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否定与时量成分在动词前后的位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动词论文,成分论文,与时论文,位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 引言
时量、动量成分的位置,一直受到语法学者们的关注。吕叔湘(1984)、李临定(1986)都讨论了动词动量成分与宾语的位置问题;马庆株(1984)细致地分析了动词后面的时量成分与名词的先后次序问题;张伯江、方梅(1996:112~129)从焦点角度研究宾语和动量成分的语序情况;戴浩一(1988)用时间顺序原则解释了“病了三天了、走了三天了”的语序为什么那样安排;陆俭明(1991)、李向农(1998)都对时点和时段进行了区分,并对时点和时段的用法和意义进行了研究;沈庶英(2000)描写并分析了可出现在动词前后的约量时间词;秦洪武(2002)从动词有界无界的角度分析了动词前边时量成分所表示的语法意义;柳英绿、方镇珠(2002)对比了韩国语和汉语的时间词语,并以陆俭明(1991)的研究为基础,讨论了汉语时量词语的位置情况;邢福义(2003、2004)从入句和音节配置角度讨论了“诞辰”前后的时量成分。总体看来,除陆俭明(1991)、秦洪武(2002)、邢福义(2003、2004)等对动词前的时量成分有所涉及外,大多是研究动词后的时量或动量成分与宾语的语序问题,至于时量成分什么时候在动词前、什么时候在动词后,则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如“他爸爸批评了他一下午,他一下午没上成班”,时量成分“一下午”在前一个小句里出现在动词的后边,在后一个小句里出现在动词的前边,这里边有什么样的规律呢?本文试图探讨这一问题。
本文所说的时量成分,是指能回答多久或多长时间的问题、表示时间长短的成分,主要是“三年、三个月、一下午、几天”之类的数(量)名结构体,不包括“(看)一看、(坐)一坐”这样的短时量表达式和“三次、五趟”这样的动量表达式。
动词后的时量成分可以是补语(准宾语)、宾语,也可以是定语或谓语(马庆株1981、1984),动词前的时量成分可以是状语,也可以是主语(陆俭明1991)。例如:
补语:兜了半个小时风 算了一天账 休息几分钟
宾语:用去了一个礼拜 满了三年有一个月了
定语:吃掉了一年的口粮花了一辈子的心血
谓语:你出门都四五年了牛彩云来北京已经三天了
状语:两天没来电话了 整个手术两个小时就完成了
主语:一个月喝了一斤茶叶 三年回一次家
本文所说的时量成分的位置,主要是以中心动词为参照,看时量成分是在动词前充当状语,还是在动词后充当补语。
一 时量成分位置安排的倾向性规律
汉语时量成分的位置安排,有这样一个倾向明显的规律:否定式中,时量成分位于动词的前边;肯定式中,时量成分位于动词的后边。比较:
十年没离婚 离婚十年* 没离婚十年 * 十年离婚
三天没打球 打了三天球 * 没打三天球 * 三天打了球
一天不学习 学习一天* 不学习一天 * 一天学习
这种倾向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都是如此。古、近代汉语的肯定句里,时量成分通常就位于动词之后。例如:
(1)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论语·子路》)
(2)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论语·阳货》)
(3)晋侯在外十九年矣。(《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4)尧立七十年得舜。(《史记·五帝本纪》)
(5)居外三十年,过家门不敢入。(《史记·夏本纪》)
(6)身与君别多年,君义言了不长进。(《世说新语》)
例中,“七年”、“三年”、“十九年”、“七十年”、“三十年”、“多年”所在的小句都是肯定句,它们都出现在动词的后边,充当补语。古、近代汉语的否定句里,时量成分总是位于动词之前。例如:
(7)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而》)
