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集团适应性利益组织研究_自适应论文

企业集团自适应效益型组织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适应论文,企业集团论文,效益论文,组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企业集团在现代经济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企业集团的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非常重要的推动力量。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我国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组建和发展企业集团的经验,但是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中国企业集团的组建和发展过程中缺乏先进的企业集团组织理论指导,缺乏有效的联结纽带,导致企业集团组织效率偏低、内部管理不规范和产权结构不合理。我国企业集团“集而不团”现状的出现说明了这一特殊组织模式不能较好地适应组织环境等外部条件的变化,缺乏先进的、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企业集团现代组织理论作为支撑。本文力图从企业集团现代组织理论的研究角度出发,以企业集团这一介于市场与企业间的一种中间组织为研究对象,通过搭建企业集团自适应模型和组织模式的宏观模型系统地分析企业集团这一特定组织的方法与思维方式,初步构建企业集团自适应效益型组织理论研究体系。

二、企业集团自适应效益型组织特征

(一)采用多种经济技术联结方式

企业集团的联接纽带一般有资本、契约、技术、产品等形式。企业集团作为自适应效益型组织,联结纽带决定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与运行机制,为了应对市场的变化,联结纽带这一关键点的变化会直接导致企业集团组织的变化,多种经济技术联结方式是企业集团自适应市场环境变化的产物。比较规范的纽带是资本纽带和契约形式。资本纽带是企业集团中最主要的联结方式,这种联系是集团成员之间团结合作的最坚固纽带。企业集团松散层关联企业,则主要是契约形式联结。实际上,企业集团联结纽带的选择是依赖不同的社会经济与文化背景,内外部各方面的条件也决定企业集团的组织。

(二)组织结构灵活得多法人开放型联合体

市场竞争环境的不断变化,要求企业具有快速反应能力,企业的组织结构应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不是僵化死板的结构,也不是遵循行政命令等非市场经济手段而改变,应是根据市场的变化,主动寻找最优结构,实现组织的“自适应”变化。企业集团组织体现了个体独立性与群体协调性相统一。企业集团内部各法人企业都有各自独立的经济利益,但又是为了一定的经济利益而联合在一起,为了形成更强的竞争力,企业集团通常都会在内部建立特定的统一协调机制。企业集团具有多层次、开放型的组织结构,包括集团的核心企业、紧密层企业联合体、半紧密层企业与协作企业,随着企业集团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集团所属企业也会相应地发生一些改变,如半紧密层企业可能成为企业集团的核心层企业。

(三)目的明确的社会经济组织的中间性

组建企业集团的本质目的就是实现企业集团的系统效应。“效益”是“效率”与“效果”的结合体,在企业集团的运行管理中,不仅要追求集团运行的高效率,在高效率基础上要追求一定的“效果”——市场份额的最大化等。正是由于企业集团具有社会经济组织的中间性,才导致了企业集团系统效应最大化的实现。按照企业理论,市场和企业是实现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方式。现实经济中,一些资源的配置是在完全合并、一体化程度很高的科层组织——企业内进行的,而有的则完全是按照契约方式在市场上进行的,还有的则是在同时利用组织和市场协调的中间组织内进行的[1]。企业集团同时具有科层组织的行政调控机制和市场的契约协商机制,企业集团这类社会中间组织实现了市场机制与行政机制两者的相互协调。

三、企业集团自适应效益型组织成因分析

(一)企业集团“自适应效益型”的管理学分析

随着管理科学的发展,组织理论经历了古典组织理论——行为组织理论——现代组织理论三个阶段发展的历程,复杂性管理、系统自组织理论、系统权变组织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网络型组织理论的发展引发了组织结构的优化与变革,企业集团作为社会经济中间组织这一企业联合体亟需与管理学的发展进行耦合。

