材结构和比例大致达到上述要求的时候,可以说,这个出版社就跟上了时代发展的步伐,就能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了。

3.现有人材的培养和提高

在出版社现有的员工中,有一大批优秀人材,以我社为例,四十年中能积累如此丰厚的出版资源,能创立多种名牌图书,能在读者中取得如此高的声誉,就是他们长期努力的结果。但目前的员工队伍也存在不少问题。第一,由于机制方面的原因,尚未能人尽其才,充分发挥优秀人材的作用;第二,尚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需要调整结构,引进紧缺人材;第三,知识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第四,毋庸讳言,各社都有一些不称职的员工。以上第一、四两点,是出版社存在人浮于事或局部人浮于事现象的根源。

对不称职的员工,在目前不能搞大量淘汰,大吐大纳,也会带来大量弊病。为今之计,除了对少数极不称职的员工,可以通过辞退或双向选择的办法,让其自谋出路以外,主要应采取以下几项措施来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第一,改革人事机制和采用激励机制,不次擢用,鼓励优秀人材脱颖而出,收入向水平高、能力强、有实绩、有贡献的员工倾斜,而且不是羞羞答答的倾斜,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第二,有计划地进行培训,或者创造条件,为员工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鼓励员工学习本职工作急需的新知识、新技能,也鼓励员工学习非本职工作急需的但为出版社所急需的知识和技能,学有所成者,可以换岗重用。第三,着意培养一批高级人材,出版社也应当有学者、专家、文人、作家、高级科技人材和高级管理专家,过去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开明书店等出版机构就人材济济,不乏社会知名度极高的高级专家和文人学者,现在许多兄弟出版社也拥有这样的人材,但总的说来还是少了一些。我主张鼓励员工在工作之余(不排除结合本职工作)搞学术研究和创作,允许员工参加学术活动和其他重大社会活动,努力培养拔尖人材。拔尖人材是出版社的牌子,是宝贵的无形资产,有了拔尖人材,出版社对学术界就有吸引力,对读书界就有向心力,对作者有放心感,作者愿意将自己的力作交给这样的出版社,而且知道交给这样的出版社他的创作不仅不会被糟蹋,还会有所提高。

三、出版手段的竞争

1.辞书出版的重要手段——大型工具书数据库

手段的竞争也有诸多方面,先进的设备,如电脑化管理、高级设计排版设备等,都可以大大提高生产图书的能力。但在使用先进手段方面,我在这里所要着重说的是图文数据库,在语文辞典编纂机构和出版机构是“语料库”,在我们这样的大型综合性工具书出版单位则是大型工具书数据库。

出版社“生产”图书,但生产过程与工业加工厂家不同。厂家的生产方式大多是购进原材料加工为成品,料工费的消耗均在厂内,产品的设计可以引进专利,可以购买研究单位的成果,也可以自己进行,一般说来,产品品种较为单一。而作为物质形态的图书(印刷品)的“生产”却大多不在出版社内部进行,而是交由印务公司加工。出版社的主要功能是,提出选题思路,组织编纂书稿(或发现和取得符合出版社要求的书稿),对作为精神产品的作者来稿和已编就的书稿进行加工(审读校对等),设计图书的版面和封面,选择和确定制作工艺和加工单位,等等。也就是说,与普通工业厂家相比,出版社的功能主要在产品设计阶段,最多可以做到印前(即制版结束。但出版社是否要自行制版仍然可商量)。有鉴于此,对于一家出版社来说,尤其是对于一家辞书出版社来说,最主要的装备,最主要的先进出版手段,应当是大型工具书数据库。

2.大型工具书数据库的六大功能

我社的大型工具书数据库起步不晚,硬件设备业已建成,部分软件亦已编就,现在的问题是需要加以完善,及早启动。理想的大型工具书数据库应当有六大功能。

第一是采集储存功能。将有关工具书的信息,以一定的学科框架(比如按《辞海》的学科框架)和多种可检索可使用途径采集起来,储存起来。首先要把我社已经出版的各种工具书录入,再随时录入书刊有关资料,数据来源必须一一标明。这步工作的难度在于框架设计和检索途径选择设计,因为所储存的信息不仅要量大,还要秩序井然,便于利用。比方说《辞海》中有“资本”一条,《经济大辞典》中也有这条,录入后应归于一处,如报刊论著中对此有所讨论,提出了新的见解,又应节录归集。还应能从因特网上不断采集相关信息。采集储存的数据不仅有文字,还应有图照,声像等等。此功能完善以后,整个数据库就如一个开放的大光盘。