(8)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论语·阳货》)
(9)三年不言,政事决定於冢宰。(《史记·殷本纪》)
(10)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史记·项羽本纪》)
(11)三日不饮酒,觉形神不复相亲。(《世说新语》)
(12)念奴者,有姿色,善歌唱,未尝一日离帝左右。([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
例中“三月”、“三年”、“三日”、“一日”所在的小句都是否定句,它们都出现在动词的前边,充当状语。如果没有其他规律的制约,“肯定式时量成分在动词后、否定式时量成分在动词前”的规律是不能违反的。下面两例都不好接受:
(13)“大爷一看就是个诚实的人。那除了卖糖,在生活中,您一辈子撒过谎吗?”(刘震云《手机》,139页,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
(14)那天以后,我们又很长一段时间中断了联系。(王小平《纽约奇遇记》,《小说月报》2004年第3期,90页)
这两个例子里,时量成分“一辈子”、“很长一段时间”所在的小句都是肯定句,但它们都出现在动词的前边,违反了本文所指出的规律,读起来显得比较别扭。如果在例(13)“撒”的前边加上“没”,如果把例(14)说成“……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联系了”,句子就显得十分顺畅,意思也没有什么变化。
汉语时间词语的位置安排与英语有明显的不同。现代汉语的时点成分一般出现在动词前边,时量成分倾向于“肯定式在动词后,否定式在动词前”的位置安排规律,而英语无论时点时量,无论肯定否定,都倾向于安排在动词后头。例如:He studied Chinese for five years.(他学了五年汉语。),He has not eaten anything for two days.(他两天没吃东西了。)。跟英语比较起来,汉语否定式时量成分前置于动词,是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值得我们去研究。
二 时量成分位置安排的象似性表现
2.1 时间顺序原则与时量成分的位置
2.1.1 时间顺序原则对肯定式里时量成分的位置安排有一定的解释作用。现实时间流逝过程是一维性的,先流逝的在前,后流逝的在后,照映在句法上,两个有时间关系的句法单位的相对位置也遵从这个前后顺序。这就是时间顺序原则(The principle of temporal sequence)。戴浩一(1988:10)表述为:“两个句法单位的相对次序决定于它们所表示的概念领域里的状态的时间顺序。”根据马庆株(1981)以及陆俭明(1991)的研究,时量成分在动词后充当补语(准宾语)的语法意义是:表示动作开始或结束以后所持续的时间。具体分三种情况:
第一,表示行为动作完成后所经历的时间,如“死了三天了、成立三年了”。
第二,表示行为动作所持续的时间,如“等了三天了、盼了两年了”。
第三,表示行为动作造成的状态持续的时间,如“那灯笼在门口挂了三天了”。
如果我们把观察点放在时间流逝上,不难发现:第一种语法意义里,动作的时间不同于时量成分表示的时间,动作结束之后,时量成分表示的时间才开始流逝,如“死了三天了”,是“死”动作结束之后,“三天”才开始流逝,这种语法意义下的动词都是非持续动词(瞬时动词)。第二种语法意义里,动作时间与时量表示的时间是同一的,动作开始,时量表示的时间也同时开始流逝,如“等了三天了”,“等”动作开始,“三天”也同时开始流逝,这种语法意义下的动词都是强持续动词。第三种语法意义里,动作的时间也不同于时量表示的时间,动作结束之后,时量表示的时间才开始流逝,如“那灯笼在门口挂了三天了”,“挂”动作结束之后,“三天”的流逝才开始,这种语法意义下的动词一般是弱持续动词。为直观起见,列表归结如下:
动作时间 时量表示的时间 动词的持续情况
第一种语法意义在前在后 非持续
第二种语法意义同时同时 强持续
第三种语法意义在前在后 弱持续