管理科学正面临着复杂性的挑战,主要包括:一是由于不能完全了解直接影响管理对象行为的所有因素与信息而产生的各种不确定性;二是管理系统的层次结构以及各个子系统所具有的不同的质;三是由于管理系统在宏观上表现出来的全局复杂性;四是由于管理系统各组分之间具有的不可忽略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只有大力发展复杂性科学,充分利用复杂科学的各种理论、方法和思维方式,才能成功应对复杂性的挑战。列维(Levy)于1994年谈到复杂性理论的管理涵义(mangerial implications)时,强调指出:“通过把产业理解为复杂系统,经理们就能改善决策,就能找出创新的解决办法……混沌复杂性理论是用来说明产业的动态演变和随从人员间复杂相互作用的一个极富有前景的框架;通过把概念化产业视作为混沌系统,便能开掘出大量的管理涵义,对混沌系统来说,长期预测几乎是不可能的,重大变化的发生是不可预期的。由此可以得出,灵活性和适应性对组织的生存是基本的。”把复杂性理论引入管理,称之为“复杂性管理”。它的具体含义大体上指两个方面:一是把管理对象看作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二是把复杂性理论和方法应用于管理实践。所以,有时称“以复杂性为基础的管理方法”[2]。复杂性管理已经走入这个时代,面临环境与管理的复杂性,组织结构需根据变化不断调整自身的结构来适应变化。组织管理也是一个复杂的适应系统,随着市场环境的改变而不断地改变其形式,正像生命体总是永恒地朝着更复杂、更有效的系统演变一样。企业集团与个体企业或者单法人大型企业相比是一个复杂系统,需要对企业集团从简单化管理向复杂化管理转变,需要企业集团成为复杂适应系统,这是从复杂性管理角度理解企业集团“自适应”产生的原因。

企业是由内部结构极为简单的企业“胚胎”——手工作坊演进到当今具有复杂内部结构的、多种类型的复合体企业(企业集团),其演进的每一阶段都蕴含着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和制度安排的调整和优化,这种调整和优化的基本动因是为了与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技术条件和水平相适应[3]。企业组织的这种演进必然带来其自身组织结构对环境适应力的增强与自身运行效率的提高,并且企业组织效率的提高具有内在的不可逆性,其过程呈现出一种明显的正反馈自我强化效应,促使新的、具有更高运行效率和环境适应力的企业组织形式相继出现。那么我们可以认为企业集团是在复杂性管理条件下的自适应组织,符合系统自组织的理论。组织外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对组织的结构运行提出新的调整要求的结果。当外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之后,组织的内部结构也必须相应地发生变化,以适应新的外部环境条件。否则,组织的运行甚至生存将会遇到一定的障碍。在市场经济中普遍存在的自组织系统由内部无序到有序的转变与周围环境存在直接的关系,并且这种转变过程也即是旧组织淘汰新组织建立的过程。旧组织的被淘汰和新组织的建立是由于新组织具有旧组织所不具备的适应外部环境的要素和特质,从而使新组织表现出较高的运行效率。这也就是说,组织系统由无序到有序的递进过程,同时也是系统结构效率由低向高逐渐递升的过程。

自适应效益型组织是一个动态的自组织系统,滚动态系统强调与其周围及渗透到组织要素之间的联系。企业集团自适应效益型组织在其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系统内部结构发生变迁,由一种状态演进到另一种状态。现实生活中的系统都是属于开放系统,处在一定的环境中,并不断地与环境以及其它的系统相互作用,交换物质和能量,以保持系统的常态运转。系统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一个边界,该边界所起的作用就是对系统与外界发生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进行着过滤和选择,吸收对系统有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

(二)企业集团“自适应效益型”的经济学分析

企业集团“自适应”组织追求的结果是“效益最大”的组织效应。通过扩大规模与范围,优化产品结构,降低市场风险,降低交易成本,合理配置资源与形成垄断优势是实现企业集团“效益最大”的主要成因。

规模经济反映了生产规模变化与成本—价格变化相互之间的变动关系,以一定技术水平为基础的生产规模的变化,既可能导致生产成本的变化,又可能导致产品销售价格的变化,而且成本和价格又从不同的方向决定一种生产规模经济或不经济[4-5]。企业集团自适应效益型组织为了追求“效益最大”的目标,需要实现规模经济,这是导致自适应效益型企业集团生成的一个重要成因。为了实现规模经济优势,企业集团通过兼并、重组扩大企业的规模,该过程是一个自适应的过程,企业集团实现规模经济不是无限制地扩大规模,而是通过不断适应、调整组织规模,达到最优规模的过程。

