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江泽民对邓小平文化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_邓小平理论论文

论江泽民对邓小平文化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_邓小平理论论文

论江泽民对邓小平文化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建设论文,理论论文,江泽民论文,邓小平论文,丰富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1]为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江泽民同志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从而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文化建设理论,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出“强化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指导思想

江泽民同志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和教育全国人民,这是保证全党紧密团结和带领人民共同奋斗的根本思想基础,也是保持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根本思想基础。”[2]所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是总结我党历史经验教训得出的重要结论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历了许多大曲折:为什么飘扬了70年的红旗一夜之间就改变了颜色?为什么在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倒塌的“多米诺骨牌现象”中,社会主义中国能够成为中流砥柱?结论之一是:关键在于执政党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程度,在于执政党将马克思主义与具体实际的结合程度,在于执政党是强化还是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能够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不动摇。

江泽民同志非常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问题。他曾指出:“鉴于世界和中国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鉴于我们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担负的重大责任和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所处的重要地位,有必要把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研究和探讨当代重大的政治、经济、社会理论问题,作为一项紧迫任务,提到全党面前。”[3]2000年6月,江泽民同志在首次由党中央召开的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最根本的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4]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是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根本保证,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加强团结、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马克思主义吸收了世界文明最优秀的成果,科学地反映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思想体系。因此,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社会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是一切先进文化的旗帜。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我们党才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2.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主要措施

首先是把理论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任何文化,都包括思想、道德、教育、科学和文学艺术等等,都反映了特定的经济和政治制度,又对特定经济和政治制度发挥着深刻的影响。在这些影响中,思想理论的影响有着决定的意义,它决定着人们的理想和信念。任何一个政党,要把人们的思想统一在同一奋斗目标上,都要经过理论灌输等宣传教育手段才能办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伟大而艰巨的事业,要把人们的思想和认识统一到这个宏伟的目标上来,必须坚持思想建设,尤其是理论建设,不断地用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来武装全党和教育人民,才能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认识。我们党历来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在思想建设中又尤为强调理论建设。邓小平把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特别是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江泽民同志在阐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问题时,反反复复地论述了思想理论建设,尤其是指导思想建设在我国文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把它作为党的文化建设的根本。他说:“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5]这是因为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决定着我国文化事业的性质和方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再一次强调:“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6]

其次是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和教育人民。江泽民同志指出:“党的基本路线要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下去,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要搞得更好更快,国家要长治久安和繁荣富强,关键在于我们党,在于坚持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全党。”[7]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他把邓小平理论提到党的思想建设的高度。他说:“思想建设是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基础。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我们必须用这个理论武装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8]他在1997年3月为《邓小平经济理论学习纲要》一书的序言中指出:“党的十四大确定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强调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心内容是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一项长时期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任务。”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他反复强调要把“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始终不渝地用邓小平理论教育干部和群众”,“作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首要任务”。[9]为此,必须掌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理论精髓。

二、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出“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的指导方针

江泽民同志指出:“唱响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旋律,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发展先进文化必须贯彻的重要方针。”[10]只有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能赢得积极健康向上的工作态势,才能更好地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1.“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是新形势、新任务的客观要求

江泽民同志指出:“世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中国正在进行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变革。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形势更复杂、任务更繁重、工作更艰巨了。”“做好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从国际和国内、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正确审视和解决那些影响干部群众思想活动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为我们进行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一个根本的比较切合实际的基础”[11]。面对世界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高科技、信息化快速发展,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的趋势,党制定出“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的战略方针,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是新形势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要求。唱响主旋律,就是要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坚持用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宣传教育干部和群众,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宣传教育干部和群众,用一切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的精神产品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大力弘扬社会正气和时代精神,以激励、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事业。打好主动仗,就是要总结并运用好我们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正确分析和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宣传思想领域的特点,遵循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的客观规律,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重在建设,以积极进取、科学务实的态度,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2.“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的主要措施