显然,可以用“时间顺序原则”来解释第一、第三种语法意义的时量成分为什么出现在动词后,但第二种语法意义的时量成分的位置安排得不到解释,戴浩一(1988)也回避了这个问题,我们在下文中会讨论这一问题。
2.1.2 时间顺序原则也不能解释否定式里时量成分的位置安排情况。在“三天没打球”这样的否定式里,“打”的动作并没有发生,“打”动作的时间并未流逝。我们认为,“三天没打球”一类否定式的语法意义是:表示动作没有发生所持续的时间。“没打球”实际上是一种特定的状态,这种否定式本质上表示的是特定状态的持续时间。时量表示的时间与状态持续的时间是同一的,没有先后之分。因此,我们不能用时间顺序原则来说明为什么否定式里时量成分总是位于动词之前。一定有别的因素在制约着否定式里时量成分的语序。
2.2 时量确定原则与时量成分的位置
时量是时间流程中的一段,有起始点(A)和终结点(B),是可以计量的。当时量表示具体动作或状态的持续时间时,必须首先确定时量的起始点,而时量起始点的确定,必须有一个参照时间(R),参照时间是时量在现实时间流程中的截取标记。时量的确定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参照时间(R)在时量起始点(A)之前流逝(或R与A同时流逝),图示如下:
─────·────────·──────→T
R AB
时间轴
这种情形下的参照时间R与表示时量长短的AB(尤其是起始点A)是紧靠在一起的,R在AB的前边。当R与A重合时,意念上也是作为截取标记的R优先。第二种情况是参照时间(R)提供一个特定的范围,时量AB的长度被限定在这个特定的范围之内。这两种情况照映在句法上,就会造成如下的语序安排:
表示参照时间的句法成分,必须与时量成分尽量靠近,而且表示参照时间的句法成分总是出现在时量成分的前边,这就是时量确定原则。时量确定原则可以简单地表述为:表示参照时间的成分在前,尽量靠近参照时间的时量成分在后。
时量确定原则与时间的顺序有关,参照时间的流逝不会晚于时量成分所示时间的流逝。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例子进行分析说明。
2.2.1 在肯定式里,时量起始点的参照时间都是中心动词所示动作的时间。例如“丢了一个星期了”(表示第一种语法意义)、“那顶帽子戴了三个月了”(表示第三种语法意义),“丢”、“戴”动作进行的时间,就分别是时量“一个星期”、“三个月”的起始点的参照时间,而“丢”、“戴”动作完成的时间,就是它们的起始点,说话人的说话时间被默认为终结点。换句话说,例中“一个星期”是“丢”动作结束到说话时为止的间隔时间,“三个月”是“戴”动作结束到说话时为止的间隔时间,参照时间在前,时量所示时间在后。至于“玩了两个小时”这样的情形(表示第二种语法意义),“玩”动作开始的时间既是时量“两个小时”起始点的参照时间,同时又是时量的起始点,终结点仍然是说话时间,“两个小时”表示的是“玩”动作进行的时间长度。从分析中可以看出,肯定式里,动词表示的行为动作的时间是时量起始点的参照时间,总是出现在时量成分的前边,即遵从时量确定原则。结合2.1节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对于肯定式来说,时量成分位置的安排,在表示第一、第三种语法意义的结构式里,既遵从时间顺序原则,也遵从时量确定原则,受到双重制约,位置不易变化, 而在表示第二种语法意义的结构式里,只遵从时量确定原则,不遵从时间顺序原则,位置变化的可能性要大一些。
2.2.2 在否定式里,由于中心动词的动作没有发生,时量起始点的参照时间不可能是中心动词所示动作的时间。否定式里时量起始点的参照时间是中心动词动作时间以外的某个时点,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情形:
a.以最近一次同类行为动作的时间为参照,时量表示从最近一次行为动作结束后到说话时为止间隔了多长时间(参考陆俭明1991)。例如:
(15)“大嫂好像心里有啥事不愿说出来。我好几年不来了,生分了,你们把我当外人看待了,对不对?”(田东照《还乡,还乡》,《小说月报》2004年第3期,11页)
(16)“几个月不敢接我电话,今天又故意说不在电视台,把我当成送上门的鸡了吧?”(刘震云《手机》,106页,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