企业集团利用范围经济最重要的形式就是多角化经营,它包括同心多角化、水平多角化、垂直多角化以及集团多角化等具体形式[6]。实践证明,企业集团实行多角化经营,有利于充分利用其内部的市场潜力和生产潜力,有利于企业集团的产业间关联方式优化,有利于企业集团的产品结构调整,从而达到降低不确定性带来的经营风险。当企业集团同时经营若干个不同但又相互关联的产品时,可能产生若干经济效益的改善。这种因增加相关产品种类而导致的经营成本节约,被称为范围经济。在同一企业集团经营的不同产品之间具有技术互补性质时,范围经济就会更加明显,因不同产品的技术经济互补性而产生经济效益的现象,在经济学文献中又称为合成效应。企业集团实行多角化经营是规避经营风险,增大合成效应的重要经济形式,多角化的选择是一个自适应系统,范围经济优势的实现是企业集团自适应效益型组织的另一个重要成因。

由于交易费用的存在,企业有一种不断将相关企业一体化的倾向。但是,当一体化达到一定的程度后会产生规模不经济,企业为维持其组织的完整性,即企业与市场的界线保持稳定,需要支出昂贵的组织成本[7]。因此,主体企业开始尝试不把所有企业都一体化,而是将某些企业作为其外部组织,并通过资金、技术或人员等纽带和它们保持较为密切的联系。这些企业仍然是独立的法人,但与主体企业又有密切的合作关系。企业在节约交易费用的同时,仍在一定程度上享有一体化组织生产带来的规模、范围和分散风险的经济性。企业集团保持好行政机制与市场机制运作的平衡点才能获得最大的效益,该平衡点的保持也是一个自适应、反馈调整的过程,为了获得最大效益,保持住企业集团作为中间组织的特性,就要保持均衡。可见,交易费用理论也较好解释了企业集团自适应效益型组织的生成原因。

四、企业集团组织自适应模型

基于企业集团自适应效益型组织的特征和成因的管理学、经济学分析,利用系统控制论的观点,我们构建了企业集团组织的自适应模型(如图1所示)。

附图

图1 企业集团组织自适应模型

由图1可知,企业集团组织的自适应模型是一个反馈控制系统。该反馈控制系统以集团战略与组织环境作为条件,以组织效应最大化为实现目标,以原始企业集团组织作为输入量,以自适应效益型企业集团作为输出量。该反馈控制系统说明企业集团组织在组织环境与集团战略二者动态演变的状态下,以是否实现组织效应最大化为评价目标,对组织结构与运行机制进行匹配、优化的自适应调整反馈,如果二者匹配不能符合组织效应最大化的要求,二者继续进行自适应调整反馈,符合则输出,该模型反映了企业集团作为反馈控制系统的流程。组织结构优化包含集团规模、组织架构、管理结构、治理结构与领导体制等因素的选择、设计与优化,运行机制优化包括对控制机制、协调机制、文化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等进行选择、设计与优化,最终输出适应组织环境变化情况下企业集团自适应效应型组织。

企业集团是特定背景环境下的产物,如何使组织能够对动荡环境有较好的适应性,避免短期效应造成的恶果,建立自适应的组织尤为重要。现代组织面临着如下不断变化的背景环境:一是企业经营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随着环境的日益复杂多变,全球竞争白热化,顾客的需要也变得日益挑剔和多样化。二是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企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而且质量不断升级,提高企业效率,为企业变革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三是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国际竞争和贸易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发达国家凭借自身在技术、资本、知识和人才上的优势,不断打破原有的贸易和经济运作范式,在快速变化之中抢占新的竞争制高点,制定新的标准和游戏规则,以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四是竞争呈现差异化趋势。当今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知识传播手段的不断改进使产品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差异越来越小,而同值性越来越大[8-10]。站在系统论的角度对组织与环境的关系进行考察时,既要注意到对组织外部环境关系的系统考察,又要注意到对组织内部的关系进行系统的考察。自适应的效益型组织所面临的环境是动态变化的,但这并非意味着管理只能消极地适应环境,恰恰相反,管理者在认识了组织与环境的关系后,通过建立组织与环境的和谐关系,就能够在管理活动中争取主动,获得自由。

五、企业集团自适应效益型组织模式宏观模型

(一)企业集团自适应效益型组织理论定义

根据前面章节的分析研究,在这里我们给出企业集团自适应效益型组织的定义: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与管理环境下,以企业集团这一介于市场与企业间的一种中间组织为研究对象,该组织具有“自适应”的特点,以是否满足“效益最大”的组织效应为目标进行反馈调整,是集团组织设计和行为方式及规律研究为核心内容的分析组织的一种新的方法与思维方式。通过该定义我们可知集团自适应效益型组织理论是分析组织的一种新方法,该方法主要研究企业集团的自适应特性,自适应是一个反馈调整的过程,反馈调整过程以组织效应作为评价目标。“自适应”也是“效益型”的基础条件,只有自适应的企业集团才能更好地生存发展,才能追求“效益最大”的组织效应。本文通过搭建组织模式的宏观模型来解释说明企业集团“自适应效益型”的实现方式(如图2所示)。