第二是辞书辅助编纂功能。利用已采集储存的大量信息,可以辅助编纂新的辞书。如由繁到简(如由《成语大词典》编出《成语小词典》)、由分到合(如由成语、谚语、歇后语……合而成为《语海》)、由合到分(如由《宗教大辞典》分而为《佛教词典》、《道教词典》、《基督教词典》等),根据命题创意采选初稿,等等,等等。要用数据库独立编成一部工具书是做不到的,数据库只能辅助,一定还要有人的干预才能成书,但至少可以省去大量技术性的劳动。

第三是编辑辅助功能。作者的书稿如存储在盘片上交来我社,或书稿初稿已利用数据库初编生成,即可进入编辑辅助系统进行编辑加工,包括初审、复审和决审,每位编辑(责任编辑、室主任、总编辑)都有一个数据库终端,在整个数据库系统里操作,无论哪一个审校过程,原稿和加工记录均能清晰分辨。出版社原有的校对过程,从忠实于原稿(对于校对人员来说,作者原稿、编辑加工乃至版式要求等均属原稿范畴)的角度来说,似乎已经不需要。但实践中校对不仅要校出排字稿同原稿的差异,还可对原稿提出质疑。由于职业的关系,校对人员往往对错字、错误搭配及某些体例问题特别敏感,缺少了校对这个环节,会降低书稿质量。还有,目前在书稿排校过程中,作者总希望要再审读一遍,而作者的审读所改动的常常不是排校稿相对原稿的差错,而是新的修正和补充,缺少了这一环,也有点遗憾。有鉴于此,可设想在稿件审改过程中可以让专职校对人员穿插在审稿中间作一至二次“通读校”,也可将改定的稿件暂存,交作者审读一次。辅助编辑系统全面实施以后,将给出版社的内部机构带来一次革命。校对部门将精简,版面设计亦将在此系统中完成。

第四是辞书正文排序和索引检字表编纂生成功能。辞书的主要功能是供查检,所以大部分辞书采用某种读者熟知的外在形态排列,如部首笔画、汉语拼音、四角号码等等。但辞书的编纂过程则必须按学科和内容进行,例如《辞海》的编纂是按109个学科分类进行的, 而人名大辞典的编纂一般分时代进行,编纂完成以后,按外在形态人工编排颇费功夫,用电脑程序编排,则不甚难办。一部辞书,正文只能按一种方式排序,而读者的查检习惯不同,所以还应编制一些与正文排序方式不同的检字表或词目索引,检字表和词目索引也可通过电脑软件连同条目所在页次自动生成。至于有些辞书,为了使读者既可查检,亦可从头到尾阅读或者选取一部分阅读,采用了按学科或内容逻辑编排的方式,如《中国文学大辞典》,这就更需要附上各种索引以便查检了。

第五是辞书评测系统。辞书初步编成之后,由于以一个个词目组成,且大多出于众手,往往会发生前后不照应,各科说法不一致,有明交叉或暗交叉,于例有疏漏等现象。为了使辞书具有严密的内在体系,且前后一贯,在审校加工过程中,必须经过交换通读、连续通读、专项检查(以《辞海》为例,即有字形、字音、年号、古今地名、外文等等)等。这些工作中的相当一部分,可以用电脑评测系统来解决。

第六是输出功能。编纂、编辑校对、设计、评测后定稿的书稿,即可输出制作书版或光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六大功能兼具以后,大型工具书数据库就如同给出版社插上了高科技的翅膀,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除了资源、人材和手段三大方面以外,管理也非常重要,在此暂且不论。文中所述种种,有的已经在做,有的正准备做,有的也许只是理想。但真正做到了这一切,相信在今后的辞书出版业激烈竞争中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了。

标签:;  ;  ;  ;  ;  ;  

未来词典出版业的三大竞争_中国宗教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