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要紧紧抓住思想政治建设的四项主要任务: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就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入宣传邓小平理论,宣传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和基本纲领。全党同志必须坚持不懈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就要做好激励人民、服务大局、加强管理的工作。最根本的是动员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党的基本路线而奋斗,为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奋斗;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就要弘扬中华民族的正气、弘扬党的正气,促进社会风气的进步。越是改革开放,越要发扬党的高尚精神和优良传统,把我们党一贯倡导的高尚精神贯注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中去;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就要充分重视优秀作品的导向作用。没有优秀作品,就没有导向。优秀作品是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精神文化水平的集中反映,对精神产品生产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影响作用。

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必须坚持一系列重要方针原则。其中主要的有: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深刻地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规律,是对精神产品生产的基本要求,是我国文化事业繁荣的重要保证。我们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就是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具体体现。要增强三个意识,即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这是搞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的文化工作者要努力提高政治素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提高政治辨别力和政治敏锐性,善于用政治家的眼光观察形势,分析问题,大事面前不糊涂,关键时刻不动摇,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站在大局的高度思考问题,按照大局的要求部署工作,时时刻刻心系大局,事事处处服务大局,努力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有力的思想保证。要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文化市场的繁荣要有管理来配合和保证。要继续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花大力量抓繁荣,促发展,多生产人民群众喜爱的精神产品。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原则,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精神产品的价值实现形式更重要地表现在社会效益上。因而,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这个基本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必须做先进文化的代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发挥其应有作用,除了所反映的内容以外,与其技术条件先进性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我国文化事业的技术进步很快,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进步更快。然而,同世界先进国家比较,我们在技术上还处于弱势,特别是空中的传媒,通过卫星转播的广播和电视,还不能进入西方主流社会。我们宣传的内容很好,讲的道理很正确,但是人家听不见,看不到,就产生不了影响,发挥不了作用。我们要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技术发展问题,继续加快大众媒体发展的步伐,除了让广播电视在国内“村村通”外,还要让它们“全球通”,使中国共产党的声音与形象,使中华民族的声音与形象走向世界。

三、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目标

江泽民同志指出:“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12]江泽民同志在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继续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逐步提出和阐明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文化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的发展战略,并使之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内容。

1.文化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发展的主要特征

江泽民同志指出:“必须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而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不允许搞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13]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靠一种特定的文化力量凝聚在一起的。这种传统文化包括共同使用的民族语言或共同认可的民族通语,共同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和居住服饰习惯,共同的民族心理,传统的能够激发人们热爱祖国和奋发向上的文学艺术,等等。这种传统文化力量,是伴随着民族的起源而发生,伴随着民族的生存而发展起来的。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是一般的民族文化,而是一种积极地对外开放的民族文化。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不能丢掉文化的民族本色。江泽民同志说:“我们在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国家一切好的东西的同时,不能妄自菲薄,不能对社会主义事业没有信心。我们并不是一切都落后,如果因为要向外国学习,就以为自己的东西什么也不行了,变成盲目崇外,那就是不好的。那同样是一种片面性,同样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态度。”[14]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他再次强调:“我国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建设的成就。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15]由此可见,江泽民同志关于文化民族化发展战略,是一种积极的开放的民族文化观。

江泽民同志关于文化大众化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首先,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坚持为人民服务方向的文化。在这方面,江泽民同志的论述是很多的。1990年5月,他在首都青年纪念五四报告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我们的文化工作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要向人民群众奉献出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1991年7月1日,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我们的文化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充分体现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满足人民不同层次的、多方面的、丰富的、健康的精神需要,激发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1996年12月,他再次指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决定着我国文艺的性质和方向,为我国文艺的发展和繁荣开辟了无比广阔的前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始终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显然,坚持为人民服务,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众化的一个显著标志,是江泽民同志文化大众化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

其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要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加。一种文化如果只注重为人民大众服务,而不注意把这种文化变成有亿万群众踊跃参加的文化,还很难说是一种大众的文化。因此,无论是毛泽东、邓小平,还是江泽民同志,都十分重视文化建设的大众参与性问题。江泽民同志不仅提出了“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重要思想,还提出要注意“搞好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的建设,进一步开展军民共建、警民共建文明单位等群众性活动,把精神文明建设落实到城乡基层”[16]。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在阐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纲领时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要“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17]

