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交流情景故事_亲子成长论文

父母交流情景故事_亲子成长论文

亲师沟通情景故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景论文,故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情景故事(一)

小人儿告状

放学去接冉冉,刚走到教室门口,冉冉就跑过来气哼哼地说:“妈妈,老师不好!”我大吃一惊,惶惑地追问:“老师怎么不好了?”“老师不给我玩玩具,她只给别人,就是不让我玩……”小家伙噘着嘴,眼泪吧嗒吧嗒滚落下来。我正想去找老师理论时,园长发现冉冉在哭,就走了过来。我趁机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了园长。

第二天,冉冉的老师向我郑重地道了歉,冉冉也很快忘记了这事。我暗自庆幸自己维护了女儿的权益。

几天后,我接冉冉时遇见了同学小西的妈妈,无意中聊到“告状”事件,这才明白原来自己错怪了老师。那天,小西妈妈提前接儿子,亲眼目睹了当时的情景。冉冉当时想要的玩具是一个新来的小朋友从家里带去的。小家伙护着自己的玩具坚持不给冉冉玩,于是,老师只好做冉冉的工作,冉冉当时很通情理,开心地去玩别的玩具了。可不知怎地见了妈妈就委屈地告状了。(杭州三墩镇中心幼儿园付冉萱的妈妈讲述)

妈妈感言:亲师沟通,父母可别成为不光彩的“告状者”。

冉冉平时比较乖巧懂事,所以当她声泪俱下地描述老师不给她玩具时,我立刻被心痛、委屈、焦躁的情绪左右了。忘记找当事老师了解情况,而是以孩子的一面之词向园长“告状”。感谢冉冉的老师,更要对她表示抱歉,老师不但默默承受家长对她的错怪,还主动和家长道歉。这件事让我很内疚,也明白了良好的亲师沟通,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帮助孩子学习如何解决问题。

专家点评:越过老师直接和园长“沟通”,容易让事态影响升级。

幼儿对信息加工能力有限,对情景的判断能力很容易出现偏差,再加上自我中心的特点,在负面情绪的影响下,对事情的描述更容易情绪化。遇到这种情况,家长最好不要急于插手干预,否则,不仅容易让孩子养成随意告状的习惯,而且家长在没有了解清楚事实的基础上直接跟园长“告状”,对老师也有失公允。

即使老师真的有错,父母也要相信老师是通情达理、善解人意的,可以选择合适机会,如接送孩子时、电话、邮件等和老师个别沟通,提出意见和建议。在不了解全部真相的情况下直接找园长,只会加深亲师间的隔阂,导致交流中断。

听到孩子说老师对自己“不好”,父母要先克制激动的情绪和冲动的行为(找园方理论)。因为,大多时候幼儿的情绪是情境性的。对此,父母不妨采取两种做法:1.接纳孩子的情绪反应,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讨论:“没拿到想玩的玩具,有没有办法让自己高兴些呢?”唤醒孩子主动面对问题的意识。2.找合适的机会和当事老师沟通,了解具体情况,进而沟通解决问题。

情景故事(二)

我和老师“救”婆婆

乐乐是我婆婆带大的,老人特别宠爱他,上幼儿园也由我婆婆接送。有一天,我接到乐乐老师的电话:“乐乐妈妈,请抽空来趟幼儿园,我们聊聊好吗?”我赶到幼儿园,老师告诉我:“乐乐午睡时常哭闹,奶奶怕他睡不好,就把乐乐接回家睡,导致乐乐每天急切盼望奶奶来接,连午饭也没心思吃,对奶奶的依赖心理越来越强……”

婆婆的做法让老师非常头疼,我也挺无奈,在教养孩子上和婆婆没少闹过矛盾。这种情况下,如果由我向婆婆讲道理,一定没有说服力,还会引起各种矛盾。于是,我和老师沟通,建议老师能否在班里开展祖辈参与教育的家园共育活动,同时,我保证自己会积极配合。建议得到老师和其他家长的支持。婆婆参加活动后,学习到其他祖辈的好做法,也觉察出自己太溺爱孙儿,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她的育儿观念开始改变,最明显的是中午不再接乐乐回家,并主动和老师沟通,帮助乐乐逐步习惯在园午睡。