例中,时量成分“好几年”表示最近一次来大嫂家之后到说话时为止的时间间隔的长度,“几个月”表示最近一次接电话之后到说话时间为止的时间间隔的长度。因为参照时间里的行为动作与否定式里动词的动作同类,前者常常不出现,但可以补出来。如上述两例可以说成“上次来你家之后,我好几年不来了,生分了……”、“上次通电话之后,几个月不敢接我电话”,除了有些啰嗦之外,意思并没有发生变化。
b.以某个特定的行为动作时间为参照,时量表示从该行为动作结束后到说话时为止间隔了多长时间。例如:
(17)严守一挨打后,十天没有说话。(同例(16),23页)
(18)老胡……有过老婆;老婆死后,十年没接触过女人。(同例(16),226页)
例(17)“十天”以“挨打后”为起始点开始计量,例(18)“十年”以“老婆死后”为起始点开始计量。作为参照的特定的行为动作时间,一般都必须出现,常见的形式是“VP后/之后/以后”。
c.以某个时点为参照,时量表示该时点的全部或部分时间的长度。例如:
(19)上个星期我四天没吃早餐,这几天胃就有些不舒服。
(20)那天一整夜马兰花都没睡着,身子好像放在火上烤,人都快虚脱了。(北北《坐上吉普》,《人民文学》2004年第2期,30页)
(21)次日,这对新婚的网友,在家人和街坊邻居的监督下,整整一天没有呆在一起。(巫昂《阿回》,《小说选刊》2004年第3期,118页)
例中,“上个星期”、“那天”、“次日”是时点,它们限制了在后边出现的时量成分“四天”、“一整夜”、“整整一天”的长度,不能超过时点所涵盖的最大的时长范围。
d.以一个人的生命时间为参照,时量成分是“一辈子”,在具体句子中通常指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有夸张意味(参见4.3节的讨论)。例如:
(22)为了这麦苗的香味,严守一昏迷中发誓,一辈子不离开于文娟。(同例(16),43页)
这种情况下,动作的施事一般都是人,而且在动词前充当主语,如例中的“严守一”。
上述四种情形里,参照时间实际上都是时点(陆俭明1991)。根据戴浩一(1988:16~17)的研究,现代汉语里时点只能出现在动词的前边。既然参照时间只能出现在动词前,那么,尽量靠近参照时间的时量成分,也只能出现在动词的前边。时量成分可能紧跟着参照时间出现在句中,如例(20)的“那天一整夜”,也可能中间有间隔,如例(21)的“次日”与“整整一天”之间就隔着“这对新婚的网友,在家人和街坊邻居的监督下”,但不管有没有间隔,它们都只能出现在动词之前。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制约时量成分位置安排的基本因素是时量确定原则,无论肯定式还是否定式,都遵从这一原则。应该说明的是,当一个句子里参照时间不止一个时,最小范围的参照时间优先制约语序,如“挨打后,他在床上躺了十天”,“挨打”动作的时间,“躺”动作发生的时间,都是时量成分“十天”起始点的参照时间,“躺”动作发生的时间被包含在“挨打后”的时间范围之内,因此,“躺”动作发生的时间优先制约语序,时量成分“十天”被安排在动词“躺”的后边。这里,时间顺序原则也在发生作用。
2.2.3 带时量成分的否定式和肯定式的差别简单对比如下:
“一夜没睡”类的否定式
“挂了一天”类的肯定式
语法意义 表示动作没有发生所持续的时间 表示动作开始或结束以后所持续的时间
参照时间 中心动词动作时间以外的时点中心动词动作时间
时量位置 在动词前边在动词后边
三 例外的理据与有标记性
规律总有例外,但例外是少数情况。例外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制约语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是客观原因;二是规律总是概括性的,难以照顾到所有的细节,这是主观原因。因此,无论规律本身,还是例外情况,都需要做进一步的分析。
3.1 否定式里的例外
3.1.1 否定式里,否定的对象不同,会对时量成分的位置产生影响。比较下面的例子:
(23)床下有一只痰盂,痰盂好多天没倒过了,里面散发出一种酸臭的气味。
(24)丁国义说:“在你家住不了五天,顶多三天。”(同例(15),13页)
(25)不站几个小时,就不晓得坐着舒服。
(26)不住一晚上?不多休息一天?