附图

图2 自适应效益型企业集团组织模式宏观模型

通过该定义我们了解到组织效应、组织模式是研究企业集团组织理论的两个重要的因素,组织效应与组织模式具有密切相关性,企业集团组织效应的表现形态与组织模式也有着直接的联系。组织模式涉及基于功能耦合而形成的多层次结构、各层次企业之间的联系纽带以及维系个层次企业之间联系纽带的组织管理体制。基于以前学者的研究,组织模式由组织结构、运行机制两大部分组成。按照组织效应学原理(包括有用原理、相关性原理、调控性原理及能动性原理),组织企业集团的组织模式必然要经历聚合、成长与成熟三个演变过程。

(二)组织模式三维宏观模型

为了研究、构建企业集团自适应效益型组织,我们搭建了组织模式的三维宏观模型(如图3所示)。企业集团作为一种生产力组织系统,用耗散结构理论来分析,其整体功能(组织的系统效应)来源于组成企业集团的企业功能结构匹配、规模结构优化、运行控制优化与治理模式优化时产生最大整体能力的必要前提条件,即生产力的整体能力恒大于部分的总和。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复杂,我们假定企业集团处于变化较小的环境中,企业集团的系统效应来源于组织结构的优化、运行控制系统的优化。

该模型在吸纳国内外企业集团组织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融合了组织理论发展的新成果,分析了三维变量的因果互动关系,对三维变量(组织结构、运行机制、组织效应)的分析融合了经济学与管理学的理论,为系统研究企业集团选择了三个基点。由图3自适应效益型企业集团组织模式宏观模型可以看出,Z轴组织效应是X轴组织结构优化与Y轴运行机制优化的三维函数,组织效应的大小取决于组织结构优化与运行机制相互配合优化的大小,该模型的数学表达式为:

IG=X∪Y∪Z (1)

X[,c]={X[,1],X[,2],X[,3]…X[,m]}

(2)

Y[,c]={Y[,1],Y[,2],Y[,3]…Y[,n]}

(3)

Z[,c]={Z[,1],Z[,2],Z[,3]…Z[,K]}

(4)

附图

图3 企业集团性质和组织模式宏观模型

IG代表三维模型的空间,公式(1)代表三维模型的空间是由X、Y、Z三维变量构成的。其中X轴代表组织结构优化量,组织效应最大点Z[,b]对应的X轴坐标为X[,b],Y轴坐标为Y[,b],X[,b]组织结构优化量是由m个变量优化组合的结构,X[,1],X[,2],X[,3]…X[,m]。分别代表组织规模、组织架构、管理结构、治理结构等;Y[,b]运行机制由n个变量优化组合的结果,Y[,1],Y[,2],Y[,3]…Y[,n]。分别代表控制机制、协调机制、文化机制、激励机制等,运行机制的目标是保证组织的效率;Z[,1],Z[,2],Z[,3]…Z[,k]分别代表利润、市场份额、市场占有率、市场影响力等变量,组织效应的目标是保证组织的效益。Z[,b]是X[,b]、Y[,b]两变量动态搜索、相互匹配的优化结果。

由交易费用理论可知,企业的扩展与否取决于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所涉及的交易费用的大小。一般说来,如果市场活动交易成本过大,可能存在市场失效,企业会考虑实施内部交易克服市场失效。但是市场交易的内生化将会导致企业的组织规模扩大,使企业内部交易次数和交易量增多,也同样会给企业带来组织失效。由于交易费用的存在,企业有一种不断将相关企业一体化的倾向。但是,当一体化达到一定的程度后会产生规模不经济,企业为维持其组织的完整性,即企业与市场的界线保持稳定,需要支出昂贵的组织成本。为此,一系列介于企业组织和市场组织之间的中间经济组织形式就产生了,这样的中间经济组织,就是我们所说的企业集团。基于交易费用理论本文给出该模型的假定,假定一:在正常情况下,企业集团兼具了企业与市场两者的优点,其组织效应比企业与市场大。在此基础上我们构建了企业集团组织性质和组织模式宏观模型(如图3示),通过此模型分析企业集团的性质。