家长会上,老师表扬了婆婆的进步,婆婆高兴地感谢老师的帮助。我和老师相视而笑,都感受到亲师配合的重要。(江苏省无锡市锡山东北塘幼儿园任家乐的妈妈讲述)

妈妈感言:亲师沟通,帮助祖辈成为教育同盟。

爷爷奶奶帮忙照顾孩子,确实给我们带来很多方便。但祖辈对孙儿的溺爱,也让一家人产生许多教育上的分歧。比如,我就为儿子的依赖心强、生活习惯养成不好、自理能力弱等问题,和婆婆发生争执,影响家人感情,对孩子成长也不利。

在老师主动联系我之前,我也犹豫着要不要主动找老师解决孩子午睡问题。老师主动和我沟通,让我明白了教育孩子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职责,只有积极主动地面对问题,才可能找到好方法去解决。我曾经“不敢”主动和幼儿园老师沟通,这次老师采纳了我的意见和建议,让我明白,老师重视亲师沟通,也很欢迎家长参与。

专家点评:积极亲师沟通,整合两代人教育力量。

隔代育儿家庭中,教育观念出现分歧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而且,由于婆媳关系的微妙性,家庭内部的沟通往往面临很大局限。但也应该看到,两代人的分歧都是基于对孩子的爱,这就为观念的统一提供了基础。在这方面,幼儿园老师可以施加积极的影响,一来老师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二来老师的专业身份和专业经验更容易得到家长的认同。

案例中的乐乐妈就在亲师沟通中看到了解决问题的契机,通过建议老师组织祖孙亲子活动,对婆婆的育儿观念施加影响,让婆婆从孙子的进步中找到了努力的方向,然后老师又在家长会上及时强化婆婆的行为,让婆婆更积极主动地做出改变。

情景故事(三)

多给自己3分钟

央央的妈妈是大学老师,她非常细致地关注央央在幼儿园的几乎一切问题。比如有一天,我接到她的短信:“老师你好,央央回家说,他今天把午饭吃得很干净。你最好对他进行适当的物质奖励,鼓励他再接再厉。你还可以在全体小朋友面前表扬他,强化他的好行为和成就感。”而类似短信,央央妈妈时不时地就会发来一条。我一方面能感受到她对央央的教育非常重视;另一方面,她的许多“在行”的提议,让我感到压力,甚至不知如何应对。

对这条短信,我又该如何回应?这次,我没有简单地回复央央妈妈“好的”两字,而是多给自己3分钟思考的时间,然后非常诚恳地回复:“央央妈妈您好,感谢您的建议。央央最近在园进餐习惯良好,进步很大。我给他竖起大拇指,说:‘央央,明天也不挑食,吃完每样菜。’我还会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

我感到,我回复的短信,内容不卑不亢,既表明了我对家长建议的尊重,也表明了作为教师对孩子良好行为的鼓励。此后,我始终以自信的面貌出现在央央的父母面前,在家长公开活动、家园联系信中展示我工作上的专业性。现在,我和央央妈妈经常沟通探讨幼儿的教育问题,她放下一名专业研究者的架子,以一个家长的身份积极参与家园共育,我们的交流频繁并快乐。(江苏省无锡新惠幼儿园张老师讲述)

教师感言:老师要学会和不同性格、职业的家长沟通。

现代社会,年轻父母大多学历高,他们重视和关注孩子教育,他们观察孩子深入细致,更愿意参与家园共育。因此,他们常以专业眼光给幼儿园及老师提意见和建议。

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要自信,唯唯诺诺地全听家长,并不能赢得家长的尊重和信任。我们首先要向这些有专业背景的家长学习,增长自己的专业知识;其次,要对自己的专业能力与素养有信心。工作中细致地观察孩子的表现,找到相应的理论与指导策略,真诚、如实地和家长沟通孩子成长状况,在听取家长意见时冷静分析,表明自己的观点,以自己的专业素养赢得家长认可和平等交流。