这四个例子代表四种情形,例(23)的情形最常见。列表比较如下:
否定对象 时量成分位置 否定词位置 动词的持续情况
例(23)类:+动作,-时量
在动词前 在动词前
+持续,+非持续
例(24)类:-动作,+时量
在动词后 在动词后
+持续,-非持续
例(25)类:+动作,+时量
在动词后 在动词前
+持续,-非持续
例(26)类:+动作,+时量
在动词后 在动词前
+持续,-非持续
本文所指出的时量成分位置安排的规律是针对例(23)类的常见情形而言的,例(24)、(25)、(26)都是例外。例(23)只否定动作而不否定时量,例(24)只否定时量而不否定动作,例(25)、(26)是动作和时量都被否定。那么,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否定式里,如果只否定动作,时量成分出现在动词前边,如果否定了时量,不管否不否定动作,时量成分一般都出现在动词的后边。这些例外都是有标记的,概述如下:
a.例外说法都要求动词必须是可持续的,如例(24)、(25)、(26)里的“住、站、休息”,都是可持续的动词,非持续动词参与构成的“死不了一天”、“不丢一年”都是不能成立的说法。符合规律的说法没有这个限制,动词既可以是持续的, 如“一个星期不想吃饭”的“想”,也可以是非持续的,如“三天没见面”的“见面”,“这个村子十年没死人”的“死”。
b.例外说法里,否定词通常是“不”,一般不用“没/没有”,尤其是例(24),只能用“不”。
c.例(25)是“条件-结果”复句,时量成分所在的小句是条件小句,是不自足的;例(26)的说法限于疑问语气,换成别的语气都不能成立。
3.1.2 下面的说法不能算是例外:
(27)老爷子掌权没几年了。(同例(15),18页)
(28)麦小麦并不值得你守一辈子,既然她坚持离婚,你何不顺水推舟?(罗伟章《我的同学陈少左》,《小说选刊》2004年第3期,66页)
(29)这事存了一夜没说,专等清早出门时再说,……(同例(16),192页)
例(27)“老爷子掌权”是主语,“没”是动词作谓语,时量“几年”作“没”的宾语,不在本文所述规律的约束范围之内,宾语在动词之后,是汉语常规的语序。例(28)第一个小句虽然是个否定句,但“你守一辈子”是作“值得”的宾语,仍然是肯定式,并不违反本文指出的规律。例(29)“存了一夜没说”是连谓结构,“存了一夜”是从肯定方面去说,“没说”是从否定方面去说,“存了一夜”是肯定式,也不违反规律。
另外,“来一天,不来一天”之类的肯定否定对比的说法,意思相当于“来是一天,不来也是一天”,“一天”是谓语,不是补语,不在规律的约束范围之内,也不能算是例外。
3.2 肯定式里的例外
3.2.1 表示第一、第二种语法意义的肯定式,由于受到时间顺序、时量确定双重原则的限制,语序不易变动。但“先有条件,后有结果”的逻辑顺序,能够改变肯定式里时量成分通常的位置安排。当时量是条件,动作是结果时,时量成分就出现在动词的前边,即遵从“条件-结果”式的语序。例如:
(30)a.书三天就看完了。b.书三天可以看完。c.书三天就可以看完。
(31)a.火二十分钟就灭了。 b.火二十分钟可以灭掉。c.火二十分钟就可以灭掉。
例中情形的语法意义是:在多长时间的条件下,实现某个结果。如“三天”是时间条件,“看完”是结果。这种例外说法有个不能缺少的标记,即时量成分与动词之间必须出现“就”或“可以”类情态动词。用“就”标记,格式含有所用时间短的意思(陆俭明1991:30)。“条件-结果”式对语序有很强的控制作用,否定结果的否定式,如“三天看不完、几分钟编不出词儿来”,也遵从这种顺序,不过,否定式不需要“就”、“可以”这样的标记。
