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摆脱经济增长周期性起伏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周期性论文,经济增长论文,几点思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经历过多次周期性的起伏。这种周期性的经济起伏,对于中国这样一个需要争取时间获得大发展、以期在下个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国度来讲,影响是很大的。如何摆脱周期性起伏?我认为,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能否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进而促进农业的发展
中央曾多次强调,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但是,在实际执行中,却往往出现偏差。表现为;在农业丰收时,认为农业过了关,就放松对农业的重视,或者急功近利,什么赚钱搞什么,致使土地、 资金等生产要素从农业流失, 削弱了农业的发展。 据统计,1953年—1980年期间,农林牧渔基建投资比重为10.6%,1981—1985年期间,该比重下降到5.0%;1986年—1990年和1991年—1994 年期间,该比重又下降到3.3%和2.2%。这种忽视农业基础地位的结果,就是导致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波动。1985年以来我国经济的几次波动,都暴露出农业难以支持经济高速发展的问题。更直观地讲,我国的经济波动与农业生产直接关连,农业生产上的“冷”“热”病,是造成我国经济波动的根本原因。农业生产在1984年创了历史高产纪录后,受“农业过关”论的影响,对农业的投入相对减少,导致农业生产连续3年徘徊, 同期的经济则持续快速增长,到1988年,农业已无力支持非农产业的过快增长, 结果被迫在1988 年至1991 年间对过热的经济进行治理整顿。 1992年时,“证券热”、“房地产热”、’开发区热”使得资源大量投向非农产业,而农业则显得投入不足,导致耕地急剧减少,粮食产量下降,粮价暴涨,到1994年时形成严重的经济过热。此时,国家又不得不放慢经济发展的速度,对过热的经济进行整顿。
邓小平同志曾深刻地指出:“90年代经济如果出问题,很可能出在农业上,如果农业出了问题,多少年缓不过来,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就要受到严重影响。”这话说得再深刻不过的了。1995年2月24 日—2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农村工作会议,要求省级政府把当地粮食平衡的责任担起来,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使农业又一次受到重视。1995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4.66亿吨,1996年的粮食总产量预计可达到4.8亿吨。 农业的这种增长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提供了基础性的保障。
因此,在离21世纪不到4年的时间里,要使我国经济能够持续、 健康、快速的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抓住农业不放,通过采用科学技术提高单产、产业化、以及积极探索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有效组合等途径,促进农业的发展。
第二个方面,能否在优化产业结构方面取得新的进展
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产业结构在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其不合理性日益明显。主要表现为:国有经济比重畸高并分散在各个行业,许多不应配置国有资产的行业,也保留有大量的国有资产成份,从而造成国有资产的优势不突出、企业素质不高、运营效率低的状况。如我国棉、毛纺生产设备利用率只有75%;电冰箱、卷烟、电视机等生产能力闲置1/3—1/2。一些十分讲究规模经济效益的行业,企业由于规模太小,无法形成规模经济效益。据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经验,轿车生产企业最小经济规模为40万—60万辆/ 年。发动机生产线的最低规模为50万台/年,中压设备的最低规模为100套/年, 达不到这样规模就会出现浪费现象。而我国由于过多的重复建设,致使产业结构不合理,微观经济效益恶化。据悉,中国有汽车厂140家,1994 年全国产量仅为140万辆,80%的厂不足1000辆, 全国加起来抵不上发达国家一个中等规模的汽车厂。经济结构的不合理不仅造成企业产品积压、拖欠,而且加剧了国有企业资金紧张的状况,引发出一系列社会问题。
为了能够理解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中央采取了适度从紧的宏观政策,既使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状况日益显露,同时也迫使企业在这种宏观经济政策的压力之下,采取适应市场运行机制的方式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
据电子工业部有关负责人分析,彩电市场经过1996年近半年的竞争,消费者对于大企业名牌产品的选择倾向更加明显,导致整个彩电市场格局向大企业名牌产品集中。而与市场格局变化相应的是行业内部的资本重组,十多家中小彩电厂家先后到长虹集团商谈并购,两家大型家电企业“长岭”与“黄河”宣布合并。
如果说上述行为属于行业内部的企业自主性行为的话,那么,国家则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对产业之间的结构进行着调整。1994年2月9日国家经贸委等9部门选定18个城市进行了“优化资本结构”的试点。 目前,18个试点城市全部制定了《城市企业技改规则》或《技改纲要》,将技术改造资金向城市的支柱产业、骨干企业、拳头产品倾斜,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带动城市工业结构的调整。在试点的基础上,从1996年起,又将“优化资本结构”的试点扩大到了50个大中城市。正如国家经贸委负责人在1996年2 月份举办的城市“优化资本结构”扩大试点研讨班上指出的,必须“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目前正在展开的国有资产授权经营,无疑是优化产业结构的又一重大举措。它将使国有经济集中于主导产业、基础产业方面,并使国家能够腾出更多的资金去加快阻滞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的发展。
总之,我国未来几年经济能否平稳、快速地发展,将取决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顺利与否及快慢。任何一次顺利的产业结构调整,都将使我国经济前进一步。而一旦能够理顺产业结构,那么,产业的结构效应将使我国的经济取得一个大的飞跃。
第三个方面,能否建立起规范化的统一性的大市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以及其他各类专业化市场相继建立。“建一个市场,活一方经济,带一个产业,富一方群众”已经成了大众的共识。但是,规范化的统一性大市场并没有建立起来。
就统一性市场而言,虽然闭锁的地方性市场已逐渐被区域性的经济互动冲淡,但不能不说仍然或多或少地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和地区封锁。除此之外,各专业化市场之间缺乏必要的关联度。不同的专业化市场分属不同的行政部门管理,缺乏协调,造成了各专业化市场之间的隔离。
而且,在城市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城市的区域性中心地位不断得以巩固的同时,农村市场——这个我国最广阔的市场却未得到有效地开拓。在我国12亿消费人口中,农村占了72%,绝对数为8.5亿人。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势头,广大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同时农村居民家庭主要耐用品的拥有量却很小。
1996年11月份,国家计委负责人指出,要把开拓农村市场与启动住宅市场摆在一起,作为当前开拓市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供选择的方向。内贸部也做了决定,今后在保障城市供应的同时,要把重点放在开拓农村市场方面。事实上,我国的农村市场从1994年第二季度开始就已经起动。当时的商品零售额出现了持续加速增长的新势头。1995年上半年,全国县以下消费品零售总额在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实际增长仍达10%,创造了90年代以来同期最高纪录。同时,农村消费的生产资料也稳步增长。1995年农村消费使用的生产资料总值为7442亿元,占全国社会物资销售总额的23.2%,比1990年增加了2.6倍。因此, 重要的是要保持农村市场的良好发展势头。为此,必须在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注重城乡两个市场的联动,在巩固城市这个区域性中心市场的同时,也要大力开发农村市场,要使城市的商品销售网络延伸到农村。
就市场的规范化而言,更需要加大力度。现在,各类市场的发展很快,但无论是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信息市场等等,都存在一些违规行为。市场中的这些不规范行为,扰乱了我国的流通秩序,妨碍了我国市场的正规化建设,而且进一步影响到了生产领域,阻碍了农业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既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又损害了国家的利益。因此,我国经济增长期能否尽可能地延长一些,与市场规范化建设力度相关极大。近几年来,我国在加强有关市场法规的建设、打击不法交易行为,促进公平交易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如查处假种子事件,对金融行业的违规行为加以严惩,开展“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开展“公平交易年”和“工商形象建设年”活动等等。但是,在规范市场方面无疑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只有市场有序化了,才能保证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