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地理解与掌握邓小平的经济理论——学习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央党校重要讲话的体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央党校论文,重要讲话论文,总书记论文,理论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一定要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用这个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我们的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历史时刻,进一步深刻领会、学习和贯彻邓小平的经济理论,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
关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关系,邓小平强调经济建设是各项工作的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也离不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两个基本点相互贯通、相互依存,统一于实现现代化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1979年3月,邓小平指出:“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从今年起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来。”以后,他又多次强调:“搞四个现代化这个总任务,我们是定下来了,决不容许再分散精力。”“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要搞现代化建设使中国兴旺发达起来,第一,必须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第二,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主要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对走资本主义道路。”他多次讲过,不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没有出路,因为不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的僵化体制不改变,就缺乏生机与活力;不开放,不吸收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就只能长期落后。邓小平的系统论述告诉我们,“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是紧密联系的统一体,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发展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繁荣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社会。
主体与补充
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运用到所有制问题上,揭示了主体与补充的辩证关系。他指出:“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现在占整个经济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同时,发展一点个体经济,吸收外国资金和技术,欢迎中外合资合作,甚至欢迎外国独资到中国办工厂,这些都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在主体与补充的辩证关系中,邓小平把社会主义公有制看作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主导地位。他指出:“我国是以社会主义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很大,吸收几百亿、上千亿外资,冲击不了这个基础。吸收外国资金肯定可以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补充,今天看来可以说是不可缺少的补充。”
部分先富与共同富裕
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邓小平一个重要的经济思想。这个思想,首先是符合社会生产发展不平衡规律的,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一下子实现同步富裕是不可能的。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克服“平均主义”、“同步富”的思想束缚。其次,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先富起来,基础好了,才有能力支持和帮助后富,才有共同富裕的物质积累。第三,部分先富为共同富裕积累经验,指导和促进共同富裕。
邓小平在处理先富与共同富裕的关系时,还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当然,太早这样办也不行,现在不能削弱发达地区的活力,也不能鼓励吃‘大锅饭’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到那个时候,发达地区要继续发展,并通过多交利税和技术转让等方式大力支持不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又大都是拥有丰富资源的地区,发展潜力是很大的。总之,就全国范围来说,我们一定能够逐步顺利解决沿海同内地贫富差距的问题。“这些论述,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部分先富与共同富裕的辩证统一,为今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规定了总的指导思想。
计划与市场
邓小平认真总结我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科学地分析了国内外经济发展的规律,对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有了全新的认识,并逐步深入地阐明了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他认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都是方法。计划和市场都得要,二者要结合。他说:“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邓小平明确提出了运用生产力标准考察、评价计划和市场的关系,强调了两者的结合,把人们的认识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这就把计划与市场辩证地统一起来,为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定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提供了理论依据。
稳定与发展
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阐明了稳定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体现出了在稳定中求发展,在“不变”中求变的辩证法思想。所谓不变,他指出主要是四个方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变,一心一意搞四个现代化建设不变,两个开放政策不变,进行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方针不变。这些不变目的是造成中国发展的条件,在稳定中求得发展。有了稳定的政局和安定的环境,就从时间和空间上提供了发展生产力的条件,给人民的生活也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环境。1989年2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总统布什的谈话中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这样,深刻地说明了发展与稳定和辩证关系。
大局与局部
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非抓好经济建设这个大局不可。邓小平指出:“现在需要的是全国党政军民一心一意地服从国家建设这个大局,照顾这个大局。”邓小平从全球的高度来观察中国,认为可以争取到较长时间的和平环境,所以中国才能一心一意搞建设,才把国家建设定为我们的大局。就国内来说:照顾大局,就是当中央与地方、全局与局部、集中统一与因地制宜发生矛盾时,地方应服从中央,局部应服从全局,因地制宜应服从统一。当然,“在中央工作的同志要经常照顾局部和地方,要因地制宜,注意到地方工作有什么困难。”“全体和局部缺一不可,全体是由局部组成的,如果只有全体,没有局部,则全体也就不成其为全体了。”另一方面,局部要服从全局,因为局部是全局中的局部,因地制宜是在集中统一下的因地制宜。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处理好了,就可以避免只顾一头的片面性。
“两手抓”与“两手都要硬”
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邓小平提出并论述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辩证思想。他多次强调:一手要抓改革开放,一手要抓严厉打击经济犯罪;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一手抓改革,一手抓惩治腐败;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对于如何处理好两手抓的关系问题,邓小平明确指出,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是邓小平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经验教训得出的重要结论。1989年政治风波后,邓小平尖锐指出:多年来,我们的一些同志埋头于具体事务,对政治动态不关心,对思想工作不重视,对腐败现象警惕不足,纠正的措施也不得力。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一硬一软不相称,配合得不好。实践已经证明,邓小平关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速度与效益
速度与效益是经济建设中保持经济结构均衡发展,比例协调必须处理好的一对关系。关于发展速度的问题,邓小平说:“如果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比资本主义国家慢,还谈什么优越性?”“坚持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关键就看能不能争取较快的增长速度。”为了更好地实现“三步走”的战略,邓小平提出必须注重质量、讲求效益、实现速度和效益相统一的思想。他指出:“当然,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还是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邓小平强调的“快”是有条件的,就是要讲效益、讲质量;“快”是有区别的,就是要量力而行,各地发展速度可以有所不同;“快”必须是没有水分的、扎扎实实的速度。
不仅如此,邓小平在速度和效益问题上,还回答了如何看待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的波动问题。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波动中发展的。对于我们这样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经济要发展得快一点,不可能总是那么平平静静、稳稳当当,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发展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问题是要抓住和把握时机。他认为现在我们国内条件具备,国际环境有利,再加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的长过程中,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够办到的。
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的方针。邓小平指出:“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我们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条件,以自力更生为主。”同时,他还指出,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讲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绝不是关起门来搞建设,而是要对外开放搞得更好、更有成效。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面对当代科技和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拥有发展本国经济和技术所需要的全部资源和资金,更没有掌握自己所需要的生产一切产品的先进技术。因此,我们要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争取外援,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要建立统一规范的对外经济体制,继续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做到既要更多地利用外资,又要注意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更好地发展和壮大自己。
科技与经济
正确处理技术和经济的关系,是邓小平一贯重视的问题。首先,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揭示了科学技术对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第二,邓小平认为,振兴经济,关键在振兴科技,指出:“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第三,邓小平为解决科技和经济的有机结合,提出了体制上的保证。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建设。要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必须从体制上给予保证。邓小平指出:“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科技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双管齐下,长期存在的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有可能得到比较好的解决。”邓小平的以上论述,正确地解决了科技与经济的关系,把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看作是振兴科技、繁荣经济的必由之路和根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