3.2.2 当时量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时(第二种语法意义),如“磨练三年”,时量的起始点与参照时间(动作开始的时间)是重合的,时间顺序原则对语序不起作用,只有时量确定原则起制约作用,这为语序的灵活性提供了可能。看下面的例子:
(32)丁国义原本不是气量狭小之人,加之在各级领导岗位上多年磨练,使他具备了一种迅速从尴尬与狼狈中摆脱出来的应变能力。(同例(15),22页)
(33)老黄几十年跟酒打交道,竟然喝不过比他小十多岁的一个女人。(徐岩《北分场的秋天》,《小说月报》2004年第3期,100页)
(34)手机一天都在鞋柜上摆着,只是刚才,沈雪才拿起它。(同例(16),203页)
(35)奶奶一辈子爱干净,夜里不在屋里撒尿,老起身拄着拐杖去院里的厕所,没想到冲了风,又感冒了。(同例(33),207页)
例中,“多年磨练”、“几十年跟酒打交道”、“一天都在鞋柜上摆着”、“一辈子爱干净”都是肯定式,时量成分都出现在动词的前边。这些例外说法,也都是有标记的。
a.动词都是可持续的,如“磨练、摆、爱”。动词“摆”本来可以是瞬时的(非持续的),也可以是持续的(马庆株1981,陆俭明1991),在例(34)里表现为持续性时,必须有择定标记,这就是助词“着”,而且要在前置的“一天”后边用上“都”,来强化持续意义。
b.动词部分的动作性表现很弱,而状态性比较强,如“打交道、爱干净”。
c.例外说法所在的小句,大多是不自足的,需要后续小句的配合。试比较:
他在领导岗位上磨练了多年。 ?他在领导岗位上多年磨练。
他跟酒打了几十年交道。 ?他几十年跟酒打交道。
显然,肯定式里,符合规律的说法比例外的说法自足性要强得多。
d.音节配置上也有一定的限制。“双音动词+双音节时量”比“双音动词+多音节时量”更容易变动语序,例如“磨练多年”、“相处三年”可以说成“多年磨练”、“三年相处”,但“磨练了十八年零三个月”、“相处了十七八年”就难以说成“十八年零三个月磨练”、“十七八年相处”(参考邢福义2003,2004)。
动作或状态持续的时间与时量所示时间的同一性,的确能使规律的约束产生松动,这还可以从形容词性谓语句的情形中得到旁证。看下面的例子:
(36)一个礼拜如坐针毡。(同例(16),58页)
(37)一天忙乱,晚上有事,忘了给于文娟打招呼。(同上,61页)
例中,时量所在小句的谓语中心都是由形容词性词语充当的,时量成分都出现在它们的前边,表示状态延续的时间。值得注意的是,只有“一天忙乱”可以说成“忙乱一天”,“忙乱”是性质形容词,可以带时量补语,而“如坐针毡”相当于状态形容词,有较强的描写性,一般不能带时量补语,因此,例(36)里的“一个礼拜”无法后置,这是句法因素在起作用。
如果前一个小句是否定句,而后一个小句是肯定句,并且时量成分可前可后,那么,为了顺应造势,肯定句的时量成分会选择与否定句一致的位置,如“他一辈子不会说话,一辈子沉默”、“三十天不吃不喝,三十天忍饥挨饿”,后面的肯定小句里,时量成分都选择居前的位置,使整个句子读起来很有气势。
3.2.3 相关成分的限制,可能使时量成分被强制安排在动词前的位置上。例如:
(38)大摩登看得全神贯注,好半天才抬起头来。(王松《红风筝》,《小说选刊》2004年第3期,100页)