由图3我们可知,组织效应曲线上的A、B、C三点在XY平面的投影分别为a、b、c三点,(a,c)区间为企业集团性质区间,(a,+∞)区间为市场性质区间,(b,+∞)区间为企业性质区间。Z[,a]为X轴变量(组织结构优化量)趋向无穷时组织效应的值,理论上当组织结构优化量的X(组织规模)趋向无穷时,这时表现为市场的经济组织性质,Z[,a]趋向一个小的固定值;Z[,c]为Y轴变量(运行机制优化量)趋向无穷时组织效应的值,理论上当运行机制优化量趋向无穷时,即组织运行效率最高(规模较小的单体企业容易实现高效率),这时表现为市场的经济组织性质,Z[,c]趋向一个小的固定值;只有在(a,c)区间才能够实现组织效应最大化,因为企业集团实现了企业行政机制“看得见的手”与市场机制“看不见的手”的“握手”,即兼具了二者的优点,行政机制提高效率,市场机制降低成本。

沿着组织效应的图形轨迹进行分析可知,单体企业为了追求规模经济,不断通过兼并、重组扩大规模,不断调整、优化组织结构与运行机制,组织的性质由单体企业向企业集团方向延伸,这也说明企业集团这种组织形式能够扩大、提升组织的效应,即通过实现规模经济优势、范围经济优势,缩减交易成本,形成垄断优势,从而提高利润水平,与市场占有率等指标。

(三)宏观模型的函数描述

组织效应是评价企业集团的一个关键因素,综合效应是整体评价一个集团的主要指标,该指标由组织效应和组织外的效应两部分组成,函数描述如下:

S=f(Z,W)(5)

其中S代表企业集团的综合效应,Z代表企业集团的组织效应,W代表企业集团组织以外的效应。本文研究的假设为:W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研究Z变量与S变量的关系,也就是研究Z变量(组织效应)这一方向。Z变量的数学描述如下:

Z=f(X,Y) (6)

X=f(X[,1],X[,2]X[,3]…X[,m]) (7)

Y=f(Y[,1],Y[,2],Y[,3]…Y[,n])

(8)

Z=f(Z[,1],Z[,2],Z[,3]…Z[,k])

(9)

公式(6)表明组织效应Z是组织结构优化X与运行机制优化Y两个变量的函数,X是关于X[,1],X[,2],X[,3]…X[,m]几个自变量的函数,Y是关于Y[,1],Y[,2],Y[,3]…Y[,n]几个自变量的函数。通过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进行分析,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组织效应是由组织的结构与运行机制两部分组成的。组织结构与运行机制两个变量是在战略与环境的因素下各自内部的自变量不断自适应调整优化决定的。存在两种可能性:一是组织结构最优加上运行机制效率最高并不等于组织效应最大;二是存在组织结构不是最优,运行机制效率不是最高,而组织效应的效益最大的可能性。

组织结构优化包含的变量主要有:组织的自适应性、组织的规模、组织的扁平化等,如果这些变量的值最大化,表现为自适应能力很强,具有很大的规模,组织的超级扁平化,那么组织结构优化值最大。在上面组织结构优化最大量的情况下我们分析组织的运行机制效率问题:组织的自适应必然导致组织的优化、调整与变革,必然导致运行的机制效率比变革前降低,不变的运行规则与熟悉的流程是保证组织效率的根本;组织规模的扩大,从交易成本的角度考虑必将增加内部的协调等成本,导致组织效率降低。

六、结束语

本文通过构建企业集团自适应模型与企业集团组织模式的宏观模型,分析了自适应效益型组织的特征,从管理学与经济学的角度对自适应效益型企业集团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得出结论:在企业集团中,只有组织结构优化的结果配以相符的运行机制优化的结果,才能使企业集团产生效益最大的组织效应。为了实现组织的效益最大,在外部环境等条件变化的情况下,组织要保持“自适应”的特性,不断寻找最佳匹配点,并合理调整优化组织的结构与运行机制,才能保证组织效应最大化的实现。由于篇幅所限,本文没有针对组织模式的三维宏观模型进行展开论述应对组织结构优化与运行机制的优化二者的匹配(耦合)进行详细的阐述,并针对中国企业集团的具体案例进行应用分析。

标签:;  ;  ;  ;  ;  ;  ;  ;  ;  ;  ;  ;  

企业集团适应性利益组织研究_自适应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