2.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江泽民同志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这是我国文化建设长期而艰巨的任务。”[18]这几个方面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发展战略所要完成的历史性的任务。

江泽民同志重视整个民族科学技术素质提高的问题。1994年12月,他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的序中,要求各级干部“要从事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高度来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抓紧学习和掌握现代科技知识”。[19]1996年12月,他指出:“当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经济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一个民族如果不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就很难在世界竞争中立足。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促进科学技术普及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必须认真落实党的‘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为实现‘两个转变’,造就越来越多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管理人员。”[20]

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全面进步,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需要几代十几代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我们要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的就是要长远地而不是短暂地解决能够促使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问题。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动力,主要表现为人们的共产主义信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和在全国人民的精神支柱地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智力支持,集中表现为劳动者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素质。我国广大劳动人民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素质越高,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智力支持就越加充足和可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21],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者素质全面的要求。

四、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出“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等重要论述

江泽民同志在1999年6月15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在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无论就其中哪一个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是具有基础性地位。”“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密切教育与经济、科技的结合,加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2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中央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高度,重新认识了教育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把教育放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1.把教育系于国运兴衰的战略地位,是我们党在经济建设指导思想上一个重大发展

江泽民同志指出:“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都要从实现祖国富强和民族振兴的高度,继续关心和支持我国教育的发展。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将教育纳入战略发展重点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布局之中,切实把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工作,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地位。”[23]实践证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依靠教育和科技,推动经济发展,是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21世纪是科技为主导的世纪,是知识经济为主流的世纪,也是一个激烈竞争的世纪。江泽民同志曾强调:“二十一世纪,是知识不断创新、科技突飞猛进、世界深刻变化的世纪。”“我们既要充分估量新的科技革命带来的严峻挑战,更要珍惜它带来的难得机遇,正确驾驭新科技革命的趋势,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加强科技创新,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24]。纵观世界各国,教育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有效途径。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当务之急。

江泽民同志指出:“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都取得巨大的成就。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沉重的人口负担还没有转化人力资源的优势。我们的劳动力素质,提高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能力增强的一个主要因素。”[25]因此,我国的教育事业,既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又要为迎接21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早作准备。全面振兴我国的教育事业,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以及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将直接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进展乃至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

2.全面实施教育振兴战略的主要对策

全面实施教育振兴战略,必须改革教育思想,实现教育思想观念现代化。当前教育战线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用教育思想新解放,带动教育改革新突破和教育工作新跨越。要坚持“三个面向”的办学思想,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密切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克服各类服务自成体系、自我封闭的束缚,树立各类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大教育观;在适当扩大教育规模的基础上,更加重视质量,树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着力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和品德修养的人才质量观。

改革教育体制结构,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和生源情况变化,调整学校的布局结构,进行不同形式的共建、调整、合作、合并。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统筹规划面向21世纪各级各类学校的结构布局。江泽民同志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26]所以在教育教学改革中要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要建立开放灵活的终身教育体系,使教育更好地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关键在教师。江泽民同志指出:“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要为教师多办实事,切实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努力改善教师待遇。要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优化队伍结构和提高队伍素质。”[27]要严格教师标准,坚持教师学历达标制度,岗位培训制度,全员聘任制度,合理流动制度,大力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运用现代化手段的能力。当前重点应该放在优秀中青年教师的选拔、聘任和培养上。

加快信息网络建设,实现教育手段现代化。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直接关系着教育思想、观念、手段、方式乃至人才培养模式,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内容,关系到教育教学的质量。因此,应加快教育科技网络建设,依法增加教育投入。按照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必须始终坚持,不能动摇。如果我们现在不是这样来认识教育问题,就会丧失时机,就要犯历史性的错误。”“财政困难,也必须舍得投资把义务教育办好,这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28]切实加大教育投入,转变把教育投资作为消费性投资的观念,要充分认识到对教育的投资就是对国家未来的经济繁荣和竞争力的投资,也就是对国家未来生存和前途的投资。

标签:;  ;  ;  ;  ;  ;  ;  ;  ;  ;  ;  ;  ;  ;  ;  

论江泽民对邓小平文化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