(39)奶油蛋糕当然好吃,可是如果让一个人一辈子只吃奶油蛋糕,那我相信他最后一定腻烦得不得了。(王大进《不荣誉的父亲》,《小说月报》2004年第3期,60页)
例(38)里,“好半天才抬起头来”相当于“过了好半天才抬起头来”的意思,按照时间顺序原则,先流逝的时间“好半天”位置居前,动作“抬起头来”随后才发生,位置居后,中间的“才”不能省略,这表明“才”有限制作用(张谊生2000:12)。例(39)里的“只”限制的是“吃奶油蛋糕”,而不是“一辈子”,“一辈子”不能放在“吃”的后边。“吃一辈子奶油蛋糕”可以说成“一辈子吃奶油蛋糕”,但“一辈子只吃奶油蛋糕”不能说成“只吃一辈子奶油蛋糕”,这说明是“只”迫使“一辈子”只能出现在动词的前边。
3.2.4 在对比结构中,当时量成分是对比焦点时,可能前置于动词,如“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时量成分都在动词前边,这类说法带有熟语性质。另外,在列举分承式的表达式里,如“离上车还有两个小时,一个小时吃饭,一个小时购物”,“一个小时”虽然在动词前,但它充当的是主语,而不是状语,不在本文所述规律的约束范围之内,不能算是例外。
3.2.5 顺便提及的是,时量成分做主语,比列举分承式更常见的是带有“工效”义的数量配比式,时量在动词前,名量或动量在动词后,如“七年总说一个节目、一天通四次电话”,表示多长时间做了多少事。根据姚双云、储泽祥(2003)的研究,动词后最多能够出现一个重要的数量信息单位,因此,当动词后头出现名量成分或动量成分时,时量成分就不能后置,而只能出现在动词的前边。
3.2.6 总体上看,肯定式的例外要多于否定式,这是正常的。肯定的说法总是多于否定的说法,肯定式的情况复杂一些,语序变化的几率也大一些。
四 余论
4.1 本文所指出的时量成分位置安排的规律,虽然是倾向性的,但确实有较大的概括性,不仅能反映时量成分充当动词修饰成分时的位置情况,而且也适用于下面两种用法。
第一种用法是时量成分充当谓语,主语是一个小句。通常情况下,充当主语的小句都是肯定句,如“我管电话也一个多月了”、“他毕业已经四年了”、“你在罗山工作都九年了”。如果不考虑层次的差别,也可以看作是时量成分出现在动词之后。在我们搜集到的材料里,只有一例的主语是否定小句:
(40)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朱自清《背影》)
例中否定小句“我与父亲不相见”充当主语,时量成分“二年余”是谓语中心语。
第二种用法是“有+时量”位于动词前,“有+时量”与动词之间通常有否定词,即以否定形式为主。如“有好多年没有来往了”、“有好几个星期没见面了”、“有一天一夜没好好吃东西了”,动词前边都有否定词,“有”都可以省去。下面是一个肯定式的例子:
(41)一礼拜七天,他们有两天在一起吃晚饭。(同例(16),80页)
例(41)这样的用法并不常见,而且有两个限制:一是“两天”是有定的时间范围“七天”的一部分,表示有定时间范围的词语一定要出现在句子之中,至少在上文里有明确的提示。二是时量前边的“有”不能省去,因为例(41)的“两天”并不是动作“吃”持续的时间,相对于“这/那两天”的特定时点来说,“有两天”相当于一个无定的时点,“有”是把时量“两天”转化为时点的无定标记。
大致说来,与“(有)+时量+否定词+动词”这种否定式相对的是“(有)+时量”出现在动词后的肯定式。试比较:
