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定兴县固城镇中心小学 072656
“良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听过很多令我难于忘记的课,这些精彩的课堂上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也就是有一个精彩的导入。因而我认为,一节成功的课必须有一个好的开始,即:课一开始一下子抓住学生的眼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学生在整节课中思维处于高度积极的状态,学习效率肯定很高。课堂导入的方法很多,但是不能千篇一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现结合我的课堂教学实践谈谈我对课堂导入的认识:
一、导入新课的作用
1.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好的新课导入能强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人的注意力在高度集中时,对所注意的事物专心致志,甚至会忘掉其余的一切。人的注意力越集中,对周围其他干扰的抑制力就越强,这时接受信息的效率也最高。因此,在学生进入教室后情绪尚未稳定、注意力尚未集中之前,教师要运用适当的手段或策略使学生的注意力尽快集中到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上来。
2.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积极的意向活动,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才会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坚定性。所以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3.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
要使学生有准备、有目的地进入新课的学习。好的新课导入,应该起到复习旧知识、导入新知识、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桥梁的作用,从而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平道路、明确目标、打下基础。
4.能为新课的展开创设学习情境。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良好的新课导入可以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情绪愉快地进入学习过程,为新课的展开创设良好的条件。
二、导入新课的一般方法
1.复习导入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即通过复习已学过的知识,导入新课的学习内容。这种导课的特点是便于学生了解到新内容是旧知识的深入和提高,便于学生系统地把握知识的结构。如讲《圆的面积》第二节课时,运用复习导入法,把上节课讲到的知识点重新复习一下,就能让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不感到生疏,有利于新课的展开。
2.实验导入法。
实验导入法最大的特点是直观形象、生动活泼,且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便于唤起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仔细地观察、认真地深思。通过学生亲身实践操作而导入新知识的过程,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深思力,使知识导入自然,使抽象的不足变得形象直观。例如《三角形内角和》课的导入,要求每个学生在纸上任意作一个三角形,剪开成三部分,然后把三个内角拼在一起,测量,问:这三个内角和等于多少度?由此导入三角形内角和。
3.激趣导入法。
“数学学习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这是新课标下的教学理念和要求。在教学中,可适当地选用一些生动有趣的游戏、迷语、诗歌、故事等导入新课。这种导课方法可使学生对数学课获得极大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尝到学习的乐趣。例如讲《圆的认识》时设计一个小故事:动物王国要举行汽车车轮设计比赛,小鸭子设计的车轮是三角形的,小老鼠设计的是正方形的,小猴子设计的是圆形的,说说你喜欢谁的设计方案,为什么?这一惊人的猜想使学生精神集中、思维活跃,进入了最佳状态。
4.错例导入法。
针对学生易犯的错误,可设计错例,借此导入。这种导入方法我大都用在复习课上。例如在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时,我是这样导入的: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4分米,它的面积和周长一样大。从而引出了本节课的复习要点。
5.归纳导入法。
归纳猜想是揭示科学规律的重要策略,也是数学导入新课常用的策略。
例如《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36÷3=12
123÷3=41
381÷3=127
5469÷3=1823
让学生观察、归纳这一规律然后导入新课。
三、导入新课时需注意的地方
首先,导入要有悬念。设置悬念可以从讲新课开始就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看似与本课教学内容无大关系,实则联系紧密的典型问题能够迅速激发学生思维。其次,导入要联系实际。一般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们看得见、摸得着,有的还亲身经历过。在讲数学新概念时所举的例子尽量要联系实际。当老师提出与实际联系比较密切的例子时,学生们都跃跃欲试想学以致用,这样能更加充分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第三要把握好度。导入新课时所选用的材料、不能脱离正课主题,否则不但无法起到帮助理解新知识的作用,反而干扰了学生对新授课的理解,给学生的认识过程造成了障碍。老师更不能在这一环节夸夸其谈、占用时间过长,否则就会喧宾夺主,影响正课的讲解。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管采用哪种导入方法,都要有助于创设学生喜欢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思维。在优化课堂整体结构的同时,还是要确保素质教育的落实。
论文作者:杨毅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2月第26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14
标签:学生论文; 新课论文; 注意力论文; 内角论文; 角形论文; 知识论文; 课堂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2月第26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