专家点评:炫耀学历和专业背景是亲师沟通的禁忌。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对80位幼儿教师进行调查,87%的教师感到和高学历幼儿家长沟通有压力。

幼儿家长来自各行各业,其中不乏教育界专业人士,有相对权威和优越的专业地位,在亲师沟通互动过程中,教师如何保持自身职业尊严往往成为一个很大的挑战。案例中的教师在这方面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面对家长的指手画脚,在虚心接纳、从谏如流的同时,不盲从、不自卑,而是基于自己的专业经验给出更科学合理的反馈。

做到这一点,教师不仅需要理论积累和实践智慧,更重要的是对孩子的爱,一个爱孩子的老师,才会自然而深入地观察、理解、包容孩子的行为,才更有动力去运用教育艺术。作为家长,从把孩子交给幼儿园的那一刻起,就应该信任老师,切不可炫耀学历和专业能力,更应合理巧妙地和教师沟通,提出合理的建议。

情景故事(四)

都是奶粉惹的祸

悠悠的妈妈热情大方,经常参与幼儿园的活动,跟我也较熟。每次接送,她都会主动找我聊天,甚至还会东拉西扯些别的问题。有一天,悠悠妈妈忽然问:“听说你儿子要断奶了,准备吃什么奶粉啊?”说实话,我当时有点惊讶她如何知道,不过转念一想,家长关心老师,应该感到庆幸,于是毫无保留地聊起来:“这事挺让我烦心的,现在奶粉不好选,原装进口的太贵,还限购……”悠悠妈妈热心地告诉我,她有熟人可买到优惠的原装进口奶粉。想到儿子在家“嗷嗷待哺”,又觉得自己跟悠悠妈妈比较投缘,我就拜托她定期给儿子带奶粉。一段时间后的一天,我被年级组长叫到办公室,说悠悠昨天被班上的一位小朋友推了一下,我不但没批评那个小朋友,反而批评了悠悠。更严重的是,我拜托悠悠妈妈买奶粉的事,不但全园皆知,而且班上的家长议论纷纷,说我让家长办事,还不照顾好她的孩子。

事后,幼儿园要求我向悠悠及家长道歉,并扣除当月绩效奖金。(江苏常熟幼儿园刘老师讲述)

教师感言:良好亲师沟通应建立在共育基础上。

从教三年多,接触了很多家长,他们大多对教师很尊重。不过,也听到一些家长直言不讳的言语:“我们和老师沟通,就是想搞好关系,为的是孩子得到更好的照顾、优待。”其实,对班里的孩子,老师会一视同仁。比如,悠悠做错了,我不能因为其他原因(他妈妈帮我买奶粉)就去批评别的孩子。也许,悠悠妈妈也觉得委屈,她这么帮我,和我搞好关系,我应该随时随地对悠悠“刮目相看”啊。奶粉事件让我明白,良好的亲师沟通,应建立在对孩子共育的基础上,过多的题外闲话反而可能拉开亲师间的距离。

专家点评:良好亲师沟通,让孩子更有荣誉感。

对于老师来说,拿家长好处是一个非常敏感的师德问题。然而,受当前亲师关系中不良风气的影响,个别家长为让老师给自家孩子更多的关照,往往会通过送礼或变相给好处的方式和老师“沟通”,有时“沟通”手段之“巧”让老师防不胜防。案例中的老师不知不觉“中枪”了。这显然不利于亲师相互尊重,共同教育孩子。

由于家长在送礼后会对老师的行为抱有更多期待,一旦感到老师行为不合心意,就可能倍加失望,进而做出非理性的行为,对亲师双方造成负面影响。这个案例提醒父母和老师,亲师沟通的目的只有一个——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父母更要明白,在公平公正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才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

在家园共育中,父母积极参与家园互动教学活动,既可了解园方教学情况及师生互动方式,也更了解自己孩子特点。这样的沟通,不仅没有错失自己和孩子的成长机会,也让孩子更有荣誉感。

标签:;  ;  ;  ;  

父母交流情景故事_亲子成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