(42)a.他们(有)好多年没来往了。b.他们来往已经(有)好多年了。
(43)a.他(有)三年没练拳了。b.他练拳(有)三年了。
(44)a.他(有)一个礼拜没有开机。b.他关机已经(有)一个礼拜了。
从对比中可以看出:当时量成分表示状态的持续时间时,否定式中的“(有)+时量”总是出现在动词的前边,肯定式中的“(有)+时量”总是出现在动词的后边。
4.2 否定式里,时量成分后边有时会出现“都/也”等副词,例如:
(45)“他母亲打了他一夜,他一晚上都没睡觉。”屁虫自言自语地把话说完,跑去和徐奇追蚂蚱去了。(李浩《碎玻璃》,《小说选刊》2004年第3期,57页)
(46)假如说麻五是一个一辈子也没有出过山的农民倒好说,关键是麻五是见了世面的人。(葛水平《甩鞭》,《小说月报》2004年第3期,31页)
例中,“一晚上”后面有“都”,“一辈子”后面有“也”。这种情况下,时量成分必须重读,是强调的对象。除此之外,“都/也”的出现,还能突出与预设有关的两种主观意义(袁毓林2000):一是说话人觉得动作没有发生的持续时间太长,有夸张语气(陆俭明1991),有时时量成分里会出现“整”或“整整”与“都”相呼应,如“一整夜都没睡”、“整整三个月都没来电话”。二是含有“在时量所示时间里动作应该发生而没有发生”的意思,如例(45)含有“一个晚上,应该可以睡一下”的意思,例(46)含有“一辈子,应该出过山”的意思。这种意义的进一步延伸,会使句子带有同情意味,如“一辈子都没有醉过的人好可怜”,“好可怜”就点明了说话人的同情态度。
“都/也”不出现,否定式的主观意义也可能靠时量成分的泛指表现出来,如“半天不说话”,如果“半天”是泛指的,就能表现主观意义。“都/也”出现了,无论时量成分是不是泛指的,主观意义都能表现出来,“都/也”有强化、突出否定式主观意义的作用。
4.3 本文提出的时量确定原则,不仅可以解释时量成分位置安排的规律,还可以解释规律的一些例外情况。如例(24)“住不了五天”,例(25)“不站几个小时,……”,例(26)“不住一晚上?”虽然是否定句,时量成分位于动词之后,不符合规律,但“住”、“站”动作开始的时间都是时量起始点的参照时间,仍然遵从时量确定原则。
“一辈子”充当时量成分,情况比较特殊,有夸张意味,通常并不是表示从生到死的全部时间,除以生命时间为参照之外,还有一个参照。否定句中,“一辈子”一般只能出现在动词前,如“一辈子忘不掉”、“一辈子还不清”、“一辈子啥也没弄成”,除生命参照之外,还以某件已发生过的事为参照,表示从某件事发生以后到生命结束之间的绝大部分或全部的时间,如“一辈子忘不掉”的时量是指从忘不掉的事件发生开始一直到死的时间长度。肯定句里,“一辈子”的位置常常可前可后。比较:
恪守正统一辈子→一辈子恪守正统住这里一辈子→一辈子住这里
当一辈子临时工→一辈子当临时工做一辈子冤大头→一辈子做冤大头
与否定句不同的是,肯定句的时量是指从动作开始到生命结束之间绝大部分或全部的时间,也就是说,这里的“一辈子”无论是以人的生命时间为参照,还是以动作开始时间为参照,所指时间的长短都是一样的(这与“上个月我休息了三天”不同,“上个月”所包含的时间长度大于“三天”)。以生命时间为参照时,“一辈子”就出现在动词前边,以动作开始的时间为参照时,就出现在动词的后边。这两种语序,都不违背时量确定原则,句子的意思也基本一致。不过,这种可前可后的位置安排必须有一个条件:动词一定是持续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